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高明叫无为
3671300000010

第10章 识人用人戒律(2)

轻小过不仅是指容忍下属的缺点,更包括失败。胜利往往和创新共存,成功多半与冒险同在。对于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失足跌跤是在所难免的。容人失败,可激发下属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成就一番伟业,遗憾的是,一些领导者往往不能容忍失败,动辄要下属立下军令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给下属造成一股无形的心理压力。虽然给予一定的压力是必要的,但不允许其失败只会使下属畏受畏脚,驻足不前,于事无补,徒增烦恼。

二十一戒:不善于团结各种力量

我们都生活中一个集体之中,不论是那些权力有多大的人,还是那些准备去谋取权力的人,都应该切记:行使自己的权力的过程中,不能独行其事。有很多人一旦大权在握,就旁若无人,不能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力量,结果使组织陷入没有效率的泥滩。

我们要明白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也许你的能力在一个组织中是出类拔萃的,作为一个领导,要懂得如何发挥一个组织的集体力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团队力量。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或许比较优秀,但是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强大的整体。否则这只桶就会变成一个漏水桶。

秦王赢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秦国势力已非常强大,各国客卿纷纷涌入秦国,以实现自己参与政事、加官进爵的梦想。他们当中不乏有才能的人。各国客卿的崛起,使秦国政治中形成了一股新锐势力,严重地威胁了秦国宗室大臣的权势。

这些无所事事,如同蠹虫一般,却养尊处优的宗室大臣,不能忍受那些锐气十足的新贵,便纷纷向秦王上书,先是列陈以前的实例,说韩国间谍郑国为秦修建水渠,其目的是阻挠秦的东征进程;然后,他们又提出:别的国家的人来秦,目的也都跟郑国差不多,大抵都是代他们的主子向秦王游说,或是做间谍,反正有百害无一利。秦王听了他们的话,下了命令:驱逐在秦国的一切别国客卿。

在被驱逐的人当中,有个叫李斯的青年人。他是著名学者荀卿的学生,韩非的同学,为了实现做官参政的愿望,他到秦国当了吕不韦的舍人,眼下是秦王政的客卿。逐客令一出,李斯大为着急:为他个人,这意味着他将被驱逐,刚刚开始有了希望的宏图将不得施展;为秦国,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目光清醒地看到这将堵塞秦的富强之途,无助于秦的扩大发展。于是,他连夜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谏他收回逐客令,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一开头便指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要驱逐客卿,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举动。)

然后,他举出大量实例,说明秦国的强盛有赖于客卿的功劳。有虞的百里奚、宋的蹇叔、晋的丕豹和公孙枝、戎的由余五人对秦穆公的贡献;有商鞅变法在孝公时的成就:有张仪的计策对惠王的帮助:有范雎对昭王成帝业的决定之举,内容详实,说理透辟。

之后,他又用了大量类比、比喻来说明逐客的不当。他说,秦国宫殿中罗致的宝物,如昆山玉、随和宝石、太阿剑、纤离马等,哪一样是秦自己出产的?如果一定只用秦国产的东西,那大家的首饰、器皿都从哪里来?甚至后宫的美女从哪里来?就连大王每日所听的音乐,不也有很多都是外国的民歌吗?

在篇末,他指出,秦若想强盛,必须博采他国之长,包括宝物、美女,更要包括人才。“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不产于秦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宝物;不产于秦的人才,也有很多对秦王忠心耿耿)其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已成为被人千古传诵的名联佳句。

李斯这封辞采丰富、说服力强的信到了秦王案头,秦王读后,立即心悦诚服,下令收回逐客令。从此秦王坚持改革开放,终于使各国人才都能在秦施展才华,使秦的事业生机勃勃。尤其是李斯,更是被秦王大加赏识,他也不负众望,在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后来还做了秦的丞相,成为一代名臣。《谏逐客书》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在秦的帝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做大事,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肯定不够的,一定要善于团结不同的人,为你做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领导,一定要有大胸襟,以公正无私的形象示人。不能搞小帮派,亲近了少数人,冷了众多人的心。大自然要讲生物多样性,用人也要讲多样性。

