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画像收藏艺术
3800800000017

第17章 从历史人物看画像石、画像砖(2)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一方面推行统一的号令,一方面巡游四方,以震抚海内。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今山东邹城峄山),封泰山,禅梁父(泰山下的小山),穷成山(陆地东边尽头),登芝罘,转而南下登琅砑(今山东诸城),还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汉画中常见的泗水升鼎的图像,表现的就是这一故事。

众多的人物聚集在泗水之滨,两岸车水马龙,河中舟楫竞渡,人们正期待着升鼎。桥上秦始皇和文武大臣正指挥着升鼎,士卒分成两半,各立左右,牵绳升鼎,落入泗水之中的宝鼎终于出水,并被升到空中,士庶欢腾。然而人们高兴得未免太早了,眼看鼎要被升上桥来,鼎中的蛟龙突然一口咬断升鼎的绳索,鼎将得而复失。霎时间,始皇和官员们惊慌失措,正奋力升鼎的力士一股脑儿栽倒在桥上。河中的船工忙伸杆抵鼎,但无济于事,一声巨响,宝鼎再次落入水中,顿时人惊鸟飞,一片混乱。情绪沮丧的人们立刻意识到这鼎的忽现忽隐,正是一种不祥之兆。十年之后,秦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热浪中灭亡了。

汉画中泗水升鼎的图像是一幅不朽的历史讽刺画,它借秦始皇图得九鼎,得而复失的事件,进一步说明秦政的无道。

举剑斩蛇的汉高祖

浙江海宁县长安镇汉画像石墓前室北壁第二层右端,一条大蛇曲身跃起,毒信长吐,面前一武士抽剑在手,正欲斩之,身后众人亦跃跃欲试。这应当是高祖斩蛇的故事。该故事的上层刻着祥禽瑞兽,意在告诉人们,刘邦斩蛇也是吉兆,果然他后来做了皇帝。

当初,秦始皇登位之后,就在临潼骊山大修陵墓,几十年过去,到他死的时候仍未峻工。其子胡亥继位,继续督察修筑。这时的刘邦只不过是家乡泗水(在今江苏沛县)的一个亭长,他的职守就是专门押送刑徒去骊山修墓。

这一次,刘邦押着刑徒从家乡出发,在一个漆黑的深夜来到丰邑泽。在泽中亭前,刘邦一一为刑徒松了绑,对他们说:“你们自由了,我也不再当这个亭长了,你们请自便。”刑徒们闻听此言,感激涕零,纷纷趁夜黑逃亡而去。但有十多位认为,逃亡也难免一死,不如留下来跟刘邦大干一场。刘邦从此算是有了自己的队伍,他们决定前行过泽。

过泽时,刘邦让一壮士前行探路,自己喝足了酒,率领众人尾随在后。走不多远,探路人回头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无法通过,我们还是回去吧。”此时的刘邦已是酒意十足,一听这话,十分不满,怒冲冲地说:“壮士行,何惧蛇!”说完,抽剑上前把蛇斩为两段,率领众人继续赶路。

后面的行人赶到斩蛇的地方时,看见一位老妇人在哭泣,就上前探问原委。妇人告知其爱子被杀,又问她儿子是如何被杀的,妇人说:“我儿乃白帝之子,因他化作大蛇挡住了行人的去路,结果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故而我悲痛万分。”话音刚落,老妇人即消失不见。人们把此事详告刘邦,刘邦当然是大喜过望,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摇身一变,竟成了赤帝之子。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于是,刘邦是赤帝之子的故事便宣传到各地。就这样,本来很平常地杀了一条蛇,却演变成了类似神话的故事。

二、称霸一方的诸侯

诸侯国至迟在夏代就已经存在了,但我们提到它时,一般多是指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和从商延续下来得到周王朝认可者,而诸侯真正能称霸一时、称霸一方,则又是平王东迁以后的事。东周以降,周王室日趋衰落,诸侯竞相称霸.连年攻伐、兼并之后,到战国时,出现了所谓齐、楚、燕、韩、赵、魏、秦的“战国七雄”。汉画像石、砖上与诸侯相关的故事不多,这里选介两幅。

