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皇帝老爸
3767400000033

第33章 第六皇帝老爸 魏武帝——曹操(1)

曹操性格上的繁复多变,在他儿子们身上也得到了体现。他的儿子们不仅能力过人,而且才华横溢。曹操的几个儿子是曹操一手调教出来的,因为曹操出色,所以几个儿子也都很出色。在中国五千年历史范围内如果评选最优秀的父亲,曹操大概也能荣幸入围。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皇帝老爸魏武帝曹操的个人档案

姓名:曹操

字:孟德

曾用名:曹阿瞒,曹吉利

籍贯:兖州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民族:汉

生卒:公元155年~公元220年

享年:66岁

生日:公元155年7月18日(汉恒帝永寿元年

血型:未知(估计是O型)

身高:七尺(约等于1米68)

属相:羊

星座:巨蟹座

性格:有几分可爱也有几分奸诈的英雄,奸雄

爱好:军事,文学

谥号:武王

陵寝:葬于高陵

父亲:曹嵩

母亲:邹氏

兄弟姐妹:曹彬,曹德

配偶:卞氏,刘夫人,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

皇后:卞皇后

子女:曹植,曹彰,曹昂,曹冲,曹熊,曹丕,曹宇等,儿女25个

继位人:曹丕(魏文帝)

最得意的事:官渡之战

最尴尬的事:跟儿子抢媳妇

最失意的事:华容道逃跑

最不幸的事:长子曹昂战死

最痛心的事:两个儿子的斗争

最擅长的事:翻脸不认人

最喜欢吃的菜:药膳烤鸡

最喜欢吃的水果:青梅

最喜欢喝的酒:杜康酒

一 曹操小时候还真爱胡闹 家教不好

曹操小时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三国志》上说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单是因为他聪明,不屑听话,与他爸爸曹嵩是大官(先是司隶校尉,后是太尉合法收入怎么也应该是二千石以上),比较有钱也有关系,不然他很可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去找条生财的路以养家。

不过,就曹操的性格来说当一个勤恳的农民的概率要比当一个有作为的强盗小得多,那样他会是另外一种前途,因为乱世是“要当官,杀人防火受招安”的,而当时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

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喜欢什么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那他的纨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绍,有张邈,都是些高干子弟了,这些人当中就数曹操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大概当时也是闹得不太像话,于是曹操有个叔叔就跟他父亲说,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管教管教。

曹操的父亲就来管教他,曹操就对他叔叔有意见,他就想了一个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过来以后,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问:“你怎么了?”曹操说“中风了。”叔叔一看很紧张,马上向他父亲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亲过来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他说你不是中风了吗?”

曹操说:“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没中风啊,谁说的?”老爸说:“你叔叔说的啊,你叔叔说你中风了。”曹操心里好笑,知道阴谋得逞了:“爸,我叔不喜欢我,看见我就烦,他说我中风爸你能相信吗?”曹操的爸爸从此就不相信他的叔叔了。

曹嵩信了儿子的话,从此那位堂叔再说曹操什么坏话是都被认为是别有用心的欺骗。应该说明曹操的巧妙谎言仅仅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必要条件距离充要条件还远,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曹嵩本来就对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堂弟不放心。

这里可以先考证一下他的叔父,既然曹操的爸爸曹嵩的生身父母连《魏略》的作者和陈寿都考证不了是谁,这个叔父不大会是曹嵩的亲兄弟,很可能是曹腾的侄子也就是曹操的堂叔。曹腾是他们家的老四,上面有曹伯兴、曹仲兴、曹叔兴三个哥哥,曹腾叫季兴。他们老曹家的弟兄想来是按照字来排行的,曹操字孟德,他有个弟弟叫曹德,不知道是不是字仲德?

