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3743000000004

第4章 老板的人格塑造与孔子的修身正己(2)

王永庆从开米店起步,靠诚信终于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塑胶企业的超级亿万富豪,人称“世界塑胶大王”。

王永庆,一个白手起家的辉煌范例。

道之以政,齐之以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第二》

在较大公司工作的日本人,一般都在各自的公司里工作到退休,而不像西方人,一个人一生中调换几次工作是很平常的事。

日本公司老板有权要求他的雇员大公无私、热爱和关心他们的公司,永远忠于它,并将对金钱、物质的追求放在其次。总体来讲,日本公司的家庭式运行体制运转良好。其体制的核心在于集团内的和谐。

日本多数上了年纪的老板都坚定不移地认为,他们这种等级界限严明,采取家长式管理的做法,在伦理和道德方面要比西方优越得多。特别是一些地位显赫的大老板往往将自己视为仁慈的家长,认为他们的指导原则应该受到“孩子们”的尊重。

日本人认为,日本公司领导人被看成是本公司的衣食父母这一事实,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整个公司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当老板退休后,他仍可以作为公司的“父母”对公司施以一定的影响。而公司也可因此获得至少在方针上的大致稳定。例如,松下幸之助退休后,就仍对松下公司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事实上,许多这样的领导人之所以过早退休,就是为了能够从日常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以便将他们的全部精力用于考虑和制定公司的长远规划。

日本几乎所有出色的大公司都是典型的家长式企业,但它的基本哲学绝对不仅仅是所谓的家长式独裁。出光佐三在谈到这一点时说:“从一开始,母亲带着她们刚从小学出来的儿子们一起来到我的公司。我决心代替她们来培养这些孩子。从那时起,我就在任何场合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将我对雇员的母亲般的爱转化为行动。那正是现在被称为家长作风的一些做法。我招收来的员工,从来没有一个被解雇,因为老板是一个大家庭。老板不需要时间卡、时钟、工会这类东西。当我的雇员或他们的子女结婚时,我给他们房子住,给他们发家庭生活津贴。我自认为自己是他们的母亲,并以母亲一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喜怒哀乐。总而言之,抚慰、仁慈造就了高尚的人……”

出光佐三的“母亲论”和“家庭论”,在许多国家的企业经营者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没有时间卡、钟点,这些似乎都不太可能。但在日本,也只有在日本的一些优秀企业里,家庭式的运作方式,确实更有效地调动着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日本,特别是在社交场合,“各就各位”是相当重要的席次的和排,非常强调等级秩序。

在任何正规的场合,按日本人的规矩,一个人坐在什么地方是事关等级区别能否殷勤好客的大事。因此,地位显赫的人在任何场合,一般都被让到“上座”上去。

所谓“上座”,在日本的房间里,就是陈放艺术品的壁龛的前面,与门相对;在其他洋式房间、会议室、办公室和餐厅,则是离门最远的座位。

在日本,人们有时会发现这样的情景:靠门口的地方坐满了人而里边却空荡荡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景,一是出于谦让,一是出于对自己在这一场合中的地位“吃不准”,不敢“冒失。

日本人在正式开始会谈之前,一般总有几分钟的寒暄,由主人先问候旅途、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对方公司的大致业务情况,然后由客人作答。这时,他如果没有带来本公司最高负责人的书信,那么至少也得捎上口头问候。注意,在日本,一般只有地位相等的人才能互相致意。因此如双方的总裁均不在场,那么双方的(或一方的)代表是必须代劳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轻视。这也是日本“各就各位”的一种重要体现。

就严格意义上来讲,日本公司里没有什么“平级”的,任何细微的差别,例如工龄的长短,也会构成一种差别,形成“先辈”、“后辈”之分——尽管他们的职务相等。在任何日本集团或公司中,保持恰当的上下级关系共有三项基本要求,其中最主要的要求,就是下级不得以任何方式慢待上司,炫耀自在日本,特定的行为举止总是和特定的场合联系在一起。待定的行为代表着特定的身份。一切都和时间、地点、场合、身份相联系,否则,人们会感到不自然。无论是作为主人还是客人,都要尽量注意“各就各位”的礼节。例如,当日本客人结束会晤返回住所时,你应陪他到门口或电梯旁,帮他拉开门或按下电梯按钮。这些举动虽然经常被老板忽视,但日本人对此却是很敏感的。这不仅表明了一种友谊和亲善,也表明了行为者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和对日本礼仪习俗的了解,可见它的意义之不平凡——尽管只是举手之劳。

