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3674100000015

第15章 说话的平衡术(2)

伯夷与叔齐相视一笑,并说:“哎,真奇怪呀!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哇!从前神农氏得到天下,每时祭祀都很虔诚并不求福;对待百姓尽力讲信用不无他求。要求处理政务就处理政务,要求治理就治理,不借他人的失败来显耀自己的成功。不以他人的卑贱来显示自己的尊贵,不借机谋取私利。现在周朝是借殷朝的混乱而取得天下,崇尚谋略而取得民心,依靠武力而维持天下,以杀牲畜立誓盟作为信用,炫耀自己的行为来取悦于百姓,以攻杀征讨来谋取利益,这就是推翻了殷朝的混乱而取代了暴虐。我听说古代的贤人,遇上升平的世代不逃避责任,碰到混乱的世代不苟且偷生,如今的天下黑暗,殷朝的道德衰败,与其同周朝来同流合污而玷污自己,还不如远避来保持我们行为的高雅。”

于是,他们就逃避到首阳山,就饿死在那里。

这里阐述了伯夷、叔齐为什么被称为雅土。

列子说:高雅的音乐俗世小人不能够欣赏,对于“折杨皇夸”这类的庸俗乐曲,一听就会哈哈大笑。这就是说高明言论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至道之言,隐晦而不明显,流言俗语却通行于世。有两人受迷惑就会停滞不前,则无法达到目的。当今天下人都受迷惑,我虽有向往,怎么可以达到呢!明知不能达到目的还要这样去实行,这也是迷惑,所以还不如赶快放弃,不再打它的主意。不再打它的主意,还跟谁一起去忧愁呢?丑陋之人在半夜生了孩子,连忙要点灯照看一番,惟恐孩子像自己。

这里介绍了小人听到雅乐与俗乐的不同的表现。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随从子敖来到齐国,专门是为了吃喝吧。我意想不到你研习古代圣人的学说竟是为了吃喝。”由此可见,乐正子太庸俗了。这里说了乐正子庸俗的原因。

一个人立身于世,难以免除世俗的污染。怎么办?爱好高雅,其实就是一种修炼。比如琴棋书画,皆可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作装潢。”他还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知识使人高雅”呢?

一个人是否“雅”,往往体现在举止言谈当中。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交往目的。

在1920年巴黎的一次舞会上,上尉戴高乐邀请汪杜洛小姐说:“有幸认识你,小姐,使我非常荣幸,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荣幸……”而汪杜洛则说:“不是吗,上尉先生,我不知道还有比你的话更动听,比此刻的时光更美丽的……”他们一边跳着舞,一边倾诉着,当跳完第六支舞曲时,已经山盟海誓,定下终身了。这闪电式的恋爱,的确是一见钟情!

由于人们的个性不同,职业各异,文化修养有高低,气质有别,因此他们同恋人的交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表达方式、言谈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说,还应有个基本原则:在理想上要谈得远大些,在学识上要显得渴求些,在心灵上应流露得美好些,在感情上要表达得丰富些,在语言上要表现得文雅些,在情态上要表现得诚恳些,在情爱上要表达得含蓄些……如能这样,你同恋人的交谈将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凡事都要有个“度”。举止言谈雅一些当然很好,但也要分场合、对象。诗歌是一门很高雅的艺术,但在球迷朋友当中你不“侃球”却谈诗,不挨揍就算便宜。

孔乙己对“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们满口的“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怎么能不“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呢?

所以说,雅固然好,但当“俗”不“俗”也不对。

有时,特意“俗”它一次,还真是一计呢?

郭小川在《祝酒歌》中说:“酗酒作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可见“醉酒哭天”的,是够俗的了。但王以哲醉酒吐“真言”却虽“俗”犹雅,被传为佳语。

1936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派他的侍从晏道纲到驻扎在陕西的东北军任参谋长,实际上是去西北当监军,督促“剿共”的。

晏道纲俨然以蒋的化身自居,趾高气扬。对此,东北军将领深为不满,但又敢怒而不敢言。

在一次晏道纲出席的宴会上,正当大家尽情酬酢、举杯畅饮之际,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王以哲,连吐两口酒,把酒杯往身后一掷,前仰后合,一副醉态。

他推开搀他的人,醉醺醺地说:“不要拉我,让我讲几句话……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这次又到了西北,辗转数千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去的愿望!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都没有。张副总司令(张学良)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特支费才10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一个师长,真令人悲伤啊!”

