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30

第30章 朝鲜半岛的统一尚需时日(1)

作为中国的近邻,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以及中国百姓关心的事情,在朝鲜半岛发生的任何有关统一的举动,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至少影响到中国的东北地区。而更为重要的是,朝鲜半岛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消除分裂,实现统一,不仅是作为同一民族的朝鲜和韩国共同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清算二战“遗留物”的需要。

一个曾经是同一民族、同一疆土、同一国家,说着同样的语言,穿着同样的服饰,具有同样的生活习俗和性格特征的朝鲜半岛人民,被人为地分裂成两个部分,并且经历了一场被一些学者称为“局部化世界大战”的残酷战争,生灵涂炭,尸横遍野,在原本和睦相处的民族中种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

时至今日,这个总面积22万多平方公里的半岛仍然被一条长达246公里的军事分界线阻隔成天南地北,犹如天上的“银河”阻隔了牛郎、织女一般,南北同胞骨肉不能团聚,亲朋不能相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悲剧。

朝鲜半岛地处亚洲东北部,周围有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大国环绕,再加上处处充当“世界警察”的美国在朝鲜战争后长期在韩国驻军。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似乎“宿命地”决定了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们的命运必然要与大国的战略和利益联系在一起。

有人在认真观察朝鲜半岛的地图后,把这个半岛的形状形容为一把“手枪”。谁抓住了这把“手枪”,谁就有了资本,就能威胁被视为“敌人”或“潜在敌人”的对手。也有人把半岛形容为一座“桥梁”,它能在大国之间架起联系的渠道、沟通的途径和来往的坦途。韩国现任总统卢武铉在2003年2月25日宣誓就职时曾表示,要把韩国建设成“东北亚的中心国家”,在东北亚合作时代“发挥主导作用”。其后,韩国成立了直属总统领导的政策咨询机构“东北亚时代委员会”。按照该委员会委员长文正仁的解释,韩国发挥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说韩国要依靠地理位置,或者依靠势力成为东北亚的中心,而是在东北亚合作中起到连接点的作用,也就是架桥的作用”。

研究和探讨朝鲜半岛的分裂与统一前景,不仅对朝鲜半岛本身是有意义的,而且对东北亚局势和亚洲局势的发展也都是有意义的。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大业中,朝鲜半岛问题也很有可能起到某种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中国学者在研究有关朝鲜半岛问题时曾指出,“早在1949年5月,******等中国领导人了解朝鲜半岛出现的紧张局势,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需要援助的情况。******答应帮助金日成,但并不主张金日成主动采取军事行动”。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的结果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一方面阻止了******发动解放台湾的战役,一方面又把中国的力量和行动纳入了苏联的战略轨道”(沈志华著:《******‘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18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这就是说,50年代的朝鲜战争事实上阻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行动,阻碍了中国的统一事业。如果没有当年的朝鲜战争,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两岸”问题和“****”问题。

过去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而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但是,历史也可能重演。中国台湾《中国时报》2004年7月26日报道说,如果中国内地对台发动突然袭击,美国除派兵协防外,也可能视战况放弃介入台海冲突,改采直取朝鲜的“围魏救赵”方案,迫使中国内地分兵或退兵。该报报道说,美国五角大楼已接受华盛顿智库的建议,研拟一套直取朝鲜取代协防中国台湾的备用作战方案。协防中国台湾和进攻朝鲜两项方案的选择将视中国内地军队进攻中国台湾的程度和节奏而定。例如,在美协防兵力到达前,如果中国台湾撑不住第一击或被攻陷,在来不及调派足够兵力参战的情况下,美国只有动用驻韩、驻日兵力,联合韩国直取金正日政权,并直接兵临中国内地边境,威胁其东北战略物资命脉,逼迫其谈判从台撤军。

当然,中国台湾《中国时报》的报道还只是一种假设,甚至是一厢情愿的设想。然而,人们也从中可以看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朝鲜半岛问题都与中国的统一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第一节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

