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08

第8章 《百家姓》中的武、杨二姓(1)

一、武、杨二姓的来源

武、杨二姓,在《百家姓》里的文句,叫做:

祖武符刘 蒋沈韩杨

武、杨二姓的来源:

武姓始于殷商,或者更早,在夏代就出现了“武”姓,据相传夏代臣子武罗之后;殷商,其商代国王,其武丁亦很明显为“武”姓,他在位五十九年。

杨姓 始周代时。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其具体情形为: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其地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号杨侯,他的子孙就以“杨”为姓了。

《百家姓》中的武、杨二姓,从我国历史上来看,皆有著名的人物,例如:武庚,商纣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继续封他为殷君。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三监”(管叔、蔡叔、霍叔,亦称“三叔”)不服,武庚乘机勾结“三叔”,联合东方夷族反抗。终于为周公平定,他也被杀。武元衡,唐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字伯苍,举进士,历官比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武则天,唐高宗后、武周皇帝,或俗称的唐武则天女皇。武汉臣,元戏曲作家,等。杨修,汉末文学家。杨万里,南宋有名的大诗人。杨延昭,北宋名将。杨国忠,杨贵妃堂兄。杨贵妃等。

然而,《百家姓》中的武、杨二姓,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尽管是皆有不少著名的人物,但相比较来说,以武则天女皇和杨贵妃为最突出最典型。所以,下面将武则天和杨贵妃分别介绍一下。

二、武则天趣谈

说起唐朝的皇帝中,莫过于女皇——武则天最比较突出典型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原为地地道道“宫廷”中的一个非常平凡的“妃嫔”。那么,她为什么亦能够当上了女皇呢?说起来,亦是非常有趣的。

但是,这里需要从何谓“妃嫔”先叙说起。

妃嫔 “妃”始意是指“妃耦”。所谓“妃耦”,它与今“配偶”同。如《诗经·卫风·有孤序》里记载:“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妃耦”就逐渐发展演变现今通俗易懂的“配偶”之称了。

然而有趣的是:社会生活中,在未出现“配偶”之称谓以前,将男女相配夫妇的一方——“妻”,呼之为“妃”,如说“以某妃配某氏”(《仪礼·少牢馈食》),就是属于一例证。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尤其是在春秋社会时代,人们就已经比较讲究“大夫、士之礼”,皆云‘某妃配某氏’[并且成]尊卑通称也。”(孔颖达疏《礼记·典礼下》)所以,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作出了明确地解释:“某妃,[即]某妻也。”

但是,自从出现了“皇帝”的称谓开始,“妃”又逐渐演变成为专指帝王(皇帝)的妾、太子、王的妻。不仅如此,而晋武帝(司马炎)时,又出现了始称“才人”,又名为“妃嫔”;自南北朝至明代,多曾沿置。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比较最突出典型的例子,如武则天女皇,她原名为“望”,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她是经营木材的大商人——武彟的女儿。她十四岁时,因美貌被选进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受封为“才人”,即“妃嫔”。唐太宗皇帝李世民逝世后,“妃嫔”——武望曾一度为尼。

后世,为了丰富人们文化精神生活上的需要,社会上就出现了有的文人、墨客或雅士,密切结合唐古都——长安城的“皇宫”(大明宫)内,其宫廷生活中比较突出典型的事例,渐渐给编造出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传说,说美貌的妃嫔——武望害女篡帝后(皇后),心毒手狠杀子当上了女皇帝的。

那么妃嫔——武望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当上皇帝的呢?

总的情形,可归纳概括叫做:美貌的武曌,她是由一般“妃嫔”,一下子就跃升为长安城——皇宫(大明宫)——宫廷里最高一级的“妃嫔”,然后开始一步一步地走上皇帝的“宝座”。

其具体的情形如下:

唐朝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在唐都——长安城,为他父亲高祖李渊修建的一座避暑使用的宫殿,名曰为“永安宫”。到唐代第三个皇帝,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痹病,嫌“太极宫”潮湿,下令改建“永安宫”,同年建成后,就改名为“大明宫”。龙朔三年,唐代第三个皇帝——李治就从“太极宫”迁到“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

然而有趣的是:李治在尚未继承皇位之前,即他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与他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才人”美貌的“妃嫔”武曌勾搭上,有了私情。

唐代第二位皇帝——李世民逝后,太子——李治即位,当上了皇帝,史称“唐高宗”。李治即位,当上了皇帝,他就立即将美貌的武望,又重新召进宫廷,立为“昭仪”就是比“才人”更为高级的“妃嫔”;或者换句话说叫做是属于宫廷中最高一级的“妃嫔”了。

武曌害死女儿和篡皇后 以自己美貌为资本,与高宗皇帝李治有私情的武曌,跃升为宫廷中最高一级的“妃嫔”——“昭仪”后,并没有满足她的美好欲望。所以,她就进一步挖空心思,朝思暮想:如何使自己才能实现当上“皇后”的美好愿望。

