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学百科
3798000000004

第4章 人体与营养(4)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人们的饮食与医疗、健康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有关史籍中就有了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中即将食物分为四大类,并以“养”、“助”、“益”、“充”来代表每一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在膳食中的合理比例。还提出了“饮食有节……,饮食以时,饥饱得中”等认识。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亦出现过各种偏见。有些人一谈起营养,就强调多吃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认为这类食品吃得越多营养就越好,这是不符合平衡膳食的观点的。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有一定量的要求,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食品,对人体健康并不利,往往会成为某种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诱因。还有人认为,食物越贵,营养就越好,这也是对营养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因为,从营养角度来看,食物的营养价值与价格不总是平行的。相反,有的价钱便宜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反而较高。如,胡萝卜与冬笋等。

那么,怎样才算营养合理呢?从营养学观点来看:就是一日三餐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膳食调配合理,达到膳食平衡的目的。主食有粗有细,副食有荤有素,既要有动物性食品和豆制品,也要有较多的蔬菜,还要经常吃些水果。这样,才能构成合理营养。

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营养素的摄取除了受膳食调配不当,烹调制作不合理的影响外,还和种种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通常有这么几种:

(1)零食:不少儿童终日瓜子、糖果等食品吃不离口,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消化系统没有建立定时进食的条件反射,使胃肠得不到休息,故可引起食欲减退,影响进食。久之,造成各种营养素缺乏。

(2)偏食:不爱吃荤菜的人,优良蛋白质的来源会大大受到限制;偏吃荤菜的人,又会导致热量过剩和各种维生素及无机盐的缺乏。

(3)暴食:大吃大喝,不但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诱发各种疾病。如急性胃扩张、胃下垂等。油腻食物迫使胆汁和胰液的大量分泌,有发生胆道疾病和胰腺炎的可能。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人体对营养素的摄取。

(4)快食:“狼吞虎咽”不仅加重了胃的负担,容易发生胃炎和胃溃疡。而且,由于食物咀嚼不细,必然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全,从而造成各种营养素的损失。

(5)烫食:太烫的食物,容易烫伤舌头、口腔粘膜、食道等。对牙齿也可造成损害。食道烫伤留下的瘢痕和炎症,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6)咸食:爱吃咸食的人,每天食盐量大大超过正常人需要的水平。由于体内钠的潴留,体液增多,血液循环量增加而使心肾负担过重,故可引起高血压等症。

营养素的种类与功能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含有的能维持机体生存与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劳动能力的必需物质。这些物质约可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水和食物纤维七类,共有数十种。

营养素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

(1)供给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都是供给人体热量的营养素。

(2)构成身体组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某些无机盐经过代谢、同化作用可构成机体组织,以满足人体生长发育与新陈代谢之需要。

(3)调节生理机能:某些营养素在机体的生理活动与生物化学变化中起调节作用,使之均衡协调地进行。如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维生素、蛋白质、某些碳水化合物都有此功能。

各种营养素在机体代谢过程中各有特殊的功能。一般不能互相代替,但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相辅相承。故须维持营养素供给的平衡,并满足各自的需要量。

不同年龄的膳食安排

学龄前儿童:每日主食200~250克,大米、面粉、玉米粉、小米、红豆、绿豆等调换混合食用;牛奶或豆浆250克;肉类50克,包括牛、羊、猪、禽、鱼类或大豆制品;蛋1个;青菜及水果200~300克;糖20克左右;烹调油15克。

学龄儿童:每日粮食300~400克;牛奶或豆浆250克;肉类50~100克(无肉、鱼时可用大豆制品);鸡蛋1~2个;青菜500克;有条件的最好每日吃水果1~2个;烹调油25~40克。主食应粗细粮、豆类等搭配吃,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如蒸红豆饭、绿豆粥、玉米面加黄豆粉的发糕等都是增加蛋白质互补作用的食品。副食也要荤、素搭配。

青年和壮年:每日主食400~600克,同样应粗细粮搭配。如豆饭、豆包,加黄豆粉的发糕,可吃一些红薯;肉类、鱼类、蛋类每日平均100克;黄豆及其制品50~100克;蔬菜500~750克;烹调油25~50克。青春期男女,最好每日能保证1个鸡蛋。