不仅行为举止应该注意“各就各位”,而且穿着打扮也有这方面的讲究。在郑重的场合,日本老板一般穿深色西服、白衬衫、系不鲜艳的领带。因此,为了和他们营造的气氛相协调你也应该这样打扮。

不管会见日本公司的哪一级成员,不管气氛如何,均不可只穿衬衫或运动服之类的便装。虽然日本老板可以理解你的衣着随便是一种习惯,并没有怠慢对方的意思,但他们决不会对这种习惯表示欣赏。

孔子曾说:“善于执法的人树立恩德,不善于执法的人培植怨恨。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可失去公正的作用。”

《说苑·政理》篇记载:子路受命治理蒲县,走马上任前拜见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蒲县这地方,民风剽悍,的确不容易治理。但请记住我这几句话:诚信待人,就可以统摄勇士;宽厚公正,就可以容纳大众;勤勉廉洁,就可以得到上级的信任。”子路按乃师的教导从事,结果如何呢?据《韩诗外传六》记载:子路治蒲3年之后,孔子路过此地,一入境就称赞说:“子路的确做到了诚信待人。”到了县城,孔子又称赞道:“子路的确做到了明察善断。”为孔子驾车的子贡对此感到奇怪,问道:“先生您还没有见到子路本人,就再三称赞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我一入境,就看到田地齐整,杂草不生,这是由于诚信待人而促使百姓尽力耕作。来到县城,看到房屋齐整,街道清洁,这是由于宽厚公正而促使百姓不会偷懒。进入庭院,看到他很悠闲,这是由于明察善断而使百姓不来打扰。”一句话,子路以自己的模范的道德行为,感化了蒲县老百姓,从而使这个号称难治的地方得到了治理。

据《孔子家语·屈节解》记载:宓子贱担任单父县的县长,十分注意推行道德教化,“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3年后,孔子派巫马期微服私访来到单父。他看到一个在夜里打渔的人,把鱼捕捞上来后却又放回河里。巫马期觉得很奇怪,问其缘由。打渔人回答道:“宓子贱不希望人们捕捉小鱼,要让它们长大后才能捕捞(以保护渔业资源)。我刚才放回河里的就是小鱼。”巫马期听了很受感动,回来后对孔子说:“宓子贱的德政真是达到顶点了。一般老百姓在暗地里的行为,也自觉地循规蹈矩,就像有严刑在旁边一样。请问子贱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孔子回答:“我曾经对子贱说过:‘诚乎此者刑乎彼’。要依靠人民的道德自觉而不能单纯施用刑罚。子贱大概就是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单父的治理中了。”“道之以德”而使人民“有耻且格”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说,孔子的“道之以德”就是强调道德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它要求老板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企业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是一种强调内在管理的管理手段。

有修养才有人格魅力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和谐。”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和百姓。修己以和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第十四》

孔子的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仁”,“仁者,爱人”;而孔子的管理哲学的最高理想则是和谐。孔子认为,一个成功的老板,其标志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和谐”,“修己以和百姓”。修己和和谐是孔子学说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修己是讲求自我修养,即提高自身道德、文化方面的素养;和谐则是指治国和民之道。两者往往是一致的。修己做好了,自己在道德、能力方面更完善了,也就更有治国、和民的条件和本领,这其实也是孔子所宣扬的“内圣外王”之学。当然,通过修养自己来使所有的老百姓都和乐,连圣人都难以做到,但作为最高的管理目标,却是任何老板都应当为之而奋斗的。作为老板,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对被老板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提高自己修身的自觉性,特别是要自觉地把客观的道德准则变成个人发自内心的行为举止,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孔子倡导“克己内省”,认为这是强化个人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老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作为一个现代老板,能否在自己与部属发生矛盾时反躬自省、以身作则就成了决定整个企业人心向背的关键。“修己”是达到和谐的前提条件。首先,“修己”可以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在道德上和见识上取得进步;其次,做好自我反省工作,可以使企业在决策上更加理智和正确,避免产品或项目的盲目规划,从而防止企业的企业和管理陷入被动甚或失败;再者,“修己”还可以融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部属员工还是愿意唯老板马首是瞻的,只要这个老板能够带领企业再创新高,使员工致富;同时具有自我反省,以身作则的人格力量。