听劝释卫的齐桓公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南壁西段上层画像为齐桓公听劝释卫的故事。画面左端的齐桓公头戴三角冠,佩长剑侧身站立,一派大国君主的风度,头的右上方有榜题“齐桓公”。面前一女子长跪于地,向其谢罪,上方有榜题曰“卫姬”,她是齐桓公的夫人。卫姬之后有一侍者。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

齐桓公从莒国回齐登位之后,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仇(后文要讲管仲射小白即齐桓公的故事),任用管仲为相,进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数年之间,国富兵强,齐桓公由此成为春秋首霸。

据《吕氏春秋·审应览》记载,齐桓公多次大会诸陕,订立盟约,不听招呼者,就要遭到讨伐。卫国虽小,却很有志气,在各路诸侯朝拜齐桓公的时候,唯独卫侯迟到,这使齐桓公很觉难堪。齐桓公为了给卫侯点颜色看看,就和管仲密谋伐卫,出兵方案很快拟定,就待找一个发兵的借口。

齐桓公罢朝回房,不曾想刚一进门,夫人卫姬不戴发饰,衣衫不整,扑通跪倒在地,向他请罪(画面上刻的就是这个场面),口中言道:“大王啊,我愿代卫向您请罪。”桓公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了一跳,也被弄得莫名其妙,但他毕竟是;—国之主,很快镇静了下来。他深知伐卫尚在秘密之中,还不能透露什么,便佯装不知地问:“卫国和我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夫人为何要代卫请罪呢?”卫姬果然厉害,她见齐桓公故作镇静,就单刀直入,说道:“大王不要瞒我了。我曾听人说,君王平时有三种面孔:一是好听音乐,无休止地享受,这表现为酒色之嗜的特征;二是神态比较消沉时,就预示着将有祸端;三是当愤怒不息、手舞足蹈时,就要讨伐别国了。我见大王进门,举止高傲,面色严厉,声音激昂,这是要开杀戒了。大王会诸侯,卫侯不至,大王定要伐卫。我乃卫侯之女,特代母国向大王请罪。”齐桓公听罢,无言以对,本来也没找到伐卫的借口,便放弃初衷,决定不再伐卫。于是赶紧将夫人扶起,说明原委,请夫人放宽心。

第二天,齐桓公上朝时,竟然向管仲行揖礼,管仲见状说道:“大王如此谦恭,大概是放弃伐卫了“吧”齐桓公忙问:“仲父(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怎么知道我的意图的呢?”管仲答到:“君对臣作揖,太谦恭了。而且大王说话慢条斯理,情绪平和,见到臣之后面带惭愧之色,为臣就判断出大王不伐卫国了。”桓公闻听此言,心中大喜,说道:“好啊。有仲父治理外部,夫人管理内务,寡人虽然愚笨,但至死也不会为诸侯所嘲笑了。”

齐桓公听劝释卫的故事,一方面说明了卫姬的机智和敏锐,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一代霸主齐桓公从善如流,终得霸业的风采。

欲杀赵盾的晋灵公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东壁南段上层画像为晋灵公杀赵盾的故事。画面左端是晋灵公,有榜题“晋灵公”明示。他面容阴险而奸诈,一边暗拉弓弦,一边放出穷凶极恶的猎犬“獒”(猎狗的名字)扑向大臣赵盾。对面毫无提防的赵盾一时惊恐万状,手握利剑步步后退。武氏左石室第一石(复原配置时没用上)下层有晋灵公放犬咬赵盾的图像,河南郑州的汉画像砖上也有狗咬赵盾的图像。不管图像繁简如何,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晋灵公欲杀赵盾。

