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3783700000038

第38章 润物有声(5)

1952年8月15日,拉萨第一小学按照西藏的传统礼仪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时学校的领导层董事长是张国华,设正校长三人,第一校长为****喇嘛的副经师赤江?洛桑益西,第二校长是噶伦、西藏军区副司令员饶噶厦?彭措饶杰,第三校长是西藏地方政府的译仓勒空四大仲译钦波之一、签订《十七条协议》的和谈代表之一堪仲?土登丹达;其他六名副董事长和十七名董事大多由西藏地方政府实权派中的头面人物担任。学校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刚开学时报名的学生就达到了三百多人,后来曾发展到上千人。其中大部分学生是非贵族的小官吏、商人和城市手工业者的孩子,还有一部分是城市贫民家庭的孩子及贵族家庭的子女。在师资方面,地方政府派了一批僧官做教员,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力卩上从进藏干部中选拔的二十多名藏、汉族干部,一个较为完备的教职员工队伍就组建成了。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拉萨第一小学采取的是传统与创新兼顾的方法,授课内容以藏文为主,既有传统的修辞、文法等课程,也有算术、自然常识、音乐、美术等自编教材的课程。为了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学校还请三大寺各派一名格西来学校主持每天早上的经文诵读,以及讲解宗教基础知识。这些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

李安宅、于式玉两教授在西藏五年,为发展西藏民族教育事业含辛茹苦,耕耘拓荒,用心血培育成长起来的藏族学生们,现已遍布西藏各行各业。

阿姆吉拉”神话

****喇嘛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为保证其路途中安全,行前要解放军为他检查一次身体。医院提出要检查血液、尿液,最初他们不同意。在西藏,****喇嘛是佛,他的粪便都是神圣的东西,更不用说抽血检查了。经过耐心解释,终于成功地在****喇嘛身上采了血……

“阿姆吉拉”与“门巴”都是藏语“医生”的意思,“拉”是敬语,是是藏语中对人尊重的称谓。十八军从进藏的那一天起,随军的医护人员,不仅承担着为部队指战员们看病治疗的职责,还自觉履行着为当地藏族人民救死扶伤的重任。

和平解放前,西藏时常流行天花、霍乱、性病、斑疹伤寒、猩红热、破伤风等疾病。西藏和平解放前的一百五十年间,有过四次天花大流行。1925年的一次,仅拉萨地区就有七千人丧生。1934年和1937年的两次伤寒流行,拉萨又有五千余人死亡。当某些传染病暴发时,旧西藏地方政府不但不采取措施救治病人,反而把病人赶进深山峡谷,派兵把守山口将病人困死。那时候,西藏人的平均寿命有只三四十岁。

1950年2月,二野卫生部直属第一医院刚抵达重庆唐家沱没几天,张学彬接到通知,立即向二野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报到。钱信忠对他说,调他到十八军任医务主任。就这样,张学彬和未婚妻孔宪云等人向十八军报到。

这一行人从新津出发,一周左右到达甘孜。随即展开藏民门诊,前来就诊的病人日渐增多,一天门诊可达数十人。门诊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鼻科等科,还做些手术,如简易的肿瘤切除、兔唇修补等,在群众中威信很高。一位藏民告诉张学彬,他到这里治病是“打卦”要他来的。原来藏民生病后,习惯到寺庙找喇嘛打卦治病,这次打卦的喇嘛很聪明,告诉他们到解放军这里来,治好了是喇嘛的卦灵验。门诊还是免费医疗,所以常听到藏民说:“金珠玛米门巴呀咕嘟(解放军医生好)。”

1951年5月,部队医疗部门从甘孜出发至昌都,不久张学彬率二十名左右医护人员随军首长一起由北路进藏向拉萨进发。到拉萨后,门诊最初设在帐篷里,后移入原藏军四团营房内,选择其中两间作为给群众看病的场所,一间诊病,一间取药。最初民众不敢来,由于免费医疗,医术高超,就诊者日渐增多,两间房子不够用了。此时,中央工作队到达拉萨,队内医疗小组陈集舟(皮肤科)、陈学存(营养)、陆钟琦(生理)和刘国声(药物)四位大夫也加入进来参加门诊工作。于是,找到一排房子,正式成立门诊部。

