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07

第7章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初探(6)

在东、西德进行会谈和改善关系的同时,西德与苏联、东欧国家也展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谈,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1970年8月12日,西德与苏联在莫斯科签署放弃使用武力条约,即《莫斯科条约》。这年12月7日,西德和波兰签署了《华沙条约》,承认奥得一尼斯河为波兰西部边界。而后,西德又推动四大国于1971年9月3日签署《四国柏林协定》。紧接着,东西德代表就实施《四国柏林协定》的细则进行谈判,并很快达成了相关协定。从1972年6月开始,两个德国就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谈判。东德要求在两德关系正常化后互派大使,西德不同意,它认为东西德不互为外国,主张派常驻代表,并在条约中写明两个德国同属一个民族。对此,东德也不赞成。经过半年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在1972年2月11日正式签订《关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间关系的基础条约》,简称《基础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双方遵循联合国宪章中确定的目标和原则,特别是遵循主权平等,尊重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自决权、维护人权和互不歧视的原则,用和平手段解决双方的争端,放弃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同时,还规定双方在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处理实际的人道方面的问题,促进经济、科技、交通、法律、邮电、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及其他方面的合作,在双方政府所在地互设常驻代表机构。双方保留在民族问题上的分歧,在《基础条约》中写明“不损害双方对原则问题、包括民族问题的不同看法”。

《基础条约》为东西德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也使两德外交迎来了崭新的局面。1973年2月8日,即《基础条约》签署后才一个多月,曾经于1957年7月29日与美、法、西德发表《联合宣言》,声明西德是“德国人民唯一合法代表”的英国,正式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并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2月9日,法国政府做出了类似表示。一大批西方国家也随之跟进,东德的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基础条约》签署之后,西德乘势进一步推进新东方政策,一鼓作气地实现了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的关系正常化。

两个德国的关系改善了,正常了,是离统一近了还是远了?

1973年9月18日,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是主权国家的政府间组织,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意味着联合国承认东、西德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是东德梦寐以求、也是苏联最希望见到的。就此而言,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无疑离德国统一更远了。1974年9月27日一即离美国同东德建交还不到一个月,东德人民议院通过宪法修正案,全部删去了有关德意志民族和德国统一的提法。1975年1月,包括东西德在内的35个国家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签署欧安会最后文件,规定欧洲各国“边界不可侵犯”,“尊重每个与会国的领土完整”,从而以国际协议的形式肯定了德国.的分裂。1975年10月7日在东德国庆26周年这一天,东德与苏联签署新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又删去了1964-年条约中关于德国统一的内容。1987年9月,东德最高领导人昂纳克应邀首次访问西德,其间,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犹如水与火一样不能相容”,德国问题“已经以德国的最终分裂而获解决”。昂纳克完全排除了两德统一的任何可能性。

事态发展到这般地步,谁还能想象德国会重新统一呢?勃兰特也曾多次强调指出,他的政策是为统一创造条件,但要实现统一则是遥遥无期的事。然而,谁能想到,就在昂纳克访问西德两年之后,当勃兰特尚健在的时候,德国重新统一的前景竟奇迹般地出现了。

)第二节两个德国的统一进程

两个德国的统一进程始于1989年的东德****,****导致柏林墙坍塌,统一随之被提上日程。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斗争、利益交换和协调之后,统一遂于1990年10月3日完成。一、东德乱套,执政党全线溃退1989年10月7日,是民主德国建国40周年大庆,但是这次大庆并没有多少喜庆色彩;相反,党和国家领导人却对国内的形势发展充满着忧虑和不安。自年初以来,波兰和匈牙利这两个近邻大搞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一股强劲的“改革”和“自由化”之风越过边界吹到了东德,在这里形成了来势颇猛的冲击波,一些**********者受到启发和鼓舞,很快变成有组织的反对派。自8月底起,“新论坛”、“和平与人权组织”、“民主觉醒,“现在就要民主”等组织相继涌现。它们也要求在东德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9月24日,“新论坛”与其他六个反对派组织在莱比锡开会,会议要求政府承认“新论坛”。当局拒绝反对派合法化。于是,从9月28日始,在莱比锡等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lO月6日,**********率苏联党政代表团抵达柏林,参加东德国庆。这时,示威者更加来劲。10月7日晚,当柏林的共和国宫正举行盛大的国庆招待会时,一大批人在会场外高喊“民主”、“改革”、“戈尔比(**********的爱称)”、“救救我们”!警察采取强硬手段,驱散了示威者。10月9日,莱比锡又爆发了有7万多人参加的游行示威,而且事态有扩大、蔓延之势。10月10日至11日,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召开紧急扩大会议研究对策。12日,政治局发表声明,指出民主德国将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对于党和政府工作的缺点和问题,政治局“要求全体党员和群众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理智的对话,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声明发表后,各级干部深入群众,开展对话,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批评。10月13日,当局下令释放所有示威游行中被捕的活跃分子。但到了10月16日,莱比锡又发生了大规模游行示威,参加的人数达14万,他们呼喊“新闻,自由”、“让‘新论坛’合法化”、“自由选举”等口号,这一次警察未加制止。游行示威活动迅速蔓延到马格德堡、哈雷等其他城市,人们高喊的日号大致相仿。

