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皇帝老爸
3767400000032

第32章 第五皇帝老爸 汉光武帝——刘秀(7)

邓禹执意要进攻赤眉军,赤眉军见邓禹来了佯装败退,丢弃了许多运粮食的战车。邓禹军中也缺粮食,士兵见了粮车就顾不上打仗而上去抢粮食,但等他们跑到粮车跟前一看,车上装的只是泥土。知道上当了,这时,赤眉军反杀过来,邓禹被敌兵包围。

冯异怕邓禹吃亏,也带了几千人冲了上去。赤眉又假装败退,邓禹又追,冯异制止不住,邓禹追到一个小山谷中,再中敌兵包围,急跟上来的冯异也被分割包围,汉军谁也顾不上谁了,各自拼死杀开血路,向外逃,邓禹逃出时,身边只剩下24个兵了,冯异则更惨,只他一个逃了出来,战马也被射死。

邓禹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主动交出大司徒印绶,请求刘秀处分。刘秀宽宏大量,免了邓禹职务,降为右将军。冯异回营后重整士气,精心部署了一阵,他向赤眉发去战表说:“我们中了你们的计,才打了败仗,如果你们真有本领,那就主力对主力,我们在崤底(河南洛宁县北)决一雌雄。如果我们失败了,就甘心情愿送你们东归。”

崤底这个地方四周是山,中间是平地,是打伏击的有利地形。可赤眉军刚获得胜利,听说有仗打,也不管崤底是个什么地方就同意了。决战这天,十几万赤眉军汇集崤底,可冯异只带了几千人马,战了一会,就开始败退,赤眉军紧追不舍,追了十几里,不觉进到一个大山坳里,突然赤眉队伍里却杀声骤起。

原来,作战前,冯异就挑了一批精明强干的士兵,穿上赤眉兵的服装,涂红眉毛,埋伏在路旁。赤眉军追过来时,他们就混入其中。一进山坳,便举起手中武器,猛击身边的赤眉兵,赤眉兵一时分不清敌我,只好见着就杀,一时相互杀成一团。

这时埋伏在四周山上的汉军如同排山倒海般压了过来,他们边冲边喊:“投降的不杀!”混进赤眉军里的汉军顺势扔下刀,呼应说:“我们投降,我们不打了!”这一呼一应,赤眉兵的思想防线崩溃了,纷纷扔下武器,当了俘虏。崤底一役,赤眉被歼八万多人,赤眉元气大伤。

捷报传到洛阳,皇帝老爸刘秀喜笑颜开,立即给冯异发了一封嘉奖令,嘉奖令说:“将军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立了大功,我很高兴。”意思是说,将军虽然在回溪阪受了挫,但后来在崤底却振奋精神,用了脑子,取得大胜,真是早上在东边丢失的东西,晚上从西边又捡了回来呀!你劳苦功高,这一仗打的很漂亮啊!

后来人们常说的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在这里出自刘秀之口。

刘秀知道自己并不是历史终结者,他既然能从别人手里抢过来,就难保别人不从自己手里夺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一时之间就觉得自己很了不得了,连天下的兵器都销毁了,觉得以后再也用不着打仗了;他秦始皇的子孙以后就是永远的皇帝了,连谥号也废除了,就改叫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后来又发神经病,不想死,派人去找什么不死药,想着自己能成人精,永远统治世界。

因为是马上牛背上得的天下,所以刘秀知道创业的艰难,一直都是勤勤恳恳的。也因此他亲历了削平群雄的过程,他很清楚天下英雄不少,只要自己稍微有些闪失,这天下就不是自己的了,所以兢兢业业。东汉的前三帝也基本上保持了他勤俭、谦虚的工作作风。

拿我们今天的话说,刘秀这种精神状态就叫有历史感,而秦始皇这样的“愣头青”就属于没有历史感的那种。

公元57年2月初5,阴历3月29日,62岁的光武帝刘秀病逝于洛阳南宫。临终前遗诏葬礼“务从约省。剌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都郭,无遗吏及因邮奏。”同年3月,刘秀葬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庙曰“世祖”。

光武帝刘秀的这个“中兴”,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中兴”都不同。别的“中兴”都是在原有的王朝框架内中兴,惟独“光武中兴”是原有的王朝已经不在了,再来“中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南宋陈亮在《龙川文集?酌古论一》中就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实际上,刘秀不仅仅是“中兴之主”,还是一位“定鼎帝王”,后汉的江山能够建立,实是他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的庙号称为“世祖”。

汉孝景皇帝元年冬十月,诏: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应劭曰:始取天下为祖,高帝称祖是也;始治天下为宗,文帝称太宗是也。颜师古曰: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光武帝是开创的皇帝,所以被称为“祖”,而前汉的文帝、武帝、宣帝时期,国势蒸蒸日上,因此分别被尊为太宗、世宗、中宗,前汉其余皇帝则无庙号。

