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3674100000013

第13章 追求的平衡术(4)

屈原被怀王疏远后,楚国的腐朽贵族官僚们得势了。秦国见有隙可乘,派出宰相张仪携带许多珍宝财货来到楚国,贿赂上官大夫、子兰和怀王的宠姬。

张仪向楚怀王建议说:“秦国最痛恨的是齐国。如果楚国同齐国断绝交往,秦王愿意赠送楚国六百里土地。”屈原一眼看穿这是个骗局,他虽已处于逆境中,但是为了楚国的前途,毫不考虑个人得失,仍劝告楚怀王千万不要轻信上当。可是,利令智昏的怀王不以为然,宣布了同齐国绝交,然后派人到秦国去接受赠地。

谁料张仪指着地图对楚国使者说:“这儿六里地送给楚国。”楚使大惊,问:“不是说六百里吗?”张仪冷笑地回答:“楚王听错了吧,哪有六百里呢?”

楚怀王对这个骗局恼羞成怒,立刻出兵攻打秦国,结果两战皆败。这时,怀王后悔不及,只得又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谈判恢复楚、齐两国的友好关系。秦国害怕楚、齐联合起来,就主动提出愿意退还汉中土地的一半,同楚国讲和。楚怀王声言不要土地,只要张仪的头。张仪居然满不在乎地来到楚国,因为他知道,在楚国他勾结了一批怀王左右的亲秦派,他们会保护他的。事情果然如此,楚怀王虽然一时囚禁了张仪,但在亲秦势力的庇护下,又把张仪放回了秦国。而且,楚怀王还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又同秦国恢复了交往。这时,屈原从齐国回到了楚国,得知楚怀王放走了张仪,知道事情又糟了。

不久,秦国提出秦、楚两国联姻,同结友好的事,并要怀王到秦国去会面商谈。屈原又识破了秦国的阴谋诡计,恳切地劝告怀王千万不要去上当,因为秦国像虎狼一样,不会怀有好意的。可是,楚怀王已经鬼迷心窍,再加上亲秦派的怂恿,根本听不进屈原的话,终于去了秦国。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扣留,并被逼割地,丧权辱国。不久,楚怀王忧愤成疾,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这时,楚国腐朽没落的贵族官僚更加得势,他们进一步迫害打击屈原。终于,昏馈无能的顷襄王把屈原的官职削去,把他放逐到汉北去远离郢都过流浪生活。

屈原在被流放期间也想遨游天下,实现理想,可是出发时,他忽然在晨曦中看见家乡。车夫也感到悲伤,连车马都驻足了。

他终于留下来,他说,就是死也要“狐死必首丘”,不愿离开祖国。屈原被流放长达20来年,终年漂泊,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向腐朽势力妥协。他走遍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大部分,接触了人民群众,怀着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心情,写下了大量诗章。如《离骚》是他的长篇抒情诗,把现实和幻想交织起来。他在作品中上天下地、驰骋四方去追求他的理想,揭露黑暗势力的丑陋嘴脸,激发出嫉恶如仇的精神,表现了追求理想的坚贞意志和深挚的爱国之情。

楚国国势衰落了。公元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郢都。他感到祖国濒于危亡,前途茫茫,自己已无立足之地,于是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诗篇《怀沙》。

5月5日这一天,屈原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畔徘徊,面对江水,心潮起伏不平。他为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和无法挽救祖国的灭亡感到绝望,仰望长空,悲壮地大声吟诵《怀沙》诗章。“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我知道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了,为了真理我绝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光明磊落的君子啊,我将以你们为榜样。”然后,抱着一块石头,怀着一腔浩然正气,纵身跃进波涛之中。时年62岁。

屈原的正气、品格、爱国忠贞,历来被人们敬仰和怀念。他的高洁气质与日月争光。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离骚》被译成各种文字,为世界人们所传诵。

屈原正是经受了被流放的磨难,才写出了《离骚》——这不朽的传世之作。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只有经受过而且经受住磨,才能有所成就。

是的,历史上,凡有大成就者,几乎都经历过磨与炼。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成与败的平衡

成不可骄,败不可馁。

“成与败”,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似乎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来研究它,因为人生的每一步,都涉及到成与败。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一个“成”字。所以,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在研究成功的秘诀。

成功如蜜甜,失败如药苦。当我们没有经过坎坷,就轻而易举地尝到成功时,成功的甜味也会入口即逝;可当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才尝到成功的甜味时,那甜味就回渗入我们的血液,在口中回味无穷。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出成功的甜味的精髓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呢?

