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稳定型经济
3701100000049

第49章 风险越小,机会越大(3)

这种协作精神扩而广之。对待自己的产品主要用户,摩托罗拉也并不停留在一般的伙伴关系上。美国西部移动电话公司总经理约翰·迪弗在谈到摩托罗拉时说:“过去,我们的来往只在于直接的买卖关系。现在他们向我们提出,我们如何共同努力,来使这个市场发展得更快?”

现在摩托罗拉公司正在推广“质量团队”概念。所谓“质量团队”,即职工们自行组织的质量管理团队。实行质量团队后,在工厂车间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正在办公室推广。质量董事布登估计,通过引导白领工人更有效率地工作,可削减另外20亿美元的年度管理费。

念好“不快就会灭亡”的速度经。摩托罗拉公司从一个缓慢下降的电子公司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并夺得鲍迪里奇质量奖的快速发展公司,已成为该行业的奇迹。其间的以速度取胜,也是摩托罗拉公司具有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摩托罗拉公司在迅速增长的电脑工作站市场上,曾一度处于落后地位。为了改变处境,公司自那时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重组公司组织机构,公司砍掉了两个管理层次和许多委员会,允许每个产品生产集团拥有自己的销售人员。

强调速度为压倒一切的因素。公司提出了“不快就会灭亡”的警语,使新产品上市的速度比原来提高一倍。

让小型工作队来开发新产品。这种工作队由设计人员、工程师、制造经理和销售经理共同组成。

实践证明,由这种小型工作队来开发新产品,较之公司传统的组织机构快得多。

决不冒险

风险并非总是与利润成正比,堤义明深谙此道。

在经营策略上,要按照现实情况作进退取舍,不轻易去冒风险,更不作随便赌运气的行动。

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搜集足够情报,经过分析,才作出确实的决定。只有正确的投资,才会有丰厚的回报。

他的信念是:永不冒险。

荀子说,不能顾全大局,只凭片面根据作决定,事情的结果,只会变成一塌糊涂。

这句话,堤义明一直当成金科玉律,每当要解决一件事,他就想起这句两千多年前中国圣贤者的教训。

他接管堤家产业的第二年,才30岁,堤家产业的发展,便面对一项重大选择。

那时,日本正在进入工业旺盛时代,而且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过后,工商企业蓬勃发展,几乎人人都肯定,土地投资绝对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堤义明却作出一项惊人决定。他说:

“西武集团,退出地产买卖界。”

这句话一出口,震惊了全日本的企业家。60年代中期,谁都相信,炒地皮就等于自己印钞票,比投资任何事业都有利润。

当时,有人开始怀疑堤义明的能力是否可以应付一个大企业的经营要求,也有主张地皮投机活动的人,在外边中伤堤义明,说他是个没有半点头脑的草包。

堤义明答应死去的父亲,守业十年,不作任何新的投资。不过,他在守业的时候,仍然得负起决定的重责。

他手下的八大要员,大部分都主张继续在土地方面投资,以便谋取更大利益。

没想到堤义明完全否定土地投机的建议。他在最高决策会议上,面对年龄比他大、经验较他丰富的高层主管这样说:

“我已经预测到,土地投资的好景期已经过了,供求要讲平衡,大家猛炒地皮的结果,把正常的供求状态搞坏,我看很快就会出现失衡的大问题。”

他的国土计划公司是地皮投资的公司,而且由这间小规模公司,控制西武企业群的大部分地产资源。他调到国土计划公司去担任主管的企业界能手,个个都是地皮生意的老手。

当堤义明说不再做地产投资的时候,他的兄弟和他手下八大高手,没有几个人同意他的决定。但是,西武企业集团是属于堤义明个人的产业,尽管大家反对,但堤义明的决定才是最后的决定。他说:

“公司必须作出明智决定,如果全体一致同意,事情就不妙了,全体一致主张,时常有毛病。现在大家不同意我的想法,我知道我一个人对,你们全都没看出这行业的风雨已经快来,危险得很。我决定了,大家照我的话去做准没错。”

接任集团老板才过了一年,要公司从十分有利的地产投机市场上撤退,的确造成十分大的不满和猜疑。

有人说,堤义明那时候,其实已经拥有太多土地,他不想再做土地买卖,是因为他在这个行业中赚到盘满钵满,所以才考虑放手。

这个讲法其实不值得听信。

的确,西武集团的土地,论面积,真的可以称为全日本第一。可是,在地皮行情最好的时刻,堤义明放弃地皮的投机,并非是他已经握有大量土地。

堤义明外表沉静,他内心却活跃得很。

他有个优点,也是学荀子的——

不论做任何事情,堤义明都很小心的搜集足够情报,经过分析,才作出确实的决定。

他预计土地的生意不可为,将会至少维持好几年时间。土地的问题是供过于求。只有及时收手,才不至于在大灾难到来的时候烧得遍体伤痕。

堤义明的看法果然没错。

过后很长的时间里,土地投资者在炒卖的旋涡里受尽折磨,很多地产投机者都陷入困境。

松下电器集团的老板松下幸之助,对堤义明有过这样的评价:

“虽然,堤义明从他父亲手上继承了上一代的产业。但是,凭他的才干,他能比一般企业家更先洞察出动向走势。我认为堤义明这个人,不是一个守业者,他的才华,使他成为日本当代了不起的创业家。”

