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智慧
3698200000008

第8章 导言 修齐治平从自身开始(6)

元世祖忽必烈因为想念成吉思汗创业的艰难,到草原上挖来一盆青草,放在皇宫御座前,他告诉群臣们认为,这是节俭草,后世子孙应懂得勤俭的道理。元英宗硕德八刺曾经在御用大安阁看到先祖的遗物,衣服都是用普通的木绵纺织而成,上面还打了补丁,英宗感慨地认为,祖宗创业维艰哪!身上穿的衣服也这样节俭,我哪里敢奢侈呀!

东汉明帝马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10岁她即开始理家,13岁入太子宫,行止合矩,德冠后宫,被立为皇后。虽贵为皇后,她仍身穿粗丝衣服,饮食不求香甜,左右随从之人只穿普通帛布,不使用熏香饰物,目的就是要亲自做下面的表率,树立节俭之风。有一次,众多嫔妃来拜见马皇后,看到她一副农妇打扮,不禁大笑起来,马皇后却认为,这也是百姓纺织出来的,看起来是有些老土,可没什么不妥呀!从这里能看出马皇后节俭朴素的风范。又如隋文帝的妻子独孤皇后也非常俭朴节约,隋文帝配制止泻药,须用胡椒粉一两,这种东西平时宫中不用,多方搜求,最后还是没有得到。隋文帝曾经想赏赐柱国刘嵩的妻子一件织成的衣服,但宫中也没有。

从上面几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和他们的家人修身的态度和节俭的风范。所以南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自继位后,便以节俭表率天下,他认为,我希望在我的老板下,市场上的黄金和泥土的价值一样。到齐武帝萧赜时,全国百姓生活富裕,国家太平,找不出一个盗贼,这是以节俭治国的结果。

勤俭节约是美德。纵观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官吏清廉勤俭也频见史书。宋仁宗时的宰相张知白,虽有高官厚禄,但仍保持过去做地方小官时的生活水平。人们对他感到不理解,张知白坦率地认为,我如今的收入,全家锦衣玉食也办得到。然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今天的收入不可能永久保持,一旦收入不如今天,家人久已过惯了奢侈生活,习惯了后一下子改不过来,家室和后代就可能出事。张知白真是深谋远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此成为家教警钟。

刘少奇曾经高声疾呼,在一切企业中,在一切国家机关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他认为,浪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妨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的。他指出,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方针。厉行节俭,开源节流,这对于老板工作来认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无论多大的家底,如果不节流,金山银山都要流出的。当然节俭不单是节约财力、物力,还应包括人力,应该珍重大家的创造力,爱惜大家的劳动热忱,节约大家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力应同节约活动与物化劳动联系起来。我们过去讲节俭,多是强调节衣缩食,这是小方面的,从全局来认为,应是节俭劳动力,节俭原材料,节俭劳动时间。这样节俭,意义更大。

八、商道也是人道

得到大多数人帮助的老板,成功就大;得到少数人帮助的老板,成功就小;得不到别人帮助的老板,只有失败,没有成功。

姜子牙回答周文王提问制定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天下归心时认为,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能让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

姜子牙回答周武王提问怎样拯救天下时认为,战争取得全胜而不必经过战斗,全军无伤亡,才是用兵如神。奇妙又奇妙。能与人同疾苦,就能互相救援。与人情同意合,就能互相成全。共同的恶敌在前就能互相帮助,有共同爱好就有共同的追求。所以就是没有军队也可取胜,没有冲车、机驽也可进攻,没有沟堑之险也能防守。姜子牙又认为,不掠夺百姓的,可取得百姓的拥护;不侵害别国的利益,可取得别人的拥护;不侵害天下的利益,可取得天下人的拥护。不侵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拥护他;不侵害别国利益的人,别国就拥护他;不侵害天下利益的人,天下就拥护他。

把别人的忧虑当成自己的忧虑的人,别人也会忧虑着他的忧虑;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人,别人也会快乐着他的快乐。用利益帮助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用利益帮助他;用道德对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用道德回报他。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情。

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会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会尊敬他。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相反,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毁谤别人就是毁谤自己,苛刻别人就是苛刻自己。古代做大事、立大功、建大业的人,必然是成大德的人。能得到众人的帮助,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接济别人就是接济自己;帮助别人的人,天赐福给他,这就是欲成就大业,首先要帮助别人的道理。