10月1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十一届九中全会,在如何对待反对派及其活动等问题上,斗争十分激烈。有人认为国内出现了严重的反革命动乱,应采取强硬措施;有人则不同意。东德15个专区中的13个专区的党委第一书记认为昂纳克应对国内的危机负责,主张同反对派组织对话,实行旅行自由。最后,77岁的昂纳克因“健康原因”辞去了东德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昂纳克在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的岗位上干了十八年,他的下台标志着民主德国四十年的历史出现了转折。

52岁的政治局委员克伦茨接替了昂纳克的全部职务——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克伦茨上台之初,表示东德要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强调任何不同意见都不能超越这个目标,反对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认为“无产阶级政权在披上政治多元化的外衣之后就会被瓜分”。他还充分肯定昂纳克的功绩,表示不允许否定东德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但是反对派不听这些,认为他是“保守派”,不可能将东德引向“改革之路”,因而,天天游行示威,要求东德实行“真正的改革”。

11月1日,克伦茨应**********之邀访问苏联,表示东德要从“新思维”中吸取改革成分。第二天,克伦茨行色匆匆,飞到了华沙,同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总理马佐维耶茨基以及波党第一书记拉科夫斯基会谈后,表示东德要“学习波兰的改革经验”。

从1989年5月起,东德居民不断非法越过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去奥地利和西德。为了满足群众旅行的要求和显示“改革”的意愿及决心,11月6日,东德内政部提出一项新的旅行法草案,规定每个东德居民都有权出国旅行,最多每年30天。然而,当天晚上,莱比锡示威者则要求实行‘‘没有限制的旅行法”。11月7日,以斯多夫为首的东德政府宣布辞职。11月8日,克伦茨在十一届十中全会上再度当选为总书记。为了消除西方和国内反对派对他的不信任感,树立一种完全不同于昂纳克的改革者形象,他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十中全会通过的《革新措施的行动纲领》,宣布要制订新的选举法,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各党派共同参与的大联合政府,实行全面的新闻自由和全面的旅行自由。11月9日,东德政府决定,对私人出国旅行不再附加任何条件,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东、西德边界,有关“私人出国旅游和公民移居国外的规定立即生效”。于是,数以万计的东柏林人涌向西柏林,无数西柏林人涌到东边看热闹。东德的社会秩序大乱,生产活动陷于瘫痪。人流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昼夜不息。11月10日,西德总理科尔中断了对波兰的访问,当晚赶到西柏林参加市政府前的群众大会。76岁的勃兰特提高嗓门向他的听众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形势是:本属于一体的东西正结合在一起!”这位西德前总理是那样激动,那样感慨万千!