王以哲说着嚎啕大哭,泪流满面。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感到悲痛和义愤,而晏道纲坐在席位上十分尴尬,不知所措。

在回家的路上,王以哲突然问随从:“你看我这出戏,做得怎样?”

随从始而吃惊,继而恍然大悟,说:“好,好得很,不但代表我们东北军慷慨陈词,也代表张副总司令倾吐出无法说出的心里话!”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以哲并没喝醉,只是借酒撒疯,说话给晏道纲听的。

他把长期积在东北军官兵心中的郁闷,对蒋不抗日反而去“剿共”消灭异己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一古脑儿地发泄出来。

这些话,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是“犯禁”的,在其他公开场合绝对不敢说。

然而,王以哲利用酒席这个特殊的场合,不但说了,而且把对手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俗”它一把,还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趣的是,在很多时候雅士瞧不起俗子,而有些俗子却力图向雅士靠过去,以求沾得一份雅气,成仙成佛。这也算是善于划分人类等级层次,擅长争短论长,喜欢装潢做秀的雅士和俗子的一大特色,也是独一份的。雅士自认为是上九流,读圣贤书,书锦绣文,文能载道,道可指点江山。

因此,雅士在那些想靠过去的俗子眼中,非圣即贤。雅士的一个眼神,在某些俗子看来就是霞光万道,一口气就是大江长河,真是把雅士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岂知他们在哪些雅士们的眼里,均是胸无点墨,整日瞎奔波,不可和其谈经论道,是上不了席桌的土豆黄花菜。

更可笑的是,雅者有时离不开俗者,某些俗者却以雅者为人生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雅者需要俗者的恭维和抬举,以此满足自己那俗气十足的虚荣心。雅者讨厌俗者,所以雅者总是和他的同行愿意挤在一起。

不幸的是雅行之中有真雅也有假雅,更有小雅和大雅。所有雅者同聚一堂之时,也是我们这些俗子静坐壁上观,看热闹之时。聪明点的假雅见到真雅后,装傻充聋,一语不发,便可在雅堂占得一个座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假雅,硬要在雅堂耍猴戏,卖鼠药,便会惹得真雅、大、小雅鼓声同鸣,万箭齐发,将他扫地出门,还要吐上几口浓痰,以表雅之高者,是尔等混迹之所的恨意。

假雅被扫出门后,大小雅便开始大斗其法。谁曾想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一会便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可惜的是他们总是非学术的争论,学问的探讨,而是你能彩练舞九天,我就能下海缚苍龙,人人是楚霸王,个个是汉刘帮,都只为那丁点儿虚荣心,搞得狗咬狗两嘴毛,既热闹又可笑。这也是雅者的通病,也雅行的毛病,古有之,只不过今天则更甚。

受了委屈的雅士,在郁郁寡欢之时,就会想起平日里一心想靠过来的俗子,甚至刚出雅堂,便折入俗室,以求得到一些慰藉,达到一点平衡。来到俗室操一口京片儿,说一嘴孔孟之道,着实让某些俗子的俗室蓬荜生辉,让他深感佛光普照。

于是,如此俗子听着、捧着、学着,唯恐学之不像。看着昔日里一心想靠过去,今日受伤雅士的举手投足之雅气,听着其非凡之谈吐,似乎看到了嫦娥妹妹,宋玉哥哥,喜在脸上,乐在心里,便努力仿效,能怕是东施效颦,也要捶胸蹙眉做痛苦状浣它几匹纱。更何况什么东施、西施关他屁事。

就这样,如此俗子就显得一脸深沉,莫测高深。其实,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不俗不雅的“二转子”,久而久之就成为“暴发户”,自我感觉良好起来,也就开始雅上他几把。

大雅有之,只不过如古井无波,面对喧嚣尘世,坚守一方净土,甘泉自流。

大俗有之,只不过如璞玉未凿,身处滚滚红尘,任你“天风吹我不能立”,心头自有一盏明灯照,日暧生烟,星夜生辉,淳朴率真。

其实,雅俗之别只是学识、修养不同所表现的气质有所不同而已。但好事者总是以自认为的雅和俗,对我辈凡夫俗子划圈子、分层次,说高深、道荣辱,搞得我辈缺乏定力、心浮气躁者,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搞出好多笑话,还要转过身去甜甜地说声“谢谢”。

人只要活得真实,就无所谓雅或俗;只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就能活出真性情,活出生的乐趣,死的坦然。

