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IN 谈资
3692900000004

第4章 电影篇——必知的经典电影(3)

事实上,加菲猫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越来越接近人类而非猫。1980年代初期,加菲猫开始以两脚行走而非以四脚爬行,而漫画的主题亦渐渐加入了情景喜剧的成分(例如加菲猫取笑他的主人愚蠢或情场上的失败),反而着墨猫的毛病的地方越来越少。一些读者认为,虽然漫画的画功多年来没有改变、没有退步,但就题材而言,该漫画的质素正在下降。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吉姆·戴维斯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作者,甚至不是主笔了。

《肖申克的救赎》信念

在影片中,瑞德有一番话语发人深省:“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监狱就是如此的将一个人彻底改造,狱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为一个计量单位。当看到忽然间岁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人的希望都会消失殆尽。所以瑞德告诫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同样的,安迪在刚到肖申克监狱的时候,监狱长的训词里也说道:“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意思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任何希望与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里每个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而监狱里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里的每一个人都彻底制度化了。

老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了50个春夏秋冬,当他收到假释令后不是喜极而泣,而是惧怕接受即将离开的现实。正如瑞德曾经说的那样:“busy for living,or busy for death”。所以,如果没有同安迪的约定和给予的希望,那么出狱后的瑞德也必将重蹈布鲁克斯的覆辙。

然而安迪却始终没有屈服,一直坚信着希望,而且没有一刻不在构筑着自己的希望,他对恶势力(三姐妹)坚决的反抗,不失生活情趣地进行艺术雕刻,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由狱警海利请客的啤酒,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从安迪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在他身上始终折射出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安迪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完全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借用瑞德的话就是: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that"s all.Their feat her sare just to obright.(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最终明白了,影片一直都贯穿着希望,是希望救赎了自由,只要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终存在。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很喜欢影片的结局,碧蓝的大海,银色的沙滩,一条破船,两个老友,浅浅的微笑,紧紧的拥抱。此时无需语言文字的表述,却能让感动渗透到每一个细胞。海天一色的湛蓝,心灵也是透彻的,让人感觉到拥有希望的世界时多么美好!

《现代启示录》痛苦

《现代启示录》是反战题材影片中思想比较复杂、深刻的一部经典之作,故事徐徐展开,慢慢讲述,为我们呈现出越南战场的全景式画面,导演用昏暗的笔调,讽刺的手法,另类的人物为我们展示出战争的惨烈,以及在战争影响下人格的异化。

故事实际讲述一段旅途,美军上尉威拉德接到总部的命令,去刺杀脱离了美军的科茨上校。科茨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如今却已陷入疯狂。他在越南境内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推行着野蛮、血腥、非人的残暴统治,威拉德率领一小队士兵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丛林前往越南。在寻找科茨上校的过程中,威拉德几乎横穿了整个越南战场。他目睹了种种暴行、恐怖、杀戮与死亡的场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撼。在不断的杀戮之中,威拉德也几乎变得疯狂。最后历尽艰辛的威拉德一行终于来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国。他们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严酷的折磨。但这却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对科茨。科茨本可以杀死威拉德,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借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终于从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脱。而威拉德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心中的邪恶与黑暗,体会到了邪恶所引起的疯狂。土著们跪倒在他面前,他实际上已取代了科茨?科茨的疯狂被制止了,但在整个越南战场上,恐怖与杀戮仍然在疯狂地进行着。

导演用了很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光影变幻、音响效果、蒙太奇等等营造出一幅人间地狱的惨象,看这部影片需要极大的耐心,我也是在卢老师的课上分两次看完的,个人觉得上半部分好看些,下半部分思想很复杂、很深刻,可能因为看了上半段,对下半段有太多期待,结果下半部营造的昏暗、血腥的氛围有点让人接受不了,结尾有太多隐喻和象征,所以有一点看不懂的感觉,不过,这部影片对人心里世界的探寻和人精神的表现,已经使它区别于其它反战片,达到深刻的境界,这确实是一部很有思想的影片。

《天堂电影院》生活

多少人喜欢年轻欢畅时的容颜,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脸上苍老了的痛苦的皱纹,爱你那朝圣者般纯洁明净的灵魂。——叶芝《当你年老的时候》