妃嫔武曌,因与皇上李治有私情,生了个女孩。而皇上李治,亦就自然暗中格外喜欢孩子和大人了。偏巧,皇后王氏的性格,又特别喜欢孩子。所以,有时皇后王氏,就单独来到妃嫔武曌的住处,逗逗孩子玩。妃嫔武曌,可就起了歹心。于是,她就紧紧抓住皇上李治暗中非常疼爱孩子和喜欢大人的心理状态,就利用皇后王氏有时单独来到他的住处逗逗孩子玩的机会(或曰“机遇”),就心生一计。

一天,皇后王氏,单独来到“后宫”妃嫔武翌的住处逗了一会儿孩子玩,然后就离去了。紧接着,妃嫔武望一瞧:屋内没有二人,只有她自己,就立刻心一横,一咬牙,就将她与皇上李治有私情生的女儿,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条带子,将孩子活活勒死,藏在被窝里。

皇后王氏刚走没有多大一会儿,皇上李治亦前来看孩子。皇上李治打开被窝一瞧,孩子死了。与皇上有私情,妃嫔武曌生的这个女孩,自然与皇上李治心连心了。

皇上李治一看这般情景,急切地问:“武翌,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妃嫔武曌听了,她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她却假装出一副非常伤心的样子,一边抹泪水,一边回答说:“刚才,我出去解手,没有多大一会儿,回来一看:孩子死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皇上李治听了妃嫔武翌的回答,并不满意,急得追问屋里侍候武翌的左右人:“刚才,有人来过这里吗?”侍候皇上心爱妃子武曌的左右人回答说:“没有谁来过这里呀!”

皇上李治一看:左右人回答说话时,二人互相问直挤眉弄眼递话,使他心里就更加起疑了。所以,皇上李治紧接着又追问左右人,你们知道,如果瞒着朕,朕若是怪罪下来,你们可要知道是啥罪呀?皇上李治刚说到这儿,左右人听了,心想:“皇上,如果真的怪罪下来,可要杀头的呀?”此时,吓得左右人,脸色都有点发白了,急忙回答皇上说:“没有外人来,只有皇后——王氏来过,她刚走,没有多大一会儿的工夫……。”

皇上李治听了,心中立刻暗暗想到:“啊!原来如此呀!朕与心爱的妃子武曌有私情……,你王皇后,……妒忌(或曰‘嫉妒’),……你竟然如此残忍呀!”

此时,妃嫔武瞿怎样呢?

她心里有底数了。她觉得对皇上李治经过一段时间的察言观色,感到确实有点把握了。于是,她是就得寸进尺,就利用高宗皇帝李治与她有私情的特殊关系,就大胆在皇上面前诬陷皇后王氏……。

然而,不仅如此,而且三天两头,妃嫔武曌就把皇上李治给痛骂上一通,弄得皇上也没有办法。闹腾了一些日子,一天,妃嫔武曌将皇上给骂急了,皇上李治在一怒之下,立即下令将皇后王氏给废为平民,并给终身监禁。这样,美貌的妃嫔武曌,就耀升为宫廷中最高一级的妃嫔——昭仪后,日子没有多久,一下子又当上了皇后。

妃嫔武曌篡了皇后,又进一步挖空心思钻营“换太子”妃嫔武望篡了皇后,她的欲望并没有由此而罢休!接着,她就进一步挖空心思琢磨钻营“换太子”。

按照朝廷的“王位世袭制”,唐高宗皇帝,李治之长子李忠为“太子”,是属于“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生活实践中,并非如此。美貌的妃嫔武曌,自从她篡上了皇后,整天不琢磨别的什么事情,只是专心琢磨和认为“太子李忠,不是自己亲身生的儿子,他将必然会使我这个当后娘的日子不好过……”。她越琢磨,就越觉得对自己不利。所以,妃嫔武曌下决心:要想方设法,进行“换太子”。

为了能够实现和达到“换太子”的目的,美貌的妃嫔武曌——皇后,就成心有意渐渐靠近朝中大臣徐敬忠,并且在生活上有意同他勾搭上。结果闹得许敬宗大臣亦不能自拔了,只好服服贴贴为美貌的妃嫔武曌皇后效劳,让他向皇上奏章,他就经过精心琢磨之后,提出了“子以母为贵”的舆论和主张,要求“换太子”。

那么,结果如何呢?

高宗皇帝——李治让美貌的妃嫔武曌皇后给折腾得昏头昏脑了,将自己的儿子李忠,已经被立为“太子”给废了,将妃嫔武望皇后生的才刚刚三岁的长子李弘立为“太子”。

然而,即便是这样,妃嫔武曌皇后,她仍然非常不放心。立了她亲生的长子李弘为“太子”后,没有多长时间,她又与徐敬忠大臣合谋,诬陷已经被皇上废了的太子李忠谋反,折腾得结果,李忠被他父亲——李治高宗皇帝赐死。

那么,美貌的妃嫔武翌皇后,她又是怎么挖空心思深入一步,心毒手狠杀死亲生的儿子当上女皇的呢?

被立为“太子”的李弘,长大后,他非常聪明能干。按照天下的父母心来说,自然理应认为是一件大好的事情。然而,美貌的妃嫔武曌皇后,却与天下一般父母心格外不一样,自从她篡上了皇后,她的野心亦就越来越大了:她要当女皇。

结果怎样呢?

