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愿得一心人:绝色红颜的诗情与哀愁
3699400000010

第10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3)

她恍恍惚惚地登上了马车,但那一刻,当孩子抱着她的头,问她要去哪里的时候,当孩子问她为何要抛下他们的时候,那话语中的怨恨、不解与哀求,就像利刃刺透了她的心。

她几乎要心软了,她是真的心软了,为了孩子,她不想走了。如果上天非要折磨她,让她承受无尽的苦难,那她就受着吧,只求别伤着她的孩子。

是父亲生前所写的《续汉书》的半部书稿震撼了她的心灵,在非此即彼的割舍里,她只能选择忍受肝肠寸断的痛苦,回国去完成父亲的遗志,将两个孩子交托给他们的父亲——那个她相处十二年却一日也不曾爱过的男人。

归途中,过往点滴注入心头,五内俱焚的她抱着胡笳边弹边唱边哭,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女。

-清·纳兰容若《水龙吟(题文姬图)》

阔别多载,各自天涯,再次见到曹操,这个父亲当年的忘年好友、如今权倾天下的枭雄,蔡文姬心里的万千心绪,应是剪不断、理还乱吧。

她和曹操,在当年已有着灵魂深处的相互欣赏与懂得。至如今,无需过多言语,彼此也是知道,这欣赏与懂得依然存在。

也许,就是因为懂得,当年的她和他才与爱情擦肩而过。而今日,还是因为懂得,他才不会自私地占有,希望给她安稳宁静的生活,她也才会应顺他的安排。

她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一个颇有才华的年轻男子。

嫁是嫁了,却并不如曹操希望的那么好。她饱经沧桑又思念爱儿,终日间神情恍惚,根本无心去经营新的感情。他正值壮年、自视甚高,若不是碍于曹操的授意,绝不会娶一个青春已逝、曾两度为人妇的女子为妻。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直至第二年,董祀触法,被判死罪,她只身去见曹操,为夫求情。

“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她已再经受不住人生波折,那个男人纵然不爱她,仍是她不得不挽回的依靠。所以,她全然不顾形象和礼节,披头散发,赤脚跪拜在曹操和众宾客面前,只希望他能动恻隐之心,饶恕她的丈夫。

是一时情急,她才方寸大乱,待风波平息以后,她也约略明白,这场对董祀判下死罪又快马加鞭追回文状的戏,也许正是曹操为她而演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听说她在外求见时,他岂会不知她的来意?他却对满座宾客说“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她是他时隔多年也要郑重迎回的一份牵念,他真要杀董祀,她的丈夫,又怎会如此坦然地接见她,还向宾客谈论她的风采?他真要杀董祀,也未必会顾念旧情而改变主意。

曹操实是懂她,怜她,不忍见她忧伤下去,不忍见她再被辜负,便借董祀触法一事,让她求情,让董祀感激。那个年轻人,若发现了她的好,即使不爱,总会从此心存怜惜吧。戏演完了,曹操为她久悬的心亦已放下,而时值寒冬,她蓬首跣足的样子令他大为不忍,忙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这才同她谈及他事。

“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一个雄霸一方的男人,一个劫后余生的飘零弱女,他同她却是这样说话的。没有命令的口气,也没有问她是否知道、是否读过,而是问她是否还记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尊敬、赏识、信任,尽在其中。

她没有让他失望,凭记忆默写了四百余篇给他。不是感恩,而是为了,他对她的那份懂得。

之后,如他所愿,董祀对她感激敬爱,并同她溯洛水而上避世隐居。若干年后,路过的曹操前去探视,她连忙出迎,侍立于侧。

“这是?”曹操指着壁间悬挂的碑文图轴问。

“这是曹娥之碑。”她回答。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虽是父亲遗笔,但我着实不解其意。”她当然知道,却故意这样说。她要他猜,要他追问,她相信,他总会懂得。

是的,他们彼此懂得,却不会相伴终老。

与她尽欢于余年的,是董祀——她一儿一女的父亲。他将她的《胡笳十八拍》从笳曲翻作琴曲,并在那声声血泪中,读懂了这个苦命才女的心。

凛然香扇坠,千古节堪哀

她,是秦淮名妓之一。但若没有那把绢扇,纵使她曾名动一时,想来也难为世人千载铭记。

这绢扇,是他送给她的定情之物。它是她的爱情,也是她的性命。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曾想,如果结果可以预知,她还会不会含笑接过它,由着它主宰了自己的心、自己的命?

