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甲骨、牙角及偶像的收藏艺术
3782500000005

第5章 甲骨(5)

二、兽骨占卜

甲骨占卞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分布,并不限于商周的殷墟、周原。其中,骨卜的传播菹围更广。如果说,古人用龟卜是带了龟灵的观念在内,那么,用兽骨占卜则很难说也有同样的灵物崇拜。一般所用的兽骨大多是古人饲养的家畜肩胛骨,也有肋骨等其他部位的骨骼。至于动物种类的异同,应该取决于当地该部族的自然出产情况和人为饲养现状。而有些地方用鹿角等特殊骨料来占卜,是否具有灵物观念还需研究。在殷墟卜骨中出现的刻辞虎骨、刻辞人头骨则是极个别现象,不在普通意义的讨论范围内。

目前所知最早的卜骨,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出土于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是未加整治而带烧灼痕迹的羊肩胛骨。稍晚些的,距今也有约五千八百年历史,出土于甘肃武山傅家门马家窑文化遗址,共六件,分属于羊、猪、牛的肩胛骨,也未加整治,没有钻凿,仅施以烧灼,更有意味的是,卜骨上还有些阴刻符号。

到了距今约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卜骨也还是未加整治。这样,多少要受到骨骼厚度、骨质软硬等的限制,烧灼出来的兆痕就不那么清晰,从而给判断吉凶带来困难。

在公元前21—前17世纪二里头文化的一些遗址里,开始出现带少量钻凿的卜骨,说明其占卜形态有所进步。关于二里头文化目前还有争议,有人认为全部都属于夏文化,也有人认为其早期才属于夏文化。不管如何,在商代之前已有钻凿卜骨是可以肯定的。

进入商王朝时期,占卜方式渐渐规范。其卜用骨料以牛骨为多,在属于商朝前期的郑州商城遗址中,牛肩胛骨占大多数,另有少量猪,羊、鹿、狗肩胛骨;到商代晚期,牛肩胛骨占绝对多数。在占卜上,商代也有仅施火灼的做法,但大部分卜骨经过钻凿,有的先钻后灼,有的是既钻又凿,还有单钻、双联钻之分。商代晚期,对骨料的整治加工已成为必须进行的一道工序,有削、锯、切、错、刮、磨等多种加工方法,钻凿工整,兆象规范有序,纵横有致,完全不同于龙山文化时期杂乱无章的原始状态。

西周卜骨施以圆钻,在近骨边的一侧用长凿,灼后在骨面呈现出左右皆向内的兆痕。

兽骨占卜在中原地区渐渐被龟甲占卜所取代,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甲骨学上的人与书

三千年前的甲骨文被发现与认识已逾百年,甲骨学尚年轻。然而,百年沧桑,对一门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而言并不短暂。从对“龙骨”的辨识,到文字考释、历史研究,经历了种种坎坷的探索,一批学坛上的出类拔萃之辈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对甲骨文研究史作百年回眸似须从图书文献浏览入手,或抚物思旧,得前辈学者治学精神;或仔细研读,为古文字研究再建新功。

百年来有关甲骨文的图书文献卷帙浩繁,除去学术研究价值之外,内中也不乏收藏价值的珍本文献。

一、从《铁云藏龟》到《契文举例》

刘鹗(1857—1909,一说1850—1910),原名盂鹏,字云搏,后改为鹗,字铁云,又字公约,江苏丹徒人。刘鹗为人所知大多是因为他的小说《老残游记》。该书言词偏激,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被后人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文笔颇佳,写景状物,往往引人入胜,至今仍有大量读者。因为这部小说,刘鹗成了清末著名的小说家。

其实,刘鹗远不只是写写《老残游记》的小说家,他喜欢博览群书,在古物收藏研究及与之不相干的数学、水利、医术等方面均有建树。我国甲骨学上第一书——《铁云藏龟》就出自刘鹗之手。他在金石方面的著作还有《铁云藏陶》、《铁云藏封泥》等。

刘鹗性嗜金石,早在甲骨文发现以前,他就大量收藏青铜器、碑帖等古物古书。甲骨文发现后,经王懿荣介绍,刘鹗也开始多方设法收购有文字的甲骨。王懿荣死后,其子王翰甫为还旧债而出售家藏古物,于1902年将王懿荣生前所藏大部分甲骨卖给了刘鹗。另外,刘鹗还和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联系,经赵执斋之手购到三千余片甲骨,友人方若也把所藏三百余片转让于他,再加上刘鹗之子往河南收得的一千余片,这样,刘鹗总共收得甲骨五千余片,成为当时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朋友罗振玉的建议、帮助下,刘鹗于1903年11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出版了《铁云藏龟》。此书从其所藏中取用一千零五十八片,由罗振玉亲自选拓。其中伪刻五片,自重三片。倒置十二片,甲骨反面有字未录者四十片,骨臼有字未录者四片。尽管如此,瑕不掩瑜,是书作为第一部甲骨文资料集,弥足珍贵。