晋襄公死后,太子夷皋继位,这就是晋灵公。这时的赵盾是晋国重臣,权势很大,灵公也惧他三分。灵公登位年久之后,越发骄横昏庸。他不顾民间疾苦,强令征收重税,用来彩绘宫墙;为了取乐,让工匠专门制造了一种弹丸,站在高台上打行人开心,被打者敢怒不敢言。一次,厨师烧煮熊掌不熟,他拔剑就将厨师刺死,并且残忍地截成几段,让仆人分段抬尸走过大殿。群臣无比激愤,纷纷劝谏晋灵公,其中尤以赵盾和大夫范武子为最。晋灵公本来就对赵盾怀恨在心,这次他更是恼羞成怒,决心杀掉赵盾。

他先派一个叫(chú)之弥的刺客去刺杀赵盾。之弥准备妥当后,在一天早晨来到赵府,准备行刺。当他看到赵盾穿得整整齐齐准备见君时,便退出府来,叹气道:“他是真正的百姓的主人,我刺杀他,就是对国不忠;但我如果不执行国君的命令,又是死罪。”无奈之下,他当即撞树而死。赵盾免遭刺杀。

晋灵公见刺杀未成,又生一计。一天,晋灵公以请赵盾赴宴为名,在宫中埋伏下许多甲士,准备伺机杀死赵盾,被赵盾的随从提(也作祁)弥明察觉,他立即登上宫殿,大声喊道:“赵盾,你作为大臣,侍奉君王饮酒,如果超过三爵(商周时期常用的一种酒器),就违背了君臣之礼。”并挟扶赵盾下殿。晋灵公眼看阴谋败露,马上放出猎犬“獒”猛扑赵盾,提弥明抽剑杀了凶狗。这时埋伏的甲士冲了出来,赵盾逃脱,提弥明战死。这是《左传》宣公二年的记载,《公羊传》则把该故事放在了宣公六年,且情节有所不同:

晋灵公和赵盾喝酒喝到兴头时,晋灵公提出:“我听说你的剑很锋利,拿出来让我看看吧。”赵盾不知其中有诈,准备拔剑。这时提弥明已感到有些不对头,忙在堂下喊道:“赵盾,吃饱了就走,在宫里你怎么可以拔剑。”赵盾一下醒悟过来,拔腿就跑。晋灵公忙呼猎狗“獒”追赶赵盾,猎狗听到命令追到台阶下向赵盾扑去。站在堂下的提弥明迎上前来,飞起一脚将狗踢死。这时埋伏在宫殿四周的武士闻声冲了出来,只见冲在最前面的一位来到赵盾面前,一把抱起赵盾就向外跑,然后把他放到车上,赵盾问他的姓名,他只说:“我是你曾救过的那个在桑树下快要饿死的人(即灵辄)。别问了,快走吧!”赵盾扬鞭赶车而逃,灵辄也趁机逃走,提弥明战死。赵盾还没逃出国境,他的同族兄弟赵穿已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返回晋都,拥立晋成公继位,自己又做了晋成公的执政官。

三、辅佐君王的将相辅佐成王的周公

在汉代,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汉武帝为劝勉霍光努力辅佐昭帝,曾专赐一幅周公辅成王图给他。汉画像石上更是常见周公辅成王图,如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东壁、嘉祥武氏左石室后壁下部小龛西壁、嘉祥宋山小祠堂、嘉祥五老洼画像石、嘉祥南武山画像石、嘉样蔡氏园画像石、嘉祥刘村洪福院画像石、嘉祥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石、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北壁中段等处都有。画像上人物多少不等,但少不了成王和周公:一般是成王正面站立,有的脚下有小榻,身旁有侍者为他打着华盖,另有大臣正跪着或站立着向他禀报,居前者为周公——有嘉祥刘村洪福院画像石上的榜题为证。嘉祥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石周公辅成王图共刻三人,中为成王正面站立,头顶榜题“成王”;左一人右手打华盖,脑后榜题“周公”;右一人手执拐杖面向成王躬身而立,脑后榜题“召公”。周公亲自打华盖更显其辅佐成王的忠心和诚心。

