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3783700000020

第20章 艰难挺进(6)

翻译按照藏族礼节献上哈达,和他们交谈,告诉他们,人民解放军是解放穷人的队伍。他们这才放下心来。李狄三向他们讲解党的政策,尤其是民族政策时,他们边听边吐舌头,显得惊奇又满意。他们说,这里叫多孟,是改则头人管辖的地方。

李狄三命令全连转移到这里,把帐篷和藏民的毡房并排搭在一起,送给藏民礼品,开饭时邀请他们过来做客,成了难得的好邻居。先遣连调查了解藏民的风俗习惯,帮助他们放牧、打柴、拾牛粪,于是藏民在先遣连驻地周围越住越多。

不久,昌都战役胜利结束。李狄三请当地藏民与西藏噶厦政府派驻噶大克的阿里噶本(总管)赤门?索南班觉和玛朗巴取得联系。当初,头人们听说解放军的队伍竟然悄无声息地驻扎在荒漠里,又惊又恐,不准群众再与先遣连接触,想要先遣连退走。经过几次接触,头人们的态度逐渐转变。赤门?索南班觉听了汇报,得知解放军秋毫无犯,于是派出才旦朋杰和扎西才让两名代表与解放军在改则以北二十多公里的峇空举行会谈。李狄三以“指挥”身份出席。最后,双方达成“彼此和平相处”的四条协议。

1950年11月底,阿里噶本的两位代表写信给******,称这里“没有经过一点战争,已经实现了和平”,并保证服从中央人民政府的命令,******很快用电报复信予以鼓励。这比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早了近半年时间!

关于汀空会谈,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就是“赛马大会”。参加会谈的一方提出要举行赛马大会欢迎解放军,而且提出要与解放军“比武”。首先,副连长应战,比枪法。他举枪连发三弹,弹弹命中,博得一致称赞。接着,一排排长表演重机枪点射五发五中的绝技,惊得藏民们直吐舌头。

一个头人提出一定要和解放军比箭。李狄三灵机一动,让臂力过人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出场比试。那个头人闭目吸气,瞪眼用力,箭箭射中靶牌。轮到巴利祥子,他接弓在手,请人把靶牌后移五十大步,骑马蹲裆站稳,左手托弓,右手搭箭,两臂一张,只听“咔吧”一声,弓背断成两段。观看的藏民们惊讶得张大嘴,半天合不拢来,几秒钟后,场地上突然爆发出一片喝彩声。赤门?索南班觉的代表和头人们一看,解放军果然人人了得!于是枪法和箭不比了,马也不用赛了,干脆举起青稞酒,要和解放军结盟。

此后,先遣连决定向前方的藏族居民点扎麻芒保推进,准备过冬。迁至扎麻芒保,先遣连驻防安排为:连部,一、二排及四排的重机枪班,

“八二”炮班分驻扎麻芒保;三、四排的两个“六零”炮班分别驻两水泉及多孟,主要任务是在紧急情况下充当二、三梯队,同时守护储藏在那里的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

扎麻芒保,藏语意为“索草多的地方”。“索”是小枝,丛生多刺,砍起来扎手;“草”是滨草,既尖且韧,牲口都不爱吃。附近的水也不能喝,必须到几公里以外去背冰雪来化成水喝。说是居民点,藏民却只有二十余户。

在这片海拔四千五百余米的荒漠草原,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一到秋后,几乎每天都要下一阵雪。先遣连进驻的那一年秋天,大雪来时漫天飞絮,仅仅几分钟,帐篷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李狄三整整一夜未眠,他在等待军区的电报指示。又是整整一天的大雪,眼前的山包和河谷都分不清了,大雪填平了所有的峡谷,通往阿里的运输线彻底断绝了。终于,有一天收到军区来电:“立即转入过冬备战,坚持到明春。”

李狄三在他的日记里心情沉重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

山封了,路断了,往后只能通过无线电与上级联系。马上就开始过冬备战工作,首先要解决吃、住的问题,一定要坚持到明年春天。目前,同志们的情绪还好,但是,部队新成员不少,随着困难的加深,难免不产生波动。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巩固部队,提高斗志,否则一旦同志们从精神意志上垮了下来,是会辜负党对我们的委托的……必须树立一种坚定不移的胜利信心和顽强的斗志意志……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狄三仍带着先遣连,坚持做上层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先遣连通过翻译,向藏民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藏民放牧、捡牛粪、医治疾病,还用部队有限的衣服、粮食等物资救济贫苦牧民。

