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31

第31章 朝鲜半岛的统一尚需时日(2)

195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的有关朝鲜问题的国际会议无果而终,是当时两大阵营冷战的一个缩影。韩国海外弘报馆1992年出版的中文版《韩国手册》称,在日内瓦会议上,一方是曾经派兵参加朝鲜战争的、包括美国在内的16个联合国成员国和韩国,另一方是朝鲜、中国和苏联。双方在三个关键问题上无法取得一致意见,一是联合国在韩国问题上的权威和资格;二是举行自由选举的原则;三是外国军队的撤离。而据朝鲜外交部1994年4月30日发表的《关于在朝鲜半岛建立替代停战体制的新的和平保障体制》备忘录中说,朝鲜在日内瓦会议上主张在半岛全境内实行民主选举,建立统一政府,并在6个月内从朝鲜半岛撤出所有外国军队。而美国坚持要在联合国的参与下,根据南朝鲜的“宪法程序”举行选举,在建立“统一朝鲜”政府前,将不撤走美军。冷战时期,这三个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有情可原,而冷战结束后直至今天,这三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是朝韩双方争执不下的问题。可见半岛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冷战时期,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一方面竭力宣传自身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方法攻击、污蔑、贬低对方,并且不惜采取人身攻击等手段。北方指称南方政权为“傀儡政权”,“军事独裁政权”,朴正熙总统为“美帝的走狗”,同时抨击南方的社会制度“腐朽没落”,“贫富不均”,底层百姓“生活艰难”,并寄希望于南方人民起来革命,推翻当局的统治。而南方也指称北方是“傀儡政权”,“一党专制”和“一人独裁”,讽刺北方百姓对领袖的崇拜是“封建主义”,认为北方的社会制度“没有民主”,“不讲人权”,百姓“没有自由”,等等。双方的这种指责和谩骂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是当时的一大特色。

在言语攻击和谩骂中,也时而穿插一些武力的冲突。例如1968年1月21日发生的北方“敢死队”企图袭击韩国青瓦台总统府而被发觉,31名“敢死队员”中除1名被俘外,27人死亡,3人下落不明。这一事件被称为“1·21青瓦台袭击事件”。而南方为了报复,则在同一年4月,在一个无人荒岛“实尾岛”上建立秘密基地,暗中招募了包括死囚犯在内的人员,成立“684部队”(即1968年4月成立的部队),进行魔鬼式的训练,打算在适当时机也潜入平壤,刺杀北方国家主席金日成。只是到了70年代初,南北方开始秘密接触,这一计划才没有付诸实施。再如,1976年8月18日在板门店共同警备区发生的朝、美警卫人员武力冲突事件。该事件主要因一棵白杨树而起,美军要砍树,而北方不让砍,结果两名美军军官在冲突中被斧子砍死。美军当时扬言要实行报复,事态一度达到一触即发的程度。北方称这一事件为“白杨树事件”,南方则称之为“斧头事件”。又如,1987年11月29日南方“大韩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空中爆炸,死亡115人。南方指控这一事件系北方所为,是“恐怖活动”,目的是阻吓外国代表团参加第二年举行的汉城奥运会;而北方坚决不同意这一指控,认为是南方自己导演的一场闹剧。

诸如此类的冲突事件,在冷战时期发生的并不少,有时甚至引起局势的高度紧张,似乎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但是,双方往往在最后一刻作出了冷静的判断,该道歉道歉,该表示遗憾表示遗憾,从而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敌对双方既对抗,又努力阻止爆发大规模冲突,正是冷战时代的一个特点。作为冷战的前哨基地,朝鲜半岛敌对的南北方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在冷战时期,朝鲜半岛的南北对立是冷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的矛盾和斗争表现得更为突出。说到底,朝鲜半岛的冷战实际上是朝鲜和美国之间的冷战。尽管一个是小国、弱国,一个是大国、强国,双方的力量并不平衡。这里也有朝鲜与中、苏两个大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因素。

