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历史上来看,自秦相李斯用篆书为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之始,社会上出现的碑碣,亦就逐渐增多。特别是东汉以来,碑碣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此纪事颂德、纪功等。
总而言之,梁武帝萧衍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在编缀《千字文》的时候,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文字碑,亦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在《千字文》里作了历史性的反映,给编缀成了这样有内容有意的文句,叫做:
一、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古学者,孙谦益先生在《千字文释义》一书的“参注”里,对上述文句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作了比较透彻而又恰到处认识性的解释,他说:“策,谋划也。说文云:以劳定国日功。茂,盛也。实者,对名而言;谓实有其功也。勒,即刻也。碑,说文云:竖石以纪功德也。铭,纪也。释名云:纪石其功也。此所谓铭,即碑铭也。盖叙述其功;而为文以刻于碑;于文之未,又为韻语以赞美之;是谓之铭。言此群英,不但禄位尊富其所谋划,实有定国之功,勒于碑而刻于铭。”
二、秦丞相李斯与碑
1.碑
最初究竟为何物?所谓碑,最初是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古时,称日景)及拴牲口用的一种实用的竖石,名为宫碑或庙碑等。东汉经学家郑玄解释:有“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
总之,最初生活中实用的用以识日影及拴牲口用的竖石,不论是名为宫碑或者称作为庙碑,其共同的特征就是碑上都不刻文字。
那么,碑上刻有文字,究竟始于何时呢?
文字碑始于秦丞相李斯始创古文汉字小篆的时期。
2.丞相李斯始作小篆
李斯在秦始皇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以前社会上使用的籀文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简化(古时称增损),“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日秦篆。”
《说文解字·叙》和《太平广记》里,对秦相李斯始作小篆古文汉字,分别作了记载:“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古文汉字]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小篆者,秦相李斯所作也。增损[今称“简化”]大篆,异同籀文,亦日秦篆。”
秦王朝将李斯、赵高、胡毋敬作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推广作为社会儿童使用的识字课本。至西汉时,合为一本,改隶书,统称为《仓颉篇》。
3.秦篆与始皇
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始称为皇帝,丞相李斯为突出秦始皇的功高五帝,为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李斯为秦始皇刻石纪功,《太平广记》记载:“斯善书,……刻诸名山。碑玺铜人,并斯之笔[小篆],书秦望纪功石。”至今在山东泰山南麓著名的岱庙内,尚有保存年代最早的李斯篆书秦二世诏书石刻——“秦二世泰山石刻”,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在今“在岱庙东御座院内。此石系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镌刻而成。原立于泰山顶玉女池旁,有二百二十二字。”
自李斯用篆书为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之始,社会上出现的碑碣,就逐渐增多。特别是东汉以来,碑碣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大下小的刻石叫碣。但是,后世人们将碑碣名称往往混用。
4.碑林
在今陕西西安市内。碑林建于宋元祜五年(1090年)。碑林原为保存唐开成石经而设,后陆续增加,成为碑林。碑林内储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石约一千数百方,是我国保存碑石最多的地方,汉魏以及唐代著名书法家的碑石大都集中在这里。
随着碑碣的兴盛,又产生了许多有关碑的传说。
5.龟驮石碑
蠵龟,亦名赑屃(音“毕喜”),传说是龙之九子,并有喜文字,善负重和喜欢扬名的特性。
传说,夏代以前,蠵龟常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将它收服。它在推山、挖沟、筑坝等方面,协助禹治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洪水治毕,大禹担心它旧病复发,便下令搬来一块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龟治水的功迹,让它驮着石碑。这样,正合螭龟的扬名心愿,从此便出现了龟驮石碑的形象。
6.龟驮燕王朱棣过江坐天下
开始,先从燕王朱棣说起。
朱棣,明代第三位皇帝。年号为永乐。公元1402—1424年在位。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为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即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
朱棣皇帝坐天下后,于永乐年间大规模营建武当山。
武当山位于今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它方圆八百余里,中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风景胜迹,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姿态奇异,景色迷人,林深树密,植物繁多,奇花异草比比皆是。
