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24

第24章 《千字文》文句与北京的“铜壶滴漏”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明代以后,我国才有了计时用的“钟表”。

明代以前,我国使用的计时仪器,名曰为“刻漏”、 “漏壶”、“壶漏”和“铜壶滴漏”等。这种古老的计时仪器——“铜壶滴漏”,至今在北京著名的“皇宫” (俗称)——紫禁城(亦简称为“故宫”)内,中路“交泰殿”里,使人们尚能观赏到它。

然而,自古始,生活实践中,有的时候,有的事情,亦就那么凑巧,古代使用的计时仪器——“漏壶”,或曰“壶漏”等,亦被梁武帝萧衍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给编缀进《千字文》里的一文句,叫做:

一、年矢每催曦日朗曜

文句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书店出版的《千字文释义》一书,古学者孙谦益先生在“参注”里,作了这样认识性的解释:“年,岁也。矢,漏矢也。汉书云:孔壶为漏,浮箭为刻;每频也。催,促也。曦晖,皆日之光;朗,明也;曜,即照也。”

笔者依据古学者孙谦益先生“参注”中的解释,所谓“矢,漏矢也。汉书云:孔壶为漏;浮箭为刻。”显然,意思说,孔——指春秋时代,孔子的那个时候,生活实践中,使用的计时仪器,名曰为“壶漏”,或曰“漏壶”,“浮箭”有“刻度”,即十二个时辰,共为九十六刻;从“刻度”上,进行观察时间。

所以,梁武帝萧衍的文学待从,周兴嗣在《千字文》里,亦作了恰到好处的反映。

既然如此,笔者亦觉得很有必要再配合上与时辰与古老计时仪器相关的一篇杂文,说一说,亦是非常有意思的。

二、漏壶与诗配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於今有凤毛。

这首七律,为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而作。如今,在北京故宫内西路翊坤宫室内,仍然珍藏有大臣恭维皇帝而写有杜甫这首诗的贴落。从“五夜漏声催晓箭”来看,说明当时在实际生活中,已经使用漏壶这种计时仪计算时间(古代称作为“时辰”)了。

《周礼·夏官》上谈到设官掌管漏刻,说明奴隶社会的周朝时,已经有了铜壶滴漏。

铜壶漏漏,亦称“漏刻”、“刻漏”、“漏壶”等。漏壶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单壶和复壶。我国解放后,在陕西兴平、河北满城,以及内蒙古等地考古发掘中,均发现有单壶,是西汉初期(约公元前100年)使用的计时工具。复壶为两个以上的贮水壶。而古时著名的“复壶”,属於元延佑年间(1314—1320年)的,是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叠置而构成的。现在故宫博物院陈列着的铜壶漏漏,也属於复壶的类型,但它比延佑年间漏壶多了一只贮水壶,是由5个壶构成的。其特征是:正面,上下排列有3个方斗形的“播水壶”,最下面,是一圆形“受水壶”,在第二个壶後下方,另一个“分水壶”以调节水的流速。

漏壶的使用,一般正午十二时,最上壶装满水后,水从壶的龙口流出,依次向下壶滴漏。最下受水壶盖上的铜人合抱着“漏箭”,箭上刻着十二个时辰。漏箭底部安着空鼓形水漂(亦称“箭舟”),放在受水壶内,水涨舟浮,漏箭上升,以铜人手握处的刻度(十二个时辰,共九十六刻),进行观察时间,经一昼夜水满箭尽,将水泄入池内,再重新装水滴漏。这种计时仪器,直到明代以後,我国有了钟表,才废弃不用。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这首七律诗题中,杜甫说的“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634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外东北角龙首原上,为他父亲唐高祖李渊修建的一座专门供避暑使用的宫殿。20多年后,到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李治患风痹病,嫌长安城里的太极宫潮湿,所以下谕令改建大明宫。据说大明宫的遗址,在今陕西西安火车站北约1公里多的地方,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记。大明宫改建修好后,唐高宗於龙朔三年从长安城里太极宫迁移到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这首杜甫的七律诗作,其社会历史背景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秋,著名大将郭子仪(697—781年)率领唐军打败了安史叛军,收复了都城长安。第二年春,即乾元元年春天,唐朝廷有了一点中兴的气象。为了歌颂唐朝廷出现的中兴气象,诗人贾至先开头写了一首七律,诗题为《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转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待君王。

贾至,与杜甫、李白、王维、岑参等,均属同时代的著名大诗人。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向四川逃亡时,他曾跟随而去,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故称为贾舍人。当他把歌颂唐朝廷中兴气象的这首七律诗作拿出来后,在著名的一些大诗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纷纷奉和,这就是上述杜甫诗作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