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日本调:一部穿越时空的日本风情史
3735200000039

第39章 挥手告别与神道教

我们知道,当与人告别的时候,需要挥挥手。从你还在吃奶的时候开始,在你会开口说“你好”、“再见”之前,我想你便应该已懂得这个常识了。

那么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告别的时候要挥手呢?

别装了,我知道你肯定没想过。

其实,挥手这个行为,是大有讲究的。至少在日本,它绝对不是单单的一个礼节性动作或者是什么暗号,而是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渊源的。追溯起来,那可以从上古时代一个叫“振魂”的神道教仪式开始了。

所谓振魂,就是把神给叫出来,让自己的灵魂为之一振。

不过神毕竟是神,那种拿着个棍子往地上戳两下,嘴里喊一声“来人神”神就跑出来的行为,只有孙悟空才能做到。作为一介凡夫俗子,要想在不知道对方手机、QQ、MSN的情况下与神对话,肯定是需要借助特殊道具的。这个道具的名字叫做币束,因为和神有关,所以要用敬称,叫御币。

这东西其实源于我们中国,它的原型是道教用的拂尘,就是太白金星手里拿着的那个东西。这东西传到日本之后,被当地人改造了一番,在原本的拂尘基础上,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上一长柄。当时的日本因为相当穷,连日本列岛都是四分五裂的,生产力极其低下而且物资极其匮乏,多半是拿不出那么多兽毛麻布的,所以只能弄个小木棍上挂几条折叠成型的小纸条就算完事儿了,功能和拂尘差不多,是一种宗教道具,用于祈祷、清洁之类的。到了后来,它也被一些武将们当成打仗时候的指挥棍。

光有道具还不行,还得会用。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由神职人员手执御币左右挥动,御币上的小纸条在空气中发出哗哗的声音,这便是在召唤神灵了。这时候,神职人员在嘴里念念有词,说一些自己想对神灵说的话,比如下星期想中双色球、明天希望能和邻家小妹妹约会之类的话。等你把要说的话都说完了,神职人员再挥动两下御币送走神灵,整个振魂仪式就算圆满结束了。

这过程看似简单,其实也是很有学问的。

首先,这御币属于神物,就如同教堂里的圣水,没有神父端着,你一个老百姓是断然不能捧起那个杯子就当矿泉水喝的。御币也一样,只能是巫女或者神官拿在手里,普通人不能乱碰,不然就是不敬神灵。不过,现在神社里似乎已经有御币卖了。当然,这年头只要有钱,别说御币,就连拿着御币的巫女妹妹都能讨回去当老婆。

其次,这挥动御币有着相当繁琐的注意事项,没学过的门外汉就算挥了,那也是不正宗的,神听不到,就算听到了也不会理你。

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垄断行为。当然,这也是没辙的——要是你都能拿个拖把样的玩意儿挥一挥冒充神棍,广大神社职工吃什么去?还要神啊佛的干嘛?

不过神社方面又考虑到,毕竟把神和人民群众给完全隔开也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又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神社中社里设置一个祈祷处,上面挂着一个铃铛,铃铛下面系一根绳,边上还放一个钱箱。

这是每个神社必备的设施。

而这祈祷,也是很有讲究的。首先你得站在铃铛下,双手合十,低头闭眼,心中默念你要对神说的那些话,比如希望我明天考试能及格什么的,念完之后保持原样,唯独两手挥动互击,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拍手。拍手不用太多,两下即可,这是让神听到你的存在。拍完之后,再拉动铃声,让铃铛响起——这是将你的心声通过铃声传达给神灵。最后,你可千万别忘了丢钱,这是给神的一点小意思。当然,神是不会要你的钱的,只是你的心意而已。

在动画片或者日剧里,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出现,所以这里我也就不多解释了。现在要说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在这整个过程中,真正召唤出神灵的其实不是你,也不是你的双手,而是你的袖子。

古时候,日本人的袖子都是又长又大,在拍手的时候便会哗哗作响,和御币上的纸条在挥动的时候所发出的声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被认为是招神的行为,同时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袖振。

所以以后大家得记住了,去神社祷告千万别穿T恤,不然你即便丢一万块日元那也只能是捐给神社社长,没用。

当然,这话是开玩笑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神灵也学会了与时俱进,所以在日本人的服装悄然改变的同时,日本的神仙们也已经无所谓那袖子的哗哗声了。只要你真心诚意,真挚恳切,神佛就会出现在你的身边。

那么,这和告别挥手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是因为,在上古时代的日本,告别这件事情只会发生在人们出远门的时候。一般你出门去买个菜打个酱油什么的,都不用和家里人打招呼,可一旦要去外地出差公干,那可就得搞一个盛大的告别仪式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尚未统一,社会相当混乱,盗贼丛生,你如果从东京跑去大阪,很有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事实上,我们也不用说得这么远,即便是从家里出去翻一座山,就此死在山里头的,也是大有人在。

所以,那会儿的日本人通常没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是肯定不出远门的,像我们中国孔老夫子那样周游列国、满世界转悠更是闻所未闻,真要这么做了,那就是去送死。

然而,这种全国都在家里蹲着的日子也没能过多久,日本便进入了飞鸟时代(公元592~710年),然后搞起了一场以中国唐朝为蓝本的制度改革——大化革新。在这场革新中,日本引进了各种唐朝的制度,其中也包括了我们的租庸调制。

所谓租庸调,简单来讲就是给官府交租子,为官府服徭役。日本朝廷把这一条效仿得很彻底,农民们大多也很配合,该交多少公粮就交多少,除一小撮心怀不轨的反动分子之外,大伙都把交租的政策贯彻落实得相当不错。可问题在于服徭役。这跟我们现在当兵是一个道理,假设你是上海出身,上面基本不可能把你分配在上海的部队。当年的日本自然是一样的,你生在东京,当国家要你保家卫国服徭役的时候,通常就把你送去北海道驻扎了。

由于此时的日语还不是特别完善,中文又没有学得特别精良,在日本人心中,是不存在“军人”这么一个语言概念的,他们把去四处驻扎的人统称为“防人”,倒也顾名思义。

本来这服徭役也是义务所在,可如此一来,便触犯了日本人不肯出远门的禁忌。虽说最终在朝廷的坑蒙拐骗或者说是生拉硬扯之下,老百姓们还是服从了上头的意思,不得不去边关服役。但是每次出门当兵,家里人总要痛哭流涕一番,恨不得提前开个追悼仪式,生怕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时间一长,大伙觉得光哭或者光开追悼会也没用,而且也不吉利。与其这么个弄法,还不如搞一番祈祷,请求神佛加护要出远门的亲戚,让他平安无事,身体健康。

由于家里没有御币,家门口也没有铃铛,所以这求神祈祷的仪式只能被简化简化再简化,最终变成了今天的终极形态——挥一挥手,让袖子哗哗响一阵,告诉神灵,我在祈祷了,求您保佑我的亲人。

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有着“日本诗经”之称的《万叶集》里,便有着送亲人去服徭役,挥手祈祷的诗歌:送你出门要去波浪滔天的海岸边,我不知该如何告别,唯独只能,挥舞衣袖。

久而久之,本带有宗教色彩的这一套礼仪,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成为了一个礼节性的东西。在交通高度发达、社会治安相当良好的今天,挥一挥手,说一声走好,或许已经不会再刻意想和神佛扯上什么关系,只是出于一份对自家亲人的关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