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高明叫无为
3671300000009

第9章 识人用人戒律(1)

十九戒:疏远贤人

疏远贤人,是领导者之大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要有贤能的人相辅佐,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你身边聚集了大量贤才,有能力的人,你才能够更好的驾驭你的权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疏远贤人呢?

领导者惟有放下架子,求才若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实践中树立礼贤下士的形象,才能够吸引一大批人才。

“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人才任之”,“何世无才,急人不识之耳”。任何时代贤才都如过江之鲫,怕就怕没有识才的眼光。有的领导没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认为“地球缺了谁都照样转”。孰不知,再怎么高明的领导也不是万能的神仙,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个人的精力有限,身边没有几个能人干将,身单力薄是成不了大事的。

当然,贤才大多都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心理,如果领导者想揽为己用,就必须具备礼贤下士的气度,如果一味采取“顺我者用,逆我者除”的方针,则只能得到奴才或庸才,而失掉真正的人才。

东汉末期,战火风云四起,在众多的割据势力中,刘备起兵较晚,势力最小,一直寄人篱下,没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尽管他身边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忠心耿耿的骁勇战将,但是缺乏一个运筹帷幄、把握全局的军师,故而始终打不开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安十二年(207年),也就是在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才有了历史性的转变。

诸葛亮素怀大志,博学多才,关心时事与政局变化,经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与乐毅。知其者皆称他为“卧龙”,对他的才干极为叹服。

刘备偶得谋士徐庶相助打了几场胜仗,却被曹操施计将其逼走。徐庶有感刘备之情意,临别之际向他推荐诸葛亮,他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回答:“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言下之意,诸葛亮非比常人,是一位自尊自负的贤才,你必须亲自去请才行。

于是,刘备与关羽、张飞兄弟三人备厚礼同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去,只见到了守门童子,诸葛亮却沓无踪迹。问童子,童子却说,先生清早便已外出,踪迹不定,不知去往何处,也不知何时归来。刘备兄弟三人只好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数日之后又前往拜访,是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刘备一行顶风冒雪来到隆中卧龙岗,哪知在家的却是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又未得见。无奈,刘备亲手写下一信,说:“玄德久慕先生高名,两次前来,均未遇而回,无限惆怅失望。”信中恳切陈述了自己忧国忧民之心,表达了无限仰慕之情,表示还会再来求见。

次年春季,刘备择吉期,更新衣,斋戒二日。当时,关羽认为以刘备的身份,两次前往拜谒,其礼已是不菲,并猜想孔明肯定是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故意避而不见。张飞更是烦躁,直说不用刘备去,他自己去用一条麻绳捆来便是。然而刘备却用古代周文王及齐桓公敬贤之事开导两位结义兄弟。这次前往,孔明虽然在家,但守门童子却说先生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刘备不忍打扰,不让通报,竟拱立阶卞耐心等候。童子欲通报,刘备仍坚持不让惊动,直站立候了一个时辰,这位卧龙先生才起身下堂,接待了刘备。

诸葛亮素知刘备是汉朝宗室中的俊杰,又见到他如此诚意求贤,觉得他是个可以辅佐以定天下的明主。于是,与刘备促膝而谈天下大势,详细分析了各方势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为刘备谋划了南取荆州,西据巴蜀,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进而一统的策略。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刘备闻言,颇为赞赏,顿时拜谢不已,并诚心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以致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感其至诚,当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随后,诸葛亮与刘备同归新野,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朝夕请教,并委以重任,拜为军师。这时,关羽、张飞都认为诸葛亮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会空谈,对刘备的作法表示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诸葛亮确实没有辜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在他的辅佐之下,刘备终于扭转了以前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按照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方针,与孙权结为同盟,在赤壁一战中击败曹操的百万大军,随即又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以后,刘备又进取益州,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

局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刘备请出诸葛亮犹如鱼之得水,这一点都不过分。而诸葛亮对刘备的至诚礼遇也矢志不忘,终身报答,即使在刘备去世之后,仍南征北战,欲图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之所以能够由弱变强,扭转局面,是因为得到诸葛亮这位贤才的辅佐。然而他能够得到诸葛亮,关键在于他求贤若渴,能够礼贤下士。刘备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诸葛亮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成大业的难得人才,所以他在求贤过程遇到挫折时,不顾关羽、张飞的埋怨,放下架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拜谒,以诚示人,以礼待人,终于打动了诸葛亮,这才有了“隆中之对”,做出了争雄天下的重大决策。

