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32

第32章 朝鲜半岛的统一尚需时日(3)

70年代初,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曾强调,祖国统一取决于三大 力量:第一,北半部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 强化革命基地;第二,从政治上唤醒南朝鲜人民,团结一致,加强 南朝鲜的革命力量;第三,加强朝鲜人民与国际革命力量的团结。 1973年6月25日,金日成发表了《关于祖国统一的五项方针》的 演说。他提出的五项方针是:第一,消除军事对峙状态,缓和紧张 局势,以改善北南关,系l,促进和平统一;第二,北方和南方在政 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与交 流;第三,北方和南方广大的各阶层人民参与旨在实现祖国统一的 全民族爱国活动;第四,用单一国号实现南北联邦制;第五,防止 分裂固定化,防止永久成为“两个朝鲜”,在对外关系方面,北方 和南方应共同对应。金日成尤其强调,“朝鲜的统一问题是朝鲜人民的内政问题, 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的介入”(参阅:《金日成著作集》第19卷第 41页)。朝鲜方面一贯主张,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不是不同民族或民 族国家之间形成新的联合,也不是因国际争端而引起的民族问题, 更不是因参加侵略战争而战败所造成的分裂。朝鲜既不是参加侵略 的国家,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朝鲜民族在过去曾遭受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奴役,并依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长期斗争 实现了民族解放。朝鲜人民是朝鲜的主人,具有自己解决自己问题 的权力。因此,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应当依靠朝鲜人民自己自主地 解决。外来势力没有任何资格和根据介人朝鲜间题。与此同时,韩国方面也在70年代提出了自己的主张。1970年8月15日,朴正熙发表“光复节”讲话,呼吁南北方之间在发展、建设和创造力方面展开和平竞争。1973年6月23日,朴正熙宣布争取和平统一的特别外交政策,呼吁南北方在实现国家统一之前和平共处。他还表示不反对朝鲜加入联合国,认为朝鲜加入联合国不会对争取和平统一产生不利影响。1974年1月18日,朴正熙在元旦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签订南北方互不侵犯协定的建议,1977年1月12日,朴正熙又重申了这一建议。1979年1月19日,朴正熙提出不附带任何先决条件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级别上”恢复陷于停顿的南北当局之间的会谈,以防止战争,实现和平与统一。

从上述南北方关于和平统一问题的主张中不难发现,朝鲜方面一是反对外来干涉,强调自主;二是反对“两个朝鲜”;三是强调全民族的参与。而韩国方面强调的则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互不侵犯、“两个朝鲜”的长期共存。这些主张和原则反映了南北方各自的统一战略、策略,成为当时双方争执、较量的焦点。同时,这些主张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在当时的形势下,在和平统一的问题上,朝鲜处于“进攻”的一方,而韩国则处于“防守”的一方。

在各自表达自己的主张后,从80年代初开始,南北双方开始探讨并提出各自关于和平统一的方案。

1980年10月10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劳动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总结”报告。在报告中,金日成提出了创建旨在实现朝鲜和平统一的“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的方案。金日成在提出这一方案时说:“我党主张创建联邦共和国,在北方和南方原封不动地承认、容忍对方的思想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北方和南方同等参加的民族统一政府。在这一政府里,北方和南方具有相同的权限和义务,分别实行地方自治制。”

金日成还在“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的方案中提出了“统一国家的施政方针”,即:联邦国家的统一政府由同等数量的北方和南方代表,以及适当数量的海外同胞组成最高民族联邦会议及其常设机构——联邦常设委员会,指导北方和南方的地方政府,管理联邦国家的全面工作。统一政府按照全民族团结、合作、统一的愿望,在公正的原则下讨论决定政治问题、国家防御问题、对外关系问题等有关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共同问题,促进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发展,实现北方和南方的团结合作;尊重北方和南方的社会制度、行政组织、各党各派和各阶层人民的意愿,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北方和南方的地方政府在联邦政府的指导下,根据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实行独立的政策,并努力在所有领域缩小北方和南方之间的差别,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发展。联邦政府的国号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统一国家应该是中立国家,不参加任何政治、军事同盟和集团。