根据《史记·周本纪》和《史记·鲁周公世家》的记载,周武王由于操劳过度,刚刚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就一病不起,长辞人世。这时他的儿子才十三岁,尚未成年,为保江山不乱,武王遗诏周公和召公共辅成王。

周公名旦,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颇有韬略,曾和姜尚一起协助武王灭商。他在辅佐成王期间,除了小心侍奉成王之外,政绩也是显著的。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满,他们竟然和殷遗民首领武庚一起,联合东方夷族,以清君侧,保护成王为名,兴兵叛乱。周公果断地亲率大军东征,用两年时间平定子叛乱,处死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

这本是稳定江山之举,然而,朝中对周公的流言蜚语却有增无减。周公无奈,为了避嫌,就主动向成王申请离开京都,去东都洛阳居住,把权力全部交给成王。这时周公发现,就连成王对自己也有猜疑,周公表白说:“我从来对国家忠心耿耿,决无二心。每当我洗头的时候,常常得多次停洗,用手握住头发,赶紧去处理公务。我每吃一顿饭,也经常要把含在嘴里的饭吐出来,去接见登门拜访的客人。我这样做是为了广纳贤才,让他们为国出力,我做的一切都是对国家负责啊。”成王听罢,深受感动,消除了对周公的猜疑。

当周公去世的时候,成王悲痛欲绝,特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同时,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还下令在每年六月举行祭祀周公的盛大活动,并特许用祭天子的礼乐来悼念周公。

箭射小白的管仲

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下部小龛西侧画像第一层画面上刻五人:中一冠服者坐卧于地,膝上中一箭,身后一人手执伞盖护住他。对面三人,前者左手执弓,右手前伸,后二人执笏恭立。嘉祥宋山小祠堂上也有内容相似的图像。该图刻画的是管仲射小白的故事,中间倒地中箭者是公子小白,手执伞盖者为鲍叔,手持弓者是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或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池是垣姓后裔,管严之子,青年时即与鲍叔牙为友。到齐国后,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齐襄公即位后,沉迷酒色,欺侮大臣,不少人都怨恨他。他的几个弟弟害怕受到连累,纷纷逃离齐国。公子纠率管仲等逃奔鲁国;公子小白率鲍叔牙等逃奔莒国。不久,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但人们不承认他,没过多久,他就被怨恨他的雍林人偷袭杀死。雍林人还宣传说:“无知杀襄公自立为君,我们已将他处死。请大夫们拥立其他该即位的公子。”逃亡在外的公子们听到这一消息,纷纷启程回返,都希望第一个到达齐国,立为国君。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等人的护卫下往齐国赶奔。在鲁国的公子纠自然也不甘落后,他还多了一个心眼,派管仲率小队人马在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拦截公子小白。

这一天,埋伏在道路旁的管仲终于看到了公子小白的车队,他抽出箭来射向小白,箭中小白腹部,小白顺势倒下。管仲以为射死了小白,就返回鲁国报了信。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就放慢了速度,等走到齐国时,小白已先入齐国,立为国君。原来管仲射出的箭,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诈死迷惑了管仲,然后藏在车中,飞速前进,先人齐国即位,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听从鲍叔牙的劝谏,从鲁国索回管仲,非但没杀,还任他为相。管仲在齐国实施改革,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

管仲射小白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齐恒公不计前仇,终得贤才,成就霸业。

用二桃杀三士的晏婴

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下部小龛东壁画像第二层画面为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左边地上置一高柄豆,豆盘上放着两个蜜桃,左右各有一武士伸手欲取桃,右边还有一武士手前伸,他们三位是齐国有名的武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武士之后有一矮人戴斜顶冠,佩刀,昂首后顾,他就是齐国名相晏婴。他身后还有二人站立。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除武氏祠外,嘉祥宋山小祠堂、河南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南阳县画像石、方城县光店画像石、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等处都有该故事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