当然,值得或不值得,一切已经发生,无从更改。

她的故事要从公元1624年说起。

那天,苏州阊门枫桥吴宅,一个小女婴啼哭着来到了人世,和她的父母以及两位兄长组成了其乐融融的五口之家。可是,好景不长,因她身为武官的父亲是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治了罪,自此家道败落,她和母兄只得漂泊异乡。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八岁时,不知是幸,抑或不幸,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那个人:秦淮河畔、栖霞山上媚香楼的主人,曾经的秦淮名妓李贞丽。李收养了她,从此她更名为李香,号香君。

精巧别致的媚香楼临水而立,凭栏眺望,秦淮河一派繁华尽收眼底。而楼里的一众姐妹们个个不俗,常以诗画歌酒待客,来此的客人也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李香君自小便习得青楼诸艺,渐渐成为一个琴棋诗画歌舞样样精通的角儿。

因她身材娇小玲珑,樱桃小嘴微微上翘,俏丽香艳中带着几分俏皮,惹得客人们都戏称她为“香扇坠”。然而她的性情却是学得了养母李贞丽的侠气豪爽,小小年纪便颇善于辨识好坏忠奸。

只是,爱情常常与好坏忠奸无关,不过是宿命里在劫难逃的一场缘分。

能令李香君一见倾心者,自是一位翩翩少年。1639年,虚龄十六的李香君认识了他,从河南商丘前来参加秋试的侯方域。

侯方域是明崇祯时户部尚书侯恂之子,十五岁时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后又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其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自不待言。

初次相见,李香君和侯方域聊得十分投契,临别时他作诗一首相赠,欣赏倾慕之情弥漫于字里行间: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

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之后,几次交往,她和他遂情定终生。

在他人眼中,她和他是才子佳人,情投意合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在李香君的心里,并不仅仅如此。

尽管她刚过及笄之年,阅世不深,可她在媚香楼里呆了许多年,什么样的青年才俊没见过,什么样的情诗媚词没收过?侯方域有着俊秀外表也好,过人才情也好,一时的相谈甚欢也好,都不足以让她交出自己的心。

她看重的,是他骨子里的那份豪情,那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她知道,他的祖父侯执蒲、父亲侯恂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而他也是当时东林后继的复社中人。

十几年来,虽然身在青楼卖艺赔笑,可她从未忘却年幼时父亲的教导。家国,天下,气节,情操,她时时萦绕于心。所以,她的余生自是要托付给侯家这样的门户。要爱,也只有他这般胸怀家国、才貌双全的男儿值得她爱。

按当时的礼俗,像李香君这样的名妓,要与她单独往来,便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称为“梳拢”。侯方域想梳拢李香君,可他此次来南京是赴考的,并未带太多银两。幸而这时,他的朋友杨龙友挺身而出,给了他一大笔银子,梳拢仪式才得以顺利完成。

就是在那个夜晚,为表心迹,他送了一柄宫扇给她作为定情之物。那是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

香扇坠,香扇坠。这是她的雅号。可见这份礼物他着实费了心思,也确实送到了她的心坎里。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个夜晚,他同她说了多少海誓山盟?而爱情的最初,谁又能预见,接下来会有怎样的人世沉浮。

喜悦过后,李香君察觉到了事情不妥,便向侯方域问及银子的来源。侯方域这才意识到,素来并不富裕的杨龙友不应这样的出手阔绰,一番追问方才知道,原来那笔银两是阮大铖通过杨龙友相赠。

阮大铖本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戏曲家、文学家,但人品低下,刚被江南义士陈贞慧、吴应箕等人作“留都防乱揭”批判。阮大铖之所以讨好侯方域,是想通过他和复社众人缓和关系。

侯方域了解真相后一时没了主意,他和阮大铖并无过节,似乎不好拂了这份好意。倒是李香君立场分明原则坚定,劝侯方域将银钱归还,不至于辜负陈吴两位朋友和自己的声名。侯方域囊中羞涩,李香君便慷慨解囊,变卖了几件心爱的首饰,又找姐妹们借了些钱,助他渡过难关。

这件事在坊间传为美谈,人人称李香君为侠妓,赞誉她操行高洁。不过他们的做法自然让阮大铖大感颜面丢尽,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可惜,坠入爱河的她和他,眼里只有对方,浑然忘却了整个世界,哪里还会顾及这许多。事情过去了,他们也就不作他想,一心一意沉浸在两人的浪漫甜蜜之中。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若是能一直在梦里,她和他亦如神仙眷侣般,无限逍遥。无奈好梦终须醒,不久,侯方域落榜回乡,原来故意忽略、不肯正视的分离终是来到眼前。