新力电子企业的老板、也是成功企业家之一的盛田昭夫,也是欣赏堤义明的。

盛田昭夫,论年龄辈份,都是堤义明的长辈。但是,他敬佩堤义明,他说,当今日本年轻企业家之中,没有多少人可以像堤义明那样有胆识、有才华、有决断能力。

堤义明的父亲,是战后日本政界的名人,在国会中担任过议长。堤义明透过父亲的牵引,二十多岁就结交了不少政界知己。

他退出地皮的投机生意,无形中帮助政府及早考虑修订土地管制法。当时的知名政治家、也是日本首相的池田勇人曾经赞扬过堤义明,说他是个有远见又有责任感的企业家。

堤义明给人最鲜明的印象,在为人方面,是个不爱出风头、思考型的人物。

在企业经营方面,大家都知道,堤义明的本领,在于他能在必要的时刻,作出最有利的决定。

追究起来,堤义明的决断能力,也来自荀子的教导。

他早年苦读荀子著作,又从父亲那里学到跟荀子思想相近的管理技术,到他出任西武企业集团的当家人时,便很自然的,以荀子的思想,作为他处理大小事务的依凭。

他父亲要他苦守十年,目的是要他先看清楚眼前现实,再作进一步打算。这种思想,源于荀子。

荀子说:“欲观千岁,则数今日。”就跟堤康次郎临终前叮嘱,堤义明要先忍和守十年再行动,完全是同一种意思。

荀子认为,对事情如果没有彻底看透,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急于向明天冲过去,倒不如先了解眼前的一切。

好几次,西武集团企业遭遇挫折,在急需经营人当机立断的时刻,堤义明的决定都跟各部门最高主管人相反。他下属的意见跟他对立,甚至极力的反对他的决定,可是,他一点也不慌张,而且还说:“各位,如果我老爹还在人世,他也会这样决定。”

过了没多久,事实马上证明堤义明的决定是对的,公司的难题得到解决,也证明多数人的见解不如堤义明一个人的决断来得正确。

堤义明否定部下多数人的决定,使人误解他是个独断独行的老板,有人写文章批评他是个不容部下作主的经营人。

荀子学说之中,有一句话这样说:

“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

想弄弯一根直木的倒影,根本是不可能的念头。堤义明从这句古训中得到的道理,是勉强想跨越事物的极限,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在长年的经营策略上,堤义明的决定,都照现实情况作出进退取舍,他从来不轻易去冒风险,更不作随便赌运气的行动。

堤义明因此事事讲求现实,是个现实主义的企业家。

东急(Tokyu)集团总裁五岛升,对堤义明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近二十年来,大转换中的日本企业界的杰出企业英才。他说:

“我很佩服堤义明的眼光,他一直都比别人先看到了未来。这么准确锐利的洞察力,使他成为一个非凡的企业家,当大家都在苦喊不景气之际,他总是毫不埋怨的在人家还没看见的时候,先人一步发展有前途的新事业。”

东急集团的经营项目,与西武集团十分相近,同样是百货公司、铁道、地产、游乐场、酒店及交通运输生意,一直是西武业务上的对头。

五岛升今天是日本企业界的长老,对堤义明这个年轻企业家作出这么高的评价,一方面是五岛升很勇敢的承认,他领导的东急集团,近年来输给堤义明的西武集团,同时,他也说出了自己的内心真话,觉得堤义明具备了企业王者的必备条件。

合理管理

有人曾问过李秉哲:三星超速发展的经营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是合理经营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合理经营原则呢?他认为像水到渠成一样,顺其自然,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行得通的事物,就是合理的东西。他说:“企业经营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要符合情理。企业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发展事业,应该量力而行,不能做过分的事。通过经营合理化和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的不合理因素,减少浪费,这样企业才能健康发展。”这是李秉哲对合理经营的解释。

三星的发展,正好说明了合理经营的重要性。在韩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三星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发展了符合当时经济发展阶段的事业。它根据自己的能力,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决不勉强行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万分把握的时候才付诸实施,这是它减少浪费,避免失败,取得事业成功的秘诀。

三星强调的合理经营原则最突出的特点,是开展一项新事业时采取慎重态度,切忌蛮干。这一原则是在李秉哲一次经营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形成的。在马山,李秉哲自创办辗米厂和运输公司之后开展的第三项事业是购置土地。当时的地价1坪为25钱,200坪可收谷物1斗落。1斗落的产量相当于大斗26斗,除去占生产量一半的租粮,可净获粮食13斗。当时市场上13斗粮价为15元,除去管理费1元、地程1元和其他杂费1元,实际收入为12元。当时1斗落土地的价格为50元,银行利息为七分三厘,一年下来除去3.65元的利息外,投资额的16%,可归个人所有,即一年可得纯利8.35元。

土地经营之所以如此赚钱,一是由于当时发生了世界性恐慌,二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了对朝鲜农业的掠夺。正当李秉哲到殖产银行马山支店融资准备购买金海平原的大片土地时,由日本人田野经营的天野农场也准备购买这片土地,于是两家形成了竞争。李秉哲来了个先下手为强,预先与马山支店签了贷款契约并预交定金一万元。融资成功后他打算把金海平原的可耕地全部买下来,总计共达40万坪,共需资金10万元。这可是笔大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