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3746100000005

第5章 羌族音乐(3)

羌族多声部民歌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和音乐特点及其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土壤里,它在羌族人世世代代的传承过程当中不断地被凝练、创新,是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瑰宝。羌族人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他们大部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上寓于口传心授的羌族多声部民歌这一体裁之中,犹如丹青妙笔一般被默默地记录着,被清晰地镌刻在羌族人民的心中。羌族这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这一个居住在云朵里的民族,在世人的眼里充满了神奇和缥缈的感觉,羌族人朴实的民间音乐更是一种令人陶醉和向往的精神桃源,美丽的歌声承载着幸福的生活,把羌族人的理想从大山深处带出,从云朵上面传出,飞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海角天涯。在经历了多次的天灾人祸,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羌族的灿烂文化更是被上天无情地推向了毁灭的边缘,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认真抢救我们的民族文化,抢救我们的辉煌历史,我们不能让这些优秀而宝贵的财富在无形中灰飞烟灭。

[第二节]羌族乐器

一、羌笛

(一)羌笛的起源

说到羌族的乐器,羌笛应最具代表性。羌族人称羌笛为“切勒”,这是一种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古羌人还生活在西北高原上,那里不生长竹子。他们用动物的腿骨制成鞭杆驱赶牛羊,后来他们想到在骨制的鞭杆上钻四个孔,使其能分别吹出不同高低的音,这样它既能当鞭杆放牧又可以吹旋律解闷。1958年,在青海省的湟中地区考古发掘出一支横吹的四孔骨制笛子,这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笛子成为早期羌笛的雏形。

随着古羌人不断向中原地区迁徙,他们在居住地发现了竹子,于是改用竹子制作笛子。因为竹制的笛子发出的声音比骨制的好,所以古羌人逐步用竹子替代动物腿骨制笛,形成了早期的竹制羌笛。

(二)羌笛的衍变和发展

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这里提到的君明,是汉代京房(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 的一个官人,曾治《易经》,好钟律,知音声。经过他对羌笛的加工、改进,才形成了五孔羌笛,即宫、商、角、徵、羽五音。由此可见,在汉代时羌笛已经从横吹单管四孔乐器改为竖吹双管五孔乐器,并已广泛流传。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无数的羌族艺人不断改进,在五孔的基础上又加一孔,最终成为现代的六孔羌笛。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对羌笛进行了研究和改良。这种改良后的羌笛多为D大调,音域扩大了,有七度音(7-1-2-3-4-5-6,b1-c 2-d2-e 2-f2-g 2-a 2)。为保持羌笛发音特色b1音稍低,g2音略高。

(三)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

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II—38)。

1. 羌笛的演奏

羌笛演奏时,口含双簧哨,用左右两只手的2、3、4指按孔,每个指头按住相邻的两个孔。羌笛音质明亮、柔美、纤细,音域不宽,声音悠扬婉转,略带悲凉,主要用于独奏。常演奏的传统曲目有《折柳词》《思乡曲》《萨朗曲》等。羌笛在吹奏时,最神奇之处在于一首曲子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中间没有断音。为达到如此独特的效果,演奏者在呼吸上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换气法——鼓腮换气法,也称循环换气法。

鼓腮换气法是在吹奏过程中,当一口气即将用完时,鼓起左右两个腮帮,将余气存入其中。然后将两腮渐渐收缩,用储藏在两腮的气吹奏。与此同时,演奏者用鼻子迅速而短促地吸气,在两腮气息快用完时,紧接着第二口气继续吹奏。如此循环反复,使羌笛吹出的旋律保持延续不断。鼓腮换气法对于单簧乐器而言,完成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于羌笛这样的双簧乐器就很困难了。另外羌笛在吹奏时还运用了气颤音、喉头颤音、滑音、打音、波音等技巧。

2. 羌笛的制作技艺

制作现代羌笛的原材料是箭竹。这种竹子生长于四川西南部、云南东北部至西北部山区,海拔在1380米-3200米之间,主要生长于山坡、陡崖或针叶阔叶混合树林之中。现代羌笛全长15厘米-20厘米,其中竹制簧哨长约四厘米,管体呈方柱形,有六个按孔,双管同长,大小一致,管身较细,双并排用丝线缠绕固定在一起。

