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智慧
3698200000021

第21章 储备人才赌明天

——留人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老板再神通广大,也有玩不转的地方;要想让事业发达,买卖兴隆,没有得力的人才相助,是难以成功的。因此一个成功的老板,不但要有横刀跃马、驰骋沙场的将才,也要有知人善任、统率三军的帅才。集众人之所长,依靠众人的智慧、力量,才能成就大业。

§§§第一节投资的第一要务

——人比资产更重要

美国著名的女老板玛丽·凯在她根据自己几十年管理经验写成的《经理成功之路》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比资产更重要。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总经理斯隆甚至夸出这样的海口,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要把我公司的人才留下,5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人才,有能人相助,我们便能学会原来不会的东西,做到原来做不到的事情。

成功的老板,身边总有几员得力大将,有心腹、亲信之人。这些人更能做到对老板的忠心耿耿,甘苦与共。春秋时晋公子重耳,由于受到国君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跟从他一起逃亡的,就有魏双、狐堰等一批大臣。有一天他们逃到卫国,卫国公却待他们十分傲慢。卫国有个大臣叫僖负羁,他的妻子对他认为,我看晋公子身边的人,都有将相之才,将来普公子必然复国,当上国君。僖负羁因此善待重耳一行,重耳后来果然复国,是为晋文公。因此,仁君明主都离不开才华出众的将相的辅佐。

老板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有了人才,就等于有了新技术、新产品,有了事业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有了事业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谁拥有最多最好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的道路上跑得最快。人才是事业最重要的资本,是现代管理者的价值观念。

美国麦肯塞公司前主任鲍罗恩曾经这样认为,成功的老板总是用最简单的方法管理着最复杂的机构。第一,他们把人看作是组织的成员而不是雇员;第二,他们采用分工价值,而不使用严格的程序和控制来指导工作;第三,他们把‘远大思想’观点置于企业策略之中;第四,他们乐于听取所有人意见。如果将鲍罗恩的观点再做进一步概括,就是:成功的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使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

对于人才,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妒贤嫉能。持这种态度的人,尤其在看到别人比自己能力强的时候,心里就不舒服,总要想方设法压制人才,甚至不择手段地加以迫害。有人告诫认为,如果在这种人的老板下工作,想要保住饭碗的话,千万不要表现得比他能干,否则,离卷铺盖走人的时间就不远了。当然,这里也不是他成就事业的地方,走,也可能是上策。

另一种是尊重人才。持这种态度的人,视人才为宝中宝,求才心切,能够惜才、护才、用才。他不把人才与自己作比较,而把人才与事业作比较。事业需要人才,人才也需要事业,靠人才发展事业。

唐朝盛世,与尊重人才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创大唐帝国的事业中,团结、任用了许多人才。西周时代,代行天子大权的周公,权势极大,但他求贤若渴,只要有人才求见,他立即接见,哪怕正在洗头,正在吃饭,也要握住头发,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去接见来人,生怕怠慢了人才。

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曹操尊重人才是很著名的。在曹操的事业中正是采取了大胆启用降将之才,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博大襟怀的大人才观的战术,使他在任何困境和厄运中能化险为夷。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除了尊重许攸外,曹操重观魏仲也让人刮目相看。曹操最初推举魏仲为孝廉,魏仲后来却参加了叛乱,曹操把他俘获后,因重其才又委之以河内太守,致使魏仲感恩戴德,在以后管理整个河北军政大事中立下功劳。官渡之战中,曹操俘获了袁绍许多部下,曹操不仅不杀他们,还极力收揽、拉拢,甚至为他们开脱或隐藏罪过,尽量安抚。曹操和袁绍相比,二人都有在天下纷扰、意欲独霸一方的相似的背景,袁绍一败涂地,曹操却赢得人心而告成大功,为魏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的开国老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老板人******也十分尊重人才。他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杨振宁、李政道、周培源、茅以升、谈家桢、竺可桢等著名科学家都有较深的交往,与科学家交朋友,拜科学家为老师。毛主席曾经请钱三强讲授核物理学的知识,并观看核探测仪器的实验表演;他向李四光求教,你那个‘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给讲一讲?李四光给他讲了在力的作用下大地形成的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毛主席非常感兴趣;他多次会见钱学森,认真听取关于发展火箭、导弹的意见;他称赞茅以升不但是科学家,而且也是文学家。

选准一个人,救活一个厂;选准一批人,兴旺一大片。轻视人才,只会随波逐流。事业成功的背后是人才资源的配置和组合,尊重人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伟大的老板人——真正成功的人,高居前1%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知道获得和留住好手是老板最重要的任务。

人才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此老板用人不能因为人才一点的缺陷而将其忽略,或将其打人冷宫,或拒之门外。是金子就让它发光,是人才就让它发挥作用,这是一条起码的用人原则。

南宋时,兵马大元帅张俊无意走到后花园,看见一个老兵在太阳底下呼呼睡大觉,张俊心想,眼下国泰民安,部队枪支入库,马放南山,士兵也无所事事,怎样才能让他们有点活干,不致浪费人力资源呢?

