书城艺术画像收藏艺术
3800800000018

第18章 从历史人物看画像石、画像砖(3)

根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的记载,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47年。齐景公身边的三位武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勇力过人,极负盛名,也深得齐景公的宠爱,有时待人显得有些傲慢。有一次,齐相晏婴从三武士身边走过,他们竟然不予理睬。晏婴认为,此三位如此傲慢,今后恐怕对齐国不利,就想除掉他们。于是,他就在齐景公面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齐景公同意晏婴的想法,但认为三武士武艺高强,要除他们比较困难,晏婴想出了一条妙计。

晏婴派人给三武土送去两个鲜红水灵的蜜桃,让他们“计功而食桃”。三武士感情深厚,平时形影不离,现在面对两个桃子的诱惑,却都私欲泛起。公孙接首先开腔道:“晏子真是个聪明人!他用这种方法让国君来计算我们的功劳。吃不上桃,表明不勇敢,人多而桃少,为什么不摆摆功劳,论功吃桃呢?我曾斗过野猪和乳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不能和别人等列。”伸手拿了一个桃。

田开疆紧接公孙接之后说道:“我靠着自己的勇力,两次打退了敌人的三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不能和别人等列。”说完,拿了第二个桃。古冶子眼看桃被分完,怒火中烧,大声叫道:“我曾陪齐君一起渡河,河里的鳖一下咬住左边拉车的马,趁势拉到河中央,我那时还年轻,不太会游泳,就潜在水中逆水走了百步,顺水走了九里,终于找到鳖,并且把它杀了。我左手抓着马尾,右手拽着鳖头,一下跳出水面,岸上的人还以为是河伯,仔细一看,才知是鳖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而不和别人等列。你们为何不把桃放回盘里?”说完抽出宝剑,一跃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听古冶子说完,都非常惭愧,懊恼地说:“我们不如你勇敢,功劳也没有你大,却先取桃而不谦让,真是贪心,如果不死,就不是勇士了。”两人把桃子放回,拔剑自刎。

古冶子见状,十分后悔,他说:“你们二位死了,我自己活着,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夸耀自己,是不义;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是没有勇气。虽然你们两个合吃一个桃子,我自己吃一个是很合适的办法。”说完也把桃子放回原处,拔剑自杀。

侍从向齐景公和晏婴报告三武土已死,齐景公命人把他们厚殓,并按照士的礼节埋葬。

晏婴用两个桃子就把三个神勇无敌的武士给杀了,的确充满智慧,也充分说明他对人个性的了解。而三武士一时为了个人的荣誉,不惜辱骂、中伤朋友,以至丧失理智,自杀身亡,也实属可悲。

辱报须贾的范雎

嘉祥武梁祠后壁祠主受祭图右侧是一幅范雎辱报须贾的故事图:范雎在右边侧立,看着黥徒给跪在地上的须贾喂马食。范雎头部后面有榜题“范且”,须贾头部后面榜题“魏须贾”。

根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的记载,范雎是战国时的魏国人,字叔。他曾周游列国,想干一番事业,但奔波多年未能如愿,最后回到魏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了幕僚。

公元前270年前后,魏昭王为联齐抗秦,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在随员之中。须贾一行在齐国逗留数月,和齐国的谈判也没见什么成效。但齐襄王很常识范雎雄辩的才华。在范雎启行前,特地赐给他金十斤、牛肉和美酒等物。范雎考虑到谈判未成,没敢受纳。须贾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认为一定是范雎私下出卖了魏国的机密,否则不会有这些馈赠。一回国,须贾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相国魏齐。魏齐见出了叛徒,勃然大怒,命人对范雎用刑,施刑人把范雎打得肋断骨折,门牙脱落,奄奄一息。魏齐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任喝醉的宾客们在池身上撒尿。大难不死的范雎在看门人的帮助下逃出魏齐家,隐藏起来并更姓改名叫张禄。

不久,秦国使者王稽来到魏国寻访贤士。经郑安平的引见,王稽见到范雎,并把他带到秦国,秦人只知他叫张禄。由于他才华出众,很快被秦昭王任为相国,并封为应侯。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5年),魏国听说秦国准备向东进军讨伐韩国和魏国,就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知道后,就穿着破旧的衣服,漫步来到客馆,去见须贾。须贾一见范雎,惊异地问道:“范叔一向可好?”范雎答曰:“还行。”寒喧之后,须贾留范雎吃饭,还送他一件绨袍(河南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中有范雎受袍的图像)。范雎答应帮助须贾见秦相张禄,还给他借来了大车驷马,亲自为他驾驭来到相府。相府里的人看见范雎驾着马车来,都自动让开,须贾感到很奇怪。

来到相府门前,范雎让须贾稍等,自己先进了相府。须贾就在门口等着,可是等了半天,不见人出来,就问门卒:“范雎进去很长时间了,怎么还不出来?”门卒回答说:“这里没有范雎。”须贾说:“刚才跟我一起乘车来的那位就是。”门卒一听,感到好笑,忙说:“他就是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此言,大惊失色,赶紧脱掉衣服,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请罪。

