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愿得一心人:绝色红颜的诗情与哀愁
3699400000012

第12章 任是无情也动人(2)

赵飞燕之所以这样做,背后的动机着实耐人寻味。要说只是为了惦记妹妹、顾念亲情,让妹妹和她一起入宫享受荣华富贵,已经倍得恩宠的她大可以用其他办法接赵合德入宫,相信那时对她倾心不已的刘骜也不会不允。至于赵合德入宫后会不会招惹到刘骜,那又另当别论了。

可赵飞燕并没有按照这个思路来做,而是直接向刘骜推荐赵合德。因为她清醒地知道,对于好色的刘骜来说,她不必兜这样的圈子。而与其在今后让别的女人来和自己争宠,还不如和妹妹联手。

能忍下嫉妒之心,让亲生妹妹来分享自己的丈夫,赵飞燕的心计与城府可见一斑。果然,如她所愿,赵合德以与她截然相反的丰盈之美迷倒了刘骜。

宽褪罗衣玉色鲜,兰汤莫遣湿双莲;

那能不称檀奴意,自抚凝脂亦可怜。

玉骨生凉粉汗轻,冰绡拂拭雪肌明;

锁窗严密无窥处,时听香罗蘸水声。

这首诗描写了赵合德沐浴、刘骜在窗外窥看的情景,斯时斯景的香艳,足见赵合德的美艳和刘骜的轻浮。此后多年,他为她如痴如醉、不可自拔,宠溺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虽然他和她之间也许说不上爱情,但这份痴迷确是切切实实,毋庸置疑的。

不久,赵飞燕和赵合德同时受封为婕妤。接着,“许谒诅咒案”上演,赵飞燕告发许后的姐姐许谒行巫术诅咒后宫的王美人和大司马大将军王凤。

巫蛊之术是宫廷大忌,而诅咒的又是已怀身孕的王美人和王太后的弟弟王凤,许谒自然受到严惩,许皇后也受到牵连被废并幽禁于昭台宫,后被赐自裁。

公元前16年,赵飞燕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后,赵合德被封为昭仪,她们的养父赵临则被封为“成阳侯”。至此,姐妹二人宠冠三宫六院,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让姐妹俩焦急痛心的是,一年又一年过去,她们始终没有生育。原来,早在阳阿公主府中时,为了驻颜美容,她们使用了一种后来被称为“香肌丸”的药丸。“香肌丸”塞入肚脐、融化到体内后,可以使肌肤白皙娇嫩,且浑身散发出芬芳撩人的香气。可这种药丸含有大量的麝香,而麝香对女人生育有着严重的影响。

在寻常人家,无后的女人都要遭受非议,何况是在帝王之家呢?于是,为了怀上龙子,也为了排遣刘骜宠幸赵合德时的寂寞,赵飞燕又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以祷神为名,私会其他男子。

“日以数十,无时休息,有疲怠者,辄代之。”看史书的记载,真会觉得赵飞燕是陷入疯狂的境地了。而导致她如此的,想来绝非是单纯地为了求子或排遣一时寂寞。因为若只为前者,她应该有求医问药的举动,若为后者,也不至于到每日私会数十人的地步。

难道赵飞燕真的生性****至此吗?抑或,渐受冷落的她终于发现,当初主动将妹妹接进宫,既是一种成全,也是自己给自己戴上了枷锁。论美貌,她和妹妹各有千秋,可论性情,赵合德却比自己温柔许多,因此刘骜日日沉溺在“温柔乡”中,来她这里的次数越来越少,来了,也只是敷衍。

贵为皇后的飞燕败给了自己的亲妹妹,而这个与自己争宠的女人还是不能除去的,因为如果没有她,自己的皇后之位都可能不保,可同时,她的存在,又直接威胁到自己的皇后之位。

内心的苦涩只能在别处寻求宣泄,皇后的位子也迫切需要一个龙子来保住,赵飞燕的疯狂戏码愈演愈烈。除了私会,她还冒着被灭族的危险假装怀孕,私底下派人去民间抱养,无奈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婴儿两次在途中被闷死,以致她不得不在即将“分娩”时谎称流产,贻笑大方。

