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43

第43章 阳数中的“五”(3)

其实,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气和血,其“气”的含义亦较广,它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腑脏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而“血”,主要指血液,为水容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言而总之,气和血在人体或日在人体内来说,虽然各有其不同的作用,但其二者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1.“五气所病”与身体健康

何谓“五气”,前面说到了,人体内之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而这里说的所谓“五气”,其具体的,就是指“脏腑之气”中的心肝脾肺肾之气,故被称之为“五气”。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内的脏腑之气——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下焦膀胱,不论其哪一气,不调和,就会产生不同的疾病性的反映,不论是男性女性,如果“五脏”中的心气不调和,就会产生“心为噫”的疾患。而所谓“噫”,即为“嗳气也。”例如《类经》十五卷第二十五注“噫,嗳气也”。其实,如果“五脏”中的心气不调和,轻者就会出现打嗝儿的现象;如果“五脏”的肺气不调和,则会产生为咳等现象;如果“五脏”中的肝气不调,就会使人出现多语;如果“五脏”中的脾气不调和,就会出现使人吞咽之证;如果“五脏”中的肾气不调和,就会使人出现为“嚏”,其实所谓“嚏(ti替),就是指打喷嚏;如果“六腑”中的胃气不调和,使人就会出现为“恐”的现象;如果“六腑中的大肠小肠之气不调和,使人就会出现为泄的现象;如果“六腑”中的下焦之气不调和,就会使人出现溢为水的现象;如果“六腑”中的膀胱之气不调和,就会使人出现为“癃”,即指“膀胱不利为癃。”(《素问·宣明五气篇》)如果“六腑”中的胆气不调和,就会使人出现怒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里,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谓五病。

2.人们必须注意“五脏所恶”

生活中,人们讲究养生保健,其内容虽然说亦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将“五脏”心肝脾肺肾保养好,可以说亦是最重要的了,并且在这方面,古人从生活实践中,相当早,就已经归纳、总结、概括出了认识性的、相当宝贵的一套生活经验,其具体的内容意思,就是说“五脏”中的心恶热,为什么?例如心火盛,亦就会使人至少急躁烦闷。对此,唐诗人杜荀鹤在《下第东归道中作》诗里,亦作了描绘性的反映,他指出:“心火不销双鬓雪。”“五脏”中的肺恶寒,为什么?因为“五脏”中的肺可呼吸,如果受了寒,或者受寒风所邪,就会发生咳嗽等不良的现象。“五脏”中的肝恶风,为什么?因为“五脏”中的肝,不仅是“藏血”,如“人卧血归于肝”(《素问·五脏生成篇》);而且肝亦主疏泄,指肝气需要疏通畅达;如果“五脏”中的肝,被风所邪,失去疏泄,亦还会影响脾胃的功能,或导致肝气郁结而致病。“五脏”中的脾恶湿,为什么?因为“五脏”中的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与运行水液的功能;不仅如此,而且脾亦有统摄血液的作用;如果被湿所邪,就会使脾气不调和,若脾气虚不能统血,可会现便血等不良的症状。“五脏”中的肾恶燥,为什么?因为“五脏”中的肾,主水液,即指肾有主持水液调节和排泄废液等功能,如果肾气不调和,被“六滛”之一的燥气所邪,其燥气就会比较容易耗伤津液,使肾的功能作用,会受到影响,不利于身体健康。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二里,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叫做: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八、“五病所发”和“五邪所乱”

1.五病所发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一点病都不得的,只不过是有轻有重就是了。这话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的确生活中,人们会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并且其疾病,亦是繁多复杂的,这里仅以骨、血、肉的疾病为例子,说一说。

