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是残酷的,是指竞争不同情弱者,但并不是指竞争就意味着你死我活、有我无你,更不应该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的结局。
竞争者既要竭力争取自己的利益,又不要忘记大家的利益;既要自己生活得好一点,又不能让别人活不下去;既要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又要学会宽容、妥协、让步。
现代竞争应该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强调竞争的平衡与协调。竞争双方必须有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克制,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把竞争引向公平、公正、文明和科学的轨道上来。
没有实力的老板,总是想办法强化自己的实力;有实力的老板,则善于在关键时刻爆发出赶超对手的雄心。当然,这些雄心不是想到哪就到哪,而是要靠决策来完成的。在商务决策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事业发展决策。当事业开创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之后,是满足现状,老守田国,还是永不自满,不断把事业做大?怎样才能使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辉煌?
这个问题说起来极容易:如果可能,谁不愿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谁甘心老守田园呢?可是真正的问题却是:怎样才能做到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竞争也有三十六计。
坐山观虎斗
所谓隔岸观火,也是三十六计之一,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虽然眼看着别人彼此争斗,却既不参与期间,也不加以劝阻。李嘉诚的隔岸观火,观的是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内部互相争斗之火,其目的是为了收购这家公司。
港灯即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于1890年注册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港灯又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二战之前,港灯坐大;二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涨,——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港灯这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言,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银弹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并以破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
最后置地以高出市价31%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是放其一马。
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行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李嘉诚信心百倍,静待其变。
对于置地公司负债购买的疯狂行为,《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指出: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场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层凄云寒雾。地产市场滑落,兴建的楼字由俏转滞,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行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联合会陷入空前危机。1983年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信和拖下泥潭,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纽璧坚黯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这两家公司主席职务。
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对在港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说,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在70年代起就愈来愈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只老虎。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手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你的胳膊被老虎咬往,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纽璧坚站在怡和广场大厦顶楼,面对维多利亚港,深有感触地喃喃说道。
传媒对纽璧坚的话进行揣测,说他对凯瑟克家族心怀不满。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的双翼,在纽璧坚主政时失去一翼。现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现在西门·凯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纽璧坚高明?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纽璧坚在离港之前,反复强调他热爱香港。有人估计,纽璧坚说的是实话,怡和系大举进军海外,是凯瑟克家族一贯的主张,作为薪金主政者的纽璧坚,只是秉其旨意执行罢了。怡和集团在港实力锐减,是海外投资不顺的结果。
在以上过程中,李嘉诚只是密切关注整个事态的发展,没有作任何实质性的行动,确实精明。
首先,面对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购,如果李嘉诚迎其锋与之碰硬,一来未必能胜,二来即使能胜,也会元气大伤,还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做的是舍本生意。李嘉诚说过: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足见李嘉诚十分冷静和理智。
其次,李嘉诚说置地不惜重金,四处出击,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响,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乱。到那时,再从置地手中夺过港灯,易如反掌,或者正是置地求之不得,变成帮助置地的事。
这种隔岸观火的做法,不失为坐收渔利的一个妙招。
避实就虚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火烧赤壁的故事,说的是曹操进攻东吴时,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以免颠簸,结果被周瑜和诸葛亮用火攻几乎全歼在赤壁这个地方。这一场大战的巧妙之处在于抓住了敌人的致命弱点。也只有避实就虚,抓住对手的致命弱点,才能将其彻底击败。
事隔近两千年后,李嘉诚也导演了一出火烧赤壁的战役,只不过不是在战场,而是在商场而已。
这是李嘉诚与众华商财团合战置地过程中的一段插曲。
被李嘉诚视为赶超目标号称为世界最大地产商的置地公司,一直为老牌英资洋行怡和集团所控制,它拥有********的绝大部分物业。
中环在香港岛的繁华地带,是香港最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地区。这里鳞次栉比地屹立着一幢幢高耸人云的摩天大厦,而且一幢比一幢显得神秘莫测,又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左右香港的经济气候,而且这里又是最容易受经济气候影响且波及面最大的敏感地带。
其中,有一幢高耸入云的大楼,它的圆形窗户面临风情万种的维多利亚海湾,它耸立在香港经济的金字塔尖,显得更为神秘而又高深莫测。
这就是香港著名的怡和大厦。大楼各层中有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国著名中心,以及驻香港办事处。大厦的顶层,就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也是香港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旧称怡和洋行的怡和财团总部。
怡和洋行于1832年在广州设立,1841年将总办事处迁入香港。怡和公司最初靠贩卖鸦片起家,以后逐渐将业务扩大,成为一家经营范围广大、实力雄厚的多元化国际集团。
1961年6月26日,怡和以有限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从此成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并获得怡和王国的称号。
怡和系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一批大型公司,拥有中区黄金地段的大厦物业,包括国际一流酒店、一百余家超级市场及精品连锁店等。论控股地位,以怡和最显;若论资产,以置地最大,故而怡和系又称怡置系,怡和集团主席理所当然地成为置地公司的主席。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香港地产大幅度增值,伴随而来是华人资本的迅速膨胀,资产成倍、甚至是几十倍地增长。怡和这个商界巨人越来越显得暮气沉沉,渐渐不敌这批虎气生生的华人财团。
九龙仓、和记黄埔、会德丰、港灯集团等大型英资企业,先后落入华人财团之手后,香港业界便盛传华人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会是置地。因为这些华人财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地产建筑商,谁不垂涎置地在中区的豪楼名厦?
