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08

第8章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初探(7)

但是,西德不这样看。它不愿等待,也不管旁人说什么。它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于是,它义无反顾地开始行动了。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在议会发表讲话,正式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从而迅速地把德国统一问题提上了欧洲的政治日程。

科尔“十点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加强和扩大两德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推动东德朝着“根本改变政治和经济制度”、取消党的“权力垄断”和放弃计划经济的方向发展;建立两德各个领域的共同机构,发展两德_的“邦联结构”,最后以建立一个德国邦联国家为目标,实现统一,消除分裂。

“十点计划”抛出后,立即引起东西方的强烈反响。西方国家表面欢迎,实则有明显保留。美国表示,德国统一是美国、西德“长期抱有的共同目标”,但强调统一后的德国必须是北约和欧洲共同体成员,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法国外长说,“德国统一应得到盟国赞同,不能匆忙进行”。英首相甚至认为,两德统一“并未提上日程”。很显然,西方大国短暂地享受了柏林墙坍塌带来的“欢欣鼓舞”之后,很快陷入了对德国统一问题既难以回避,又难以抉择,更难以预料后果的困难境地。它们对科尔的统一计划不表示“欢迎”不行,否则,太不够朋友;但真的要支持,又心存种种疑虑。所以,只好言不由衷,闪烁其词。

诚然,德国问题具有全局性,涉及战后体制和各国的重大利益,自然要引起东西方各国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鉴于自决权是公认的各国人民的基本权利,德国人民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对德国统一,没有哪一国公开表示反对。然而在心底里四大国都不赞成。在欧洲各国中,除爱尔兰由于本民族遭受分裂的历史和现状而对德国统一表示真诚的同情和支持外,没有第二个国家真正赞成德国统一。法国的态度尤其明显。1989年12月6日,即科尔“十点计划”提出后一周,法国总统密特朗飞赴基辅会晤苏联总统**********。他知道戈氏不支持德国统一,不赞成科尔的“十点计划”。12月8日,欧共体召开首脑会议,在法国的坚持下,会议发表的声明强调德国统一“应在东西方对话与合作的情况下,民主、和平地实现”,并“应置于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前景之中”。12月16日,密特朗又临时安排与布什会晤,他们一致表示德国统一进程必须是“和平、民主、渐进的”。12月22日,密特朗又飞赴东柏林,成为西方三个战胜国中第一个访问东德的国家元首。期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定。对于德国统一问题,密特朗强调法国赞同两德发展关系,但“不能一笔勾销战后形成的现实”。12月21日,他在莱比锡大学向一千多名大学生发表演讲时,强调两个德国“都拥有主权”。毫无疑问,法国总统此时此刻访问东德,显然也是意在鼓励东德保持其独立和主权。奥地利《萨尔茨堡新闻》发表评论指出,密特朗访问东德“是想加强东德新政权的自信心和国际威望”,给德国统一以掣肘。人们不赞成德国统一,主要是出于对统一后德国的担心。概言之,苏联怕打破欧洲的均势,损害它在德国的重大利益。美国担心德国势力过于膨胀难以驾驭,一旦失控,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地位难以预料。法国永远不会忘记在过去一百二十年中三次遭受德国入侵的历史,它担心德国东山再起,故态复萌。英国担心出现一个“德国的欧洲”,从而使英国地位严重下降。

与西方言不由衷、欲言又止的表态相比,东方的态度则明朗得多。东德政府发言人在科尔提出“十点计划”的当天,就指责该计划“不符合当前现实”,“无视两个德国所具有的主权和独立性”,强调两德关系“只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统一问题尚未提上日程”。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现在不是讨论德国统一问题的时候”,强调保持两个德国的存在是保持欧洲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前提,明确要求承认两大军事集团和两个德国并存的事实。他还告诫人们“要警惕德国复仇主义的危险性”。

显然,科尔出师不利。

三、**********松口

科尔并不灰心。他心里清楚,西方盟国不可能对德国统一构成威胁,东德的反对也不足虑,因为东德地位虚弱,经济困难,执政党内坚决反对统一的昂纳克、斯多夫、克伦茨等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已被统统开除出党。唯一令科尔忧虑的是苏联的态度,因为苏联在东德驻扎着37万军队,对东德事态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科尔的忧虑不无道理。1987年9月,西德总统魏茨泽克访苏时,**********明确表示,“世界上存在着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德国是现实,”而且“还会存在一百年”。1988年10月,科尔总理访苏在同**********举行会谈时,戈氏否认还存在“德国问题”,强调这一问题“早已由于德国的最终分裂而解决”。科尔提出“十点计划”后,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列米茨基赫随即指出,西德总理“显然没有考虑欧洲国家特别是民主德国的利益和意见”,强调德国统一“不是现实问题”。12月5日,戈氏在会见来访的西德外长根舍时说,苏联认为民主德国“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保障”,反对“人为地强行推行德国统一”。12月16日,戈氏会晤密特朗时再次强调“必须尊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现实”,反对两个德国合二为一。甚至到了1990年1月18日,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还在《消息报》上撰文警告说,人为地推进两德统一进程“将会导致严重混乱”。

