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IN 谈资
3692900000005

第5章 电影篇——必知的经典电影(4)

“真相是你是一个奴隶,尼奥。你,和其他所有人一样,生来受奴役……你给关在一所监狱里,这监狱你无法闻及,无法品尝,无法触摸。这是你头脑的监狱。”

以上是《黑客帝国1》中,墨菲斯和尼奥的对白。把这段对白放进任何一部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里,都可以称得上恰如其分。然而,假如把这段对白放进一本20世纪的哲学著作中,则显得幼稚和不够专业。

在《黑客帝国2》中,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又把这种对“真实”的认知转移到了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上:

先知“神谕”对主人公尼奥说:“你不是如何选择,而是为何选择。”

钥匙匠回答尼奥:“我要完成我的使命,这就是我存在的目的。”

设计师回答尼奥:“所谓选择,只是一种幻觉。”

实际上,《黑客帝国》就是通过大众对其的文化消费推销了自己的世界观。换句话说,《黑客帝国》的世界观,是典型的面对消费社会量体裁衣的结果。众多论述《黑客帝国》的文章中都谈到了“真实”,波德里亚认为,“影像不再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虚拟的实在。”这就是《黑客帝国》比它的诸多前辈科幻小说家和哲学家们获得更大成功的原因所在。因而可以说,《黑客帝国》本身已经扭曲了我们对真实的感知——一个关于真实世界的无限循环。

《乱世佳人》倾国倾城

瑞德的魅力也远远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嘴角那一丝挥之不去的略带嘲讽的微笑是他的金字招牌。他仿佛永远都在用置身事外的目光冷眼旁观着在迷宫中横冲直撞的局内人。所以他的嘲讽有他充分的理由。

他不在乎社会的约束,道德的规范,他只活给自己看,只看重自己的结果,不在乎过程。所以他可以热爱北方佬的精明,却又从心里看不起他们的贪婪和鄙陋;他嘲笑那些以满腔热情参军的爱国志士,却又在亚特兰大沦陷之后,南方注定战败的情况下,抛开爱人,毅然参了军。他曾是大名鼎鼎的西点军校的学生,所以直接加入了炮兵连。他永远是那样的理智,冷静。

他挽救了十几个三K党人的生命,却用了极不光彩的手段,他深爱着思嘉,却又不能让她知道,因为他最清楚思嘉是一个会在爱她的人头上挥动鞭子的任性霸道的母狮子。他最了解思嘉,胜过思嘉自己,而且是唯一一个在清楚地了解了思嘉的为人之后还能继续爱她的人,他们太像了,都是骡子,既不是淑女,也不是绅士,但他们可以活的其所,因为他们实际,为现实而生活。

他用一个男人所能想到的爱一个女人的所有方式去爱思嘉,可是她却对他的爱视而不见,他很有耐心的等待着思嘉能够明白她真正需要的人是他,可思嘉的固执让他无可奈何。爱女白邦妮的出生,让他把对思嘉的爱转架到了小邦妮的身上,他不允许女儿受一点伤害,对邦妮过分的溺爱。为了邦妮长大后可以顺利进入社交界,他拼命的挽回在亚特兰大丢失的名誉,而这正是他曾经最不在乎的,他在邦妮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父爱,因为在他眼中,邦妮就是思嘉呀!一个没有被战争和贫穷摧毁的完美的思嘉。他在女儿身上收获了爱,可是谁曾料到巨大的不幸会降落到邦妮的身上,爱女的夭折让他近乎疯狂,他甚至不允许下葬邦妮,而且他和思嘉之间也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媚兰的去世,思嘉执迷不悟地追求“完美的礼服”使他彻底绝望,决定黯然离开,结束他心灵的漂泊,回到属于他的地方去。

最唯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情观,他的爱情是决不可通过“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实现的,他永远都屹立在标榜着狮王般尊严与骄傲的金光大道上,他生命的图腾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形态,不会蜕变为世俗的规定,而被束缚。可思嘉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啊,瑞德的具有烈焰般燃烧的热情也无济于事。在他决定离开之时,他和思嘉的距离是这么近,而他的心和她的心却又相隔那么远,他已经伤透了心,任思嘉说什么,都无法弥补了。他不得不承认,在他拥抱了世界的时候,输给了一个虚无的灵魂。但他永远都不会以一个凄惨的失败者的形象出现,他的魅力在他消失在字里行间的那一瞬间都还在毫无保留的展现。

