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06

第6章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初探(5)

1947年初,在美、英“双占区”成立经济委员会以后,苏联随即下令在东占区成立经济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对工业搞计划管理,另一方面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组织。1948年2月,该委员会又被赋予行政职能,被授予对苏占区境内所有德国机关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职权。1949年1月初,苏占区公布了“两年经济计划”。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计划,苏联军管当局又下令扩大经济管理委员会的代表性,吸收政党和群众团体代表参加,人数由原来的36名增至104名。这个组织架构显然是为了未来东德国家的中央机构做准备。

1948年3月,在西方三个占领区合并后不到一个月,苏占区召开了德国人民代表大会,加快了建立东德国家的速度。德国人代会选出了由400人组成的德国人民委员会,作为临时常设代表机构。这年10月,该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统一社会党的宪法草案。1949年5月,第三届德国人代会在柏林举行,大会批准了宪法。这部宪法和西德的《基本法》一样,都提到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后,苏联随即要求德国人民委员会加速建立东德国家。苏联的行动看起来似乎总比西方慢一拍,其实不然,它是后发制人,以便把分裂德国的责任推给西方。西方当然也常指责苏联要对德国分裂负责。它们实际是彼此彼此,玩弄宣传伎俩,只是看谁玩弄得高一点儿罢了。

1949年10月7日,德国人民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一致通过“成立临时人民议院与组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决议,并宣告自己以人民临时议院的名义行使最高立法机关的职责。临时人民议院决议在当天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宣布宪法生效。统一社会党主席格罗提渥受命组阁。10月11日,统一社会党另一位主席皮克当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

从此,德国一分为二,在一个德国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民德,因地处德国东部,故又简称东德。首都定在柏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首都波恩。

从两个德国建立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国的分裂完全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是美、苏争夺霸权促成的。正如德国历史学家迪特尔·拉夫所说,“两个德国的成立并不是德国人民的意愿,它首先是占领国的意志。”

(三)东、西两德分别加入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北约与华约

西德和东德的建立是美、苏争夺的结果,但不是结束。相反,它们的争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遏制苏联,美国早在1948年10月就同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加拿大商讨成立对抗苏联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日,上述七国同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该公约于这年8月14日生效,北约正式宣告成立。北约成立后,西方最想干的就是积极创造条件拉西德加入北约。1950年,鉴于西德建国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形势对西方较为有利,美、英、法三国提出在国际监督下通过自由选举实现德国统一的主张。西德面积相当于东德的两倍,人口近三倍,搞自由选举,明显于苏联不利。苏联当然不干。不过,随着北约拉西德入伙的步伐日益加快,莫斯科也不得不另谋对策了。

1952年3月10日,苏联照会西方三国,表示原则上同意在国际监督下举行全德自由选举,条件是德国统一后实行中立或军事化。西方一眼就看出这招显然是为了阻止西德加入北约,当然不会予以考虑。

1954年1月15日至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东柏林开会,讨论德国统一问题。这是东、西德建国后首次举行这样内容的四国外长会议。英国外长艾登在会上提出了五点计划,亦称“艾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举行全德选举、召开全德大会、制订宪法、组织政府、缔结和约。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四条反对建议:两德代表共同拟定和约,由两德议会组成临时政府,由临时政府负责全德选举,组成统一的全德政府。莫洛托夫还强调指出,在举行全德选举前撤出占领军,选举后德国要做到“不结盟”。

很明显,四大国外长不是在谈判德国统一问题,而分明是在玩国际游戏,他们都拿“德国统一”说事儿,但谁都不想“统一”,也不相信会“统一”。莫洛托夫的方案是要阻止西德结盟,而艾登计划的要害正是为了让西德加盟北约,把德国不能统一的责任推给苏联,从而让西方“合理合法”地拉西德入伙。