羌笛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选材。用于制作羌笛的竹子叫高山箭竹,想选到合适的材料很不容易。首先,采竹时间要选在三四月刚开春的时候,因为经过了寒冷漫长的冬季,箭竹生长非常缓慢,其质地紧密,开春之后竹子吸收水分重新进入生长期,最适合做羌笛;其次,要到岷江流域海拔较高的深山里去,要选用生长在海拔不低于2500米处的箭竹,因为生长在海拔较高区域的竹子皮薄、竹节长、管身细,而其他地方生长的箭竹皮厚、管扁、内空不规则,不适合做笛子。

第二步是炕干。找到合适的箭竹将其伐下拿回家后,需要放在厨房火塘的高架上炕,大概经过一年之后,才能使它完全干透。

第三步是浸油。把炕好的干箭竹切出10厘米-15厘米长的笛管,放进桐油里浸泡几个月至一年的时间。经过浸泡后的竹子防潮、防虫、不变形、不开裂。

第四步是去皮。将泡好晾干后的竹管四面去皮,使竹子外形接近竹筷的方形,这样的形状才能使双管自然并列在一起,而且吹奏出的声音更加清亮。

第五步是打孔。羌笛的双管上各有六孔,一共是12个孔,可以吹出七个单音,4、5、6、7、1、2、3。打孔是制作羌笛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需要动作干净利索,打出的孔左右对称,稍有疏忽,将前功尽弃。

第六步是上漆和装饰。笛身做好之后,还要涂上一层清漆,这样既保护羌笛的外表,减少磨损,又可使其美观。在羌笛的尾端也可打上孔,配上羌族特色的手工小饰物,提升羌笛的观赏性和个性化。

第七步是制作簧哨。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簧哨承担着羌笛的发声与输送气流进入笛身的任务,同时,一支羌笛的音高、音量、音色,也完全取决于两个簧片的质量。可以说整支羌笛的灵魂都集中在两片簧片上面,因此簧哨相当于是羌笛的心脏。簧哨也是由箭竹制成的,采集用于制作簧哨的竹子则是在九十月间竹子含水量较少的时候。簧哨的制作难度相当大,它比笛身稍细一点儿,薄薄的簧片是用小刀从簧哨的一端分离出来的一小部分,另一端仍与簧哨相连,整个簧哨是一个整体。制作簧片是羌笛制作技艺的核心技术,分割时刀刃的角度,簧片的宽窄、厚薄、长短等要素都会直接关系到簧哨的成功与否。如稍有不慎,簧哨就会吹不响或者分割坏,因此制作簧哨的合格率是很低的,高品质的簧哨更是百里挑一才能得到。

(四)羌笛的传承

古老的羌笛是羌族人最主要的乐器。羌笛承载着羌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活化石。但羌笛目前的境况却不容乐观。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会演奏羌笛并能制作羌笛的艺人只有几个人。2008年那场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一名羌笛技艺的传承人也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羌族中能熟练掌握羌笛吹奏技巧的人越来越少,羌笛面临绝响困境。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不仅是羌族人的责任,更是华夏儿女共同肩负的责任。

庆幸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羌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8年经******批准,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龚代仁(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1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当年在召开的“抢救羌族文化”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和传承羌笛的措施。在国家政策性的保护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如何拯救羌笛,为羌笛探索出新的发展之路。

在国家的重视、政府的保护下,主动学习吹奏羌笛的羌族青年越来越多,欣赏羌笛音乐的人也越来越多。羌笛作为一种独奏乐器,不仅在羌人自娱自乐时吹奏,更有机会登上大型演出的舞台,甚至走出国门去演奏。

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聆听到它悠扬婉转的声音,了解它精湛的鼓腮换气吹奏法,使羌笛重新焕发活力。

(五)羌笛艺人

在阿坝州茂县有一位羌笛艺人叫石包之,艺名康乐。他自幼热爱音乐,尤其喜欢羌笛,在爷爷的口传心授下认真学习羌笛演奏。26岁时他开始登台演出,羌笛技艺得到广泛认可。之后他在九寨天堂艺术团、喜来登艺术团、九寨沟九鑫格桑拉艺术团等多处表演羌笛演奏,受到观众和游客的好评。

康乐还应邀参加了四川省第四届民族艺术节,原创羌笛曲《羌魂》获得创作一等奖,表演三等奖。近年来,他受邀到北京为中央领导人表演羌笛,表演结束后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长期以来康乐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羌笛。他创作了《西羌风月》《仙女飘飘》《哭泣的岁月》《羌魂》等多首现代羌笛曲,改编了《落梅花》

《折柳词》等传统曲目。2010年康乐录制了第一张专辑《有你同在》,其中的词和曲均是他的原创作品。此外,他也传授羌笛技艺给多名学生,如今他的学生开始在各种场合中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