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是不少中小学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有些不听话的孩子甚至令他们伤透脑筋。为此,专家指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正确的方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作为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其健康发展,是我们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处在心理结构的最高层,它不仅影响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而且还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者。青少年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有一定的目的,前进有一定的方向,才不会沉缅于身边的琐事中,才能正确客观地反映周围事物,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防止心理失常,矫正不良心理,促进心理健康。
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用日记、周记架起心灵之桥,作为班主任,要想真正了解学生,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不但做好他们的师长,更要做好他们的朋友,唯有这样才能走近学生心里,了解他们的心声。于是我就利用日记、周记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对学生的日记和周记进行爱心点拨,对学生的心理矛盾进行疏导和调节,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和爱抚。
有的学生一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认为所有的老师都瞧不起他、鄙视他,自卑感非常强,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老师也忽视了对他的引导,这样学生在学习上缺少了积极性,精神也萎靡不振,意志开始消沉,时间一长,成绩就下降,有的甚至于封闭自己。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对此我就让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心中的困惑写在日记或周记中,在此之前我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告诉学生,老师一定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绝对不会因哪一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好,自身情况特殊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歧视或者另眼看待,我还向学生保证,一定给学生保密。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职业道德就不过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写日记和周记时,不少学生遇到思想上心理上的矛盾,就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写出来,我细心认真的阅读学生,倾听他的心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评语中我告诉他们: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沉沦;家庭的不幸并不可怜,真正可怜的是自己没有志气去改变它;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别人,但有能力改变自己。机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老师相信你,鼓起勇气,走出困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真心抚慰,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和老师说真心话了,有的学生把父母吵架,与同学闹别扭,甚至哪个男同学给哪个女同学写信也写到日记中给我看。从老师这里学生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并逐渐走出心理误区,消除了过去的自卑感,自觉寻找阳光、寻找朝气、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多渠道展现学生的风采,培育学生自信。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我能行”。我们学校开展的活动比较多,例如艺术节、科技节、趣味运动、英语面面观、净化心灵大看台等等,每次活动都有很多项目,我鼓励学生全员参加,并把他们的进步在“展我风采”专栏中展示出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步中找到自信,在发展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生活的阳光。
建立家校教育网络。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的成长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许多家长对于孩子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格,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或者自己置身事外,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导致许多青少年出现沉迷网游、逃学厌学、离家出走、亲情淡漠等问题。“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现在的家庭贫富不等,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家庭状况也是形态各异,由于家长受教育的层次不一样,学生受家庭的影响不同,造成学生素质高低不等的原因也不一样。我通过电话联系、登门家访、书信传递、相邀到校等方式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细微变化,为学生解除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麻烦,开阔学生的心胸,扫除学生成长中的不利因素,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小张是去年从外地转学到我班上的一位男生。初次见面,问他话时,他总是眼皮不抬地小声回答。除了觉得他长得眉清目秀,有些腼腆外,没有其它什么印象。时间不长,就开始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状况了。先是陆续有同学反应他骂人、打人,对同学态度粗暴;接下来就是完不成作业,有时上课哼小调,大家安静写作业时,他喜欢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对同学的帮助嗤之以鼻。平时喜欢独处,课间不参与同学们的游戏。喜欢看课外书,常常陶醉于书中人物的故事中,喜欢嘲笑同学的无知,但自己又做不好。与同学、班级之间仿佛筑起一堵高墙。根据他的表现,我认为该生心理上一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此导致了他的异常行为,于是我通过家访,与其家长进行了一次畅谈,了解到他的成长背景,分析造成他畸型心态的原因。原来他的父亲大学学历,经商。其母高中学历,为了他辞职在家。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被安排学这练那。对他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等父亲从来没有满意过,常对儿子说诸如此类的话,“当年你爸如何优秀,你为何不知争气?”“你太令人失望了!结果是轻则一通批评,重则一顿痛打。这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于父亲的期望过高,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他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心理焦虑的产生。其母亲又非常溺爱孩子。夫妻也常为儿子的教育争执。这更加重了小张心理焦虑的程度,最终导致他心理上的失衡。出现了以上诸多障碍。与家长沟通,摸清了原因,掌握了症结,我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他进行心理辅导。首先和他谈心。让他重新认识自己,让他感到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具有许多优点的孩子。为他重新建立自信、自尊,使他悦纳自己,欣赏自己。接着给他营造和谐、友爱、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让他在这个集体中感到温暖。为这个集体感到骄傲和自豪,产生为之争光的愿望,从而学会与人相处。我还抓住契机让他发挥特长,扬长避短。利用他爱看书的特点,让他在班级信息交流的各类活动中担当主角的任务。一年多的时间,他已经成为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了。
情绪调节。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美好、那么阳光,学生会遇到一些委曲、抱怨、愤懑等,如果这些情绪长期积压在学生的心中,会造成一些难以预料的结果,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每周两次利用其他学生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的时间,在班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给他们以心理发泄倾诉的平台。此时此刻。他们可以大喊大叫,可以哭泣,可以蹦跳,还可以拳击沙袋。但要注意安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老师的监督下。