据史书记载:自唐始,武当山就开始兴建,一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前后长达一千余年。特别是明代朱棣皇帝,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沫昕等督军夫三十余万人,大规模营建武当山,建成了拥有八宫二观、三十六阉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等,一整套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共建房2万多间,占地面积达160万平方米。
武当山的建筑中比较著名的宫殿叫做紫霄宫,至今保存完好。紫霄宫殿顶为翠绿色琉璃瓦,顶脊布列着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殿内存有铜像和各种塑像,艺术手法细腻逼真。殿前,配置有两座大石龟碑雕,总重量达90多吨。
7.九十多吨重的大石龟雕与龟驮燕王朱棣过江坐天下的传说
明太祖(在位时间: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公元1399—1402年),称惠帝,用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而被封镇守北平的燕王,即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不服,借口出兵。
传说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时,一下子就被建文皇帝朱允炆统帅的大军打败,眼看燕王就要被活捉。燕王朱棣被逼得扬鞭策马,落荒而逃,翻山越岭,突然一停,定神朝前一瞧,前边竟然是一条汹涌的大江,拦住了去路!他回头一瞧身后,人喊马叫,刀光剑影,追赶的敌兵也赶上来了,离他越来越近。
这时,燕王朱棣不禁仰天大声长叹:“咳!难道说我朱棣真的就死在这里吗?”就面对着汹涌的大江呼救:“大江啊!大江,你若有情,就显显神灵救救我吧!!”他的呼救声刚落,大江便立刻汹涌翻腾起来,江心顿时出现了一个大漩涡,浪花溅起多高。
随着溅起的浪花,现出了一个大乌龟,伸出长脖子说道:“燕王,燕王!您别愁,您别着急,我受龙王的派遣,前来救您!!来来来,快站在我背上,您把眼睛稍闭上一会儿,我帮助您渡过大江。”使燕王朱棣顺顺当当渡过了大江。
正在这当儿,军师姚广孝领兵前来迎救燕王朱棣。一见面,朱棣燕王就把刚才由一个大乌龟驮他过江的事告诉了姚广孝。军师姚广孝听了,高兴笑着说“那龟可不是一般的龟,它是龙王的第九子,名叫‘螨龟’,亦称‘赑屃’ (音毕喜),是海龙王派他前来保驾,帮助您渡江坐天下。”
后来,燕王朱棣率军与建文皇帝统帅的大军进行多次激战,果然百战百胜,夺取了天下,登基做了皇帝。接着,朱棣皇帝论功行赏,对当年追随他的文武人员,个个都封了官,唯独将龙子端龟出来保驾,驮他过江的事给忘了。因军师姚广孝的提醒,朱棣皇帝说:“龙子蠵龟,的确是我朱棣的救命恩人,功劳最大,这样吧!待营建武当山时,一定要在宫殿前配置修建两座大石龟碑,刻上表彰恩人的圣旨,以示祭祀龙子蠵龟。”
所以,明永乐十年(1412)大规模修建武当山时,当有名的宫殿“紫霄宫”落成后,殿前便特别配置两座重达90多吨的大石龟碑雕。
8.进士题名碑
进士题名碑,与北京的“龙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以《北京的龙门与进士题名碑》为题目,亦作个介绍。
北京的龙门、进士题名碑与古时选拔、考核官吏的科考制有着密切关系。早在汉唐时期就有选拔、考核官吏的制度,而且还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如科第,《汉书·元帝纪》里记载:“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对此,唐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始今承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允(现)在郎及从宫,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明清实行的殿试科考制度,是每三年一次在京都举行科考,时间是在春季阴历三月。地方各省的举人,皆可进京应考。
如今天安门南面,正阳门(即俗称前门)之北,原有一座三阙的大清门(早被拆除掉),其东西两侧,均有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即俗称的“东三座门”,又称“龙门”。西接“长安右门”,即俗称的“西三座门”亦称“鼍门”,俗称“虎门”。明清时,地方各省的举人,进京应考,必须首先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的千步廊,待朝廷礼部的会试中考中贡士之后,再由贡士经殿试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等,即经殿试名列第一者,称之为一等状元(叫头等状元);名列第二者,叫二等状元(亦称榜眼);名列第三者,叫三等状元(亦称探花)。总之,凡是经殿试考取为状元、上了金榜的,经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将金榜送出长安左门,公布于众。所以百姓把在长安左门公布考取为状元的尊称之为登龙门。不论是谁,经殿试考取中状元者,“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高官厚禄,接踵而来。
那么明清两代,经殿试考取为进士的,究竟有多少人呢?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的进士题名碑上有记载: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共51642人。这么多进士,在题名碑上均有铭刻,但明永乐十年(1412年)以前的题名碑在南京国学,在北京孔庙保存下来的进士题名碑,是永乐十六年丙申科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共77块(中缺万历八年、崇祯十年两碑),以及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起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止共118块。这些进士题名碑,对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是重要的文献资料。但由于长期设置在室外,碑文久经风雨侵蚀,已有许多字迹不清了。
总之,自秦丞相李斯始作小篆,并用小篆之法为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后,历代皆有各种各样的文字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