圣人们曾说:尧、舜、汤、武的成功,不论是顺理或背理,只要他们顺应了时代就昌盛,就成功;桀、纣、幽、厉的失败,不论是做错事还是做坏事,违反了时代就失败。

这里强调的是顺应时代才能成功。

圣人们还说:磨练心性,提高道德修养,不能为外物所干扰,排除一切私心杂念,需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精神品质达到炉火纯青,一尘不染的境界;想建立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须到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去奋斗,并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就能完成的,只有始终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态度,一种宽厚博大、光明磊落的胸怀,才会有所成功。

这里强调的,是既要小心谨慎,又要胸怀磊落才能成功。

老子说:要想治理天下却又违背自然规律,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天下的百姓是神圣的,不能使用强制的统治而违背他们的志愿和本性。否则他必定会失败;强制地统治天下,则必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是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制则不会被抛弃。世人的秉性不相同,万事万物有前行有后随,有缓慢有急躁,有的坚强,有的虚弱;有的安稳,有的危险。因此,圣人只顺其自然而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古代圣人要求执政者统治天下必须无为、无执,“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要天下大治,只有顺其自然,不可过分苛求,政治清平,天下百姓自能拥护政权。相反,只会天下大乱,战争纷起。

老子强调的是,顺其自然方可成功。

孔子说:如以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未完成,却停下来,那是半途而废;平整土地,即使倒了一筐土,却继续进行,那是在不断地进步。

孔子强调的是,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孙子兵法》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阮,远近,上下之道也。”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地形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研究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将帅的职责。此法的核心是:“地形者,兵助也。”

为人处世与兵战一样,也要注意环境的创造。

每个高明的将领,都懂得如何争取在较好的地理环境下作战。每个聪明的人,除了要有一副善言的口舌之外,还应懂得如何在较好的环境中处好人际关系。

若想发挥自己的能力,就要注意你所处的环境是否合适。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和气氛,则应设法创造,这就是“环境创造法”。

选一个最佳环境,造一个最佳时机,使你在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良好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选择位置、制造气氛过程中,你要格外注意对方的身份、年龄、交往目的,因事因情而定,相得益彰。

成功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失败是每个人不屑一顾的,可是失败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就三番四次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百般阻挠我们寻找成功。

人们喜爱成功,痛恨失败。可是也有人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经典句子。人们经常把它当作失败后的托词,用来掩饰埃及的懦弱无能,却从不用心去体会这句话的奥妙之处。只有不断遇到失败的人,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时时警戒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教训,如同有一把金钥匙,为你开启成功之门。

成功可以消磨人的意识,失败可以锻炼人的意识。成功时,人们常常会骄傲自大,不思进取,躺在成功上,自鸣得意。时间一长,就会丧失斗志。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就是为了警戒那些自以为只要在某件事上取得一点点成功,就洋洋得意,坐享其成的人。这样当下一个失败袭来时。只会惊慌失措,坐以待毙了。

成功是目标,失败是经过。只有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能取的最后的成功,那样的成功才最真实,最可靠,只有吃完了如药苦的失败,才能真正品出成功的甜。结果固然重要,但是经过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失败后,不要自暴自弃,要勇敢的站起来,张海迪说过“一百次跌倒就要一百零一次的站起来”。成与败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息息相关,相互依存,没有谁能将成功与失败分开,更没有谁能永远成功而不经历失败,没有谁告诉我们哭与笑曾经的承诺,也没有谁告诉过我们成功与失败的交错,探索是一首永恒的歌,让我们把青春写进无悔的选择,不再去计较得与失,不再去计较成与败,我们的价值就在曾经的奋斗中。

成功是对执著者的一种馈赠,成功偏爱那不屈的心。

失败是对成功者的一种警戒,失败锻炼那坚强的心。

成与败相辅相成,共同存在,成与败只在一念之中,即使成功与自己没有缘分,也不应后悔,而应在经历一次挫折后,继续扬起希望的风帆,荡起理想的双桨,矢志不移地向理想的彼岸划进,即使是一无所得,最终我们可以无愧的说:人生,我们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翅膀但我已飞过”泰戈尔老人的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重在参与,人既然要生存就希望成功,但重要的是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显示出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