桃叶渡口,她为他置酒饯行,并不曾哀怨哭泣,做出苦苦挽留的姿态。

本是浮萍聚,何求来日缘。当日好聚,今日好散,又何必痴缠?对这段情,她曾全心投入、沉醉其中,就已足够,素来心思清明的她,对未知的明日绝不会强求。

她只是为他唱一支《琵琶曲》,叮嘱他切勿学蔡邕追随董卓,一失足成千古恨,自毁名节。这是她对他的殷切期望,但愿他这一生能成为清白磊落的男子,便是不辜负她了。

绣阁漾淮水,夭桃灼灼开。

抚琴馀韵歇,掩卷尾声回。

溅血嗔权贵,却奁皈草莱。

凛然香扇坠,千古节堪哀。

-清·远鬼斋主人《访媚香楼吊李香君》

这之后,她的故事众说纷纭。小说、戏曲、诗词、传言,争相赞誉着她的气节,她的豪侠,却始终说不清她和他有没有再见面,她最后归宿如何。

似乎,侯方域这一走,就没有再回来。她的余生岁月,为守气节、血染宫扇的轰烈也好,削发为尼、因病逝世的平凡也好,便再也与他无关。

可这真相到底真实得让人于心不忍,出于对她的怜爱,人们更愿意相信,一切如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所写,这段情仍有后话。

于是都说,他回乡后并未忘情,又曾返回南京与她晨昏厮守。只因后来天下大乱,弘光新皇朝建立,阮大铖重握大权,伺机报复,他才被迫远走高飞,投奔到史可法麾下抗清报国。临行前,他向她许下盟誓,切切叮嘱,请她等他回来。

侯方域走了,李香君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待重逢之日。其间自是有许多达官显贵上门要求相见,李香君因有李贞丽的支持,都一一谢绝了。

可是,阮大铖又怎能放下当日的羞辱?当淮扬巡抚田仰在宴席上提及李香君,表示有意纳她为妾时,阮大铖趁机进言,请缨为田大人迎亲。

翌日,阮大铖派人携重金前来行聘,被李香君一口回绝。他不肯罢休,又怂恿田仰派花轿来强娶。一时间,媚香楼下鼓乐声声,热闹非凡。娶亲队伍人多势众,直冲进楼里,一副不抬走人誓不罢休的姿态。

那阵势,李香君何曾见过?以她羸弱之躯又如何与田大人争斗?佯装答应回屋妆扮的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斯情斯景,若是性子软弱些的,或许也只能认命,听任这不公平的命运摆布了。可李香君,她宁死也不愿负了侯方域的情,负了自己的心。

溅血点作桃花扇,比作枝头分外鲜。别无他法,她选择自我了结来对抗这权贵的威逼,成全自己心中的义。

那一刻,她似已不知痛,只知绝不能向命运妥协。鲜血飞溅,洒在绢扇上,星星点点,触目惊心。

这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是他赠她的定情信物,多年来她日夜随身携带。但此刻,她是带不走了,只能以血相祭。

她的宁死不屈终于逼退迎亲众人,而闻讯赶来的杨龙友,看到染血的绢扇,沉思良久。他感佩她的贞烈,遂提笔挥毫,就着扇面上的鲜血点染,将斑斑血迹变成了一朵朵娇艳欲滴的傲骨桃花。

梨花似雪柳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

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清·孔尚任《桃花扇》

纵使秦淮美景年年如旧,山河风云却几度变幻。时逢乱世,曾经壮志高歌的侯方域,一度血染桃花的李香君,到最后终究也只是英雄气短,红颜薄命。

李香君以死拒婚不久,阮大铖又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直至南京城不攻自破,她才趁夜色逃了出去。

而她用生命苦苦等候的侯方域,于1651年入仕清廷,终是辜负了她当日的一番叮咛,让她大失所望。

当年,到底是年纪尚轻,稚嫩了些,不知世事难料,人心会变。但她总算明白,这么多年,她深爱的,其实不是他,而是她想象中的天地男儿。她用性命去追求的,其实也不是爱情,而是心中那份浩然正气。

最后的最后,他们的故事结果如何,没有人知道。

有人说她到苏州投奔了昔日好友卞玉京,与之相伴为尼,后因肺痨病逝,临死前也没见过侯方域;有人说她与侯方域重逢,却都看破尘世,各自出家;有人说她嫁他为妾,度过了八年幸福时光,却因曾为歌伎的身份暴露,被公婆赶去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居住,生下的孩子也只能随她姓李,终于1653年寂寥而死,终年三十岁。她去世后,他为她立碑撰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

也许,怎样的结局亦并不重要,山林、田园、枯寺、九泉,对李香君来说,皆胜于这万丈红尘。

想来最后,她心里的念想不过是,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至于曾经那个清坚决绝不肯苟且的她,到底是在坚守什么,她已不想说,世人又何须再问。

如今,秦淮河畔的胭脂水粉香气,已随悠悠岁月消散,然而,李香君那把桃花扇上的幽香,将永远留存在历史的烟尘里,清晰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