“高丽”曾是朝鲜半岛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即高丽王朝(公元918年至1392年)。目前世界上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称呼朝鲜时,其发音都来自“高丽”,只不过在前面加上南、北的字样,以区别朝鲜和韩国。由于朝鲜半岛在古代一直沿用汉字,直至1443年才在朝鲜王朝(公元1392年至1910年)的第四代国王世宗(在位期1418年至1450年)的主持下创造了《训民正音》,并在1446年正式颁布施行。《训民正音》借用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后逐步演变为当今的朝鲜语(韩国语)。因此,对于汉语来说,能够比较严格地区分“朝鲜”和“韩国”的称谓。

金日成把统一国家的国号定名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时说,“高丽是我国的统一国家,被世界所周知。同时,这一名称也反映了北南方旨在实现民主的共同政治理念”。他同时认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不是为实现祖国统一而采取的过渡性对策和临时性的联合,其创建本身就是实现祖国统一。同时,它是履行中央政府机能的主权国家。这是与过去的南北联邦制不同的”。

创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是朝鲜在和平统一问题上提出的最重要的方案。其后朝鲜发表的一些有关和平统一的主张、方针和纲领,均没有超出这一方案的范畴,不过是对这一方案的补充和完善而已。

从韩国角度看,这个方案中提出的“由同等数量的北方、南方代表”组成联邦常设委员会,是朝鲜惯用的统一战线手法,因此,这一方案难以被韩国所接受。

与朝鲜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方案相对应,韩国时任总统全斗焕在1982年1月12日也发表了一个名为《争取民族和解民主统一方案》。这一方案提议由南北方能够代表民意的代表组成一个争取统一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为一个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起草宪法的任务,然后通过在半岛全境举行公民投票通过这个宪法,并通过大选建立统一的立法机构和政府,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

为了便于实行这个方案,韩国建议南北方签署一个《基本关系临时协议》,并提出了七项具体条款。这七项条款是:南北双方的关系应建立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不以任何形式的军事力量解决问题;相互承认对方现行政治秩序和社会制度;停止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开放社会;尊重对方与第三国签订的双边及多边条约和协议;分别在汉城和平壤设立联络处。

从朝鲜角度看,韩国的这一方案照搬了西方的所谓“民主、自 由”选举制度。这也是朝鲜所不能接受的。

比较朝鲜提出的方案和韩国提出的方案,人们不难发现,双方 在建立什么样的统一国家、统一国家的主体、统一的方式和程序等 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客观地说,双方的方案都是“以我为 主”的方案。在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这些方案难以为对方所接受 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尽管如此,双方提出各自的方案是值得肯定 的。这些方案既表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也为今后的协商打下了 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提出这些方案的本身就说明,谋求和平统一 已经成为难以逆转的潮流。

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南北对话高潮及取得 的成果。显示了南北对话与接触已经成为谋求和平统一的 主要形式

自朝鲜半岛南北方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举行对话以来,就 经常处于谈谈停停,停停谈谈的状态。这成了南北对话的一种明显 特征。导致对话停顿的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双方还缺乏起码的信任, 并且都把对话作为一张牌来打,把对话当作“另一个战场”来对 待,都想在对话中占据主动权,对外塑造和平的形象,对内显示统 一的意志。因此,往往一点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导致对 话中断。

这一特征同样表现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南北对话, 但是,与70年代试探性的南北对话相比,8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话 无论从对话层次、渠道、范围等方面来看,都要比70年代丰富得 多,所取得的成果和达成的协议,也是70年代的对话无法比拟的。

80年代的南北对话是从1984年3月朝鲜提议举行体育会谈,讨论南北方组成“单一队”参加洛杉矶奥运会问题开始的,双方虽然没有就组成“单一队”参加奥运会的问题达成协议,但是,这一会谈客观上为80年代的南北对话开了头。

导致80年代多层次、多渠道对话的一个直接原因是1984年夏季韩国遭受重大水灾,损失严重。当年9月,朝鲜红十字会主动提出愿意向韩国的受灾地区提供援助。这一提议得到韩国红十字会的同意。当年9月29日至10月4日,朝鲜红十字会通过板门店、南浦港等,从陆路和海路向韩国运送了5万袋大米、50万米布匹、10万吨水泥和14种药品。这既是朝鲜战争以后南北方首次进行的物资交流,也体现了南北骨肉同胞的亲情,以及朝鲜希望继续进行南北对话的愿望,从而在南北方均引起了很大轰动。