皇帝老爸光武帝被称作“世祖”,理所当然、名至实归。

十一 《光武帝选太子傅》以及诸葛亮的《论光武》

在司马光的历史巨作《资治通鉴》中有一篇“光武帝选太子傅”,可见皇帝老爸刘秀不但是位成功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光武帝选太子傅》中记载:(光武)皇上大会群臣,问:“谁可以做太子的老师?”大臣们猜测皇上的心意,都说太子的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博士张佚严肃地说:“现在皇上立太子,为了阴家呢,还是为了天下呢?如果为了阴家,那么阴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为了天下,那么本应该用天下有才能的人!”皇上称赞,说:“想设立老师,是为了辅佐太子;现在博士指正我都很容易,何况是太子呢?”马上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任命另一个博士桓荣为太子少傅,赏赐给他们辎车和四匹马拉的车。

太子傅,又称太傅,是古代“三公”之一,皇太子的老师。作为未来接班人的老师,可见太师傅的重要性,皇帝老爸刘秀对选太子老师的看重,也是源于他一贯在开国施政过程的同时把那套军事政治理论渗透到了家教当中。在对待子孙的教育问题上,刘秀照样贯穿了自己的这个理念。后来他还特地为子孙后代们下了一道诏书:“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意思是说,希望大家不要持宠而骄,对自己要求严谨,待人要宽厚,这样就不会有神恶魔危险,并能把爵位传为子孙后代。

汉光武帝刘秀从28岁起兵,到灭掉蜀中皇帝的那一年。已经43岁了。15年极为艰苦、残酷的戎马征战,扫平大大小小的“土皇帝”,重新统一天下建立东汉王朝。在他施政的过程中常常显示出一种宽宏大量、平易谦和的气度,而且把自己的治国平天下这方面经验用到了家教当中,也最终使刘氏汉家天下由中落走向繁荣,实现了“光武中兴”。

刘秀的历史功过自由评说,且来看看在东汉之后的三国时期的另一伟大人物诸葛亮对光武帝刘秀的评价。诸葛亮曾今写过一篇《论光武》,原文如下:

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疏阔,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称邓禹曰:“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叹吴汉曰:“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与诸臣计事,常令马援后言,以为援策每与谐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审也。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大意是:曹植论汉光武帝:刘秀之将领难于和韩信、周勃相比,谋士则不能和张良、陈平相较。时人谈论这件事,也深以为然。我以为此言诚欲赞美光武帝之德行,而曹植实在是诬蔑一代之俊杰。为何?追溯观察光武帝之云台二十八位将领,下至马援之辈,忠诚贞信、智略勇武,无所不有,凭心而论,不减高祖刘邦之时。之所以有张良、陈平特别显著于前时,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有容纳百川之量,所以张良、陈平得以广有忠诚信义之名,彭越、周勃得以横行于外、征战沙场。古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这句话虽然很短小,但可以比喻二位汉朝开国皇帝当时的情形。

光武帝刘秀神思智略之计较,生于天授之才明,所以帷幄无不出于他所思考的范畴,奇计无不出于他的考量,于是集思广益,一起成就王业而已。汉光武帝称赞邓禹说道:“孔子有颜回,则门人愈加亲密。”他又叹惜吴汉:“将军总是差强人意,虽然武力可以达到标准,然而忠心不及有的人。”与诸人谋划事情,经常让马援最后发言,认为马援的计策总能达到他满意的程度。这些都说明了明君有知人之明、审时度势。汉光武帝的上将不逊色于韩信、周勃,谋士也不比张良、陈平的水平差,原因在于光武帝策略思虑深远,能任才适用、曲突徙薪之明;汉高祖则凭借其大度容纳各种人才,才有陈平、张良、韩信、周勃各展其才的功绩。

这是诸葛亮评论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的文章,文章言简意赅,识见卓远,令人叹服。从上文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邦和刘秀的历史评价,是公允而持平的,并没有厚此薄彼之意。他从多方位分析对比刘邦、刘秀成功的因素,找出了刘邦有容人之量,才使人才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刘秀则是通过自已的智慧,判断属下才能和忠诚,运用合理,扬长避短,甄别使用人才,使人人各尽其能,实现其中兴的事业。

诸葛亮的这篇短论,反映了他的用人观,事实上,正基于他对人才的正确认识和使用,才使得蜀汉中后期得以峙立曹魏,没有过早亡国的原因正在于此。

总之,此论虽简,但其中深意,不可轻忽。从人才的合理运用的方式,到如何分析、甄选人才,此文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要从古代先哲的智慧宝库中,找到闪光点,这样对我们的事业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