中年和老年:每日主食250~350克,多吃五谷杂粮;牛奶250~500克(或牛奶250克、豆浆250克);瘦肉或鱼、禽类100~150克(或肉、鱼类100克,鸡蛋1个);豆腐100克;新鲜蔬菜400~500克;水果1~2个;烹调油(植物油)25~30克。由于中、老年人易发胖,糖和脂肪的摄入量应比青、壮年少,还应少吃精制糖(白糖、糖果等),少用盐。

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

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细胞和组织结构必不可少的成分。它是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人体细胞中,蛋白质约占1/3,成年人体内平均约含蛋白质16.3%,皮肤和骨骼肌中约占80%,胶原约占25%,血液中约占5%,其总量仅次于水分。蛋白质由不同的氨基酸所组成,其中一部分可以由人体自己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而另外约有八种氨基酸必需由食物供给,称为必需氨基酸。食物中如含有齐全的必需氨基酸,而且数量又多,这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就高。如牛肉、鸡蛋、鱼、黄豆等,其含完全蛋白质较丰富,所以营养价值就高。而米面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为不完全蛋白质,所以营养价值就低些。因此,饮食单调就会造成营养失调。平时注意各种食品的搭配,就可以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有实验表明,营养价值最高的食品是35%鸡蛋白和65%土豆蛋白的混制品。

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

(1)构成酶、激素、抗体以及机体组织。

(2)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3)维持毛细血管渗透压。

(4)供给人体部分能量。

蛋白质就是生命物质

人体每天需要通过食物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用以满足机体生长、更新、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也就是说,生命的产生、存在与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

人体的神经、肌肉、血液、骨賂、甚至毛发没有一处不含蛋白质。一个几公斤重的婴儿长成为一个几十公斤重的大人,体内各种组织成分的自我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人体的新陈代谢是通过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来实现的,而这些反应都需要酶来催化,酶能在正常体温下,广泛参加人体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如肌肉收缩、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各种各样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酶的参加,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而这些具有各种各样特异作用的酶,和调节生理功能的一些激素一样,本身也是蛋白质。

由此可见,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是无处不存在的,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重要功能。生物体一旦失去蛋白质,那么一切生命活动即将停止,生命终结。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物质。

蛋白质的摄入量

一个人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质,要根据年龄、性别、劳动条件和健康情况而定,并因食物来源而有所不同。例如,一个体重65公斤的健康成年男子,根据其体力劳动强度的不同,每天约需要蛋白质75~100克。一般成年女子略微少些。而儿童、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以及妇女怀孕和授乳期间所需要的蛋白质便多些。至于人在生病的情况下,如烧伤、骨折、感染、肾炎等,患者的蛋白质需要量可根据病情作相应增减。

一个体重65公斤,从事较轻劳动的成年男子,可以从他每天所吃的主副食(粮食500克,肉100克,蛋一个,豆制品50克,蔬菜500克)中获得所需要的75克蛋白质。根据需要与可能,他还可以适当地调剂副食,如增加些乳、蛋、肉类、豆制品、花生等提高蛋白质的质和量。如果调配得当,充分发挥各种植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少加甚至不加动物性食品也可保证蛋白质的需要。

其他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男女以及孕妇、产妇和病人可以此为参考,调剂每天的主副食,酌情增减蛋白质的摄入量。

食物蛋白质的选择

我们选择蛋白质食物,首先应考虑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如果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即使营养价值很高,也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在常用的每100克食物中,肉类含蛋白质10~20克,鱼类含15~20克,全蛋含13~15克,豆类含20~30克,谷类含8~12克,蔬菜、水果含1~2克。动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含量多。豆类含量很多,质上比动物性食物也不差。判断蛋白质质的优劣有三点:(1)蛋白质被人体消化、吸收得越彻底,其营养价值就越高。整粒大豆的消化率为60%,做成豆腐、豆浆后可提高到90%,其他蛋白质在煮熟后吸收率也能提高,如乳类为98%,肉类为93%,蛋类为98%,米饭为82%。(2)被人体吸收后的蛋白质,利用的程度有高有低,利用程度越高,其营养价值也越高。利用的程度高低,叫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常用食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是:鸡蛋94%;牛奶85%;鱼肉83%;虾77%;牛肉76%;大米77%;白菜76%;小麦67%。动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一般比植物蛋白质高。(3)看所含必需氨基酸是否丰富,种类是否齐全,比例是否适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叫完全蛋白质,如动物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种类齐全,但比例不适当,叫半完全蛋白质,在谷物中含量较多。种类不全,叫不完全蛋白质,如肉皮中的胶质蛋白,玉米中的玉米胶蛋白。将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使含的氨基酸相互补充,能更好适合人体的需求。多吃蛋白质也不好,会增加肾脏负担,增加额外的热能消耗,不经济。所以,要合理食用蛋白质。