《魂断蓝桥》生死之恋

《魂断蓝桥》在美国电影史上不算出众,却是美国电影在中国成功的典型范例。成功指的不仅仅是票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但凡喜欢看电影的中国人,一提到美国经典电影,很难忽略掉《魂断蓝桥》,而它也是我爱上好莱坞电影的原因。电影以二战作为序曲,由罗伊的回忆带我们回到一战的伦敦。同样的滑铁卢桥,伊人已逝,战争却还在继续,不禁令人唏嘘。

那是在空袭时,罗伊偶然帮助了美丽的芭蕾舞演员马拉,两人相谈甚欢。影片前半部分洋溢着爱情片惯有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罗伊看马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即使许多年后,杰克和罗丝在泰坦尼克号上飞翔,也没有像罗伊的求婚那样打动我。费雯丽像小猫一样害羞迷人,好像一点拨就会融化,当她既惊喜又紧张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罗伊时,又像一只不知所措的小鹿在乱撞;罗伊像小熊一样可爱阳光,好像拥着爱人就是拥着全世界,白马王子既纯真又成熟的心灵,既温柔又霸道的求婚,让观众和马拉都一起兴奋不已。当他们接吻时,那幸福的神情,让还在童年的我,就似乎明白了,情人的吻应该是很温暖、很美妙的吧。

可是,当部队提前开拔,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后,整个故事就倒向了悲剧的一面。先是失业,后是马拉以为罗伊阵亡,接着是沦为应召女郎。看着一个清纯女孩成了妓女,观众的心都揪紧了。但最大的悲剧却在于,陷入肮脏的泥潭后,那个昔日的纯洁爱侣,那段纯真年代的最佳见证——罗伊回来了!

我们设身处地为马拉想想: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实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爱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范,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发现了你的过去,他会失望,甚至可能会轻视你。你能忍受吗?一个你深爱、曾经也深爱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坏的一面。然后,他赞赏的、爱慕的、渴求的目光演变为鄙薄的、后悔的、漠视的……任何人想到这儿,都会寒气阵阵袭来。

在爱情中,有一种情绪叫“先发制人”——“我知道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装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样子。”在马拉的这种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强、好面子的人会采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这人迟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装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样子。”这是一种以伤害对方为结果,达到保护自己最终不受伤的方式,但马拉不是这种人,如果她会的话,她就不是她了。

假如马拉不那么爱罗伊,只是单纯地想自己的生活会由此发生好的转变,而不去想自己在罗伊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她根本不会离开。而离开罗伊的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沦为妓女,一是由于生活所迫,二是以为爱人已死,心如死灰,贞洁也毫无意义。而现在,罗伊回来了,自己那颗纯洁的心灵也跟着回来了,可不纯洁的经历却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认为怎样也抹不去。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战争造成了悲剧,性格也决定了命运,马拉是柔弱的,惹人怜爱的,令人同情的,所以她的不幸赚来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会幡然大悟,为什么《魂断蓝桥》在东方受到的追捧远比它的故乡美国来得热烈。因为故事中的贞洁观念、门第观念、一见钟情、一生痴恋,简直同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毫无二致。《魂断蓝桥》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输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是因为它迎合了东方人的价值观。