一天下午,李狄三带领一个十余人的宣传组到改则地区活动。途经一座寺庙时,突然乌云密布,天色暗沉,一场风雪即将来临。一个喇嘛远远地看到解放军朝寺庙方向走来,赶紧禀报寺里的活佛尼玛才仁。尼玛才仁第一次看到解放军,心存戒备,命令紧闭大门,收起财物,拿起武器,随时准备抵抗。可等了好一阵,解放军没有上门,而是走向了附近的山岩……战士们宿营在离寺庙不远的山岩下。虽说可以避风,却挡不住随风飞舞的雨雪。不久,全身都湿透了。没有柴火,也没有牛粪可烧,只能啃随身带着的干粮充饥。

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尼玛才仁一夜没睡,百感交集。他被解放军的实际行动深深感动了。这么冷的天,这么大的风,解放军竟然不进寺里躲风避寒!第二天一早,尼玛才仁激动地跑到山岩下,把战士们请到寺里做客,听李狄三详细讲述解放军进藏的意义、目的和一系列民族政策,他啧啧称赞,表示愿意与解放军合作,与李狄三交朋友。此后,尼玛才仁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解放军做了大量工作。

因为严重缺氧,加上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营养不良,又缺医少药,刚刚忙完“过冬备战”的先遣连出现了大批病号。先遣连只有一个卫生员,根本不知道大家患的就是严重的因高原反应而引发的脑水肿和肺水肿。

1951年春节前后十几天里,先遣连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都要送葬。谁也想不到,第一个闭上眼睛的竟是巴利祥子,那个彪悍的蒙古族猎手。3月7日这一天,全连举行了十一次葬礼。刚开始,送葬的人们抬着战友的遗体送出很远,再选一个地方埋下。后来,墓地离连队的地窑越来越近,活着的人已没有力气走远了。

李狄三深知,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给大家鼓劲。他组织大家学习《中国革命读本》,给大家描绘美好的共产主义远景,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做“瞎子捉拐子”的游戏。在游戏的拉扯中,大家忽然发现,李狄三的双腿早已肿得厉害,硬是用绑带扎了起来!先遣连全体战士当即通过一条决议:限制李狄三室外活动,强制休息!但是,他的工作仍然没有停止。双眼几乎失明,他就用野羊毛捻成一根长长的绳子,逼着陈干事把这绳子拴在各班的地窑之间,他就捋着这条绳子出现在大家面前。很快,李狄三全身浮肿,再也走不动了。他趴在铺上写歌,吹笛子,其中他写的《顽强歌》唱道:

进军藏北先遣连,不怕苦来不怕难,寒冬尽时阳春暖,雪山阿里尽开颜。坚持住,会晤边防走向前!多出主意想办法,鞋袜破了兽皮扎,

衣服烂到开了花,用条麻袋补住它!赤胆忠心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光荣,红旗一杆插藏北,春风万里度昆仑……

坚守到1951年4月时,先遣连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高原病。

但是军人们还想着附近的藏民有没有亟须部队帮助的地方。得知因为盐池被雪封住,藏民们没有盐吃,李狄三当即在病床上和连长商议:选二十个身体尚佳的战士,马上出发,想尽一切办法搞到盐,送到二十多户藏民家中。奉命找盐的战士走了没几天,李狄三病情就恶化了。卫生员从药箱里取出仅剩的一支盘尼西林药液,要给李狄三打针,李狄三却使劲地摇头,费尽力气表示:“给……新病号……留下!”停了一会儿,又迸出一个字:

‘‘±卜……”

盐.

李狄三听说盐已经找到了,送到了每户藏民家中,才安心地闭上眼睛休息。此后有好几个夜晚,李狄三都被报病危,每一次大家都觉得他支撑不到天明,可第二天早上,他依然微睁双眼听着译电员朗读上级领导新来的指示;特别是收到了后续部队即将到来的消息时,他的两眼放出亮光,连说了几个“好"

1951年5月1日,后续部队由一团副团长安子明率部进藏。新疆进藏先遣部队指挥长左齐告诉安子明,只要会师,就让李狄三尽快返回新疆汇报工作。5月24日,后续部队终于抵达扎麻芒保。当安子明走到李狄三床边时,李狄三露出欣慰的笑容,用尽所有的力气,从枕边拿出日记本交到安子明手上,嘴角一松,闭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人们发现,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李狄三早已对自己的遗物作了安排:茶缸留给一位班长,皮大衣送给一名战士,自己用了十多年的一支金星钢笔留给在河北老家的儿子;而写着“进藏工作总结”的日记本,则献给“伟大母亲一中国共产党”。日记本里,还有一封写给上级党委的信,信上说:

“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请党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