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老子提倡以正治国,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天下,正即是清静之道,来治理天下国家,要求统治者要顺物之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也不强迫人民去接受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事。天下禁令多,老百姓就愈穷,民间凶器多,国家就会更加黑暗。统治者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一般老百姓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要求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戒欲戒奢,不多事扰民,不是凭自己的心意来制定法令政策,也不能恣意妄为,以此来影响百姓,使他们也能远离淫佚伪巧,自然顺化而归淳朴。
老子的一个门徒名叫庚桑楚,得到了老子无为之道的熏陶,学成之后带领一批人来到一个叫做畏垒的地方住了下来。在跟随他的人中,那些有为、有作、有私的人,通通让他们离去;那些无为、无作、无私的人,让他们留下来。结果三年之后,畏垒这个地方就获得了大丰收,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给老板的启示:实行上无为而下有为的弹性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道家还设计了“上无为而下有为”的弹性管理模式。这里所谓“上”指的是一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所谓的“下”,则指除了最高领导者之外的所有的组织成员。“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模式体现了组织分工的重要原则。不管一个组织是大还是小,都必须有十分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作为最高领导者,相对于组织的其他成员而言,要处于一种相对无为的状态。所谓无为,并不是任何事情都不做,而是指尽可能不要做任何具体的事务。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其最高领导者处于这个宇宙的最高端,是该组织的“道”的体现,“道”的化身。道的清静无为的属性决定了最高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就是要尽可能地从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以便能发挥主宰与根本性的作用,如战略性目标的规划、核心理念的确立、与外界沟通原则的制定等等。
汉初,陈平和周勃都在汉文帝手下当丞相。有一次朝会时,汉文帝问周勃:“一年中全国审理判决多少案件?”周勃回答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中伞国收入多少粮食和钱财?”周勃再次谢罪说不知道,汗流浃背,因不能对答而感到非常惭愧。文帝于是又这样问陈平。陈平说:“各种事务都有主管者。陛下若想了解审理判决的情况,就请问廷尉;若想了解钱财和粮食的情况,就请问治粟内史。”文帝说:“如果各种事务都有主管者,那么作为丞相,你的职责又是什么呢?”陈平说:“丞相的职责就是主管群臣。对上说是辅佐皇帝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说则是哺育万物生长发育,对外是镇守安抚四方诸侯,对内则是爱护百姓,督促各级官员做好他们的工作。”汉文帝于是称赞陈平答得好。周勃大为惭愧,出朝后埋怨陈平说:“您平常竟不教我怎样对答皇帝的问话!”陈平笑着说:“您任丞相的职务,难道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如果皇帝要问长安城中有多少盗贼,您也要勉强回答吗?”于是周勃知道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如陈平。过了不久,周勃借口有病请求免去丞相职务,陈平独自一个人担任了丞相。
与“上无为”相对应的是“下有为”,即一般管理人员的任务在于运作具体的事务,就是对组织及其最高领导者所制定的目标、理念、原则的具体实施。组织的最高领导者即使他们的才华横溢、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他们也必须“无为”。因为一个组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组成部门各有自己的职责与功能。
在传统组织中,一般实行的是刚性控制和管理,一切的决策权都集中在管理层,任何事务都由上层决定,而下层部门和员工则没有任何变通的权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失去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一个组织要想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反应,就必须解除刚性控制的拘束,实行“上无为”“下有为”的弹性管理,来增加组织的活力。
所谓弹性管理,是与刚性管理相对的,就是在保证必要控制权的基础上,以灵活为出发点,在决策层的统一老板下,将企业划分成许多相对独立的较小的部门,各部门独立运作,对决策层负责。心理学家诺玛曾经说:“一个没有弹性的主管,可以说是最没有效率的老板。”弹性管理模式的竞争优势在于:放弃那种集权式的控制,而将权力适当下放给各个部门,可以使决策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的干扰,而专注于公司的宏观战略和目标;各部门自成系统、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各部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可以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效益。把各个部门作为自治单位,使各个部门的经理能从整体的观点来组织本部门的各项事务,有利于组织的专业化和内部组织的协调,并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培养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
只有实行弹性管理,公司的各个部门才能长久保持弹性与机动性,才能形成有机的管理结构和分权模式,才有助于降低个人与功能团体间的障碍,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满创新气氛,促进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