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3737200000027

第27章 识人之妙存乎一心(2)

后来,这四位中,第一位虽然参加过好几次战役,却没有什么战绩,而且对事情的判断力很差,也没有比较知心的朋友。第二位成为有名的武将。第三位后来也相当有成就,不过,由于他的权术超人,遭到不少人的嫉妒和中伤。第四位却变成只会嫉妒别人的胆小鬼。

这些比喻虽然不能说很正确,但是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谈话中透视对方”的方法。

我们不能因为对方很顺从地在听我们说话,就认为他是“孺子可教也”。我们应该在谈话中,注意对方究竟是关心哪一段话,然后才有办法透视他。

我们若想知道对方到底有没有真的在听我们说话,最好是拿出我们说过的话来问问他,如果对方想马马虎虎地应付,一定会牛头不对马嘴。

看出他的个性

我们如果细心观察,不但可以从对方表示赞同的态度中了解到他的心意,并且也可看出他的个性来。

当我们话还没说完时,对方就很快地表示赞同,这种人性情一定很急躁;否则就是那种盲目附和,毫无主见的人。

完全不表示意见的人,可能是心不在焉,或者对我们所谈的没有兴趣,这时我们就要考虑换个话题。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就是在谈话中,对于对方的动作也必须加以留意,因为除了眼睛以外,手也能表达意思;甚至有时候,手比嘴巴更能表达心意。

如果对方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反抗动作,他的心理跟你保持了一段距离。

如果对方很焦急,却又来不及说出来,我们可以从他双手的动作上看出来。因为发怒或兴奋,通常都是紧握拳头,但是,两手互相合拢,指头交互穿插作前后移动,或是频频在玩弄东西,或以手指头击打膝盖……等等,这些动作都是表示某种特定的讯号,如果你仔细地观察,对于你的判断将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思想表达研究专家B·F·基虎所著的《动作判断法》书中说:

“除了正式的语言之外,声音及身体上的任何一部分,同样都能表达语言。声调的高低,可能是表示某种特别的意义。有时候,好强逞能的人在语气中也会含有悲哀的音调,这时,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他的另一面。“音调、态度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含义,被心理学家称为‘语外语’。

根据语言专家的统计,这种“语外语”大约占所有语言的半数。

不过追本溯源,最先持有这个见解的人,当推2300年前的韩非子。

对此,韩非子认为:

“如果要听取对方的意见,应该以轻松的态度来交谈,我们可从旁引导,让对方有多开口说话的机会,对方肯说出他的意见,我们就能根据他的意见,去分析透视他的心意。”

无论是怎样的话题,都应该让对方尽量去发挥,无论内容是否真实,我们都可引来做为判断的资料,资料愈多,我们的判断就愈正确。但是,这样做并不是叫你一句话也不说,只默默地去听对方说话,因为过分的沉默,会使对方不好意思继续说下去。我们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痛痛快快地把话说出来,了解对方的心意,因此必要时,我们应想法把对方诱导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境地。

韩非子还说:“……不要使对方因为你的话而不能接着说下去。”因此,我们开口发言时应多加斟酌。

每一个人都喜欢叙述有关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叙述;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又想探知别人的秘密,并且都想及早转告别人。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一吐为快”的心理,有时候会受到某种因素的限制,不敢大胆地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想办法解除限制,这样,对方就会自动地说出心意了,这就是所谓的“善解人意”。

假如对方因为某种因素而说不出话时,你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使他很自然地说清楚才对。

表示赞同对方的行为,也是“善解人意”的一种方法。像别人对我们表示赞同一样,有时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向人表示赞同。但这种表示赞同的行动,不宜太快或太慢,因为过与不及都会使对方认为你是虚伪的。

真正巧妙地表示赞同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和趋向,然后从多方面协助他(就像向导一般地为他开路)使他的谈话能够流畅,最好在他做结论时,你就可以向他表示赞同。

有一位在新闻界很有名的记者,他的文章虽然不怎样,但是他的采访能力非常强,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他去采访,对方就不得不说出真话来。据这位记者表示:“这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能够充分了解对方的立场,把握好提问的方法,并配合自己的精力和耐力,再难的对手,我也不怕。”有一次,他这样说:

“老实说,我只是站在伴奏者的立场来演出,只要伴奏得法,不善于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诱导询问

所谓“诱导询问”,是指询问者预先设好一个结论,然后再引导对方到这预期的结论来。可是善于听话的人并不这样,他似乎只是在无意中把对方诱导到自己喜欢听的话题上。这二者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他们的目的和方法却完全不同。

用对话来透视对方还有一个难题———虽然我们在交谈中诱导对方把话完全说出来,但是这些话的真实性有多少,那我们就无法得知了,因此,我们必须活用“动作判断法”和“反面观察法”、“试探观察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首先,我们谈谈从对话的表面来探出真意的几种特点。