如果说《玛莱娜》中的西西里少年对于年长的美女只有“发乎情,止乎礼”地暗恋的话,那么《天堂电影院》中的多多似乎就根本是为了电影而生,对于电影的热爱也可以尽可能地宣泄。小小的放映窗口竟可以变幻出那么多的人生!光与影交织的就是现实和理想的梦境。对世事的似懂非懂的年纪,但已经开始有等待(等待参战的父亲归来),有执着(喜欢电影),能够挤进电影院看免费电影,这对于多多无异于天堂。——设在教堂里的电影院,是跟上帝最接近的地方。可以说放映员艾佛特影响了多多的一生。多多与艾佛特的友谊便因为“电影”开始,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别人的台词和悲喜中延续,在光影的交替中年华逝去。直到谁家少年初长成,直到前程莫辨的爱情的降临。

艾佛特说得没错“真实的生活跟电影是不同的”,爱情承载了太多暗藏的条件,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拒绝平庸,就一定得放弃些什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多多将要经受相思、求之不得的寂寥,但既然不是一切美满都必须和可以像电影中一样轻易地上演,“道是无情却有情”,于是,当初艾佛特那机缘巧合的棒打鸳鸯散也绝对值得原谅了。

中国佛说,人活着就是“苦”: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爱别离,求不得皆属“心”苦。意大利人看来比较属于乐天派的民族,也许是宗教信仰的关系吧,再凄苦的年代,再凄苦的等待,在用“电影”表现出来的时候却绝少看得见泪水,他们自有他们“乐”的方式。然而不知道,假如西西里小岛没有电影,没有电影院,那么多多的童年是不是还会有天堂?

《返老还童》做你该做的

一段神奇的成长经历,一曲凄美的爱情故事,它让我们相信,只要有爱,一切都有可能……

本杰明巴顿是特别的,他生下来的时候是全身充满皱纹的老人,死去时,却是又白又胖的婴儿。他的人生是逆行的。而黛西的一生,则是正常播放的录像带,顺着常人的轨迹行进。这样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从遥远的地方走到一起,撞击出炫目的火花,然后又相离而去,走向各自的芒远……

亲爱的黛西,尽管生活的轨迹人们无法改变,但每一个人都无法对这样的相遇无动于衷。有些记忆,有些相遇,它会穿过岁月的年轮经久不息,因为它来自于灵魂深处的融合。

我已经筋疲力尽,无法再支撑下去了。我知道你必将再次寻我而来,没有什么可以留给你的,唯有那一本日记,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也有我对女儿的思念,告诉她,她的父亲无时无地不在想念着她。告诉她,我真希望能亲吻她跟她道声晚安,真希望能在她第一天上学时送她去学校,能在她伤心时给她一个肩膀。

而现在,这一切都将无法实现,我希望她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她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她从未有过的感觉,希望她能见到与她观点不同的人们,希望她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即使是她的生活和她想象的不一样,我也希望她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亲爱的黛西,我知道有人告诉了我的一切,当你到来时,我正瘫倒在钢琴架上,熟悉的音乐正从僵硬的指缝间流出来。

而此时,我已经如孩童一般,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这一切,我感觉到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记起来,就像我已经有过一生,但是我记不住它是怎样的了。

你迈着蹒跚的脚步再次向我走来,以你瘦弱的臂膀再次将我抱起!

亲爱的黛西,看吧,窗外的蜂鸟已经飞起,这是它在飓风之中最后的飞翔,而我也累了,你的胳膊也困了吧,我将轻轻的闭上眼睛,耳畔响起那首熟悉的钢琴曲,还有我们一起听奶奶讲过而最终你也给我多次讲述过的童话故事,当然还有你的亲吻,,,

哦,亲爱的黛西,我还要告诉你,这一生,能做你的爱人,我幸运至极;这一生能做你的婴儿,我无怨无悔。

晚安,黛西!