身为“钢铁大亨”的邯郸钢铁公司的当家人刘汉章就很注意修己。刘汉章的生活十分节俭,几乎到了“吝啬”的地步。他说:“再好的办公室也不出钢”。他的机关办公室一直在一栋土黄色的平房里,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县城招待所或卫生院,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摆着一对简易沙发、一张普通的办公桌。一次他去省里汇报工作,中午就在小餐馆吃了面条,晚上修改材料到深夜11点,他让司机去买方便面,只要简装的不要盒装的。就是招待上级领导,他也会当着领导面嘱咐食堂管理员,不要弄多了,够吃就行。他的节俭思想已贯穿到邯钢人的心里,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实行“倒推成本法”时,邯钢的二炼钢全年降低成本2000万元。

一个成功企业的老板具有不同于常人的一些可贵的东西。他们往往有强健的体魄、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而这些都可说是“修己”的结果。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论语·尧曰第二十》

老板素质和品性往往是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孔子曾经把领导人的品行对群众的影响形象生动地比附为风与草的关系。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第十二》

下面风气不正,往往可以从上面找到原因,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是这个道理。老板或老板自身的品质、行为和作风对其企业成员有重要影响,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古今中外皆然。“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只有知道修养自己,才会知道怎样管理别人和治理国家。杜拉克在1985年为《有效的老板》一书作序时也指出:“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别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老板,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老板。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老板去管好他们的企业和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是树立榜样。那些不知道怎样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的老板是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不容忽视的是,孔子倡导的“修己”,不仅包括道德上的修养,还包括性格上的锻炼和知识上的提高。怎样修身,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就现代管理而言,老板需要树立现代科学管理的意识,熟悉企业所处的内部与外部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尤其要精通从事管理的行业的特征、状况。老板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实现管理效用的最大化。老板注意修己和和谐,就能引导下属,在管理上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老板的领导力塑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在这里谈的是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方法,但它与领导和管理一个企业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孔子认为,“敬事”所谓“敬”就是“恭敬”的“敬”,也就是老板平时所说的兢兢业业,或者说是一种敬业精神。一个企业,不论大小,都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可谓林林总总,千头万绪。一个企业的老板,要“敬事”,就是要恭恭敬敬、专心志致地处理好每一件事,千万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了事,或是拖拖沓沓,粗枝大叶,令部下无所适从。对一个企业来说,有时即便是一件小事,也会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国古语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敬事”,首先是在思想上对与企业相关的每一件事,都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且及时地予以合理化处理。其次是要求老板具有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敬业精神。

“信”对企业老板而言,所谓“信”,就是取信于雇员。职员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依托。一个企业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有良好的老板,更取决于它的员工。员工是否忠实于企业,忠实于企业的老板,又取决于老板是否能获得员工的信任。“敬事”与“信”结合,是指出老板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正确的决策,引导企业不断向前迈进,使企业壮大发展,员工得到真正的实惠,这样的老板才会在员工心目中确立信誉,获取信任,让他们觉得追随这样的老板,有光明的前途,有良好的回报,从而更能激发员工为企业而奋斗的斗志。

“节用”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勤俭节省,这也是获得员工信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企业发展处于困境,生产经营上处于不景气之际,勤俭节省有助于企业渡过危机,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当企业发展顺利、状况良好之时,老板同样应该奉行勤俭节省的原则,居和思危,把多余的财富用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员工的福利上。那种不顾一切、铺张浪费、一掷千金的“败家子”作风,对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不仅会导致企业财力上的浪费,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公害,更重要的是,它会失去职员对企业、老板的信任和忠诚,一旦铺张浪费成风,企业破败之时也就为期不远了。这一点,作为老板不可不深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