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学百科
3798000000005

第5章 人体与营养(5)

食油中的脂肪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在寒冷的冬季,身体需要多产热量保暖,在野外工作的人或重体力劳动者,热量消耗得多,就应多吃些油脂。而在炎热的夏天,人的食欲往往不佳,加上因出汗喝水多,冲淡了胃液,消化功能减低,就应少吃油。此外,患肝胆疾病的人,胆汁分泌减少,脂肪不易消化,不宜多吃油;患痢疾、急性肠胃炎、腹泻的人,由于胃肠功能紊乱,不宜吃油腻的食物,过多的摄取油脂是身体发胖的因素之一,中年以后,如果活动量小,又不注意锻炼,吃油脂类过多的食物,皮下和内脏,如心、肝、肾等器官外堆积大量的脂肪,就会加速脏器早衰和病变,使血管硬化,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至于幼儿、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活动量大,热能消耗多,适当多食用些油脂则对人体健康有利。

胆固醇的重要性

胆固醇广泛分布人体全身,不但是血液中脂类物质之一,构成细胞生物膜的基本成分,也是维护生命、繁衍种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在人的机体内,胆固醇含量最高的是肾上腺和脑。它能变成激素,如果没有胆固醇,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就成了问题。太阳中紫外线直射人体皮肤,可制造成维生素D3,这种体内免费自制的维生素,是以7-脱氢胆固醇为原料的。胆汁是消化吸收脂肪的重要消化液之一,构成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汁酸,而胆汁酸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近年研究发现,天然胆固醇有抗癌功能。可见胆固醇对生命是多么重要了。

人体胆固醇小部分来自食物,大部分由体内自行合成。正常情况下体内合成量可自动调节,以保持一定的水平,过多过少都不利健康。对代谢旺盛的青少年和经常参加体力活动或坚持锻炼的青壮年,有害胆固醇不易积累,没有必要过分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但对中老年人,由于内分泌水平的改变,或因精神过度紧张,体力活动减少,或患高血压、肥胖等病,脂质代谢失调,使血清胆固醇增多,不仅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可引起这种紊乱,进而可促进血脂升高或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果。

碳水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它在人体内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利用。葡萄糖能够迅速被氧化并提供(释放)能量。每克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氧化燃烧可放出4千卡热能。我国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人体内总热能的60~70%来自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由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等含有淀粉的食品供给的。这些碳水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的成分并在多种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碳水化合物与脂类形成的糖脂是组成细胞膜与神经组织的成分,粘多糖与蛋白质合成的粘蛋白是构成结缔组织的基础,糖类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可构成抗体、某些酶和激素等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人体的大脑和红细胞必须依靠血糖供给能量,因此维持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正常功能也需要糖。糖类与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也有密切的关系。糖类具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当蛋白质进入机体后,使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浓度增加,该氨基酸合成为机体蛋白质是耗能过程,如同时摄入糖类补充能量,可节省一部分氨基酸,有利蛋白质合成。食物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的糖类。虽不能被吸收,但能吸收水分,使粪便变软,体积增大,从而促进肠蠕动,有助排便。

糖类对人体的功能

(1)供给能(热)量。供给能量是糖的主要功能,也是构成神经与细胞的主要成分。成人平均每日每公斤体重需糖6克。虽然脂肪每单位产热量较糖多一倍,但饮食中糖含量多于脂肪。糖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它使人体保持温暖。人们常说“吃饱了就暖和了”就是这个道理。

(2)构成身体组织。糖在机体中参与许多生命活动过程。如糖蛋白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粘蛋白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糖脂是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

(3)保肝解毒。当肝糖元储备较丰富时,人体对某些细菌的毒素的抵抗力会相应增强。因此保持肝脏含有丰富的糖元,可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并提高了肝脏的正常解毒功能。

(4)节约蛋白质。糖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来源容易。用糖供给热能、可节省蛋白质,而使蛋白质主要用于组织的建造和再生。

(5)抗酮作用。脂肪在人体内完全氧化,需要靠糖供给能量。当人体内糖不足,或身体不能利用糖时(如糖尿病人),所需能量大部分要由脂肪供给。脂肪氧化不完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酮体,它过分聚积使血液中酸度偏高碱度偏低,会引起酮性昏迷。所以糖有抗酮作用。

(6)增强肠道功能合成维生素。糖中不被机体消化吸收的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防治便秘,又能给肠腔内微生物提供能量,合成维生素B。

(7)增进食欲。糖不但是食物,而且可作为作料,调节食物风味,增加食欲。

多吃糖的危害

在食品的调制中,糖能增甜味、风味和趣味,又是容易消化的热能来源,所以有人特别喜爱甜食。但糖和甜食不宜吃得太多,吃得过多,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1)糖与营养不足。每天若是吃糖或甜食较多,那么吃其他富含营养的食物就要减少。尤其是儿童,吃糖或甜食若过多,会使正餐食量减少,于是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反而得不到及时补充,以致营养不足。

(2)糖与龋齿。常吃糖食,为口腔内细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容易被乳酸菌作用而产生酸,使牙齿脱钙,易发生龋齿。

(3)糖与肥胖。吃糖过多,剩余的部分就会转化为脂肪,可带来肥胖的后果,且可导致肥胖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4)糖与骨折。过多的糖使体内维生素B真的含量减少。因为维生素B是糖在体内转化为能量时必须的物质,维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了神经和肌肉的活动能力。因此,偶然摔倒易发生骨折。