3、听与说的平衡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沉默是金。成大事的人都善于多看多听少开口。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曾国藩说:人生坏事的两个因素,一是自傲,二是多言。

世界上的麻烦有一半是因为说话不当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所以,说话不当的危害跟愚蠢是一样的。说话不当者未必都是愚蠢的人,但的确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嘲笑张昭说:“坐议立谈,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这正是那些敏于言而拙于行者的真实写照。许多人,坐在那里夸夸其谈时,好像很有本事、很有谋略;临到做实事时,却什么也干不好。这不过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已。归根结底,嘴上的功夫千般好,不如把事情做好。

行敏,有利于言讷;言讷,可以促进行敏。任何只把事情挂在口头上而不落实到行动上的个体者,就没有心想事成的机会,不过惹人笑话而已。

古时有两名盗寇,身背金银珠宝逃命,被一条河流拦住去路,不得已只好涉水渡河。老大对老二说:水流且急,游到水中,若是觉得力不从心,就丢掉一点背上的金银珠宝,继续向对岸游,;再若感到体力不支,就继续再丢,保住自己的性命是最重要的!老二点头,连称“高见”。此时,捕盗者跟踪而至,老大老二急忙纵身入水,向对岸泅渡,没多久,老二就觉得颇为吃力,于是扔掉一半背上的金银珠宝。到了水中央,老二仍感体力难支,又把另一半也扔掉了!

老二筋疲力尽地上了岸,回头一看,老大还在离岸很远的水中挣扎,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此时,老二大喊:快扔掉金银珠宝!老大听到喊叫,也想解开背着的包袱,扔掉金银珠宝,可是,他已经没有解开包袱的力气,最终落了个葬身水底的结局。

在嘴头上,老大比老二说的有劲,而在行动上,却不如老二敏捷,因此,老二敏行而保住了性命,老大只在敏言,终于丧命。

这虽然是一则盗寇的反面故事,但也能说明,善于言而不善于行,结果往往是天壤之别的。

世间卓有成就的人大多是敏行慎言之人,尤其是对沉默的价值格外推崇。吉辛则说:“人世愈来愈吵闹,我不愿在增长着的喧嚣中加上一份,单凭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献了一种好处。” 甘地说:“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训练之一。”

庸陋者以为只有高声叫卖学问见识才是进取之道,他们对沉默不以为然,不屑一顾。有一则幽默:某人参加会议,一言不发,事后,一位评论家对他说:“如果你蠢,你做得很聪明;如果你聪明,你做得很蠢。”这个评论似乎很机智很有见地:蠢人因沉默而未暴露其蠢,所以聪明;聪明人因沉默而未表现其聪明,所以蠢。仔细琢磨,发现不然。聪明人必须表现自己的聪明吗?他必须把自己的才智暴露于众人之前,就像暴发户披金挂银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暴发吗?没有这个必要。

明朝李笠翁说:“智者拙于言谈,善谈者罕是智者。”当然,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的征兆,世上有的是故作深沉者或天性木讷者。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夸夸其谈者必无智慧。

坦露之心如一封摊开在众人面前的信。含蓄来自于自我控制,能够缄默方为真正的胜利。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伤人。

有人说言语是一种卑贱的东西,一个说话极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一个人话说得少而且说得好,便可被视为绅士。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两种教训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是很大的缺憾,是不幸的。我们常因话说得太多而后悔,所以当你对某事无深刻的了解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吧!

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是,人既然在社会中生活,就应该说话,而不能不说话,不然不如成为哑巴。既然要说话,怎样说才好呢?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最好能少说话,要说话则说自己经历过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的衷心之话,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能够启迪人的话,说能警诫人的话,说能教育人的话,说温暖的话,说能使人排忧解难的话。

自己无把握做到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不该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伤情感的话不要说,造谣的话也不要说,粗言秽语不要说。

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音、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应该加以研究。

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心,要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我们只要朝这个目标走去,是会有发展的,有收获的。必须知道,为了保持你的话被人所重视,永不使人讨厌,惟一的秘诀是说适量的话、恰当的话,说适量的话能使你静静地思索,使你说出的话更精彩、更动人。

做一个忍耐的听众,是谈话艺术当中一项重要的条件。因为能静坐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和具有谦虚柔和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之中,最先也许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后则是受人尊敬的。因为他虚心,所以为任何人所喜悦;因为他善于思维,所以被众人所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