“听某人说……”,这个时候,那位某人实际上便是他自己,换句话说,他自己的意见不便表达,所以故意把它推到“某人”身上。

“A先生是这样说啦!我虽然不以为然……”,像这种说法,其实就是表示赞同A先生了。

“这是一般性的理论,但我认为在这种场合,并不能适用……”表面上这么说,事实上他是赞同一般性的理论。

模棱两可的意味

还有一些人在谈话时,明明已经谈到了某一个结论,可是又会突然说出一些其他不同的意见,这就可以证明,他对刚才的结论并不赞同。而且他所提出的其他意见,可能有模棱两可的意味;因此,我们如果不仔细去分析,恐怕就无法看出对方的真意。

对于这种模棱两可的人,我们要特别注意,看他到底是真的不懂或是想掩护自己的真意。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他说话的语调和所站的立场来分析。如果在谈话中涉及了单位里人际间的利害关系,那就更麻烦了。有位总经理,有一次要从两位骨干中选出一位来担任经理,可是始终没有办法下决定,所以他就征求另一位经理的意见,那位经理回答说:

“A君的营业能力很强,而且对公司的方针也摸得很清楚。但是B君在公司的人缘很好。”

从这种模棱两可的答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位经理是想推介A君,但是因为怕得罪B君,也就不得不夸他一句。他认为这样推荐。总经理一定会选择能力较强的A君。

最后总经理还是不能决定提拔哪一位,他只是苦笑着,并没有回答。

干脆自己先说

在对话中,如果不论运用什么技巧,都无法看透对方的时候,我们可以开门见山,干脆自己先说,然后看他的反应如何。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使对方生气,这虽然是一种很危险的方法,可是效果一向很好,因为人在生气时,很容易说出真话。

开口闭口都是我

与人交谈时,常可听到有的人开口闭口都是“我……”“我的……”,这种话听来着实刺耳,但偏偏这种情形却屡见不鲜。

要特别指出“年纪大的成人也会说这类的话”。因为这种话,事实上应是在幼儿学会说“妈妈”的同时,就已经学会的语言。而发生在成人身上时,便表示这种人不会考虑对方的立场,一心只希望显示自己的存在,才会开口闭口话题都围绕着“我”打转。

说这些话的人既已是成人,为什么仍使用这类语言?这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幼儿在哺乳时期,与母亲之间会有一种身心合而为一的安全感,到了断奶时期,这种感觉就会受到威胁。断奶时期的幼儿,为了免于这种受到威胁的不安,会想办法寻回以前的安定感,正好这个阶段是他们开始学习语言的时期,所以他们第一句会说的话,大概都是“妈妈”,因为呼唤母亲,正表示其需要安全感。

此外,孩子们学会“我”这一类的语言,是为了向母亲提醒他的存在,想从母亲那儿寻回以前的安全感。而这一段时期的孩子们,如果没有母亲的悉心照顾,便无法生存,所以可以说与母亲有密切的依存关系。

因此,幼儿强调“我”,以便从母亲那儿得到安全感;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为获得安全感也频频使用“我”;但在成人的世界中,惯用这种词汇的人,就表示想向对方夸耀自己的成就,同时以为用这种话,较易让对方确认自己的存在。

换句话说,在你面前的这个人,正在期望从你那儿得到一句赞扬,只要你说句“嗯!不错”、“原来如此”,就可以满足对方的期望,对方的存在只要被认同,就能够心满意足。

因此如果我们要与这种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绝不要忽视对方,甚至露出厌烦的表情,因为一旦对其表示不耐烦,对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

通常成人后仍对自己的存在没有自信的人,由于无法与环境保持协调,所以多半有与周围环境对立的倾向,以便确认自己。但相反的,能确认自己存在的成熟之人,就能够适应环境,也就不会经常强调“我”这个字眼。

经常把“我”挂在嘴边的人,并不代表他们对别人采取强迫的态度,只是由于尚停留于幼稚阶段,为了强调自己,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他们的存在。

“绝对”的含义

30年前,大家还认定“人类绝对不可能登上月球”,没想到这个“绝对”,竟使我们亲眼目睹了电视上播出太空人在月球上行走的情景。

“绝对”的含义原本是强调某件事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极端程度。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绝对”所表达的意思,却减轻了其原来所具有的强烈程度,因此我们经常可在公共汽车上听到女中学生们,不加考虑地一再使用这个字眼。