美貌的妃嫔武曌皇后,越琢磨就越觉得:聪明能干的儿子李弘,对她将来实现当女皇的美好愿望非常不利。为什么?因为她考虑,怕自己控制不住聪明能干的儿子。怎么办?她心一横,就亲自下毒手,用毒酒将年仅二十岁的李弘害死。

李弘死后,紧接着,美貌妃嫔武曌皇后,就立她生的次子——老二李贤为“太子”。可是,李贤比他大哥李弘,还要聪明能干。日常,除了帮助父皇——高宗皇帝李治将朝中的政务,给处理得井井有条而外,一有点空闲的时间,就进行写作和注释书籍。据相传,《后汉书》的注释,就是李贤注释而成的。所以,聪明能干的李贤,在朝廷中颇有声望和影响。

妃嫔武曌皇后,对自己的儿子李贤,在朝廷中的声望和影响,是一清二楚的。而聪明能干的李贤,对自己亲生的母亲——武曌皇后,亦是很了解的。李贤认为:自己的母亲——武曌皇后,整天挖空心思,不琢磨别的什么事情,只是精心琢磨自己怎样才能将朝政大权拿到手……。

所以,聪明能干的李贤,就很担心,他开始预感到自己,将不会比哥哥李弘有什么好下场。

尽管如此,但是李贤的心理状态,则总是还抱着希望自己的母亲对自己别像对哥哥李弘那样下毒手,将他害死。为此,聪明能干的李贤,他就精心琢磨出了一首《黄瓜台辞》,让宫女们经过练习后,就在都城长安——大明宫(皇宫)里进行演唱: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聪明能干的李贤,本想通过“大明宫”的宫女们,对他写的《黄瓜台辞》的演唱,其意是告诉他的母亲,“您好比是台下的种瓜人,瓜熟子离离,好比是您的孩子们,个个都长大了,一摘使瓜好,其意思说: “您杀了大儿子,自然会使其余的孩子们,不能不有所警惕;再摘使瓜稀,意思说,如果您再把第二个儿子也杀了,那就会是像摘瓜一样,自然就会使瓜稀了;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意思就是说: “您如果把儿子都杀光了的话,那最后,必然就会剩下您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武曌皇后怎样呢?

妃嫔武望,自从她篡了皇后,她就已经开始权迷心窍,朝思暮想,一心想当女皇。所以,李贤编写的《黄瓜台辞》,尽管是宫女们,在都城——大明宫(皇宫)里演唱,其时间竟达半年之久,但一点也没有打动武曌皇后的心。聪明能干的李贤,一看自己的母亲丝毫未有转变的反应,此时,他就又进一步感到事情非常不妙,自己亦将要大难临头,并且使他心里不能不这样暗想:看来,自己亦不会比哥哥李弘有什么好下场!”

结果怎么样呢?

果真没有出于聪明能干的李贤所料,他终于被废为庶人,并被贬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县)去居住。然而,即便是这样,武望皇后,对她亲生的儿子,仍然是很不放心。所以四年后,武曌皇后,则又派她的亲信去巴州,勒令将她亲生的次子——李贤不得不被迫自杀了,年仅才三十一岁。

妃嫔武曌皇后,将她亲生的聪明能干的老大李弘和老二李贤两个儿子杀害后,心里才开始觉得好像似松了口气。这时,武曌皇后心里暗暗地这样想道:“三儿子李显和四儿子李旦,这哥俩都没有像李弘李贤那样聪明,那样能干,看来,剩下的这两个儿子会听老娘的话,老娘亦能控制住朝廷。

武曌皇后,将她亲生的二儿子李贤逼死后,很快就立她生的三儿子李显为“太子”。唐高宗皇帝李治死了,武翌皇后的三儿子李显很快即位,当上了皇帝,史称作为“唐中宗”。

然而有趣的是,李显即位,当皇帝不到一年,又被他的母亲武曌皇后给废了,废为庐陵王,流放到房州,使他与皇后韦氏同处于被软禁中。

废李显,武望皇后就立她的四儿子李旦,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史称的唐睿宗。他亦被母亲武望皇后闹腾得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皇帝,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武望皇后的手里。

至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曌皇后,将她的四儿子李旦亦给废了,自称为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指改“年号”)为“天援”,史称“武周”。

总之,以美貌为资本的妃嫔武翌,由宫廷里的一般妃嫔开始,一直不停地折腾,使她自己想当女皇的美好愿望终于实现了。她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女皇——武则天。

笔者觉得:下面接着有必要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武则天一生的基本情形,作个归纳概括性的介绍,因为上面所说的那些,毕竟是属于趣味性的传闻轶事。

武则天(624—705) 唐高宗后、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彟之女。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人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时复被召为昭仪,永徽元年(公元655年)立为皇后,参预朝政,后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年)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载初元年(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援,史称武周。她荐举:修《姓氏录》,规定五品官都可升人士流。贬逐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勋贵,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宗室、朝臣被牵连冤杀者不少。晚年豪奢专断,颇多弊政。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死。按照她的生年624年和她死去的705年冬,她享年八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