如果苏联果真坚决反对德国统一,那么,科尔的这台“统一”大戏要演下去就很困难。然而,随着东德局势的急速发展,特别是德国统一社会党焦头烂额,一步步失去执政能力,苏联不得不迅速调整其对德政策。1990年1月29日,即苏联外长的文章在《消息报》发表十天以后,东德总理莫德罗访苏,**********30日同莫德罗会谈时表示:“不排除今后德国统一的可能性。”这句话一传到西德,科尔马上说“令人鼓舞”,勃兰特说这是苏联在统一问题上,的“新起点”。西德参与执政的基社盟认为,戈氏的上述表态是苏联的德国政策“引人注目的方针性变化”。西方报刊评论说,这是苏联“第一次为德国统一开了绿灯”。

苏联松口后,东德的调门也就跟着变了。莫德罗回到东德后,即于2月1日提出了《德国,统一的祖国》的统一方案,明确提出两德统一已提上日程,建议把德国统一进程分作四个步骤:首先与西德组成“条约共同体”,而后建立各自还拥有一定主权的邦联,再后向邦联机构移交权力,最后举行全德选举,成立一个统一政府。从最终目标和主要步骤看,莫德罗方案与科尔的“十点计划”并无太大区别,主要的不同点在于:莫德罗方案强调统一后的德国应当中立或非军事化,而科尔则把留在北约和欧共体内作为两德统一的前提。莫德罗方案表明,东德在统一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已由反对统一转为赞成统一。这是莫德罗访苏、与苏联对话的结果。有人因此说,戈氏是莫德罗方案的“助产士”。

2月9日,科尔紧随莫德罗之后访问莫斯科。**********向客人明确表示:“现在苏联、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没有分歧。统一问题应由德国人民自己解决,由他们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国家形式,在什么时间、以什么速度和在什么条件下实行统一。”

随着苏联态度的变化,美、法支持统一的态度日益明朗,英国的立场也开始松动,撒切尔夫人2月6日在英国下院说,既然**********承认德国统一不可避免,她也就“没有理由再有保留了”。2月10日,奥地利《信使报》发表评论说,德国的统一,“三个月前还是个乌托邦,两个月前是个朦咙的梦,一个月前是一种希望,而今天则是肯定无疑了”。

四、“2+4方案”出台2月13日,北约和华约23国外长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开会,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开放天空”问题,即两大集团的成员国将各自的领空开放,接受对方非武装飞机在临时通知的情况下飞入己方境内,对军事活动和军事设施进行监测,以便相互侦察对方的军事动机,了解落实裁军协议时是否有欺骗行为。

然而,在这次会议上,苏联同美、英、法等国却共同抛出了与会议主旨毫不相干的关于实现德国统一的“2+4方案”,使其他与会者颇感意外。

其实,这一方案已策划多时,自柏林墙实际坍塌以后,德国统一的势头日益强劲。但是,德国如何统一?怎样着手进行?则看法不一。有主张“4+0方案”的,即由苏、美、英、法四大国来决定;有提“4+2方案”的,即先由四大国磋商,等有了一致意见再与两个德国商量。这在实际上都是由四大国来控制两德统一的进程。有主张“2+4方案”的,即有关德国统一的方式、时间和速度以及两德经济、政治、社会和法律制度的统一,由两个德国自己解决;有关四大国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德国统一后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及战后欧洲边界等问题,由两个德国同四大国共同解决。据说,这是美国总统布什的国家安全事务副顾问塞茨提出的,布什和国务卿贝克都赞成此方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方案,比如“2+15方案”,即由两德与北约其他15个盟国一起来决定德国如何统一;还有“35+0方案”,即由35个欧安会成员来讨论德国的统一问题。

德国统一到底该怎样进行?究竟该采用哪一种方案?有关国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1月29日,英国外交大臣赫德访美,向美国国务卿贝克表示,英国政府“更喜欢‘4+0方案”’;如果“4+0方案”实在行不通,“2+4方案”也可以考虑。四天以后,西德外长根舍飞抵华盛顿,在同贝克的会谈中明确表示赞成“2+4”,而不是“4+2”。他认为,首先应由两个德国决定统一的性质和德国的命运,然后再与四大国商量统一后的外部安全问题。根舍还告诉贝克,西德不同意“4+0方案”,也不赞同“2+15方案”,更不愿将德国的前途与命运交给欧安会的35个成员。