朝鲜把美国看作是“不共戴天的头号敌人”,指责美国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以“解放者”、“援助者”自居,对南方犯下了“杀戮”、“掠夺”、“破坏”等“罪行”。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祖国统一研究院2003年11月28日发表的题为《清算美帝国主义在南朝鲜人民面前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备忘录中说,“从强占南朝鲜至今将近六十年里,美帝国主义给南朝鲜人民带来的人力、物力损失合计达到约43.1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南朝鲜五十年生产总值的7倍,超过美国全年生产总值的4倍”。朝鲜还把美国看作是阻碍朝鲜半岛实现统一的最大障碍,指责美国不断把先进武器装备运进韩国,不断地对北方进行各种军事侦察,不断地与韩国举行诸如“协作精神”、“联合战时增援演习”、“乙支焦点透镜”、“秃鹫”等联合军事演习,对朝鲜形成了经常性的、极大的威胁。

为了消除这种威胁,朝鲜一直要求解散所谓的“联合国军司令部”,要求美军撤出韩国,要求与美国签订和平协定以替代停战协定。冷战时期,朝美虽然进行过接触和会谈,但均没有取得实际进展。联合国在1975年第三十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将停战协定转变为和平协定,以及从韩国撤走所有外国军队的决议,也没有得到执行。

尽管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冷战也已经延续十余年了,但是,朝鲜半岛并没有摆脱冷战留下的阴影,反而成为冷战时代唯一的遗留物。今天的朝鲜半岛南北对峙依然带有冷战的某些性质,依然可以看到冷战的影子。从朝鲜半岛这个局部来说,冷战是否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结束,还是一个问号。

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更加久远的历史原因也许也是导致朝鲜半岛分裂的一个因素。时任韩国总统的金大中2000年6月在纪念“6·25战争”(即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的大会上曾说,朝鲜战争的爆发,根子是“日本对朝鲜实行殖民统治”,从而使美、苏在日本战败后在朝鲜半岛展开争斗。而朝鲜半岛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当时的朝鲜王朝“闭关自守,不能适应历史的潮流”。金大中的这个观点确有一定的道理。他至少以朝鲜半岛的这个例子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外国列强肢解、分裂。

)第二节从武力统一走向和平统一

一、武力统一的道路走不通。谋求和平统一就成为南北方探索的道路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以后,朝鲜半岛南北方在保持对抗态势的情况下,开始通过本国人民的努力以及大国的援助医治战争的创伤,经济逐渐地开始恢复。朝鲜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千里马”运动,经济实力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

而韩国自朴正熙1961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后,依靠政治上的独裁和经济上的自由化政策,经济开始起飞。

南北方都认识到,没有经济实力,在南北对抗和统一中就没有地位。至20世纪70年代初,南北方的经济实力基本处于势均力敌、不分伯仲的程度。在这一形势下,是继续实行“武力统一”的战略,还是谋求“和平统一”的道路,成为20世纪70年代初摆在朝鲜和韩国政府当局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年的朝鲜战争并没有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反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冷战中的唇枪舌剑也不能消除对立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反而加深了相互的不信任和仇视情绪。在国际上,美苏争霸的总态势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它们之间的对话和磋商也在不断地进行。不战不和,有对抗也有对话,有斗争也有妥协。这种局面给处于冷战中两大阵营前哨的朝鲜和韩国以某种启示。

朝鲜有句俗话,“十年江山变”。停战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朝鲜和韩国都已恢复了元气。双方开始认识到,一味地对抗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不断加深分裂的鸿沟,使统一变得更加遥遥无期。在统一问题上,改变战略的时候已经到了。虽然“武力统一”的战略没有被彻底放弃,但是,双方已经把这一战略逐步地束之高阁,而强调“和平统一”的声音却越来越高涨,成为南北方在统一问题上的主旋律。而南北对话成为实现和平统一的主要方式。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朝鲜半岛的南北方出现了既对抗又对话的新局面,对抗的烈度有所下降,而对话的层次不断提高,渠道不断扩大。尽管南北对话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一直处于断断续续、时谈时停的境地,南北方在这一阶段的对话处于势均力敌的地步,都竭力抓住对话的旗帜,试图在舆论上和气势上压倒对方。但是,这些在迂回曲折中进行的对话还是有所收获,对缓和半岛的紧张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今后的和平统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首次当局对话达成重要共识。开创了南北对话的新局面