至少从高丽王朝起(918年~1392年),经过李氏朝鲜王朝

(1392年~1910年),直至1910年被日本吞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为止,朝鲜半岛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由单一的政府治理。即使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也是统一的国土。具有上千年统一历史背景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分裂为南北两方,其中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

一、战后两大阵营争夺势力范围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战胜国,开始了在朝鲜半岛势力范围的争夺。1945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通报了盟军总司令关于受降的“总字第一号命令”的内容,其中规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命令朝鲜地域的日军在“三八线”以北者向苏军投降,在“三八线”以南者向美军投降。据说,这条“三八线”是美军的一名上校腊斯克灵机一动提出来的。斯大林在8月16日的答复中没有对此项内容提出异议。“三八线”就这样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受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被明确地规定下来,同时也成为分裂朝鲜半岛的一条界限。如果说美国仓促提出的以“三八线”为界的建议是出于限制苏联在朝鲜半岛扩大势力范围的政治考虑,那么,苏联非常痛快地接受“三八线”的方案,也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政治考虑。

其实,“三八线”也不是美国这位上校的发明。早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俄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尖锐对立,双方都竭力想扩大在半岛的势力范围。日本当时就曾提出,把北纬38度线作为界限,以北属俄国的势力范围,以南属日本的势力范围。但是俄国拒绝了日本的这一建议。这一历史事实表明,朝鲜半岛历来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战场。

美国在军事占领“三八线”以南地区并成立军政府后,随即把流亡美国的李承晚从美国送回汉城,并坚持在南方进行单独选举,从而在1948年8月15日成立了大韩民国。李承晚则在美国的扶植下当上了大韩民国的总统。美国率先在朝鲜半岛南部支持李承晚成立单独的政府,实际上是把韩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随着南方大韩民国的成立,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8年9月9日也在北方宣布成立。毋庸置疑,朝鲜政府实际上是在苏联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的。1948年10月12日,斯大林在给金日成的电报中说:“苏联政府始终不渝地维护朝鲜人民建立自己统一独立国家的权利,欢迎朝鲜政府的成立并祝愿它在为朝鲜民族复兴和民主发展的活动中取得胜利。”苏联支持和帮助朝鲜北方建立单独的政府,目的是保持苏联对朝鲜半岛的局势有所控制和影响,以制约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苏联在远东的一道安全屏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大国家集团,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对立的格局,在当时既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对抗,也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争夺和控制的斗争。苏联和美国是这两个阵营中的领军者,其他国家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从实质上说,苏美之间的对立和争夺都是为了它们各自本国的利益。因此,它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一个地方支持一派,打击一派,分裂一个弱小国家。朝鲜半岛的分裂正是如此。

二、历时三年的战争加深了朝鲜半岛的分裂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一个被分裂的民族试图通过武力实现重新统一的战争。但是,、这一目标并没有能实现,反而由此更加剧了对立,加深了分裂。