此时,门诊部已可分为内科、外科、皮肤科、检验科等科室。中央工作队医疗小组还带来一些药品器材,如青霉素、显微镜等。早晨开诊时,把药品器材甚至床、凳等家具搬去门诊部,晚上再搬回原藏军四团营房。

部队到拉萨不久,一次,****喇嘛的经师林仓活佛患大叶性肺炎,病情来势凶猛,经师年龄又大,高热达摄氏41度,很快就不省人事,喇嘛“打卦”后宣布无救,让准备后事。有人提出让解放军医生试治一下。他们找到门诊部,张学彬等很快控制了经师的病情,不久,高热消退,经师恢复了神志,几天后就痊愈了。经师十分感激张学彬,要求合影留念。

贵族贡嘎,原是喇嘛,后娶妻成家还了俗。他患伤寒,高热不退,解不出小便。张学彬等为他导尿,放出大量尿来,周围的人惊诧不已。那时门诊部只有一个对内的休养所,设在藏军四团营房内,土坯房又矮又黑,跟贵族房子无法相比,相当于奴隶住房。但贡嘎坚决要住院,劝也不听,不得已,只好给他安排一个床位。病愈出院时,贡嘎夫妇二人感激万分。

当时,西藏工委曾向西藏上层人士提出办学校及其他事业,他们均表示反对,唯有办医院首先得到他们同意。1952年5月8日,拉萨人民医院宣告成立。此时,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北京医疗队,四川来的西南医疗队,西北来的西北医疗队,中央卫生部赴藏卫生工作队均先后到达拉萨,连同中央工作队医疗组的医生,以及先期随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来的协和医院的徐乐天医生均集中起来,到拉萨人民医院工作。医院设床位五十张,是西藏地方历史上第一家正规医院。

拉萨市八廓街上的商店,不少是尼泊尔人经营的,他们大都娶藏族妇女为妻。一位经营布生意的尼商妻子难产,母子生命危险,来医院急救。经查是胎儿横位,医生为她转胎位,多次宫缩后,胎儿头颅渐向盆腔移动,胎头突然滑入盆腔,顿时破水,羊水喷出,将照明蜡烛喷灭,产妇大惊。再点燃蜡烛时见婴儿一只小手已露出,经过紧张的处理,胎儿终于产出,母子平安。以后医护人员过其店门,必请进去坐,还抱出孩子给他们看,一再感谢毛主席派来的好“门巴”。

1954年****喇嘛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为保证其路途中安全,行前要解放军为他检查一次身体。医院提出要检查血液、尿液,最初他们不同意。在西藏,****喇嘛是佛,他的粪便都是神圣的东西,更不用说抽血检查了。经过耐心解释,终于成功地在****喇嘛身上采了血。以后,检查别的病人就容易多了。

位于西藏东南部的珞渝,过去被称为“野人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珞渝居住着当地土著珞巴人、门巴人以及陆续迁徙过来的康巴人。“上珞渝”基本上就是如今的墨脱、米林、隆子县的部分地方和印占区的北部一带,人烟稀少,少有平地,老百姓多在山坡上刀耕火种,与外界近乎隔绝;“下珞渝”则是印占区的南部一带,更偏僻,道路通行也更困难。

1951年7月,十八军考虑到珞渝地处边关要塞,便在那里成立了工作组。18岁的石继蓉修完甘孜机场后回到医护队,被分配到昌都军分区门诊部。不久,组织上决定派她支援珞渝地区工作组,到那里开展医疗工作。

在珞渝工作,对石继蓉来说,最困难的是医药奇缺和经验不足。珞渝地区是疟疾的多发地区,有的村庄男女老少都患此病,造成贫血、肝脾肿大,平时里劳作、生活都受影响。看到老百姓面黄肌瘦痛苦的样子,石继蓉心里着急,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向藏民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提倡以防为主,加强自我保健,只能把有限的药品用在危重病人身上。她翻山越岭,学习和采集当地土医土药,为病人治疗胃痛和腹泻。她因地制宜,尽量用拔火罐和针灸疗法为百姓解除痛苦。当地百姓都称她“女娃娃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