得到大多数人帮助的人,成功就大;得到少数人帮助的人,成功就小;得不到别人帮助的人,只有失败,没有成功。得到家乡帮助的人,可取得家乡;得到人民帮助的人,可取得人民;得到天下帮助的人,可取得天下。希望获得别人帮助的人,首先要帮助别人,吃亏在前,占便宜在后。养成了牺牲自己来为家庭服务、为朋友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民族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全天下服务的人生观,就必然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并将这个行动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准则,久而久之,为别人服务的行为就会出于自然、发于至诚,像天赋本能一样。服务观扩充来认为,也就是以拯救别人为目的的人生观。拯救别人的人。成就别人的事业;拯救国家的人.成就国家的事业;拯救人类的人,成就人类的事业。真正做到以至诚拯救别人、帮助别人、服务别人为终生目标,并以此作为终生行事的规范,能得到别人的灵魂、身体、精神的拥护。忠诚于人类的事业,人类也会忠诚于你的事业,这是老板的法则。

无我是得人的本体,利人是得人的实用,先有无我的世界观,后才能达到舍己为人的境界,很少有有我而能舍己为人的人,很少有不帮助别人而能得到别人帮助的人。释迦牟尼佛的慈航普渡,耶稣基督的博爱救人,孔子的仁德仁政,老子的去私无事,这些集天地之大成者的观点和出发点,都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都是希望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希望老板是一位肯为别人奉献自我的老板。

九、看淡名利才得利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老板洁己克勤、清操不渝的最真实写照。

古人认为,仕宦而至将相,为人情之所荣。每一位老板莫不希望自己有一天飞黄腾达,威名远扬,财源滚滚来。然而,认为这句话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追求名利是耻辱之根源。毕竟,只有懂得自我修养的人,才能够保住他的荣誉,受到众人的爱戴;不懂得自我修养的人,即使他有高官名衔,最后还是会招来耻辱、招人唾弃。

一个懂得自我修养的人,他为人清廉、忠诚于事业、处事正道、对下谦虚。因此,他很自然地能获得良好名声以及世人的肯定。而且,就算是他不要这份荣誉,荣誉还是会紧随着他。一个不懂得自我修养的人,他追求名利、不守本份、贪得无厌、不知道记取失败的教训、不顾别人的利益。所以,这种人必然恶名昭彰,为世人所唾弃。这种人要想避免羞辱也是不可能的。

以廉为本,是我国封建时代清官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物欲横流的封建官场上,要保持个人洁身自好已属不易,而要志行修洁,拒贿肃贪,不以权谋私,更是难能可贵。他们有的为官以不贪为宝,甘于淡泊;有的廉洁无私,开一代新风;有的清廉惠民,与腐朽官风做斗争,无不体现出优秀的品质和才干。

春秋时,宋国有人获得一块美玉,思虑再三,献给上大夫子罕,遭子罕拒绝。献玉者以为子罕是怕宝玉有假而受蒙蔽,便强调认为,已请治玉的专家做过鉴定,确是稀世美玉。子罕认为,我以不贪为宝,你以宝玉为宝,我若接受了你的宝玉,咱俩就失去了最可贵的东西。子罕不贪为宝的行为,因此成为全社会弘范的道德精神。

东汉名臣杨震,才高学绝,时人誉为关西孔子。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受私请,曾官至司徒、太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县境。此前为杨震所举秀才的昌邑县令王密,一直想报答杨震的荐举之情。这天夜里,他特地前往驿站拜谒谢恩。为略表酬谢之意,王密暗携黄金10斤,单独造访。杨震对此颇感不快,我知道你的为人,你却为何不了解我的秉性?王密认为,您放心,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杨震回答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会认为没有人知道呢?听了这番话,王密颇感羞愧难当,只好歉疚地收礼告辞而去。杨震为官一生清廉,年老后,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产业,造福后代。杨震不为所动,且认为,使后世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留给他们,不是更加丰厚吗?

许多老板最后失败了,无不败在失去了节操,失去了正气。一个人想培养清风亮节的情操,首先要做到如果不是我的,虽是一毫也不取。子罕、杨震不贪、不取,就在于有清风亮节的情操。宋凌冲任合山知县时,有清廉的美名。离职检查行李时,发现包里有一块砚池,他看了看认为,这不是我上任时带来的物品。命人送回衙门。包拯为官也十分清廉,他离任端州时,只身而行,百姓过意不去,特地送他一块当地特产的端砚,包拯发现后投入湖中。据认为不久落砚处出现一座沙洲,人称墨砚砂。并有人刻诗赞曰,星岩朗辉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这不正是如果不是我的,虽是一毫也不取吗?