欲求贤才,必须礼贤下士。但要真正办到这一点,却又极不容易。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的经过始末中看,礼贤下士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礼尊。孟子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帝王和政治家往往通过谦让恭顺、虚怀若谷、尊敬贤才、礼貌待人等形式和方法,表现出对贤能之士的礼尊,从而达到争取人才的目的。二、重用。许多贤俊决定自己去留的条件往往是“言听计从则留,不从则去”。如韩信,在项羽手下不过是个持戟侍卫的郎官;而到了刘邦那里,在萧何的力主下,被封为大将军,从此死心塌地为刘邦东征西讨。后来,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马上拒绝,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刘项之得失显而易见。三、政策得人心。争取贤能,人才管理方法的正确应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关键的还是所奉行的政策必须得人心,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如商朝末年,商王纣荒淫无度,暴虐民众,以致民怨沸腾,贤才匿迹。与之相反的是,周文王待民宽惠,在其所辖范围内推行保民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在文王仁政的感召下,大批贤士仁人不招自至,云集周围。

现代社会,人才成了各行各业发展的能动因素。可以说,一个组织要想有所发展,必须造就和吸引一大批人才,而这对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得到优秀人才,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作好本职工作,创造一个为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才能吸引有所作为的人才与之共同奋斗。那么领导者自身魅力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

第一,道德高尚。由于领导者大都掌握一定权力,所以要耍一耍权威大概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一般来说,单凭权力只能吸附那些趋炎附势之徒,而真正的贤能之士并不会买帐。

贤才对那些只凭权力的领导虽然也能够服从,但对领导者个人却总是敬而远之的。他们对于领导,固然不能无视他手中的权力,但是更看重他的思想和人格。因此,只有那些本身道德高尚,有较高声望的领导者,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干部,大家才愿意跟着他干工作。

第二,大度容人。胸中天地宽,常有度人船。作为领导者大度容人,首先要容人小过,容人小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他人的小过,需要有点糊涂。宽小过,总大纲,以纲行律己,不以纲行取人,这些都是值得记取的经验之谈。相反吹毛求疵,就会失去含弘气象,这样是最容易失掉人心的。另外,领导者大度容人还要善于容纳异己。容人的要害之点在于容异,就是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人。领导者只有做到对人宽宏大度,容人以德,才能感人肺腑,令人尊重,也才能吸引大批贤才。

第三,学识渊博。领导者的魅力不是领导权利带来的,而是凭其本身学识才干赢得的。没有学识才干,有了权力也不会产生多大维力。一个领导者只有具备所管业务的具体知识和领导工作的规则等方面学识才干,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拥戴,贤才才有可能向你靠拢。

第四,重视、尊重人才。即降低身份,敬重现任,延拔群土。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尊贤思才、礼贤下士的逸事典故,至今仍被人们传为美谈佳话,周公姬旦“一出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魏文帝“思贤甚于饥渴”,他对陈群“待以交友之礼”。这些有作为的帝王将相之所以获得了大批治国安邦的贤才能土,使之在政治舞台上能够大展宏图,正是由于礼贤下士的结果。实践证明,只要领导者放下架子,求才若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实践中树立礼贤下土的形象,你的身边就会吸引大批人才。

二十戒:没有容人之量

“宰相肚里能撑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些说明了,人要有宽大的胸怀。一个鸡肠小肚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就容易意气用事,常常妒贤嫉能,听不进去忠言逆耳,所以领导者要有容人、容才之量,能容纳则能招之、用之,不能容之则流向他方,错失良才。

项羽因不容忍韩信的出身低微,结果使韩信改投刘邦,自断臂膀;《水浒》中的白衣秀士王伦容不得人,结果被林冲火并。

领导者必须用人,用人就不应以人才为敌,只要是人才,能为我所用,就应不记前嫌,不记前过,敢用和善用曾经犯过错误,反对过自己,甚至与自己为敌的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对有过前嫌的人一棍打死,一味纠缠于过去不放,动不动就揭别人的历史上的“伤痕”、“污点”,如此与他人为敌,其实是与自己为敌。

