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般见到的水井,井壁大多直上直下,这口古井呈腰鼓状,距井底1米处的壁砖呈人字形堆砌,这种独特的造型经过光线的反射能产生意外的放大效果。但这种说法被物理学家否定了:这和井中间的结构没有任何关系。
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
第三,这种现象是所选参照物的不同造成的错觉。把四壁做参照物,井底的钱币自然就显得大了。但有人做了试验,用同样的参照物,在别的井里却没有放大的现象。
第四,因为井中心的温度低,边缘的温度高,因此就有可能出现放大现象。只要能测出井底附近的空气温湿度存在的差异,就能找到这个隐藏在空气中的“放大镜”。但工作人员用一般的指针温湿计测出井底与井口的温度相差两度,湿度相差10%,却无法测出井底中心位置和边缘位置温湿度的微妙变化。
据了解,在古井底部还有一根直径40厘米的木头。古人为什么要在井底横担一根粗大的圆木?古井下面是否还有其他建筑?古井已干涸10年,下面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人们期待千年古井的谜底早日揭开。
自然现象——“鸣沙”
“鸣沙”即指会发出声响的沙子。鸣沙发出声响的时候,一般都是在风和日丽或者刮大风的时候,要不就是有人在沙子上滑动的时候。
鸣沙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处类似的沙滩和沙漠。我国也有一些有“鸣沙”现象的地方。
鸣沙山。甘肃省敦煌市城南,有座高数十米,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的鸣沙山。如果从山顶顺着沙子往下滑,沙子就会发出一阵阵声响。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的时候,鸣沙山上会有丝竹弦乐的声音,好像在演奏音乐一样。
鸣沙山
鸣沙地。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南25000?米的地方,又叫“银肯响沙”。这处沙山有60?米高,100?米宽。只要一走进响沙湾,就会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好像手风琴拉出的低沉的乐声;有的好像叮咚作响的银铃;有时好像飞机掠过天空发出的轰鸣声;有时又好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轮船拉响的汽笛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们都能够发出声音。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沙子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呢?科学家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有的人认为,沙粒和沙粒之间有空隙,空气在运动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个“音箱”。当沙丘崩塌以后,空气在空隙之间出出进进,就会引起空气的振动。当空气振动的频率恰好与这个无形的“音箱”产生共鸣的时候,就会发出声响。
还有的人认为,由于不同风向的风长期吹动着沙粒,使这些沙粒变得大小均匀,非常洁净,也具有了像蜂窝一样的孔洞。鸣沙能发出声响,可能就是由于这种具有独特表面结构的沙粒之间的摩擦共振造成的。
1979年,我国学者马玉明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鸣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面。
离奇光变——极光
1957年3月2日夜,人们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的上空观察到了离奇的光变。7点多钟,西北方的天空中出现了几个稀有的彩色光点,接着,光点放射出不断变化的橙黄色的强烈光线。不久,光线渐渐模糊而形成幕状。尔后,彩色逐渐变弱,到8?点30分消失。但10?点零3?分,这一情景又再次出现。
令人惊奇的是,在同一天晚上7点零7分,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背后的天空也出现了鲜艳的红光,像山林起火一般。红色的天空里射出很多片状,垂直于地面形成白而略带黄色的光带。渐渐地,这光带变成了银白色。这些光带呈辐射状,逐渐向天顶推进。各光带之间呈淡红色,并不断忽明忽暗。光带的长短也不断变化。7?点40?分左右,光带伸展到天顶附近,这时的光色最为鲜明,好似一束白绸带,飘扬在淡红色的天空中。大约10点,景色完全消失。
上述这种奇异的光变,被称为极光,通常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的高空。
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极光的记载,只是当时的人们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起因,而把它当作灾难的先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不再相信这种迷信的说法,而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它、研究它。
目前,关于极光的成因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极光是由于太阳的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在北极方面,以北冰洋四周或者北纬70度左右最常见,每年平均出现100?多次。然而,这种解释似乎过于简单。
另一种解释是,极光与地球磁场和太阳辐射有关。当太阳黑子里发出的高能质子和电子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和南北两极地区的偏斜,大部分进入南极和北极地区,在下降过程中会碰撞高层大气的原子。大气原子受力而发出闪耀的光辉,形成极光。然而,这种解释也是基于一种推测,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证实。
“厄尔尼诺”现象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得异常,世界各国灾情迭起。美国夏威夷地区遭受罕见的飓风袭击;秘鲁等地,洪水泛滥;非洲大陆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东南亚大海啸;美国大飓风等。在这一时期,我国也发生了类似的洪涝、干旱等异常气候,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损失。
人们面对大自然造成的种种灾害,开始了思索,科学家们对50年的海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关系。厄尔尼诺是一股沿秘鲁沿岸南下的暖流,可一直侵入到南纬12度以南。它是一种大规模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现象。
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是厄尔尼诺的发端,那里终年温暖。在某种情况下,该海域赤道逆流中的一部分海水,会沿厄瓜多尔海岸南下,穿过赤道,向南流动,这就是厄尔尼诺暖流。
这支海流在早些时候,并不像太平洋的黑潮,大西洋的湾流那样引人注目。然而,在近20年来,历史上不多见的厄尔尼诺现象时有发生。
1972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给许多沿海国家的经济,特别是渔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相隔10年之后的1982年,厄尔尼诺现象再度发生。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全世界就有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达80多亿美元。澳大利亚共损失了近30亿美元,捕鱼王国秘鲁的捕鱼量骤减。我国则出现了南旱北涝的气候,粮食减产几十亿斤,连远离太平洋的非洲和欧洲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冲击。
不断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引起沿海许多国家特别是海洋和气象科学家的重视,都把这一灾害性现象的研究课题放到首卷。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科学家最伤脑筋的是,厄尔尼诺暖流是怎样产生的呢?