张俊用手碰醒了老兵,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睡觉?老兵一见是元帅大人,赶紧站起来回答道,不是我喜欢睡觉,而是眼下无事可做。张俊问道,你会做什么事呢?老兵回答,各种事都会做一点,最在行的当是经商。对于经商,张俊是门外汉,他只知道经商需要投资资金,便问老兵认为,如果做一次生意,需要多大投资?老兵认为,无本难求利,小本求小利,大本求大利。元帅,如果经商是为了您一家花销,一万钱足够,倘是为了补充军饷,钱越多越好。

张俊寻思,太平年间军队无事,军饷也是一笔大花销,眼下有这样的人才会经商,何不让他才尽其用呢?于是他让老兵带几个人去经商,果然,这名老兵为筹备军饷立下了大功。

人才的成绩和干劲、斗志是成正比的。充满昂扬斗志和士气的单位,具有化不可能为可能的神奇力量。这其中自然能看出干部的作用,一个好干部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最终就会把手下的一帮人改变过来。好的业绩不但能使人增强信心,向越来越高的目标发起挑战,而且为了保持曾经达到的水平,也会愈发努力,激发出潜力。这等于是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员工员工的工作能力。

然而,在一个没有干劲的单位里,则会出现与上述局面相反的情形。那里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把失败归罪于他人,根本谈不上配合。无论什么样的批评,即使是极其善意的,也不会被虚心接受,更没有人会对此进行认真思考。在这种氛围之下,人才怎么可能得到成长呢?只会陷入业绩日趋跌落、信心丧失、推卸责任的恶性循环之中。

要想管好人、带好人,建设一支活力充沛的队伍,就必须卓有成效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干劲,使之形成一种协调有序竞相发展的整体氛围。

人的干劲和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员工的才能自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取得更大的成绩,促进自身改变,变成更加理想的人才。要使管理工作进入自动化快车道,只有一个办法——领与导,这将完全取决于老板如何将员工渴望成功的动机诱导出来。

§§§第二节把蛋糕做大

——合理化的人事体制

李嘉诚认为,要吸引及维持好的员工,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及前途,及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这是一定要有的,不管怎么样,都要有个制度,不能山高皇帝远。否则,一个好人也会变坏。

在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上,他吸收了宽厚为怀的仁爱思想,并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整合。例如,日本的一些企业,在新员工报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之类的宣誓。李嘉诚从不苛求员工做出终身效力的保证,他是通过一些对员工有益的事,让员工觉得公司值得效力终身。所以,在长实的发展过程中,并非没有跳槽的,但公司行政人员十分稳定,流失率极低,可以认为微乎其微。

李嘉诚对员工既宽厚,又严厉。长实的员工道,如果哪个员工做了错事,李先生必批评不可,不是小小的责备,而是大大的责骂。他急起来,恼起来时,半夜三更挂电话到员工家,骂个狗血淋头的也有。

李嘉诚的骂,不是喜怒无常的乱骂,总是骂到实处。当然,也有骂错之时。一旦骂错了人,他也会知错就改。往往在他冷静后,便会向被批评者赔礼道歉,认为明道理。

一般而言,在长实公司,越为李嘉诚看好的职员,所挨的批评越多、越严厉。他们经受过李嘉诚一段时期的锤打之后,通常又能升职和加薪。

汇集中西方文化精粹的李嘉诚既有重情义、讲仁德的一面,又有拼强手、抢先机的另一面,这种中西融合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很多老板中并不多见。

在李氏王国的管理上,李嘉诚曾多次声称,他素来不主张古老的家族性统治,而更看重西方公众公司的那一套,即公司首脑由董事股东选举产生,而非父传子承,这样方可保持活力。他认为,如果他的儿子不行,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只要事业能发展,他不会在乎是家庭内还是家族外的人执掌大权。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子承父业乃天经地义。李嘉诚的观念分明已经超越了时空和民族,充分显示出他冷静而又理智的一面。确实,商场来不得半点感情用事,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这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谁来主管并不重要。

李嘉诚常认为,惟亲是用,必损事业。

惟亲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习惯做法,这无疑表示,对外人不信任。这样一来,必定会严重挫伤外人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内地开放后,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辈亲友,想来李嘉诚的公司做事,都遭到他委婉拒绝。

在长实系有他的亲戚,更有他的老乡,但他们都没因这层关系而获得任何照顾,都是靠自己打拼。

对此,李嘉诚认为,我老是在认为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李嘉诚认为,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

在人才使用和管理上,李嘉诚确有高人一筹的眼光和胸襟。

家族式管理会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这样的管理,也许凭创业者的杰出才华可以显赫一世,但很难维持第二代的辉煌,更难像一些具有先进管理制度的家族企业百年兴盛。

当然,西方管理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不像华人经商那样富有人情味;研究和计划十分周密,但决策周期相对较长,不像华商握一握手,便达成决议。

李嘉诚中西合壁,各采其长,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一个项目,李嘉诚会周密调查,仔细研究——这是西方的方式。一旦确定,打一个电话或握一握手,就完成并实施了决策——这是李嘉诚的风格。

经过多年思考的探索,在李嘉诚的现行管理体制中,既有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可以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长实是一家股权结构复杂、业务范围广泛的庞大集团公司,李嘉诚可以认为是这一商业帝国的绝对君主,但在集团内部,却丝毫看不到家长制的影迹,它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

不管长实系的未来发展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也不管李氏父子未来将有何作为,李氏王朝的兴起与发展已经告诉了人们许许多多。

当然,不只是李嘉诚,任何大老板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一方面靠学习别人的长处,一方面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整合,因此既不能轻视管理,也不能图省事,照搬别人的经验,非得花费心血自己研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