魏征去世后,唐大宗曾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寻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足见其在朝中的地位。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后迁至相州临黄。唐高祖武德末年,魏征为太子诜马(官职),是太子李建成的首要谋士。当时,为争夺皇位,太子李建成与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明争暗斗。作为太子的心腹,魏征经常劝太子宜早采取有力措施,先下手为强,收拾掉竞争对手。然而,太子不听魏征的话,终至命丧黄泉。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败北。李世民把魏征找来责问他:“你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何道理?”见太宗如此动怒,当时在场的人都为魏征的危险处境担心。然而,魏征却一点也不惊慌,他对李世民说:“人各为其主。皇太子建成如果听从我的话,就一定没有今天的杀身之祸。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李世民听了魏征的回答以后,肃然起敬,不仅给予格外的礼遇,而且提拔他为谏议大夫。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的一天,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设宴款待文武百官。在宴会上,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王硅和魏征都是当年太子的近臣,我一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又和他们坐到一起了。”唐太宗回答说:“在过去,魏征的确是我所痛恨的人,但是,他忠心耿耿,不过是各为其主,作为臣子,这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称道的。正是因为魏征敢于冒犯我,直截了当地争谏,不允许我做错事,所以我才这样器重他。”

当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有时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一杀了之。有一次魏征又当众顶撞李世民,弄得他难以下台。罢朝回宫后,恨恨地说:“我早晚要杀掉这个乡下佬!”皇后闻言大惊,问:“为谁而生气?”李世民告诉她:“魏征这老家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令我难堪。”皇后听后未言,却去更换朝服前来向李世民拜贺,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李世民听罢,转怒为喜。后来他说:“贞观之治,尽心于我,敢于犯颜直谏,处处为国家考虑者,只魏征一人。”因而他经常“引魏征入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往来不绝,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去世。唐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官员都去吊唁,都参加葬礼,并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上。出殡时,唐太宗登御苑西楼,远望魏征的棺车,悲哀痛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总有一得。人没有十全十美的,贤能有短亦属常理。“重大节,宽小过”,以轻罚或赦免不罚来唤起有过者的良知,使其常怀感激之情,使之更加竭力效忠于自己。

宋初名相赵普是我国古代著名贤相、陈桥兵变中拥立赵匡胤为帝,他立首功。建国后,他为宋太祖出谋划策,用“杯酒释兵权”之计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解决了唐末以来形成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政权的局面,太祖对其亲任有加,常亲往府中探视,商议国事。

开宝六年(973)的一天,宋太祖往赵普府中探视,恰逢钱王叔以赠送海物为名派专使携信函和十瓶瓜子金送给赵普,东西刚放到庑下,太祖的车驾就到了,东西尚未藏好太祖就进来了。赵普当时的惊吓可想而知,因为太祖规定:为官者收受馈赠罪在不赦。赵普赶忙跪地请罪,言称自己尚未开瓶不知内装何物。聪明的皇帝当然明白钱王叔此举的用意,但他不动声色,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你就收起来吧!钱王叔以为贿赂你,寡人就会为你左右,也真是太愚蠢了。”他不但没有对赵普实施惩罚,而且待之如故。太祖的宽容大度,令赵普感激万分,因此更加忠心耿耿,竭力辅政,太祖太宗两朝的重大政绩,赵普功不可没。可见,宽恕贤者的小过比杀之而后快更能吸引贤者。

正因为宋初统治者坚持了“重大节,轻小过”的方针,四海之内的贤士争相投奔,争取了后周和南方各国的大批官吏,使贤者居其位,能者乐其职,为结束五代十国的纷乱,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重要保证。

“重大节,轻小过”是正确用人的一个重要方略,合理使用,会收到重赏严罚所达不到的效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从修身来讲,为人必须清、正、廉、洁。但过份的清正,就会变得刻板,不能对人持宽容厚道之心,也就不能容人。和人交往、共事、用人,该糊涂的,就要糊涂,该马虎的,就得马虎。尤其是领导者,更要有容人之量。俗话说“宰相肚里能行船”,行大事者不拘小节,便是这个意思。如果秋毫毕见,就容易让人觉得和你难以相处,愿意跟随你、和你共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终孤掌难鸣,难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