2月5日,贝克出访苏联东欧途经爱尔兰时,与法国外长迪马举行了一小时会谈。迪马表示赞成“2+4方案”,但第一选择则是“4+0”。7日,贝克抵苏。当晚,贝克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举行会谈。当美国国务卿试图提出德国问题进行讨论时,谢氏当即表示:“对不起,这个问题请你直接同**********谈。”第二天上午,戈氏在克里姆林宫叶卡捷琳娜大厅接见贝克。贝克向戈氏提出了“2+4方案”。戈氏沉吟半晌,未作表态。看得出,苏事先未获知“2+4方案”,戈氏没有准备。贝克随后向戈氏通报了英、法的态度,说英、法都同意“2+4”,但更倾向于“4+0”。这时,戈氏笑着说,苏同英、法一样,更赞成“4+0方案”。

**********送走贝克以后,思绪很乱。心想:德国统一已是大势所趋,想挡也挡不住,不如顺势而下,以退为进。既然美、英、法都赞成“2+4”,那就“2+4”吧!戈氏在心里接受了“2+4方案”。

第二天,即2月9日,西德总理科尔和外长根舍访苏。**********同他们会谈时态度明朗又爽快,强调德国统一是德国人民的事,“统一的速度、时间和方式也由德国人自己决定,苏联将尊重德国人的决定”。西德《法兰克福汇报》12日发表评论说:“近几个月中发生了许多历史性事件,但最有历史意义的莫过于苏联开通了德国统一的道路。”

2月13日早上,美、英、法和西德外长在西德驻渥太华使馆共进早餐,他们就“2+4方案”的措词作了仔细推敲,然后由贝克在“开放天空”会议上小声念给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听。谢氏随即打电话给莫斯科。**********提出两处小的修改意见,西方表示同意。接着,便叫摄影记者为站在一起的两个德国和四大国的外长们照相留念,“2+4方案”遂告出台。五、奥得一尼斯河起风波“2+4方案”出台第二天,在英国访问的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在伦敦举行记者招待会,强调波兰应参加有关德国统一的谈判,要求两个德国和四大国“保证战后波兰边界不受侵犯”。马佐维耶茨基的要求得到波兰举国一致的拥护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然而,最主要的当事国西德态度不明朗。2月25日,西德总理科尔在美国戴维营同布什总统会谈后对波兰总理的要求正式表态说:德波边界问题必须由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和议会加以解决,西德现政府对此不作任何承诺。科尔的表态立即引发了一场德波边界风波。

德国与丹麦、波兰等九个国家为邻,“2+4方案”提出后,波兰反应最快、最强烈。这是有缘由的。

波兰在历史上曾饱受大国瓜分蹂躏之苦,早在18世纪,波兰先后被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三次瓜分过。1939年9月,波兰又被希特勒德国侵占,成为二次大战的重灾区。它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时间最长,死在法西斯屠刀下的人数达600万,还有近250万人被迫为法西斯服苦役。二战结束后,波兰边界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根据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和同年8月的波茨坦协定,波兰将其东界撤到14世纪末的波兰东界,原属其东部领土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约17.97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属苏联;同时,波兰西部边界移至德国境内的奥得一尼斯河,河东原属德国的10.2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波兰。这就是说,二次大战的结果,波兰失去了本土的二分之一,而从西部得到的领土补偿还不足本土的三分之一。这对波兰来说,确实很不公平。但那时波兰无权,大国说了算,波兰只有接受大国安排的分儿。现在如果连这三分之一的补偿领土都得不到保证,那么任何一个波兰人都不会漠然处之。再说,约占波兰领土三分之一的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经营,加上土地肥沃、海岸线长等等有利的地理条件,已成为波兰重要的工业区和产粮区。因此,波兰政府对其西部边界线不能不表示强烈关切。

1950年7月,东德同波兰签约,正式确认奥得一尼斯线为两国边界;1970年12月,西德也承认奥得一尼斯线为波兰西部“不可侵犯的国界”。按说,波兰对其西部边界已经吃到了“定心丸”。但是随着德国统一提上日程以后,波兰就开始对其西部边界惴惴不安起来,担心统一后的德国会不会承认东西德分别与它签订的边界条约。如果不承认,那国家就可能面临解体的危险。这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坚决反对科尔“不作承诺”的讲话,强烈要求让波兰参加德国统一的谈判。

鉴于波兰的深切忧虑和强烈要求,**********发表讲话指出,改变战后边界的任何企图都是“危险的”。布什发表声明,宣布美国“正式承认目前的德波边界”。撒切尔夫人明确表示:“统一后的德国不得谋求索回战后划归波兰的领土。”法国总统密特朗主张签订一项国际条约来确保战后欧洲边界的“不可更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