古人过继优先还是选择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就血缘而言曹嵩还没有这位堂弟和曹腾近,后者要是早生几年说不定曹腾的嗣子就轮不到曹嵩了。

说到权术,曹操小时候肯定比朱元璋小时候要强。朱元璋也就哄哄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牧童,曹操是哄比他年纪大得多的叔父。原因是他正直的叔父对曹操的“飞鹰走狗”的行为看不惯多次向曹嵩告状,曹操多半为这个会挨老爸的骂。

更离谱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这几个高干子弟在那儿百无聊赖,说今天都没有什么好玩儿的,那个时候的确好玩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我们都无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吗?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

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声:“有贼啊!”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袁绍笨一点,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曹****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

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了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的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一回事儿。

不过虽然曹操和袁绍小时候是经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但是两人都是无赖,为了抢新娘的事,袁绍觉得曹操不讲哥们义气,后来袁绍怀恨在心,于是叫人夜里持剑去刺杀曹操。第一次刺的低了点,没刺中,曹操机警万分,猜想杀手第二次一定会投的高些,于是就紧贴在床上不动,结果第二次来剑果然较高,曹操凭自己的机智终于避过大难。

可见曹操自小就机智多变,袁绍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这恐怕也正预示着数十年后二人官渡争锋的结果。

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是没有的;“不闻过庭语”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

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曹操说这个事情他们家也是没有的。所以曹操小时候的家教是比较不好的。

二 少年曹操之烦恼

曹操小名阿瞒,此“瞒”是否有糊弄人的“鬼精灵”的意思已经无从考证,但纵观少年曹操所作所为,也大致如此。正史对少年曹操描述较少,概括起来,就是智育发达、德育欠佳。

青少年时期的曹操,机警过人,有着一系列敏感的神经,随机应变、权衡局面的能力超强,但他学业不精、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虽然缺少细节描述,但短短几句概括,应该令一个“不规矩的小青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曹操本姓夏侯,因为他的父亲曹嵩做了炙手可热的宦官曹腾的养子,故该姓为曹。(见司马彪《续汉书》、范晔《后汉书》)。所以,从出身而论,曹操乃“宦官养孙”,东汉名声极差的“宦官之后”。

众所周知,中国的宦官是个生理残缺、心理也大都不正常的寄生群体。无论是否情愿,曹操“宦官之后”的出身,不仅在名誉上,而且在实际生存哲学的形成上,其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魏晋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出身乃是关系人的一生命运的大事。门阀世族掌握社会机器的运转,妒贤嫉能,任人唯亲,所谓“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假使出身在一个白衣部族或中下阶层,即使以后功名成就,功高盖世,也洗涤不了家族所遗传的血统,被当时的社会所鄙视。

在《世说新语》“方正门”第二篇中,记载了有身份的大家子弟对曹操的歧视,宗承对曹操的态度,是当世人们对血缘出身的一个侧面折射。

在《世说》中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承字世林。”“父贤,有美誉。”亦见其也非出自门阀显贵,只是一闲雅名士之后只是“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征而不就”,在当时颇有盛名。少年曹操前去拜会这个名士,“屡拜其门,不能得言”。敲门人家不应声,逼得曹操做出无赖之势,等人家起来,“往要之,捉手请交”而人家仍然“拒而不纳”。

为了结交名士之后,曹操敲门拉手低三下四,但人家对他就是不屑一顾。其原因不过是曹操的出身问题。宦官之后低微下贱,于是贵族子弟不屑与其为伍,便“而甚薄其为人”,死活不带曹操玩。试想如果曹操出自名门显贵世家,拥有所谓高贵血统,那些公子哥们还敢不接纳吗?这还不算,及至操作司空“总朝政时”,问宗“可以交末”,宗承犹曰“松柏之志犹存”。可见当时的家庭出身对一个人事业及生活的影响是多么的关键。

因出身不好而屡遭歧视,这种先天的屈辱在少年曹操心中打下了多么深的烙印,应该可想而知。一个人不管天资多么聪慧,但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因为他决定不了父母。然而,智育发达的曹操,能够甘心被人歧视、对社会的心态能够平衡吗?

曹操后来的英雄奋斗史,可以说全是一个由个人奋斗出来的结果,他没有刘备“汉室后裔那样的帝王血统”,亦没有“父兄三代基业”孙权那样深厚实力,亦没有袁氏兄弟那样祖传殷实的家业。所有的只是一腔建功立业的热血和高人一等的智谋。在当时汉末群雄并起并讲求出身门第的等级社会里,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亦然出类拔萃的成为一代霸主枭雄。

在屡被骂为“阉人之后”的唾液中,摈弃家庭门第观念,奋而力争终达三足鼎立中举足轻重的一鼎,从而可知,曹操的成功历程,所遭受的挫折和困难要比同时代称霸的孙权、刘备、袁氏兄弟等多人要大得多。