另一方面,我们在工作场所也常听到人们动不动就说,“我”认为绝对只有这个办法可行。

有种人他的绰号就可以叫“绝对先生”。其实,根本没有人相信他的“绝对”,因为每每他的绝对,总会被其他人想出办法推翻。

经常爱说“绝对”的人,大半都有一种爱自己的倾向,一旦自己的过失遭到别人纠正或指责时,为了隐瞒自己内心的不安,他就会想办法保护自己,利用“绝对只有这个办法”的说法,企图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基于此点我们就可明了,这种人所以有“绝对”,不过是在坦白地告诉别人“我的能力仅止于此,所以除此法外别无他法”。由于这种人的想法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只能依自己主观、狭隘的视野,想出一些不适用的想法,而且通常不会发挥很大的效果。

由于这类人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设想,一切的想法都是独断、自我的,所以这种人可说是目中无人的傲慢人物。

此外,使用“绝对”除可作为其爱自己的证明,或防卫性的借口外,也可作为自己有过错时的挡箭牌,例如“从今以后我绝不再犯”,借立誓使自己免于伤害。但这种人的“绝对”,是最靠不住的,因为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绝不可能不再犯,为了掩饰自己的这种自知自明,所以才在不知不觉中又说“绝对”。

再者,“绝对”也往往是男女交往中的甜言蜜语,例如“我绝对不离开你”之类的话,当然这是为了明白表明自己的心意。双方在交往一段时间以后,为传达彼此深厚的爱情,也会使用“绝对”一词,但这与信口表达的“绝对”,是大相径庭的,已成了一种真心相许的肺腑之言了。所以男女在交往的过程中,绝对要注意别轻易用“绝对”一词。

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忙的人

如在路上遇到久未相逢的朋友,问起对方近况:“好久不见了,你近来如何?”,他回答:“唉!我每天都忙死了,除了工作以外还是工作”。但我们看对方虽皱着眉头回答,嘴角却溢满了笑意,脸上也是心满意足的表情。

这时如果你再说句:“你真是愈来愈不得了了!”对方更完全忘了自己的抱怨,愈说愈起劲。

像这类的人,嘴里虽说很忙,但却并不在乎工作的繁重,不但如此,有人甚至觉得如果没有繁重的工作,生活就没有意义。

这种人的心态,只是想借着“我很忙”,间接告诉对方“我现在已经承担了一件重要的职务,所以每天才会有这么多繁重的工作”。

但事实上,只有不会利用休闲时间的人,才会没有空闲。换句话说,空闲是由自己制造的。这些人因不会制造空闲时间,而使自己陷入繁重忙碌的工作中,却又以为这是最合理的。

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忙的人,大多认为工作即代表自己的存在,而为了与公司合为一体,他们便须抛弃小我,然而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如果一个人老是说自己很忙,工作很繁重,就表示其对自己的存在不确定,一旦闲下来,他们就会有空虚感,无法安心,这种不安又驱使他工作。可见这种人唯有和工作一体化,他们才能过安定的生活。

英国诗人W·布雷克曾说“忙碌的蜜蜂没有悲欢的闲暇”,同理,人本就有七情六欲,但忙于工作的人,却抛弃了这些情感,丧失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自言自语

曾有一位心理疾病患者,他在酒醉后常胡言乱语,等酒醒后,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便自言自语地想纠正过错。可是他的家人看到他这种情形,却以为他发疯了。

这个人大醉后,虽不记得自己的行为,但多少还有些模糊印象,所以心中难免郁闷,于是不断反省“为什么昨天会说那种话?”。事实上,这位患者是想利用自言自语来弥补错误。

除了喝酒的人会反省之外,胆怯的人也常会对自己的言行缺少自信,这些类型的人都容易趋向自言自语。这种人往往会过度顾虑同事、上司的反应,所以处理事务不够完善时,他们就会非常自责,因而不自觉地自言自语。

此外因欲望无法满足自言自语的人,在后悔的情绪中,也会掺杂其他的感情,例如憎恶、愤怒等,都会引起他的冲动,因冲动无法直接发泄,只好隐藏于内心,有时也会自言自语。

在工作单位里,在众人面前遭上司斥责是常发生的事。也许有人会承认错误,但有的人却否认自己的过失。无论如何,遭到斥责,总觉得是一种侮辱,但即使心中再愤怒,总不能在工作单位中直接反驳上司,表达自己愤怒的情绪,所以累积了种种不满的情绪,便会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发泄。不过这时自言自语的声量,会大到别人听得到的程度,其目的就是希望同事能与自己产生共鸣。

此外还有一些人也会出现自言自语的行为。例如开会时必须在众人面前报告,为求表现理想,所以不得不先自言自语一番;或要向情人表达心意时,也必自言自语预先演练。总之,观察爱自言自语的人,我们都可判断出,这种人多半是胆怯、易受他人影响的人。

有人可能因自言自语的习惯,导致无法与组织、团体中的其他人相处。总之,一个自信的人,绝不会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