《铁云藏龟》版本并不复杂。初版即刘鹗抱残守缺斋墨拓石印本,线装六册,不分卷,共二百七十页,无著录片名。自题“抱残守缺斋所藏三代文字”。有罗振玉、吴昌绶和刘铁云本人《序言》各一篇。

其次是1931年5月上海蝉隐庐出版的石印翻印本,线装六册(与《铁云藏龟之余》合刊),有吴昌绶序和刘铁云自序,另附鲍鼎释文和凡例。翻印时拓片为鲍鼎重新描涂,甲骨文字失真,释文多不确。

第三个版本是1959年台湾艺文印书馆重印“三序本”,精装一册,增加严一萍跋,拓片旁附摹本。

刘鹗去世后,所藏甲骨又有散聚,好在许多文字已被墨拓保存,学者利用这些拓本又续编了几本资料。这些续编是:罗振玉1915年出版的《铁云藏龟之佘》,系从刘鹗所遗数千纸墨本中选取未刊者影印而成;叶玉森1925年出版的《铁云藏龟拾遗》,载前二者所未刊布者;李旦丘1939年出版的《铁云藏龟零拾》。严一萍所编《铁云藏龟新编》于1975年问世,对《铁云藏龟》重新整理、分类编排,计四十八类,著录甲骨文拓片一千零四十三片。这样,基本上把刘鹗所藏的甲骨文都公布出来了。当然,其中意义最大的,还是《铁云藏龟》问世本身。

刘鹗本人因条件所限,没有进一步研究甲骨文,但他以金石学家的敏锐眼光,收藏了有字甲骨,并在罗振玉的建议下首次刊布于世,对甲骨文研究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功不可没,《铁云藏龟》遂成为划时代的著作。

光阴荏苒,甲骨文已发现了一个世纪,《铁云藏龟》的出版也近百年。如今的图书馆、博物馆乃至私人手中收藏的《铁云藏龟》,完好如初自不可能,稍工整、完秩者应注意保护,至少该入藏“准善本”之列(甚至可归入善本)了。要查甲骨文,已经有了《甲骨文全集》那样的巨作及各种索引、目录、影印本,不必再惊动刘鹗先生的初印本了吧。从甲骨学角度说,这书本身已是一种标识,一件文物,该人藏专门的甲骨文博物馆的。

刘鹗《铁云藏龟》的出版,标志着甲骨文研究的开始,影响较大。但《铁云藏龟》还只是部资料集,刘鹗在《序》中试释四十余字,一半是干支和数字,另误释不少,所以接下去得有人做考释研究工作,这人就是清末有名的学问家孙诒让。

孙诒让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宇仲容,一字仲颂,号籀广顷,一名徵君,晚号越东逸民,浙江瑞安人,同治举人。他是我国清代晚期著名的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古文字学家。与刘鹗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比,孙诒让的一生在读书、做学问中度过,相对来说显得平淡和安静,但学术成就更显著。

孙诒让出身于官宦家庭,父孙衣言曾任市政使。少年时期的孙诒让性情迂拙,不谙世事,惟一的嗜好就是读古书。在父亲的积极支持下,尽情购求古籍,十余年间,积累了八九万卷。光绪十四年(1888)春,在瑞安城建了五间书楼,因仰慕宋代学者王应麟的学问,故以王氏所著《玉海》作为藏书楼的名字。玉海楼是我国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著名藏书楼之一,现以收藏名家批校本、孙氏父子手批手校本及一些乡土文献为特色,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诒让一生致力于学问,无意于仕途,他于同治元年(1867)十九岁上乡试中举后一直科场不顺。他主要的成就集中在两大方面:古籍整理和古文字研究。古籍整理方面的著述主要有《周礼正义》、《尚书骈枝》、《大戴礼记补》、《墨子间诂》等,尤以二百三十万字的《周礼正义》最为著名。古文字方面的重要著作有《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籀庙述林》,《契文举例》、《名原》等。

孙诒让在甲骨文研究上的贡献主要是写了《契文举例》。1903年《铁云藏龟》的出版,引起了孙诒让的浓厚兴趣。在看到甲骨文之前,孙诒让已对金石文字研究了近四十年,写过《古籀拾遗》、《古籀佘论》等金石学方面的著作。他以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用了两个月时间,对《铁云藏龟》所著录的甲骨文资料作了考释,完成了《契文举例》这部甲骨学上的第一本专著。此时,他已经五十五岁。