屹立了二十八年之久的柏林墙就这样在一夜之间坍塌了。从11月9日起到18日,短短10天时间,在共有1670万人口的东德,当局给1000万居民签发了出国旅行的签证,并批准了两万多份长期移居国外的申请。11月11日,在赫尔姆施泰特过境站前,从东德开往西德的汽车,排成了60公里的长龙。人流滚滚向西,西德张开双臂欢迎,美、英、法和加拿大在西德和西柏林的军事基地也用来接纳东边来客,甚至妓院也被临时挪作此用。克伦茨在边界开放后的第二天对游行群众说,东德“正在进行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将使民主德国成为经济上更有效率、政治上更加民主并且面向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说,“我们赞成激进的改革”,“致力于举行自由的选举”。英国路透社当天发表述评认为,东德开放边界“是克伦茨为保住权力而投下的赌注”,目的是试图使东德党在政治改革后的自由选举中“有某种获胜的机会”。

东德的局势发展得实在太快了。11月10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在款待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的国宴结束后对记者说:“我想三四天之前谁也预料不到今天的情况。”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法国总统密特朗等西方政界要人,一方面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坦率承认感到“震惊”和“意外”,还多少有点困惑或不安。他们相互打电话(因为开会已来不及准备)交换看法,磋商对策。布什的反应是“这是一个戏剧性事件,正在按我们的意图发展,但不知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11月16日,十中全会后进人政治局的改革派人物莫德罗组成东德新政府。虽然德国统一社会党接受了反对派提出的诸如“开放边界”、“自由选举”等几乎所有要求,虽然新班子27名成员中德国统一社会党只有16人,但反对派仍不满意。在全国各地游行队伍中和集会上,新口号出现了,人们要求修改宪法第一条,召开多党派参加的“圆桌会议”,清除议会和德国统一社会党党中央的“保守派”。长期与德国统一社会党一起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国家民主党和民主农民党等四个小党也要求与统一社会党平起平坐。12月1日,人民议院九届十三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删去了关于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作用的条款。从此,德国统一社会党就成了与其他政党平行的政治力量。12月3日,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十一届十二中全会,**********和政治局集体辞职,克伦茨自然也摘下了总书记的乌纱帽。全会决定,把昂纳克、斯多夫、辛德曼等12名党的前领导人开除出党,成立由25人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负责筹备党的特别代表大会。12月5日,东德政府接受反对派要求,决定解散工人战斗队。同日,国家安全局领导集体辞职。翌日,克伦茨辞去国务委员会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两职。12月7日至8日,各党派参加的圆桌会议在柏林召开首次会议,确定于1990年5月6日举行“自由选举”。迫于形势,德国统一社会党决定提前于12月8日至9日召开特别代表大会。会上,党的工作委员会成员、41岁的柏林律师居西当选为党的主席。大会选出由100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其成员全都是“激进的改革派”。12月16日至17日,特别党代会举行第二阶段会议,会议决定将德国统一社会党改名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并通过了新党章。会后发表声明称,该党坚决摒弃“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要在东德进行“激进的改革”。1990年1月18日,克伦茨和其他13名原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被开除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2月4日,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执委会也许觉得该党的名称太长,或者觉得仍残存着老党的明显痕迹,因此决定再次改名,新的名称是“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去掉了前面的半截。这样,这个党从形式到内涵都同过去的德国统一社会党作了彻底的决裂。

二、统一被提上日程

东德局势的急剧变化,尤其是柏林墙的开放,究竟说明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在欧洲,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西德,人们都在思考,都在议论。有的说,这是东德党没有把国家管好,导致经济恶化,人民压抑,人心向西。有人认为,这说明苏联大势已去,爱莫能助,东德党无可奈何,独木难支。有的说,这是西方长期“演变”的成果,也是勃兰特“以接触求变革”战略的胜利。有的则认为,这是**********背离社会主义、东德党长期听从莫斯科的结果。还有人说,这说明社会主义在德国东部试验的失败,人为的分裂不合情理,终究难以为继。至于两德关系如何发展,鉴于苏联有37万士兵驻扎在东德,华约集团依然同北约对垒,人们还不太敢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不过,一些无拘无束的新闻记者还是大胆地提出德国的重新统一问题。然而,问题刚一提出,就立即被弹了回来。1989年11月9日晚些时候,苏联政府发言人格拉西莫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支持民主德国政府开放柏林墙的决定”,然而,在欧洲目前仍分裂成两个军事集团的情况下,谈论德国统一问题“纯粹是凭空想象”。11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也表示:“谈论德国的重新统一为时过早。”贝克12日强调说,“从自由旅行到重新统一,中间还要走许多步”,其中之一就是要“在东德举行自由而公正的、多党参加的选举”。11月10日,克伦茨在接受苏联电视台采访时说,“目前不可能提出两个德国统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