互相温暖。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都很强,并且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别人的意见往往听不进去,并且独来独往的行为也较多,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也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同学对父母的意见也很大,但又苦于无所倾诉,所以往往把自己的不悦,闷在心里,不愿意向别人吐露,于是我就开设了“温馨小屋”。在这里让学生坦诚布公,向自己的知心朋友说说自己的悄悄话,消除心中的积怨和不平,也可向好朋友寻求解决的办法,有的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在此也可向知心朋友倾诉。
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心理氛围。班级环境又有软硬之分。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学习园地,黑板报的布置等,如:把每次的班级集体活动都进行拍摄,将它作为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素材,还有把学生从小到大的照片收集来,贴在墙上,让学生了解、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当然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整洁优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关键是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等。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一个坚强的团结的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心目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群体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用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锁住他们的心灵,学生更需要“轻风拂柳,丝丝入怀”的感受。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就必须从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出发,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主动有意接近,运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谈心,然后才能发现他们行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帮助、引导工作。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认真地评价自己,认识别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发展。在这里教师就完全是一个心理辅导员的角色。组织丰富多采的活动,陶冶美好心灵。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矫治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润物细无声。”正由于活动的特殊性,所以班主任要见缝插针,抓住一切时机、尤其是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如:郊游活动,在游览中既饱缆祖国大好河山,陶冶情操,又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联络了感情;开展班内炊事比赛,每人表现自己的厨艺,同学们既大饱口福,也锻炼了能力,展示了特长;建立“晨会制”,每天早晨由一位同学就每日新闻或日常生活小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时间5-8分钟,有的学生早读不太认真,还常有迟到现象,如此一来,为了挺有趣的新闻,看同学的表现,不由得早来了,这样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班级里有“周记制”,我们也叫“心语手册”,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谈心,聊天,俨然是一对知心的好友,有时还把聊天的地点搬到了网上,用“QQ”、通过邮件,有时手机短信也成了聊天的工具。由此老师更好地了解、把握了学生,学生也时时得到老师朋友般的指点、帮助,这时师生间聊天的话题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学校了,它涉及了交往、社会适应、家庭关系、生涯规划等方方面面。还组织了“一对一学习帮困小组”活动,帮助学习困难同学。总之,活动好切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也要有利于引导。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纯真的心灵在活动中受到陶冶,也使每位学生心目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使每位学生真正融入班集体中,班级气氛融洽、温馨,师生关系和谐,教师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亲近教师,领略教育之魅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使学生心理更健康地发展。
打开心理教育天空。在我们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个别咨询)的不了解,对心理咨询怀有羞怯心理,参与个别心理咨询有顾虑,所以前来咨询的人并不多。再加上现阶段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人员较少,一对一的咨询往往无法深入、全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鉴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觉得把具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辅导,应该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能解决学校的困难,更可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新的思路。在深入学习“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上,课题组在这方面也进行一些尝试,我们开展了“理性情绪训练”的小组活动。学会倾诉,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小组中我们要求组员用“我”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小组交流中一些组员受习惯的影响,经常用“我们……”讲述,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小组长必须提醒让他用“我”来表达情感。以此使他在小组活动中学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相互帮助,帮助人际关系建立。人在孤独或有困惑时,脑子里常会出现一片空白,没有主意。在小组活动中,当出现特殊情况或者讨论某个问题时,小组成员会毫无保留的相互出主意,共同出谋划策,这样组员可以学会相互帮助。学会倾听,加深对他人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很奇妙,由于语气的不同,着重的字不同,讲话的场合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同样的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会有所不同。人际间的很多冲突和矛盾,都由于对语言的曲解而造成的。早团体咨询中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学会通过身体语言来理解意思。如:“哑巴”活动,通过肢体语言交流,或在小组活动嘉庆沟通,多用“你的意思是……”来证实自己对他人的理解,以此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得到同感,从他人的意见中有所收益。通过团体辅导、小组交流,可以使人从别人身上领悟到自身问题(以人推己),引起同感,进行反思。也可以从他人的意见和处理方式中受到启发,寻找到自己的错误之处,也从他人那里找到好的方法。同时学会同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宣泄自我,平衡自身。宣泄是团体咨询中必有的一个内容,长期积压的痛苦、不安,想讲而没有讲的话在小组里发泄出来,减少了心中的压力与矛盾。宣泄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而组员则会表示对当事人的同情、关心、支持。凭借此,宣泄可达到一定程度的心身平衡。以人为镜,模仿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重新学习、塑造行为的机会。组员可以消防其他组员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发现组员有不被自己和他人欢迎的方面,而提醒自己,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心理导航”为学生打开了心灵之窗,更让一些学生改掉了多年养成的坏习惯。
进一步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断挖掘青少年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力。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和家庭,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