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都有用,只有我冥顽无能。虽然只有我和大家不一样,但我还要继续研究规律以提高修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表达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思想。自强是什么?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的道德精神还蕴含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容。因为只有不断地革故鼎新,应时以变,才能步入更高更强的境界。
古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凡事领先一步,就能占得先机,这是大部分人熟悉的商业规律,然而对老板来说又多了一层意味:一旦别人和他们同时展开竞争时,他们实际上已处于劣势了。
给老板的启示:“快半拍”的商法是老板致胜的杀手锏。
老板林以文,拥有多家电影院,在竞争曰趋激烈、效益普遍下降的电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的电影院却个个效益良好,原来他采用的正是“先发制人”的战略:在别的电影院采用常规经营法时,他对自己的电影院加以改装,推出大银幕的设计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后当大银幕逐渐普及时,他又看准了日本人对日本片子已经膩烦的心理,马上改放欧美片。这样他又走在了前面,当然赚的就比别人多了。
先发制人,必须有超前的思维,能想别人之未想。老板薛来宏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突然冒出了一个古怪的想法:捡驻抛弃的罐头盒来出售。但是,当时身无分文的他,连一张摆罐头盒卖的柜台都没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薛来宏找到了一块做房顶用的锌板。于是,他搭了一个简易的摊位,开始做罐头盒生意.由于坚持“诚实待客、包君满意”的经营方针,得到了顾客好评,罐头盒的销售量也直线上升。从此,许多朋友都学着薛来宏的样子做起罐头盒生意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物质资为缺乏,这种做法确有先见之明。
“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永远比对手快一步”,这就是海尔集团的标准。
几年前,很多的中国消费者或许还不知道滚筒式洗衣机,但张瑞敏以其超前的眼光,预计到滚筒洗衣机将在中国大有可为,毅然投资兴建了海尔梅洛尼(青岛)洗衣机有限公司,首次将20世纪90年代最先进的滚筒洗衣机生产技术引进中国。6年后,市场证明了张瑞敏战略的前瞻性和正确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7月份海尔洗衣机的市场份额已达到50%左右,并打破了国际滚筒洗衣机市场欧美品牌垄断的局面,产品还出口到了滚筒洗衣机的发源地——欧洲以及世界家电市场的竞争高地——美国。另外,海尔又推出了29分钟“快速洗”滚筒机,这款滚筒机充分整合了全球科技资源,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大大增加了海尔滚筒洗衣机的个性化竞争力。29分钟“快速洗”滚筒机,全过程洗衣仅需要29分钟,与普通洗衣机相比,大大缩短了洗衣时间。虽然洗衣时间缩短,但通过内部程序设定不同的转停比,使衣物的洗净比丝毫没有降低。通过加热洗涤,不仅能洗去衣物上的污渍,而且还能起到抗菌、消毒的作用,使衣物穿起来干净、舒适,皮肤更加健康。这款融人个性化设计、更加贴近消费者的29分钟“快速洗”滚筒机成为2001年夏季洗衣机市场又一大消费热点。
速度制胜,海尔彩电在海外市场上的成功同样证明了这一市场真理。如何抢先一步?海尔彩电的经验是,努力缩短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直接从消费者那儿获得需求信息,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与消费者的距离越近,市场敏感度无疑就越强,对未来趋势的把握无疑也就越准。在美国,家长对电视节目中的暴力非常戒备,海尔彩电就率先推出具有V芯片防暴力功能的彩电;在有些国家,电视的制式与别国有所不同,海尔彩电就抢先推出适合该国制式的彩电。正是凭借“抢先一步”的意识,海尔集团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企业中离世界500强最近的一个。竞争的生死时速中,不能在起步上迟对手一点。决策必须迅速,迅速才能制胜。
说到行动的迅捷,我们不得不佩服温州老板。前温州********董朝林认为:“温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赚,第二天就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里,行了,再盖厂房,大了才请管理人员。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轮不下来。”
1992年金秋,上海街头梧桐叶黄了,诱人的糖炒栗子满城飘香。某晚,酒足饭饱后,长住上海大方饭店的温州乐清五金机械厂朱厂长逛街去了,他把这种消闲称为“跑信息”或者说“捡钞票”。拐出延安东路就是热闹非凡的大世界,一家食品店门口排长队买糖炒栗子的人们引起了朱厂长职业性的条件反射。这些年来他悟出了一条发财真理:“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一定有财神爷在微笑。”朱厂长开始仔细地观察,他发现急于尝鲜的上海人买了糖炒栗子后,都急猴似的咬着、剥着吃,而常常又把栗子内核弄得四分五裂,现出一副狼狈相。
“能不能搞个剥栗器?”“信息发生器”在他的大脑里启动了。他迅速画出了剥栗器的草图,材料用镀锌铁皮,成本每只0.15元,出厂价0.30元……10分钟后,他推开了商店经理室的大门。经理认为:这是一项发明,顾客肯定欢迎,不过,上市要越早越好,两个月够不够?朱厂长笑了,两个月?我一个星期后就送上门。经理不相信:这审批、核价什么的,没两个月怎么行呢?当晚,传真将剥栗器草图传回了朱厂长在温州家乡的工厂.一副模具两个小时就出来了,冲床开始运转。3天后,一卡车剥栗器涌进了大上海,大大小小商店门口的糖炒栗子摊主成了朱厂长的经销商。
朱厂长得意地说,这一个小小的类似于汽水瓶盖的剥栗器至少创造了4万元利润。
企业需要不断改变,这样它才有活力。一个能不断奉献新意的人会觉得自己充满活力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一个企业来说也同样如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活力,而改变可以说是企业充满活力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中的老字号(所谓“百年老店”)之所以缺乏市场竞争力,剔除政治和社会的因素之外,“不改变”是他们的死结。不改变是不会“日新又新”的,如几百年不变的所谓“古方”(同仁堂),不变的制鞋、制袜(内联陞)等。2003年6月,有300年历史的著名老店“王麻子剪刀”黯然地宣布破产。社会已经到了今天,“王麻子剪刀”如果没有新的产品奉献给消费者,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看看遍布市场甚至地摊的真假瑞士军刀和各种厨房用刀,就不难理解“王麻子剪刀”的破产了。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作为民主党代表的克林顿总统使美国有连续10年的经济增长,从我们的政治观上讲,民主党候选人、副总统戈尔当然应该当选。但美国人不这样看,一位美国朋友对我说,不能总是一家干,要换换试试。结果也证明,2001年上台的是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
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在变化中求得进步。
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中,企业是不会有前途的,而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变和进步是企业经营的必胜之路。
每日进步1%是一种进化式的创新和变革,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老板、创造者的使命和任务;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述的是企业全员一致的行为。
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中国市场上成就了许多跨越式成长的企业,如同20世纪初的美国,中国进入了老板创业的黄金时代。但历史就是这样,黄金时代往往是短暂的,中国企业也要大浪淘沙。成千上万的老板和企业会烟消云散,成为一道记忆的彩虹,留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则成为世界上一遭亮丽的风景线。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产品也没有永远的市场,正是这“两个没有”,才迫使企业不断改变、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