感情上,姐妹俩成了敌对者,但清醒的她们都知道,在那个叫刘骜的男子的后宫,她们两人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当赵飞燕的种种事情败露后,赵合德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想方设法为姐姐开脱。

至于汉成帝刘骜,他又怎会痴傻得真会相信“流产”一说?他只是太迷恋赵合德了。为了赵合德,他才对赵飞燕所做的一切视而不见,还将告密皇后****的人一一处死;为了赵合德,他才不理会这对姐妹对其他妃子的惩治,甚至宁愿没有子嗣:宫中曾有一个叫曹伟能的女官生下龙子,应赵合德的要求,他竟下圣旨处死了母子二人;之后许美人怀孕,他暗中保护,终于再获子嗣,可赵合德知晓后大哭大闹、绝食抗议,他又再次杀害了自己的孩子……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童谣,对姐妹俩的残忍和汉成帝的昏蒙进行了讥讽:

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

皇孙死,燕啄矢。

可惜,无论舆论怎样喧哗,都没有影响到这三人的纵欲行乐。赵合德用美艳和温柔织就的****之网牢牢网住了刘骜,让他不能挣脱,也不愿挣脱。沉溺于温柔乡中的他日夜颠鸾倒凤,以致身体日渐消瘦,为了重振雄风,他开始服用一种“大力丸”。

“有方士献大丹,其丹养于火,百日乃成。先以大瓮贮水满,即置丹于水中,水即沸腾,乃易去,复以新水,如是十日不沸,方行服用。”这种****竟能使水沸腾,可见药力何其强劲,但酒色入骨的刘骜顾不了那么许多,每日服用,以自己的生命来取乐于心爱的美人。

终于,在公元前7年3月的某夜,一次性服食太多“大力丸”的汉成帝刘骜,暴死于赵合德的床榻上,应验了自己当初的戏言:我要老死在温柔乡里,不求武帝的白云乡!

刘骜死了,赵合德百口莫辩又难辞其咎,只得一死了之。失势的赵飞燕在苦苦支撑了些许年后,终因****后宫一事被王太后贬为平民,她不堪忍受与宫女们一齐劳作的屈辱,便也选择了自我了结。至于这对倾城倾国的姐妹花到底是如何自裁的,就和她们的身世一样众说纷纭。

从被遗弃的婴儿到街头流落的孤女,从公主府里的歌女再到皇后、宠妃,最后凄凉死去,赵氏姐妹的人生起起落落,极富传奇性。她们是帝王纵欲的牺牲品,却也合该为戕害无辜妇幼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无论世人如何评价她们,就她们自己而言,这一生已是足够精彩灿烂,赵飞燕的舞艺流芳后世,她所住的昭阳殿也在鳞次栉比的西汉宫殿中脱颖而出,从此成为荣耀与尊贵的象征,在后代戏曲小说里成了“正宫”的别名;赵合德一生则享尽恩宠,不知让后世多少女子欣羡,而能让一个男子、一个帝王为自己痴迷到宁愿无子嗣的地步,她也应该无所抱怨了。

玉树流光照后庭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流传千古的着名诗作《泊秦淮》,是唐朝诗人杜牧夜泊秦淮河时,触景伤情,感怀而作。诗人开篇便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融合起来,渲染出了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图。而在这冷清的夜景里,诗人听着秦淮岸边的靡靡歌音,内心不禁激荡起时代兴衰的感慨,于是以“不知”、“犹唱”两个词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来传达自己对“商女”和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愤慨。

此诗内容深沉,艺术手法巧妙,被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为“绝唱”,至今仍为人所熟知。然而,并非所有熟读此诗的人都知道,这支《后庭花》曲的背后,曾经亭亭玉立着一个绝色女子。

她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是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曾经凭着美色与聪慧倍受宠爱,权倾一时。她的名字叫张丽华。