西德成立时还没有获得完全的主权,最高权力仍在三个占领国手中。而北约是一个由独立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因此,西德要加入北约,首先要获得主权。于是,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意、荷、比、卢、加拿大等八国同西德在巴黎举行外长会议,签订了《巴黎协定》,决定从1955年5月5日起取消对西德的《占领法规》,撤销盟国高级专员公署,还给西德内政、外交主权。这就为西德加入北约奠定了基础。苏联看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急忙于1955年1月15日发表政府声明,表示同意成立国际监督机构监督全德选举,条件是选举后产生的统一的德国不能参加军事联盟。到这个时候,西方已根本听不进苏联的任何建议,甚至连听都不想听了。

1955年5月9日,西德加入北约。5月14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八国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并成立缔约国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华约组织是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联盟。这样,欧洲便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东、西德分别隶属于这两大集团,直接处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紧张对峙的前哨阵地。统一更是遥遥无期。

三、修建柏林墙

东、西德分别加入两大军事集团后,互相敌视、互为对手,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随之激烈起来。

柏林位于东德境内,距边界176公里之遥,面积890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330万。1945年5月2日,柏林被苏军解放。纳粹德国投降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战后其他有关协议,四大国也分区占领柏林。在苏军独占期间,柏林建立了统一的反法西斯民主政府。美、英、法占领柏林西区后,就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西柏林。1948年6月起,柏林也分裂成东、西两个不同的政治、经济实体。这年11月,苏联占领的柏林东区成立“临时民主政府”。西柏林面积481平方公里,人口220万。东柏林是东德首都,实行社会主义。西柏林属美、英、法三国管辖,与西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行资本主义。柏林因此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城二制”的著名景观。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西柏林能与社会主义的东柏林和平共处、互相尊重的话,那么东德也许不会想到要在1961年8月建筑那座引起世人争论不休的“柏林墙”。

东、西德之间以及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原来是开放的,边界线就蜿蜒在街道住宅区、树林或河道中,每天有50万人通过边境。这种情况早被一些人看在眼里,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条不设防的边界。西方80个间谍机构常驻西柏林,昼夜不停地搜集东边的情报或派人去东边搞破坏。其中策划人员西逃成效最为明显。西柏林为东德人外逃提供了最方便的“安全通道”。人们只要越过柏林中间的分界线,就进入了西柏林地界,东德当局就管不着了。只要进入西柏林,人们就可以去西德各地。1961年7月,越境进入西柏林的人数达3万多,平均每天一千余人。进入8月份,西流势头更猛,8月7日达到两千多人,8月12日突破四千大关。据统计,从1949年10月东德成立到1961年8月,东德约有260万人逃往西德,约占东德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150万是从西柏林逃出去的。外逃人员中大多数是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而且近半数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照这样下去,东德的经济迟早会因劳动力流失过多而崩溃。面对国家机密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东德当局痛心不已,一直耿耿于怀。1961年7月,东德当局获悉西方企图“进一步控制”东德经济,并打算“采取神经战、游击战等一切手段”来颠覆东德政权。这一情报使东德当局高度紧张起来。这年8月初,华约成员国在莫斯科召开第一书记会议,东德党一把手乌布利希事先征得苏联的同意,在会上提出了对东德与西柏林的边界进行“有效控制”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回国后,乌布利希责成当时任党中央书记和国防委员会书记的昂纳克立即采取行动。经过夜以继日的筹备,昂纳克于8月13日(星期日)零点指挥大批人民军战士和工人战斗队员投入紧张的筑墙战斗。苏联驻军提供支援和安全保卫。仅仅几个小时,一条长165公里的“柏林墙”拔地而起,其中45公里的墙体横穿市区,将柏林的192条大街一分为二,其余120公里将东德领土与西柏林隔开。西柏林实际上就被一道墙“围”了起来。