朝鲜战争从内战开始,继而由于美国的参与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演变成为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毫无疑问,朝鲜战争的爆发与结局,实际上也是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果。现在人们已经不再更多地去追究是北方还是南方首先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的问题。因为这既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在“三八线”划定后,南北方在“三八线”附近就不断地发生武装冲突。韩国和美国至今仍然认为是北方首先发动了对南方的进攻,而朝鲜至今也坚持认为是南方首先发动了对北方的进攻。从朝鲜战争结束直至冷战结束期间,朝鲜和韩国一直指责对方仍然存在“北侵”和“南侵”的意图,就源自于朝鲜战争究竟是谁开第一枪的争论。冷战结束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各方政策的调整,所谓的“北侵”和“南侵”的说法已经渐渐消失。但是,朝鲜和韩国在此问题上的争执并没有结束。这也许是将来实现统一后才能得出一致结论的问题。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力统一是当时南北方都很看重,并被列为首先选择的方案。朝鲜北方在1950年6月25日突破“三八线”向南方发动了猛烈进攻,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攻陷汉城,继而长驱直入,把美军和韩国军队赶到了洛东江以东的狭小地区,解放了南方90%以上的地区和92%以上的人口,并在解放了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进行了各级政权机关的选举。许多史料已经证明,朝鲜突破“三八线”发动进攻,并试图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当时获得了斯大林的同意。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同意,这场战争可能不会在当时发生,至少会推迟几年发生。直至今日,朝鲜把这场试图通过武力解决统一问题的战争称为“祖国解放战争”。并在首都平壤市中心建立了规模宏大的“祖国解放战争纪念馆”,其中陈列着许多当年的战争资料、图片和实物,成为朝鲜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韩国方面一直把这场战争称为北方的“南侵”。但是,事实上,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承晚也是“武力统一”的积极鼓吹者,而美国也是李承晚“武力统一”的积极支持者。李承晚一上台,就在美国的支持下积极做武力统一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他明确提出了“北进统一”的口号,就任总统后颁布的第一号法令就是扩编原有的警备队为陆、海军,继之颁布兵役法,规定17岁至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子均有服兵役的义务。李承晚当时的战争叫嚣更为嚣张,1949年10月31日,李承晚在美国圣福尔号巡洋舰上发表讲话说:“要结束南北分裂,就必须用战争来解决”。“可以占领****来实现统一”。1949年12月30日,李承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将万众一心,恢复失地……我们必须牢记在新的一年中,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必须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来把南北朝鲜重新统一起来。”直到战争爆发的前六天,李承晚还在国民议会上发表讲话说:“如果我们不能在冷战中保卫民主,那么,我们就要在热战中赢得胜利。”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李承晚的就职典礼上也宣布:“隔绝南北的人为障碍(指“三八线”)必须、亦必将予以撤除。”美国经济合作总署朝鲜分署署长约翰逊1950年5月19日在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上作证时也说:“以美国武器装备并由美国军事顾问团训练的南朝鲜军队10万官兵,已经完成准备,并能够随时作战。”由此可见,即使朝鲜北方不在1950年6月25日发动进攻,那么,谁也难以断言南方就不会在某一年的某一天向北方发起进攻。因此,试图论证谁是朝鲜内战的发动者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历时三年的战争不仅破坏了本来就贫穷落后的朝鲜半岛的城市和乡村,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伤,数百万人的流离失所,骨肉分离。据韩国政府2000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朝鲜半岛,包括第二代和第三代在内,离散家属的总数达到。767万名,其中60岁以上的离散家属为69万名。这个数字已经是战争结束近50年后的统计了。而朝鲜方面过去发表的数字说,离散家属多达1000万名。更为严重的是,战争加深了南北方之间的敌视和仇恨,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抹平的伤痕,分裂的鸿沟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这也许是当时的南北方当局所没有预料到的。

三、持续的冷战延长了朝鲜半岛的分裂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和韩国分属东、西方两个阵营,不仅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尖锐对立,而且各自把自己当作本阵营的坚强一员,把对方看作是大国的“附庸”和“傀儡”,是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双方在各自阵营中的大国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的国防力量,扩充军备,另一方面又在经济领域暗暗较劲,力图在军事、经济方面压倒对方。

1953年10月,韩国和美国在华盛顿签署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从而把韩国变成其对抗东方阵营的桥头堡。有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韩国觉得有了“保护伞”,安全得到了保证。这一条约至今仍是韩国最主要的对外条约。韩美同盟关系也因此成为韩国外交的基石。

而朝鲜在1961年也分别与中国、苏联签署了《朝中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和《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在缔约一方受到别国或国家集团的武力进攻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将竭尽所有力量,立即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形式的援助。中苏分别与朝鲜签订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也保障了朝鲜的安全,同时,中朝友好关系和苏朝友好关系也成为朝鲜外交的轴心。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大的波折时,朝鲜在对外关系上一直小心翼翼地在中苏之间展开平衡外交,以同时保持与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保证本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