如果控制了置地公司,才可称得上是香港地产界的王中之王。这对于志向远大的李嘉诚来说,其诱惑力之大,可想而知。
早在包玉刚收购怡和系的九龙仓时,怡和高层已对华资财团有了防备。纽璧坚为防意外,重新调整了全系控股结构,其核心是怡和与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与怡和证券控制置地的四成股权,置地反过来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权。证券分析家将此结构称为连环船结构。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强化了抵御外敌的能力。
不过,连环船结构也有很大的弊病。敌手若控得一船,另一只船也难以幸免,可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
1984年间,怡和置地双双陷入低谷,债务累累,使投资者大大丧失信心,股价迅速滑落。其中怡和最惨,市值仅剩下30亿港元左右;置地情况稍好些,尚有100亿港元。柿子先拣软的捏,此时市场又一改原有的传闻,说华资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是怡和,进而控得置地。
有一些股评家说,这种连环互控的股权结构,就像两只大闸蟹,各用一只钳子把对方控制住,然后又各腾出一只钳子来抵御外敌。两者虽然同系,同一位大班,但两者的股东利益并不一致,因而彼此各伸出的一只钳子难以协调作战。
也有人说,并非纽璧坚设计的这种互控结构不好,而是怡和大势已去。若在10多年前,即便怡和这头雄狮酣睡不醒,亦无人敢扰其美梦,更不要说斗胆拽其一根毛了。
西门·凯瑟克上台后不久,便发现了连锁互控结构的弱点,于是他又从美国请来投资银行家包伟士,重组怡置系结构。
包伟士到来后,设计了怡置脱钩的计划。1986年10月,置地宣布将其全资附属公司牛奶国际分拆上市,尔后又宣布将另一家全资附属公司文华东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改组后的信和系控股结构为:
怡和控股与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的股权,怡策握有26%的怡控股权。怡控、怡策分别控有置地11%和15%的股权,分别控有牛奶国际9%和27%的股权怡策控有文华东方35%的股权。凯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权,据传在10%-15%之间。
这样,凯瑟克家族的大本营怡和便如铜墙铁壁一般,同时又击碎了意欲收购者借收购怡和达到控制置地的美梦。
但也有人说这种结构是凯瑟克家族保帅舍车之举。凯瑟克家族通过这种结构削弱了对置地的控制,这就使得外敌入侵置地的可能性相应增大。分析家说,已将怡和迁册海外、行将大举走资的凯瑟克家族,有意将置地这块大肥肉,置于唾涎已久的华南虎面前,以便待价而沽,卷资远走高飞。
李嘉诚一直对置地拥有中区豪楼名厦企羡不已。现在,置地被置于怡和核心结构的外围,如此大好时机,岂可错过?
于是,李嘉诚在以广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该公司股东会时,首次向舆论透露了长实持有置地股份,是做长期投资,并无意出任置地董事参与管理。
天机泄露,华南虎吞并垂暮狮子的传言愈发甚嚣尘上。
4月底,华资财团持有的合持股权,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于是,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新财团致函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东年会上,增加一项委任新世界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为董事的议案。
此事被炒得沸沸扬扬,使置地股价如同被阳光直射的温度计一般,急窜到8.9港元。这是股灾之后,置地股升幅最大的一天。
这一回合,李嘉诚瞄准对手的致命弱点,因而占据了极其有利的地位,是商战中一个经典回合。
以智取胜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一定记得,在秦朝末年的楚汉相争中,刘邦曾提出斗智不斗力的原则,从而使自己的队伍不断壮大,最终战胜了虽然强大、却只知以力取胜的项羽。斗智不斗力从此被人们奉为在一切竞争中夺取胜利的一项基本原则。
李嘉诚是个爱读书的人,他一定熟悉这段历史。他深知斗力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即使勉强取得胜利,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有坚持斗智不斗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李嘉诚是个智能型之人,在其平生经历的所有的商战中,始终坚持着斗智不斗力的原则,在与众华商合战置地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就在李嘉诚准备导演一场火烧赤壁的好戏时,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李嘉诚的挑战,凯瑟克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与包伟土匆忙商议对策,开始布置反收购行动。
在4月28日,怡策与其所控的文华东方发布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由略低于35%增至41%。
对华商众豪来说,这简直是当头一棒。精明的李嘉诚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性——怡策与文华东方的股权变化,虽与置地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怡和抛出的反扑信号,其后,怡和将会随机抛出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