有人认为,它是赤道太平洋信风减弱,热带辐聚向南移动,越过赤道而形成的产物;也有学者说,它是大气压和风系的大幅度移动所致;还有科学认为,它是由于大气环流减弱的结果等等。
科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北澳大利亚到印度尼西亚低压带和东南太平洋上的高压带之间海平面的气压波动——南方涛动,也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于是,科学家们积极参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有人认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是一种短周期的全球变化。在它们发生期间,海气间相互作用,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应力效应,而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热力效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暖可使南方涛动减弱,而后者又可使赤道信风减弱而引起赤道海温增暖。
也有学者认为,前期西太平洋赤道东风带持续增强使西太平洋聚集暖水,造成太平洋西部相对于东太平洋下倾,产生一种回复力;随后东风气流减弱,形成自西向东传播的开尔文波。从而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
科学家们在探索厄尔尼诺形成机理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的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进入50年代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也引起科学家们的特别关注。
到目前为至,人们对这种形迹不定,出现无常的厄尔尼诺现象进行了种种尝试,仍然是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厄尔尼诺这种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又直接扰乱全球的气候。于是,人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反映大洋海水温度和气候异常变化的重要信息,只要掌握认识了厄尔尼诺海流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弄清全球气候变化规律。
但是,目前海洋科技发展和科学家们的良好愿望有较大的差距。因为在一望无际的大洋里,仅用目前的海洋调查手段所获取的资料,真可以说是廖廖无几,远不能满足海洋研究的需要。
由于热带太平洋特别是西太平洋缺乏较为系统的资料,加之这支海流有时极度发展有时又不见踪影,这给调查和研究带来困难。因此,厄尔尼诺的很多问题,便成为90年代海洋、大气科学的研究热点。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那巨大的暖水是从何处来的?它的热源在那里?过去,科学家们曾提出各种各样假说,有的说是海底火山爆发;有人认为,热源来自地心等等。不管那种解释,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依据这是未解谜之一。
未解谜之二,太平洋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没有其自身的规律例如,它发生周期的长短受什么制约;它的发生、生长与消衰以及强度有那些代表性的信号等等。
未解谜之三,无论是厄尔尼诺现象或是反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都是大洋内暖水的大范围运动,那么,这种暖水的运动和北太平洋发生的顺时针大洋环流,及在南太平洋中发生的逆时针大洋环流是什么关系?特别引起海洋、大气科学家们注意的是,厄尔尼诺与黑潮的大弯曲、摆动有联系吗?
未解谜之四,在大洋中发生厄尔尼诺的特点之一是,发生范围大,时间长,这给我们监视、监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确定反映厄尔尼诺过程的发生时间,结束时间,以及监测位置等,以达到在有限的观测点上的资料来预报厄尔尼诺的目的。
未解谜之五,大洋中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能影响全球气候?人们能不能通过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来预报异常气候?今天,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认识比过去深入多了,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十年内,将会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生成机理有深刻认识,实现对厄尔尼诺的预报。
“拉尼娜”现象
1997~1998年,太平洋上出现的20世纪最强大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全球气候异常,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灾害。到了6月份,南美赤道附近的海水表面温度开始明显下降。气象学家预测,太平洋上可能出现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少女”的意思。“拉尼娜”的发生与赤道偏东信风加强有关。偏东信风推动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温度较高的海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堆积,从而使西太平洋成为全球水温最高的海域。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面表层比较暖的海水向西流动后,深层比较冷的海水就会上翻补充,造成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偏低,从而引发“拉尼娜”现象。“拉尼娜”不像“厄尔尼诺”那样扭曲某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是强化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使干旱地区变得更干旱,多雨地区洪涝成灾。“拉尼娜”多数跟在“厄尔尼诺”后面出现,大约每3~5年出现一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及“厄尔尼诺”那样强烈。
在“拉尼娜”出现期间,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南美的智利、秘鲁沿岸的沙漠地区气候将变得更加干旱。而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在内的广阔洋面上,由于海水温度较高,导致海面上空的空气对流加强,台风出现次数明显增多,使亚洲南部暴雨成灾。我国东北地区受其影响,夏季气温偏高,而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偏多。
目前,气象学家还不了解联系“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之间的循环机制。一旦这个谜被解开,就能使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