在摒弃了门第观念之后,曹操在少年时便出落的出类拔萃,智勇双全,才艺外溢,且有史记载。如《世说》“假谲”门首篇中,写曹操少时与袁绍“好为游侠”,就是小哥俩胆大妄为伙同去“抢新娘”的“事迹”。

乔玄是当时一代儒家大师,又是知名评论家,能给操如此恰当的评价,一则显示出玄的高超的学问和相人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曹操在少年时便崭露头角、锋芒渐露。曹操少时便英雄之气外溢,才使乔玄在其事迹及骨相学上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曹操自小受“党人”的教育模式,向宦官、阉党开刀,向大权灼手可惹的“十常侍”之首的张让挑衅,小时即以“击蛟”而盛名乡里。并且曹操与乔玄身世极为相似,几乎可以称为一个由时代造就的两个完全可以替换的人物,其自身成长经过和发展历程也与乔玄极为相似。

比如乔玄少时治《礼》学,《严氏春秋》;曹操幼时明古学,18岁居孝廉。乔玄是良史,以刚猛著称于世;操打击巫祠,抨击宦官、阉党。乔玄对对隐士进行批评,提倡入世为官;操亦反对隐逸倡导入世。玄镇压叛乱,镇压少数民族起义而成名;曹操以镇压黄巾军起义而起家,受封洛阳北部尉。乔玄为人独立,不惧时风,且“长于知人”;曹操亦是屡屡举荐人才,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乔玄性刚烈,无大体,然谦俭下士;曹操亦如此,甚至赤脚而迎接谋士邴原。

再说,曹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见《世说》引《魏氏春秋》)从自身经历,并从盛传当时的骨相学出发,乔玄对操有一个正确的评介“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梳而理之,非君乎”的正确评价。乔玄又恐自己威望不足以把曹操推扬出名,建议曹操找当时的评议之士许邵、许靖二处士,二处士给曹操“治世之能臣,乱石之奸雄”的誉号。

少年曹操从被歧视、烦恼到经名人包装隆重推出,此后曹操果然“摇身一变”,化烦恼为理想,把压力做动力,开始了他“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梳而理之,非君乎”的发家之路。

后来,曹操在行刺董卓不成后,和陈宫逃到一个朋友家里。但曹操生性多疑,在朋友出去买酒的时候,误会朋友的家人要杀他去邀功。狠心将朋友全家杀了,才知道是误会,但已经晚了,于是连夜逃走,没想到在路上碰到自己的朋友买酒回来。趁他朋友不注意,曹操把他朋友也杀了,陈宫问他为甚麽这么残忍,于是他就说出这么一句明显是“奸雄”的话: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由此可见,少年曹操的那些“烦恼”,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曹操之后的性格中自私、阴沉、残暴的一面。许邵、许靖二处士给曹操“治世之能臣,乱石之奸雄”的誉号可谓真有先见之明。

《世说新语》披露,曹操第一次讲“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在少年时。可见,是先天的歧视,后天的“党人”之教,令年轻气盛的曹操,奠定了“天下为己”及“只占便宜不吃亏”的真小人人生观。

为什么说曹操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是真小人哲学?小人前面要加个真呢?这就是曹操的价值所在。

曹操人虽不正,但有两个优点世人不及。一是不认门第,不认血统,对人唯才是举;二就是率真,我自私就是我自私,敢于将私心公布于众。这两点是一般的帝王所不具备的,也是曹操吸引人才之处。凡是人才,无论你生于什么家庭,只要有才,在曹操这里就能出人头地。另外,大多数人心中都是利己的,哪个生下来就想吃亏的?曹操只不过把大多数人藏在心里的欲望直接表白了。

三 曹操发迹之路 “驾六龙,乘风而行”

曹操虽然缺少良好的家教,不过他“少机警,有权术”啊,而且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

看看曹操的诗和文章就能知道曹操固然不是听话的书虫,但读书的数量尤其是效率肯定要多于正宗的书虫们。且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脍炙人口,就是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也可以和李太白的名篇《战城南》里的“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相比,不幸的是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建树使很多人忽略了他的文采。

可见“文章千古事”是有的,但未必仕途就是“一时荣”。翻开《孙子十家注》,第一注家就是曹操,而且是注解得最好的,顺便说一句,要是真想读《孙子》最好还是看《孙子十家注》。曹操在当官以后的岁月里大多数是时间是想着如何杀人和如何不被别人杀,因此他后来的文字功底肯定是在20岁被举孝廉前积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