范雎命人挂上大帐,召来大群侍从,让须贾上堂来见。须贾见到范雎,叩头请罪。范雎列数须贾三条罪状之后说:“之所以不杀你,是因为今天送给我一件绨袍,还有点老朋友的情谊。”说完进宫向秦昭王报告事情的原委,决定责令须贾回国,不接受魏国来使。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大摆筵宴,请来各国使臣,共坐堂上进餐。让须贾单独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黥徒在两边夹住他,让他像马一样吃料,并责令道:“回去告诉魏王,马上把魏齐的头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打下大梁(魏国都城)。”须贾回国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亡到赵国,藏在平原君家里。

完璧归赵的蔺相如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北壁东段上层和嘉祥武梁祠后壁上,各有一幅蔺相如持璧的画面。前者榜题“令相如”,后者榜题“蔺相如,赵臣也,奉璧如秦”。蔺相如对面之人,脑后榜题“秦王”。把两幅画面联系起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如下的情景:

秦宫里,秦王和大臣们依次落座,他们争相欣赏着名扬天下的和氏璧。忽然间,风云突变,蔺相如以巧言夺回宝璧,紧握手中高高举起,决心与之共存亡。秦王让武士上前蛮夺,一场恶战眼看就要发生。这时,蔺相如准备向铜柱撞去,顿时,秦国群臣哗然,秦王和众臣纷纷上前劝阻,护璧和毁璧的矛盾跃出画面,生动而具有活力。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年。

赵惠文王得到天下共传的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闻讯后,写信给他,表示要以十五城池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和群臣商量了半天,没能找出一个合适的使者出使秦国,最后,宦者令缪贤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前往,赵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派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秦王坐在章台上召见蔺相如,相如把璧奉献给秦王。秦王得璧后,喜不自胜,还让大臣和众妃传递欣赏,大家皆呼万岁,却不提换城的事。相如看出秦王得璧是真,换城是假,就巧言要回了宝璧。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周旋之后,秦王答应斋戒五日,让相如住进客舍。赢得时间的蔺相如赶紧派一个随从穿上粗布麻衣,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回,把宝璧送回赵国。

五天之后,秦王在殿堂上安排了大礼召见蔺相如,相如以实情相告,秦王和众臣相视愕然,又惊又怒,但又无可奈何。秦王为了自己的霸业,强压住心头的怒火,按外交礼仪送回相如。

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深得赵王赏识,不久就封为赵相,且位居老将军廉颇之上,这才有一段将相和的故事。

四、儒道圣贤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圣贤孔孟等人备受推崇,但在民间,道家非但没有绝迹,而且还很兴盛。山东兖州市农业机械学校出土的石椁上有榜题“老子”的画像,只是没有故事情节,同样,比较常见的孔子弟子画像也只是一列人物站立。汉画像石、砖上有故事情节的儒道圣贤画有孔子见老子和何馈丈人听孔子击磬。

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是汉画像石上常见的画面,内容大同小异,其中场面最为壮观者大概要算山东嘉祥齐山画像石上的孔子见老子图。画像石高56厘米,长285厘米,画面分两层,上层为孔子见老子,下层是车骑。

老子率一行人居左端迎接孔子及其弟子,老子手拄拐杖而立,孔子袖着二鸟(古时候初次拜见长辈的见面礼——贽),躬身施礼。在他俩之间手推小车面向孔子的孩童是项橐,虽然相传他七岁为孔子师,但与孔子见老子这事无关。艺人们把他放在这里,意在表明孔子对老师的尊敬,不论长幼,一视同仁。孔子身后是他七十二弟子中的二十位,著名弟子颜回紧随孔子之后,头部后面有榜题“颜回”;子路则处在第十四位,也有榜题“子路”。子路的形象很特别,他头戴鸡冠,腰佩小猪,让人一看就是孔武之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但他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勤奋好学。他一直想去拜见老子,请教礼的学问。三十四岁时,南宫敬叔帮他向鲁昭公请求了一辆车、两匹马、一名童子,并陪他一起前往周都洛阳。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学问渊博,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见到老子后,虚心向他请教礼的学问,老子对礼作了一番独具特点的解释。孔子请教完问题后,就向老子辞行,临行前,老子对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用财宝送人,有修养的人用言论送人。我不富贵,盗用有修养的人这个名号,送你几句话:聪明而明察的人常受死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好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而善辩的人常遭厄运,危及自身,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罪恶。做子女的应该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应该忘掉自己而心想君王。

孔子从洛阳返回曲阜(当时的鲁都)之后,把老子的理论传授给了弟子,弟子们的学问大有长进。

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得到如下启示:任何一门学问,一种学说,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继承与发展的结果。我们应当尊重前人的劳动,只有站在巨人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何馈听孔子击磬