治理百姓的官员,古代称之为父母官。父母官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骑在人民脖子上作威作福、暴敛民财。宋代张之才离任阳城知县,在汤庙作诗认为,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寇准出入宰相职位3O年,不肯为家人建造一间私房,处士魏野称赞他,做官居在高位处,却无地方起楼台。这就是清官的高风亮节。宋高宗曾经询问羊沂认为,你廉洁的名声很高,有人认为你在闽中为官时不领俸禄,是真的吗?羊沂回答认为,我因为贫穷才做官,怎么会不领俸禄呢?但是,不该接受的就不敢接受。高宗感叹地认为,如果朝中大臣都像你这样,国家何愁不富强,天下何愁不太平?

十、性格决定财运

培养中庸的性格。史书上记载了孔子的一件轶事。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单地站在路旁寻觅伙伴,他因此感叹天下没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负。当时,子贡侍立在孔子身边,听到先生叹气,于是询问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认为,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努力学习以求实现理想,了解我的人难道只有老天爷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污自己的身体,伯夷、叔齐不正是这样的人吗?我与他们不同,我中庸。中庸,这是孔子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地方。

孟子在公孙丑询问伯夷、伊尹、孔子三人有什么不同时回答认为:他们的处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认可的君主不服事,不是他认可的人民不使唤;天下太平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就抽身而退,伯夷是这样的人。要是君主都能服事,只要是人民都能使唤,天下太平时做官,天下混乱也同样做官,伊尹是这样的人。能够做官就做官,能够隐退就隐退,能够长期做官就长期做官,能够马上离开就马上离开。孔子是这样的人。孔子的境界不是伯夷、伊尹所能追赶得上的,孔子令人高不可攀之处,就在于他中庸。

老板能否做到中庸,这要看他的胸怀是否宽广,器识是否高远。中庸,不是风吹两面倒,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墙头草。历史上有许多老板总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凡事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做,以为凭借个人独特的天赋就能牵着历史命运的鼻子走,这种人到头来终归难逃失败。有时偶尔能成事,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例如二战时期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这样的老板,他们只有偏激的概念,而没有中庸的胸怀。

在我国历史上,楚霸王项羽是偏激一类老板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刘邦是中庸一类老板的代表人物。试想,如果项羽能多听范增的一些谏言,不固执己见,不好大喜功,不刚愎自用,或许霸王别姬的悲剧不会发生,汉朝历史也将重写。而刘邦与项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有权对所有事情拍板,但他能广泛听取意见,博采众长,尤其对萧何、张良的建言无不采纳。萧何月下追回韩信之后,他希望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刘邦本意认为不可,可是在萧何的力劝之下,他认为无不可。当韩信略定赵、燕、代诸城,又尽取三齐土地,派遣使者面陈刘邦请示自立为假(代理)齐王时,刘邦一听不由得怒发冲冠,认为不可,可是在张良分析了眼前的形势之后,又认为无不可。正是刘邦有这样豁达的胸怀和权变的态度,因此得以问鼎天下。

又据历史记载,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月,汉光武帝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护送马援西归陇右。西州上将军隗嚣一见马援到来,十分欣慰,与之同卧同起,询问刘秀的情况。马援认为,此人才明勇略,决非常人可比;且能开心见诚,无所隐蔽,阔达多大节,似与汉高祖同。至于博览经书,文字口辩,处理政事,前世无比。隗嚣一见称誉刘秀,心中很不是滋味,思虑找个缝隙,借以法难马援,便将刘秀与乃祖刘邦相提并论,问道,此人与汉高帝相比,谁人更胜一筹?马援对先朝开国之君,难免心存忌讳;尤其以子孙比先祖,也不可直言无讳,所以只得笼而统之地答道,不如也。但以他的机智和应对天才,还是把彼此优劣映照出来。他接着认为,高帝中庸;今上(指刘秀)好吏士,动止合节度,又不喜欢酒。马援认为刘秀不如刘邦,就在于刘邦中庸。只有中庸,才能显示老板的胸怀浩大广博,才能显示他的老板工作平易宽简。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成为千古圣君,就是因为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是中庸的态度,因此他们能聚合众多圣哲豪贤的智力睿力勇力作为一己之力量,集合众多圣明高深的见解作为一己之见解,这样的老板自然比那些国空一切、忘乎所以的人强过百倍,在天下难以寻找出对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