(5)糖与癌症。实验研究证实:癌症与缺钙有密切联系,而能造成缺钙的白糖,被认为是造成某些癌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6)糖与寿命。长期吃高糖食物的人,可造成营养不良,肝脏、肾脏都肿大,脂肪含量也增加,他们的平均寿命将要缩短。

培养正确的吃糖习惯

首先谈谈如何建立正确吃糖的习惯。吃糖的人,特别是爱吃糖的儿童,要纠正吃糖的习惯,吃糖时将糖嚼碎,尽量缩短糖在嘴里停留的时间,睡觉前更不应该吃糖,人入睡后,唾液停止分泌,没有清洁口腔的唾液,糖发酵产酸就更多,不利于牙齿的健康;吃完糖后,最好用白开水漱漱口,把口腔的含糖量降到最低限度。

关于糖的合理食用量,由于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劳动强度的不同,国内外营养学者在制定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目前糖的供给量约占总需能量的60~70%。即:成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约4~6克,儿童、青少年每日每公斤体重约6~10克,1岁以下婴儿约12克。国外,近几年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每日每公斤体重控制在0.5克左右。也就是说,体重20公斤的儿童,每日摄糖量为10克,体重60公斤的成人,每日30克左右。以牛羊奶为主食的婴幼儿,也应注意少加糖,培养不嗜甜食的饮食习惯。

严格控制糖的摄入量,不会影响人体对糖的需求,因为除碳水化合物食品外,含糖的加工食品实在太多了。当你喝一杯咖啡或红茶,已摄入10~15克糖,吃一块甜点心,又获取了20克糖,再饮一瓶清凉饮料,又得到了30克糖。这些,就已足够机体一天之中对糖的需要量了。

蔗糖的营养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白糖、砂糖、红糖都是蔗糖,是由甘蔗或甜萝卜(即甜菜茎)制成的。制成糖以后,经过一番加工精炼就成了白糖。砂糖和绵白糖只是结晶体大小不同,砂糖的结晶颗粒大,含水分很少,而绵白糖的结晶颗粒小,含水分较多。它们都是纯碳水化合物,只供热能,不含其他营养素,但具有润肺生津、和中益肺、舒缓肝气的功效。红糖是没有经过高度精炼的蔗糖,它除了具备碳水化合物的功用可以提供热能外,还含有微量元素,如铁、铬和其他矿物质等。虽然其貌不扬,但营养价值却比白糖、砂糖高得多,每百克中含钙90毫克、含铁4毫克,均为白糖、砂糖的3倍。

中医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缓中、化食之功能,能健脾暖胃,还有止疼、行血、活血散寒的效用。我国的民族习惯,主张妇女产后吃些红糖,认为有补血活血的作用。在受寒腹痛时,也常用红糖姜汤来祛寒。

调节代谢的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可以认为,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维生素大部分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因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较少,人体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却是绝不可少的物质。膳食中如缺乏维生素,就会引起人体代谢紊乱,以致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如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病和皮肤干燥,缺乏维生素D可患佝偻病;缺乏B1可得脚气病;缺乏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阴囊炎;缺乏PP可患癞皮病;缺乏B12可患恶性贫血,缺乏C可患坏血病。

人体有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而有些维生素本身就是辅酶或是辅酶的一部分。因此,维生素可谓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D、E、K,后一类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以及许多“类维生素”。

维生素的每日摄入量

维生素是人体营养、生长所需的有机化合物。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就会出现某种疾病。因此有些天认为维生素是营养素,摄入是“多多益善”。人需要维生素越多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合理营养的关键在于“适度”。过多摄入某些维生素,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我们知道,维生素大致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B、C)和脂溶性(维生素A、D、K等)两大类。水溶性类的维生素多余部分一般可随尿液排出体外,脂溶性类的维生素A或D,多余者不能排出体外。这样就给人们一个印象以为水溶性维生素食多了无害,有人主张每日口服维生素C 3~5克以达到保健的目的。其实这是有害的,实验证实,长期口服维生素C 1克以上时,可引起草酸尿、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有的人全身可出现皮疹、浮肿、血压下降、恶心。在脂溶性维生素中,以维生素A和维生素D服用量过大而引起的中毒最为常见。维生素A过剩时,将引起不眠、气喘、眩晕、脱发、恶心、腹泻等症,维生素D过剩时,可引起食欲不振、倦怠、便泌、体重下降及低烧等。

正常的人每日需要维生素C 50~100毫克,维生素A 2500~3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 300~400国际单位。

各种维生素的作用

(1)维生素A。维持正常视力,预防夜盲症;维持上皮细胞组织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增加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干眼病。

(2)维生素D。调节人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利用,促进骨骼成长。

(3)维生素E。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和肌肉正常代谢;维持中枢神经和血管系统的完整。

(4)维生素K。止血。它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还能促使肝脏制造凝血酶原。

(5)维生素B1。保持循环、消化、神经和肌肉正常功能,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构成脱羧酶的转酶,参加糖的代谢,能预防脚气病。

(6)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核黄素是体内许多重要辅酶类的组成成分,这些酶能在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传递氢,它还是蛋白质、糖、脂肪酸代谢和能量利用与组成所必需的物质。能促进生长发育,保护眼睛、皮肤的健康。

(7)维生素PP(烟酸)。在细胞生理氧化过程中起传递氢作用,具有防治癞皮病的功效。

(8)维生素B6。在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治疗神经衰弱、眩晕、动脉粥样硬化等。

(9)泛酸(维生素B5)。抗应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术后腹胀。

(10)叶酸(维生素M)。抗贫血;维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