山东嘉祥武氏祠存的一块残画像石上,刻有何馈听孔子击磬的故事:厅堂右边,一人冠服左向跪坐,一手执槌击磬,头部后面榜题“孔子”;孔子前立一(sǔnjù,古代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杆叫镈,直柱叫),上悬编磬九枚。磬下方二人向孔子跪拜,上方有二人正面端坐。厅外左边有一人身高过檐,冠服而立,手捧一物回首而顾,正恭听孔子击磬,肩上方榜题“何馈”。

何馈是卫国贤人,见世道混乱,就在民间过着隐居生活。孔子率弟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到处碰壁,师徒疲惫不堪。当孔子一行人来到卫国时,卫灵公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并向孔子请教一些治国的方法,但并不任用孔子。

孔子不得志,就击磬解闷,正在这时,有个挑着草筐的人路过门口,他就是何馈。何馈听了一会儿音乐,然后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磬敲得浅狭固执,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既然人家不赏识自己,那就算了吧。就好像涉水过河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走过去;水浅,不妨撩起衣裳走过去。孔子听后,感叹道:这些卫国人做事都那么坚决呀!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办法试图说服谁了。从此,孔子便回鲁国设坛讲学,不再四处周游了。

五、敬父尊母的孝子

汉代以孝治天下,给前代皇帝加谥号,都要加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之类,与此相伴而行的是,历史上的孝子故事在社会上广为传颂,深入人心。艺人们还根据故事的内容绘出图像,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汉画像石上以山东嘉祥武氏三祠的孝子故事最为集中,另外,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和朝鲜平壤出土的汉代漆器上各有数幅孝子故事画。

从汉画图像看,当时流行的孝子故事主要有:闵子骞失棰(文献记载中作辔)、老莱子娱亲、董永卖身葬父、孝孙原谷妙语救祖父、丁兰供木人、韩伯俞受笞、邢渠哺父、金日碑(dì)拜阏氏像、赵苟哺父、魏汤报父仇等。

闵子骞失棰

闵子骞失棰的故事位于武梁祠西壁第三层。一辆轺车右向停立,车上坐着闵子骞的老父和异母兄弟,车后,闵子骞跪地拱手,其父回首听他解释。马背上方有一榜题:“子骞后母弟,子骞父”。闵子骞头部后面上方也有一榜题:“闵子骞与假母居,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棰。”

根据《太平御览》卷413引师觉授《孝子传》的记载,闵子骞,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是当时有名的孝子,至今济南市洪家楼镇尚存闵子骞墓。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为他娶了后母,又生了两个孩子。后母偏爱自己的儿子,常虐待子骞,子骞依然很孝敬她,以至于子骞的父亲不知道后母虐待子骞。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后母给子骞做棉衣时,絮的全是芦花,给自己的儿子却絮的棉花。一天,父亲让子骞驾车拉着他和异母弟外出,因为天太冷,子骞的手冻僵了,抓不住驾马的缰绳,经常掉在地上;而异母弟驾车就没事。父亲非常生气地责备他,可子骞默然无语,听父教训。父亲感到奇怪,看看两儿的棉衣,明白了其中的缘故。回家后,对后妻说:“我娶你,就是为了抚养我儿,现在你欺骗了我,你走吧。”子骞在一旁赶紧劝父亲说:“父亲大人有一个受冻的儿子就放心不下,如果把母亲赶走,我们兄弟俩就都要受冻了。”父亲没话可说,后母也深受感动,从此善待子骞。

董永卖身葬父

武梁祠后壁第二层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是这样表现的:一棵大树下,董永年迈的父亲手扶鸠杖,坐在车辕上,董永双手执物站在父亲面前,回首与父亲答话,脚旁放一个竹筐。上部一仙女向董永飞来,当是前来帮他的织女。董永父亲头上方榜题“永父”,父子间空白处榜题“董永,千乘人也。”

根据曹植《灵芝篇》等的记载,早在汉代,董永卖身的故事就已具有神话色彩。

董永,西汉千乘(今山东博兴)人。少时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他家境贫寒,生活窘迫,只能靠用小车推着老父给人打工维持生计。父亲去世后,董永无力埋葬,为表孝心,自卖为奴,用卖身的钱办丧事,葬埋父亲。服完三年丧之后,董永按约去主人家干活,路上忽遇一年轻美貌的女子说要做他妻子,董永见她一片痴情,就答应了她,两人一起来到主人家。

主人对董永说:“已经给你钱了。”董永回答:“感谢主人的恩惠,使先父得葬埋。董永虽然是平凡小人,一定要好好干活,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主人问董永:“妇人能干什么?”董永说:“能织布。”主人说:“既然你一定要还债,就让你夫人给我织一百匹缣(jiān,双丝的细绢)吧。”于是,董永妻为主人织缣,十天就织完了。

董永携妻回家,当走到来时相遇的地方时,其妻对他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的大孝感动了天帝,特命我来为你还债。”说完,腾云驾雾,凌空飞去,不知飞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