《伟大的辩手》激励

黑人演员的良心。

《伟大辩手》以1953年的非裔高校WileyCollege为舞台,讲述美国文坛的黑皮肤大家迈尔文·托尔森在战后种族歧视甚盛的岁月里指导组建一支名不见经传的辩论队,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挑战哈佛大学队的故事。有了1953年代的时间背景和黑色皮肤的人物身份,这部片子必不可少的容纳了种族、政治等一系列宏大的命题。这些命题是如此的严肃而深刻,以至于让我感觉没有能力来评论。还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吧,说说影片的与辩论有关的那些事。

辩论在美国是有传统的,如果我们说美国是一个以宪法立国的国家,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认为美国是一个靠辩论建立起来的国家,作为制宪先贤之一的詹姆斯?麦迪逊用一本《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辩论》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美国辩论少了一点游戏的色彩,辩论不是闹着玩。美国的辩论传统应该是继承于欧洲,如果说整个西方哲学史都只是柏拉图的一个注脚,那么只要翻开《理想国》,你就会发现辩论简直就是西方人进行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

每一个期待参与辩论的人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何而来?不加粉饰的话,答案或许不那么崇高。或许你觉得自己才高八斗,需要在辩论中展示一下;或许你希望通过辩论,得到一些训练和提高,然后再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或许你只是想体会一下曾经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辩手们的感觉;又或许你是想通过辩论吸引你心仪的姑娘。毋须回避这些动机,更没有必要作出鄙视的姿态,这些真是的动机恰恰就是一个辩手努力训练的动力。

你可以为了这些而来,不过,作为一名伟大的辩手,或许你也为其他的东西而战。托尔森教练在确定辩论队人选之后,给队员们讲了一个奴隶和奴隶主的故事,大致是说奴隶主感受到奴隶们不听话,即便用暴力镇压也不能驯服他们,经过思索最终找到的解决方法是让奴隶们变得肉体强壮但剥夺他们的思想。“留下身体,取走思想。”只要这个社会存在着治者与被治者,这个方法会被使用。沃夫纳格侯爵在《思考和箴言》中断言:“伟人就是通过教弱者如何思考,让他们走上错误之路的。”其实每一个辩手,即便大家有着不同的初衷,但是一旦你开始辩论,你就开始了一个辩手真正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寻找,找回并保留你们的理性思想”。不论是在准备辩题的讨论中,还是在荷枪实弹的辩场上,每一个辩手都会告诉其他人:“不要用权威来逼我放弃我的想法,如果要我认可,请说服我。”

WileyCollege辩论队的基础训练是每个人嘴里叼一枚橄榄(貌似是在模仿色诺芬),然后大声说出教练灌输他们的信念:

谁是裁判?上帝是裁判。

为什么是上帝?因为他决定谁胜利,谁失败,而不是我的对手。

谁是你的对手?他根本就不存在。

为什么不存在?因为它不过是反对我所说真理的声音。

《拯救大兵瑞恩》战争+人性

这部影片主要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马歇尔将军怕这颗独苗再出意外,使伤心的母亲绝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8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

“一只颤抖的手、一句临终时的遗言、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这三个情结构了火爆的美国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题。

影片中这一只颤抖的手不是说米勒上尉在战争前的心理恐惧,而无非是要说明战争给人留下的无法抹灭的苦痛的记忆。从这一只颤抖的手,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或惊栗,或惨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伤痛。

《拯救大兵瑞恩》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我们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一样惨烈,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深思。

《黑客帝国》对人的探索

作为一部在美国以及在全球各地都获得巨大成功的好莱坞商业片,《黑客帝国》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而且形成了一种“黑客文化症候”。这在盛产商业巨制的好莱坞也是不多见的。比《黑客帝国》更早的影片,取得如此成功的有《星球大战》和《银翼杀手》,三者都是科幻片,都打破了当时的票房纪录,都已经进入经典电影的行列。最关键的是,三者都引起了文化批评工作者和哲学教授们的注意,并且在意识形态上影响了当时的美国人。

“真实荒漠”:哲学的小甜饼“这就是你一生中都会体验到的感觉。感觉到这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你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但知道它在那里,就像在你脑中有一个碎片,搞得你快发狂了……到处都有Matrix,它无时无处不包围着我们,甚至在这里,这个房间里……是这个世界蒙蔽了你的双眼,让你看不见真相。”

“什么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