《契文举例》分上下两卷十篇,约五万宇,按甲骨文内容进行分类考释,上卷为日月、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等八篇,下卷为文字、杂例两篇。论证时,首先引用古籍以说明甲骨文中的内容,再用字形比较和偏旁分析法作考释,正确解读出贞、乘,射、羌、去、省、若、兆、易等一百八十余个常用字。这种以文献资料为工具来证明出土实物资料的论证方法在当时尚不多见。

《契文举例》开古文字研究之先河,至此,古文字研究在乾嘉学派对经学、小学(文字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基础上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孙诒让是较有系统地初步认识甲骨文字的第一人,他考察了书契之初轨、省变之原和流变之迹,把金文、龟甲文、石鼓文、贵州红岩石刻,与《说文》古籀互相比较,找寻异同,从而总结出基本符合古文、大小篆沿革之规律的古文字字形比较和偏旁分析法。孙氏在《铁云藏龟》出版才一年,只是靠了辞句残缺的印本而未接触实物的条件,即释对了一百八十多个常用字,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字形比较法和偏旁分析法以及将史料按事类分章,已是古文字分类研究的雏形,与现在的科学研究方法已很接近,所以有学者认为,孙诒让提出的研究古文字的思想,至今还是人们普遍应用的科学途径。

《契文举例》完稿后,孙诒让又写了另一本考释古文字的书——《名原》,对原始汉字及其演变作了探索,并总结了自己研究甲骨,金文的成果,着重在偏旁分析和字形变化方面作了探索。他的成就可以说达到了清代古文字学的最高水平。

由于条件所限,孙诒让写《契文举例》与《名原》时,甲骨文资料还很少,他本人也于1908年过早地去世,否则,以孙氏的治学精神来研究更多的甲骨文材料,当能取得更大成就。也正因为如此,《契文举例》中的谬误在所难免。罗振玉和王国维都对《契文举例》评价较低,说书中“谬误十之八九”,甚至“实无可取”之处。若从考释成就讲,此话虽尖刻却也符合事实;若从整个甲骨学发展史讲,尽管罗、王成就后来居上,远远超出孙诒让,但孙诒让创始“考释之业”(郭沫若语),有筚路蓝缕之功,《契文举例》与《铁云藏龟》一样,作为甲骨学上的标志性著作,都具有自身的意义。

《契文举例》写成于1904年初冬,但迟至1917年才发表。在发表之前,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已出版(1914)。就在《契文举例》发表的同一年,王国维发表了著名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因此,称《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甲骨文考释专著,依据的是其成书年份。

据记载,《契文举例》完稿后,孙诒让曾将书稿誊抄几份分寄罗振玉、刘鹗、端方,其中,寄罗振玉的那部经罗初阅后又寄还孙氏本人;王国维于1916年末或1917初在上海购得另一个稿本,他将此稿本寄罗振玉,这次受到罗氏重视,于1917年影印出版,作为《吉石庵丛书》的一种。此外,孙诒让自己留了份底稿,今藏杭州大学图书馆。这样看来,如果不重复的话,有据可查的该是五个稿本。而今,这五个稿本中有明确去向的仅两个:杭州大学藏孙氏底稿、北京大学藏王国维购之沪肆并寄罗振玉的《吉石庵丛书》底本(罗氏于1928年将此书连同一批古籍售于燕京大学),孙诒让原寄罗振玉(罗又寄还孙、刘鹗、端方的三个稿本尚不知何在。

《契文举例》版本情况如下:

1.《吉石庵丛书》初印本,石印,线装一册,1917年出版。

2.上海蝉隐庐翻印本,石印,线装一册,1927年出版,又台北艺文印书馆1963年出版的《孙籀廎集》,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68年出版的《罗雪堂全集初编》,均据蝉隐庐本影印。

3.曾昭燏《读<;契文举例>;》校订本,刊金陵大学文学院国学研究班《小学研究专号》,1936年出版。

4.白玉峥《契文举例校读》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90年出版(原刊《中国文字》第29—37、39—49、51、52册,1968年—1974年)。

5.楼学礼点校本(据杭州大学所藏孙氏原稿本点校),齐鲁书社1993年版。

二、“甲骨四堂”与他们的成就

在甲骨文的研究历史上,成就最大的首推“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其中罗振玉年纪最长、最早接触甲骨文且成就突出,因而列为“四堂”之首。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号雪堂,又称永丰乡人、上虞人、仇亭老民等,晚号贞松老人。原籍浙江上虞。

罗振玉一生提倡弘扬国学并身体力行,在国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刊布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所处的时代,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不断发现重大的新史料,如甲骨文、敦煌写经、汉晋木简、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等,这些大事都与罗振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四堂”之一的董作宾说罗氏在学术上有五大贡献:一是内阁大库明清史料的保存,二是甲骨文字的考订传播,三是敦煌文卷的整理,四是汉晋木简研究,五是古明器研究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