韩国红十字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朝鲜方面的这一友善行动,立即提议恢复中断已久的红十字会会谈,韩国大韩体育会也立即提出恢复中断的体育会谈,接着,韩国主管经济的副总理申秉铉提出举行南北经济会谈。其中,红十字会会谈和经济会谈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朝鲜方面的同意,并在当年就开始举行会谈。体育会谈也在国际奥委会的帮助下,于1985年10月在瑞士洛桑得以恢复。1988年8月,南北方还举行了旨在为国会会谈做准备的预备会谈。

这些会谈在此期间都举行过多次,而且大多在板门店举行。一时间,板门店成为南北会谈最集中的地方,也成为南北方舆论最为关注的地方。双方在此期间还各自提出过诸如首脑会谈、水资源会谈、军事会谈、外长会谈等各种建议,但这些建议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付诸实施。

应该指出的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南北对话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断断续续,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韩国和美国从1976年开始每年举行名为“协作精神”的联合军事演习,且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演习时间一年比一年延长,1985年,参加这一演习的韩、美兵力达到20万,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因此,每年当韩国和美国举行这一演习时,南北对话就被迫中断,在演习结束后又逐步恢复。韩、美举行的这种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一方面给朝鲜造成了压力和威胁,另一方面也显示韩国在与朝鲜进行会谈的同时,并没有消除对北方“****统一”的担心和疑虑。

80年代中期的南北对话取得的最令人鼓舞的成果,是1985年双方红十字会达成的离散家属代表团和艺术团互访的协议。当年9月20日至23日,双方通过板门店交换了离散家属代表团和艺术团。双方离散家属代表团的成员各为50名,分别在平壤和汉城与自己的亲人团聚。当时在南北方均比较有名的人士,例如中国观众当时很熟悉的朝鲜演员、影片《摘苹果的时候》的“自行车班长”金世永就是这个代表团中的一员。这是朝鲜半岛分裂后,南北离散家属第一次团聚,骨肉同胞重新团聚,相拥相抱,痛哭流涕,生死离别的情景非常感人,让人产生一种“毕竟是骨肉同胞”的强烈感觉。据当时的报道,在朝鲜的50名离散家属中,有30人在汉城见到了50名自己的亲人;在韩国的50名离散家属中,有35人见到了41名自己的亲人。

这次离散家属团聚虽然时间不长,数量也不大,但是意义重大。首先,它显示了南北“同一民族”的亲情,表现了南北方人民希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其次,它打开了南北交流的大门,增进了南北方人民之间的信任,朝鲜半岛的军事分界线不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第三,它使人们再次重温了战争的苦难,加深了对和平及和平统一的认识;第四,它为今后的离散家属团聚仓l』造了先例,打下了基础。进入21世纪后,朝、韩之间举行的多次离散家属团聚活动,其起源就是从这次团聚活动开始的。

五、20世纪90年代初南北方签署的重要协议。为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谋求和平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协议的签署表明双方的统一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80年代中期南北多渠道、多层次对话的基础上,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双方更加坚定了通过对话谋求和平统一的意志。同时,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南北方都对各自的战略作了一定的调整。

1988年2月,卢泰愚就任韩国总统后,借韩国举办“汉城奥运会”的机会,提出了展开“北方外交”的新设想。这一设想包含在他当年7月7日发表的《争取实现民族自尊、统一和繁荣的特别宣言》中。所谓“北方外交”,是指韩国将努力改善与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与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推动朝鲜实行开放和改革。这一《特别宣言》又称为“七·七宣言”,其主要目标是针对朝鲜的。在这一宣言中,卢泰愚提出,韩国不再把北方看作是敌人,而将把它看作是同一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韩国将努力使北方摆脱孤立的政策,并帮助北方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员;韩国将推行与北方的合作、和解政策。与此同时,卢泰愚还提出了促进南北方人民交往、解决离散家属相互通信和探访等人道主义问题、开展南北方贸易、不反对韩国的盟国与朝鲜通商、在国际舞台上与北方合作谋求民族共同利益、支持韩国的盟国与朝鲜改善关系等六项具体政策。

“七·七宣言”是在东欧国家开始剧变之际发表的。东欧国家的剧变使韩国的“北方外交”迅速取得成效。1989年2月,匈牙利首先同韩国建交,其后,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蒙古等国也先后与韩国建交。1990年9月,韩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8月韩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韩国与东欧各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