骨 “五脏”中的肾,主骨、生髓,指肾的精气——其营养物质,能生养骨髓,故《素问·痿论》里云: “肾主身之骨髓。”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五脏”中的肾,属阴,所以古人云:“阴病发于骨”;不仅如此,而且还指出:“骨病勿食苦”;因为味酸、苦,入口入胃,在人体内涌泄为阴;不利于骨类之疾病的治疗;因为骨之类的种种疾病,皆属于阴病;而阴病,宜食味辛、甘之类的食物,入口入胃,在人体内发散为阳,有助于骨类之疾病的治疗。

血 “五脏”中的心,《素问·痿论》里指出:“心主身之血脉”,其内容,指心与血脉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体内的血液循脉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五脏”中的心,其心为阳中之阳,故阳病发生在心。所以古人云:“阳病发于血”指的就是“心”,因为“心主身之血脉”。不仅如此,而且还指出:“咸走血,血病勿食咸。”为什么?因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引自《千金食治》),其意思说会影响血液正常循脉运行。

肉 “五脏”中的“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其内容意思指:脾主肌肉、四肢。再具体说,指脾能输送饮食化生的营养物质,以充养肌肉、四肢。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五脏”中的脾属阴中之阳,所以古人云:“阴病发于肉”。不仅如此,还指出: “甘走肉,肉病勿食甘” 为什么?因为“甘走肉,多食甘,令人恶心”。因为甘入胃也,其气弱劣,不能上进于上焦,而与谷俱留于胃中,甘入则柔缓,委缓则蚘动,蚍动则令人恶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则肉多粟起而胝。”(《千金食治》)

总而言之,骨为阴病,血为阳病,肉为阴肉;当然,不言而喻,属于阴病,属于阳病,不仅仅是发生在骨、血、肉上,还有其他许多,这里只不过是以骨、血、肉为例子而矣。

不仅如此,古人从生活实践中,还归纳、总结、概括出了这样的规律性的认识,叫做:凡是“阳病发于冬”;凡是“阴病发于夏”。

以上所说这些内容,古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归纳、总结、概括出了一套非常精辟的认识,叫做: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2.五邪所乱

唐著名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在撰写的《千金食治》(即是《备急千金要方》)里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

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其阴阳不调和,不言而喻,会使人发生种种疾病,而繁多复杂的种种疾病,其中当然亦包括属于“狂”之类的疾病在内,如疯狂等;当然,患“狂”之类的疾病,其原因有种种,但是,亦不能排除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概括出的经验,叫做“邪入阳则狂”,这是属五邪所乱的一乱。

阴阳不调和,会使人发生种种疾病,其中当然包括“痹”在内;而患“痹”之疾病,其原因或日其因素,虽然亦有种种,但亦不排除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叫做:“邪入阴则痹”,这亦是属于五邪所乱中的一乱。

古时生活中,人们将五邪所乱中的一乱,给归纳概括名曰为“搏阳则为巅疾”;为什么?《太素》卷二十七邪传注释云:“阳邪人阳脉,聚为癫疾。”不仅如此,而且唐代医学家,王冰亦注释云:“邪内搏于阳,则脉流薄疾,故为上巅之疾。”

五邪所乱,其中还有一乱,古人给高度归纳概括:叫做“搏阳则为痦”。这一乱的内容意思,《太素》卷二十七邪传注释指出:“阳邪入于阴脉,聚为痦不能言。”不仅如此,而且《类经》二十五卷第二十五注释云:“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故声为瘖哑。”

五邪所乱,还有一乱,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阴出之阳则怒”,什么意思呢?对此,古代医家张志聪作了这样认认识性的解释:“阳分之邪而入阴,则病者静,善阴盛则静也。阴分之邪而出之阳,则病者多怒,属阳盛则怒也。”怒则伤气,伤肝,显然不利于养生保健身体健康。

以上所说的不利于养生保健身体健康的五邪所乱,不论哪一邪之乱,古人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总结、概括出的认识性的生活经验,并且至今,仍然值得人们生活中引起注意。

其实,上面所说的五邪所乱的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里,概括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2.陈文良.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3.栗斯.唐诗故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4.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大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