《罗生门》人性丑恶

黑泽明的《罗生门》,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

一间破殿,陈旧的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人性就如此丑陋地被呈现出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五十年代初的日本也正是昭和时期战后新旧右翼更替的时期。影片从一开始的滂沱大雨中,就在借行僧和樵夫的口叙述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兵荒马乱、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一个武士,一个强盗,两人的境界应该是有很明显的高低之分。然而在整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是武士的懦弱和无赖以及对自己妻子的绝情、冷漠和鄙视。强盗虽然强暴了女人,而他从一开始对与自己的罪行就毫无否认,并且在女人被武士羞辱的时候他说过那样一句话:“不要这样对待她,她们不是男人,她们无法克制的哭,是因为她们是弱者。”虽有男权的成分在其中,但是与懦弱的武士相比,真小人和伪君子的鲜明对照让看者从心里面明白黑泽明意图揭示和讽刺在日本当时的年代,武士道的精神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已然不如一个山野强盗。在影片最后,雨当然是停了,天空虽然依旧是厚厚云层,但终究有金色的阳光透射出来。而在微弱的阳光下,樵夫抱着一个新生的弃婴缓缓离去,行僧也终于看到人性中依然存在的真挚的一面。在叙述了漫长的八十多分钟人性的懦弱和欺骗之后,黑泽明在结尾给了所有人一个金色的美丽希望。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是对。然而,软弱从何而来?再追溯回去,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于是一切发生。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起了他内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然后,纯然是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象。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旧的罗生门下,鬼魂都觉得害怕的地方,却在柔和的阳光下真相大白。

一阵一阵的微风始终在吹,如同欲念无尽。而每个人心里面的那道阴暗的罗生门又是多久才放晴一次?这或许是黑泽明在影片里留下的又一个质问罢。

《教父》复杂的社会

《人证》人性、人情、人伦

日本推理影片《人证》是一部让人喜不自禁的外国电影。这不在于它曲折推理的案情,以及这一案情所表现的战后近30年中从日本到美国的时空的遥阔。我喜欢的是电影编导刻意企求的它的内在哲理涵义和对人类人生与时世中的不平与苦难的深刻的痛感与同情心。而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地通过女主人公八杉恭子的屈辱的过去身世、她的后来的发迹,直到最后自我毁灭的一生的悲剧性遭遇来表现的。

应该说,八杉恭子并非一个只有单方面的酬世于虚荣浮华、为人则狠毒残忍的女人;而应该说她是一个有着复杂人生观、带有分裂性二元性性格的人物。她有自己的饱尝过种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的辛酸苦果的令人同情的一面,又有一旦居高临下时歧视自己的半异种半异族的黑儿子的令人唾恶的一面。而后一面的原因,则又是在于她害怕昔日战时年月的那种曾经带来自己的屈辱与丧失人的尊严的苦难生涯会再度重现到她脑海的回忆中来的缘故。她珍视自己用心血开创与争得的眼下全新的华丽的生活方式,而主要是珍视她的那种受到周围世界承认与尊重的真正合人性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作为一个人,其追求应得的人生幸福的自身权利所表现的人性美好的一面。但是,历史与生活的辩证法使影片摆出一个新的残酷的事实于其面前,让她必须做出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是要一个对她已成过去、已是陌生的闯入者的黑儿子,还是要那种对她已经习惯了的自得自满、歌舞升平、荣华富贵、带艺术性商业性的社交生涯?在瞬息间,八杉恭子做出了,或者说是她所囿于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环境,使她不能不做出了一种错误的选择——杀死前者,保全后者。然而,这是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的选择、罪恶的选择——这就事与愿违地导致了她的一生,包括为她珍视的一切的最终毁灭。

在临毁灭之前,八杉恭子觉悟了,但是已经晚了。影片的感动人心的地方正在于揭示了八杉恭子一时表现的(却不是一时造成的)那种非人性的残忍的罪恶与最终的合乎人性的“良心发现”的懊悔与自责的对照。

因此,影片作者显然指望人们不应当把谴责的矛头仅仅对准八杉恭子。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人类白种、黄种、黑种诸种族间的互不信任的隔阂与排外,白种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与压迫,乃至男人对女人的歧视与压迫的这种种人类间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传统习俗的劣根性,乃是影片所要加以谴责的真正目标。直到今天,这种非人性的造成人类成员间的一桩桩悲剧性冲突的终极原因,也并没有能被消除,它也不是由人类现在的一代、两代人的努力所能消除得了的。但是,人类中一切正义的有人性的人们都会努力去逐步消除它。人类终究会自己起来克服自身身上所表现的一切非人性的耻辱的传统习俗的罪恶。这或许是人类终究会表现为还有着人性的证明。无疑,影片《人证》的现实而深远的内在哲理涵义,影片《人证》的片名的寓意,就在于此。

《城南旧事》人间烟火味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