柏林墙一期工程主要是在西柏林四周架设一道铁丝网。东、西。柏林人一觉醒来,看到面前一眼望不到头的铁丝网墙,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随后是西边人大声吼叫、责骂、诅咒。当晚,约3000名西柏林人企图冲过勃兰登堡门,但被柏林警察阻挡。西德阿登纳政府宣布对东方集团实行全面贸易禁运,西柏林市长勃兰特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西方的坦克、推土机也开来了。但柏林墙是建在西柏林四周的人家一侧,你开推土机过去,就是“侵犯”别人领土,就是放第一枪。面对铁丝网那边严阵以待的苏联坦克,西方坦克和推土机还是开走了。不过,新上台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态度还是十分强硬,他向苏联发出威胁说,为了保卫西柏林的安全,美国不惜一战。肯尼迪随即派副总统约翰逊访问西柏林,并命令一支1500人的战斗部队从西德驻地出发,坐装甲车经东德领土进入西柏林,途中未受到苏军阻挡或干涉。西方三国由此得出结论:柏林墙没影响它们驻西德的军队进入西柏林,也没触及西柏林的安全,从而接受了柏林墙的既成事实。

看到西方没有太大的动静,东德便采取进一步行动,从8月18日起,东德人开始用灰色水泥预制板和砖块建造永久性的坚体柏林墙,同时在东西德边界线东德一侧全都拉上铁丝网,还逐渐设立了严密的观察哨所和射击装置。

修建柏林墙先后花了四年时间才大功告成,其中有106公里长的地段是用混凝土砌成的,高3.5米至4米,厚10厘米,墙的顶端铺设直径35~40厘米的铁管,使人无法越墙而过。整个墙总共有265个嘹望塔、137个地堡和274-个配有警犬的设施。警犬可在100米的地段上警戒。嘹望塔上每天24小时都有荷枪实弹的边防战士值班。夜晚,每隔30米就有一个路灯。柏林墙成了整个柏林最亮的区域。

柏林墙修筑后,东、西柏林之间的车辆均不得自由往来,东德在东、西柏林的交界处只开设了九个过境站。这样一来,东、西柏林之间以及西德与西柏林之间的联系就不方便了,西方特别是西德对东德的渗透活动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所以,西方国家对柏林墙恨之入骨,盼它快快坍塌。在东边也有人不高兴,因为西去的路被堵了。

柏林墙虽然制止了人员外流,为东德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堵住了通往国家统一的大门,加深了德国的分裂和两德关系的紧张状态。两个德国停止了讨论德国统一的话题,双方死死关闭了相互交流的闸门,骨肉同胞只能咫尺天涯。

四、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加深的标志和两个德国关系紧张的见证。

1969年10月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以“接近”求“转变”的“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出现重大转机。勃兰特总理在议会上发表的政府声明中一笔勾销了不承认东德的“哈尔斯坦主义”[******·哈尔斯坦(1901—1982),西德外交部国务秘书,1956年6月22日在联邦议院发表的正式声明中宣称,西德政府是“德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反对任何国家承认东德(苏联除外)。谁同东德建交,谁就是对西德不友好,西德将与之断交。这种“单独代表权原则”就是所谓的“哈尔斯坦主义”,亦称“哈尔斯坦原则”],指出德国土地上存在着两个国家,“必须使德国两部分摆脱当前的不正常关系”;“阻止德意志民族内部继续彼此疏远”;强调在与西方合作与协调一致的同时,与东方达成谅解,“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人民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和平”。这就是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此项政策面向整个东方,但核心是处理东西德关系。

1970年1月,勃兰特致函东德部长会议主席斯多夫,建议两德就放弃使用武力问题举行谈判,得到东德方面的积极回应。这年3月19日,东西德总理在东德的埃尔福特举行首轮会谈,接着于5月21日在西德的卡塞尔续谈。会谈虽未取得突破,但分属两大对立集团的两个德意志国家的政府首脑走到同一张谈判桌旁,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它不仅标志着西德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也表明两德关系开始解冻。勃兰特和斯多夫商定,两德会谈在国务秘书一级继续进行。勃兰特说,两个德国举行会谈总比德国两部分以背相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