脂肪的重要地位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脂肪是由碳、氢、氧元素所组成的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有的脂肪中还含有磷和氮元素,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我国成年男子体内平均脂肪含量约为13.3%,女性稍高。人体脂肪含量因营养和活动量而变动很大,饥饿时由于能量消耗可使体内脂肪减少。

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和植物油脂两大类。按化学结构又可分为脂肪(亦称中性脂肪)和类脂两种。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脂四大类。

脂肪在人体营养中占重要地位,人体所需的总能量的10~40%是由脂肪所提供的。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其供热量较相同重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糖类)多一倍。此外,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动物和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取自食物,故称“必需脂肪酸”,缺少它们就会产生一系列缺乏症状,如生长迟缓、皮炎等。营养学家们提出,必需脂肪酸热量应占膳食总热量的1%~3%。这些脂肪酸在豆油、玉米油、棉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中含量最高。

脂肪在人体内的作用

脂肪主要分布在人体皮下组织、大网膜、肠系膜和肾脏周围等处。体内脂肪的含量常随营养状况、能量消耗等因素而变动。其主要生理作用有:

(1)供给热能。脂肪所含的碳和氢比碳水化合物多。因此在氧化时可释放出较多热量。1克脂肪可释放9.3千卡的热能,是营养素中产热量最高的一种。

(2)构成人体组织。脂肪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脑细胞和神经细胞中含量最多。一些固醇则是制造体内固醇类激素的必需物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3)供给必需脂肪酸。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是靠食物脂肪提供的。它主要用于磷脂的合成,是所有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皮肤微血管正常通透性,以及对精子形成,前列腺素的合成方面的作用等,都是必需脂肪酸的重要功能。

(4)增加食欲,促进一些维生素的吸收。没有脂肪或脂肪少的食物不好吃,脂肪性食物可增加风味,还可促进一些溶解在脂肪中的维生素A、D、E、K的吸收与利用。

(5)调节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脂肪大部分贮存在皮下,用于调节体温,保护对温度敏感的组织,防止热能散失。脂肪分布填充在各内脏器官间隙中,可使其免受震动和机械损伤,并维持皮肤的生长发育。

(6)增加饱腹感。脂肪在胃内消化较缓停留时间较长,可增加饱腹感,使人不易感到饥饿。

动物油与植物油比较

衡量油脂营养价值的高低有两个指标:一是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量;二是含必需脂肪酸的量。当然,维生素的含量,消化率的高低,贮存性能等等都应作全面考虑。下面简单谈一下几种常用油脂的营养价值:

鱼肝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量最高,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D,但不能用于烹调。

黄油和奶油: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高,也含维生素A和D,但对高脂血症等患者不利。

猪油: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多,不含维生素A和D。消化率也比植物油略低。

牛油和羊脂:含胆固醇高,消化和吸收率也差些。

芝麻油(香油)、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茶油等植物油。含有较多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性。有的植物油中含有能抗氧化的维生素E或芝麻醇,从而提高贮存性。

由此可见:植物油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量均比动物油高(极个别例外)。由于膳食脂肪的来源除烹调外,多来自含油脂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因此在选用烹调油时宜以植物油为主,使脂肪酸比例适宜。

由于动物脂肪发热量高,吃法简便,风味独特。如果膳食平衡,调配得当,偶尔少量吃一点,应无大碍。国外营养学者提出:膳食油脂的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适宜比例为1∶1∶1。每天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

食油与健康

食油在增加食物的色、香、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来源之一。但是,如果食用不当,也会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危害。

食油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而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自己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如果不饱和脂肪酸供应充足,人的皮肤就光滑润泽,头发也乌黑发亮;如果体内缺乏不饱和脂肪酸,就会使皮肤粗糙、脱屑、头发枯脆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