朝鲜半岛分裂后的首次对话是从民间团体开始的。在当时南北军事对峙严重的情况下,从民间开始对话是合乎逻辑的开局。1971年8月12日,韩国红十字会提出了一项举行南北红十字会会谈的建议,以讨论双方发起一次寻找离散家属的活动,使因战争而分离的亲属能够互通信息,确认生死和团聚。韩国红十字会的这一建议是试探性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朝鲜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双方从1971年9月20日起举行了多次预备会谈,接着在1972年8月至1973年7月之间轮流在平壤和汉城连续举行了七次正式会谈。

在首次南北对话中,双方就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立场和态度。北方强调,人道主义问题与政治问题不可分割,要求南方消除妨碍会谈取得进展的所有社会的、政治的和法律的障碍,例如废除《国家保安法》等。南方则认为可以把人道主义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处理,红十字会会谈只应讨论解决人道主义问题,并认为北方的要求是“干涉内政”。双方这种立场和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会谈不欢而散。

初次民间性质的会谈没有取得进展是可想而知的。经过战争的双方毕竟敌意深刻,相互提防又相互摸底,立场、观念和态度的分歧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会谈就能完全弥合。况且,这种民间性质的会谈实际上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控制下进行的。在没有当局之间的直接会谈并达成协议之前,民间会谈要想取得很大的进展也难以想象。更何况这种对话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举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制约,也受到美苏争斗的大国战略的影响。双方与其说是想在会谈中解决实际问题,不如说是把会谈当作了另一个战场。

朝鲜半岛南北方从民间对话发展到当局会谈所用的时间很短。1972年5月2日至5日,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派遣其心腹、中央情报部部长李厚洛作为其私人特使秘密访问平壤,会见了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当年5月29日至6月1日,作为回访,金日成派遣国家副主席朴成哲秘密访问汉城,会见了朴正熙。这实际上是朝鲜和韩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间接会谈。至今为止,朝、韩都没有正式地公开过这次间接首脑会谈的内容。不过,通过高层接触,双方在1972年7月4日发表了联合声明,这就是著名的《七四南北联合声明》。

《七四南北联合声明》的内容为七条,主要是:双方同意把自主、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作为祖国统一的三项原则;停止相互的诽谤中伤;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意外的军事冲突;南北方进行多方面的交流;积极协助南北红十字会会谈早日举行;在平壤和汉城之间架设直通电话;成立南北协调委员会。双方保证将履行所达成的协议。

《七四南北联合声明》是朝鲜半岛分裂后南北方首次签署的联合声明,是在相互承认对方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朝鲜《百科全书》认为,这一声明在处于隔绝状态的南北关系上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但是,双方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在阐述三项原则上各有侧重。

朝鲜方面非常看重《七四南北联合声明》所阐明的祖国统一三项原则,认为这是金日成主席提出的主张和原则。朝鲜尤其强调“自主”的原则,认为这一原则实际上表明了朝鲜半岛的统一要由南北方自己来解决,而不应依靠外部势力。既然要在自主的原则下实现统一,美军就应该撤出南朝鲜;和平统一则意味着排除武力;民族大团结则要求各党派、各阶层代表都参与统一的进程,而不能让特定党派垄断这一进程。

韩国方面强调的是“和平统一”原则。长期以来,韩国方面一直认为朝鲜“****统一”,亦即“武力统一”的战略没有改变,一有机会就会再次发动军事进攻,以武力实现半岛的统一。而对于“自主”原则,韩国强调美军是依据《韩美共同防御条约》进驻韩国的,与“自主”统一没有关系,也没有矛盾。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原则,韩国担心这是朝鲜惯用的统一战线的手法,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尽管双方在对待《七四南北联合声明》上各有各的理解和侧重,但是,这一声明至今仍为双方所承认和认可。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双方除了在7月4日之际举行一些纪念活动,借机发表一些主张外,在平常的时候已经不再经常地提起了。

三、探索统一的原则、方针和方案,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明显特征

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的南北对话还是试探性的,那么,80年代南北方之间不断打出有关和平统一的“原则牌”、“方针牌”和“方案牌”,就是这种探索的进一步深入。

70年代的南北对话之所以说是试探性的,主要在于南北方还没有提出谋求和平统一的具体方案,而着重提出自己关于统一的一些原则、看法和主张,并不断通过媒体的宣传阐述这些原则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