命运的起伏是难以预料的,当张丽华还住在父兄以织席为业的贫穷家中时,只是一个长得乖巧可爱、伶俐聪明的小女孩,谁也想不到她的未来是那样充满戏剧性。

因着偶然的机遇,她被选入宫,成为一名侍婢。那时,陈叔宝尚未继位,仍为东宫太子,身边已有龚氏、孔氏两位花容月貌的女子。可是,他第一次在孔氏的宫中遇见张丽华,便彻底被迷住了,从此不可自拔。

“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特聪惠,有神采,进止闲暇,容色端丽。每瞻视盼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陈书·列传》里如此描述年仅十岁的她。

是的,让见惯美色的陈后主大惊,怔怔端视良久,竟然情不自禁地对曾经爱妃孔氏说:“此国色也。卿何藏此佳丽,而不令我见?”那时的张丽华还只有十岁而已。

十岁的她,清水出芙蓉,美得不施脂粉,美得一尘不染,美得纯真,美得不似在凡尘。

这是一场并不特别却无比美丽的偶然遇见,她留在他心中的那一刻激荡,在多年后依旧在他心中风情摇曳,回味不已。而当时一心做好侍婢本分的她,并不知晓,自己命运的转折已经以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不期而来。

“妾谓殿下此时见之,犹嫌其早。她年纪尚幼,恐微葩嫩蕊,不足以受殿下采折。”孔氏顺水推舟的圆滑说辞,提醒了他张丽华的年纪,却并不能阻拦注定要发生的一切。

“年十岁……后主见而悦焉,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后主即位,拜为贵妃。性聪惠,甚被宠遇。”从《陈书》上的记述看上去,她从侍婢到贵妃、从默默无名到备受宠爱的过程十分顺遂,几乎毫无悬念和转折。

然而,可能吗?在佳丽如云的后宫扶摇直上,在一个坐拥天下美色的男人心中地位稳固,可以这样简单和容易?也许,只有张丽华自己知道,为了那至高的荣华,为了那多年不变的爱护怜惜,为了让儿子顺利当上太子,她花了多少心思,费了多少心计,又忍受了多少委屈。

出生贫苦的她一个人在深宫之中,别说得到亲人的支持了,连一句安慰鼓励的话也难以听到。一切只能靠她自己,而她的命运,就掌握在那个才华横溢却生性风流的男人手中,以及那些与她一起环绕在他身边的女子口中。

顾不上去想什么是爱情,她所思所想都是怎样讨好他,讨好她们。是的,她有让他惊艳的美,但那又怎样?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唯有她的聪慧并懂得“人和”,才能让她与众不同,立于不败之地。

她从不争风吃醋,任由他建下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游乐于她与龚、孔二妃之间。“(陈叔宝)每引贵妃与宾客游宴,贵妃荐诸宫女预焉。后宫等咸德之,竞言贵妃之善,由是爱倾后宫。”她忍下委屈,忍下嫉妒,在他和她们面前挣来好形象,好口碑。

他喜好文学音乐,她便学了歌舞陪他玩乐,与他一起饮酒赋诗,征歌逐色。他不喜政务又不得不为之,她便学着处理,与他“于膝上共决之”,他记不住的,宦官蔡脱儿、李善度两人记不住的,她都全部记在心里,无一遗漏。

“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人间有一言一事,贵妃必先知白之。由是益加宠异,冠绝后庭。”有谁知道,为了这聪明善记的赞誉,她费了多少心力呢?

幸而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渐渐地,在江东******,竟然不知有陈叔宝,但知有张丽华。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南唐·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琼楼玉宇,众女妖媚,仿如鲜花竞妍,在陈后主的笔下,那段三阁拥立、任其徜徉流连的美好时光是如此的光彩耀目,惹人遐思。那是他最好的时光,也是她最好的时光。

可惜,沉醉于后宫春色而对局势懵懵然的他,不知是出于艺术家纤细敏感的思维,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竟顺笔写下“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的句子,使得这首香艳之作蓦然充盈了一股哀愁意味,也使得“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

更为可惜的是,这个擅诗词音律又性情温和、善解风情的男子,和这个曾经光彩照人、艳冠后宫的美丽女子,只将朝政处理得一团糟,结果败了家,亡了国,而且在危难时苟且偷生,徒留千古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