团队协作具有强大的威力,能使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人和具有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人结合起来,达到心心相印,肩并肩,携手作战,组成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相互协调的整体。

在自然界里,蚂蚁是随处可见,有时一窝蚂蚁多达几万只,但每一个蚂蚁窝都由一只蚁后(有些是一只以上的蚁后)、若干工蚁、雄蚁及兵蚁所共同组成的,它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同时受到工蚁的服侍;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工作;雄蚁负责和蚁后交配;兵蚁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外侮,保护家园。

它们就像我们工作中的团队一样,大家各自发挥自己所长,齐心协力,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蚂蚁的这种群策群力和其高效的团队动作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反省和借鉴。

“三个臭皮匠,顶过朱葛亮”,一个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可以产生巨大的效应。它可以避免团队的决策失误;它可以突破个人的能力;它可以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等等。

团队协作其实也是我们超越领导工作的一个方面。试问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人,他能超越自己的领导工作岗位吗?有了团队精神,你就不仅能站好自己的岗,不仅仅认为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就行了,你就能够发挥团队精神,去主动地做那些急迫或者没有做的事情,或者协调、帮助别人更好的完成工作。当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实际上你也帮助自己。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你提出很好的建议或者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你在工作中就可以吸别人所长,补己之短,让你的工作更有起色,更有效率。只要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工作能够做到极致,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团队了。

现在,团队建设成为最受一些组织欢迎的培训课程。组织在饱受长期内耗之苦以后,希望通过提倡一种团队精神来改变现状,于是四处找寻团队培训,不惜重金到户外进行team-w。rking或am-building的培训。当时感觉不错,可回来后就不灵了。

原因很简单,我们工作的环境及内容与户外活动有很大的不同,离开了特有的环境、特有的内容和氛围,培训的那套方法自然不灵了,毕竟工作与游戏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如何打造一支超级团队呢?

追求团队精神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团队精神的产生必须经过有效的团队经历。因此,团队建设方法和团队精神一样都不能放弃。

为了说明这一点,首先应明确团队的概念:团队是由具有互补技能组成的、为达成共同目标、愿意在认同的程序下工作的团体。

不难看出,在团队的运作中,程序(方法)是灵魂。在好的程序与方法下,团队成员会共同思考,统一行动,这样坚持下来便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会不断提升团队精神。

反之,没有好的、为成员认同的程序和方法,光有团队精神却也难于协调运作,团队精神也不过是口号而已。

举一个足球队的例子。一个球队是一个典型的团队,由前锋、中场、后卫、守门员构成,球队的目的就是要赢球。

可为什么同样的球员,不同的教练,成绩会有很大的差别?

原因就在于,教练换了,球队所遵循的训练方法和程序也就变了,从而影响整个球队的风格和士气。

一个团队的共同目标就是要“赢”,所有成员都要认同这一共同目标,并遵循为达成目标所设定的一套程序,让所有的成员都知道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协调彼此的努力,这就是方法。

这种方法应能够衔接团队内以及其个别机构间的差异;能够让团队共同使用,以执行任务;同时,也不会阻碍个别成员的贡献。

身为团队的领导就是要找到可遵循的方法,并让团队成员也认同和使用这些方法。成员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学会处理管理事项的共同方法方面。这里举一个成功打造出超级团队的例子。

一个主管升任总裁之后,为在组织内推行团队精神,把各级主管分批派去参加培训,大家都学到了处理和解决管理问题的共同方法。为了将培训的成果巩固下来,他有意制造了一种氛围,并身体力行。

果然,这个组织的气氛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他们学会了公开讨论,并愿意把自己的构想和别人交流,通过将学到的共同方法运用,使他们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做出更好的决策。

这位总裁通过引进一种工具和观念,使团队成员的“努力”得到“协调”和“整合”,互助合作及团队精神也就水到渠成。他并没有立意要建立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却通过团队成员在共同的准则及程序下,共同的工作中产生。

因此,一个领导要想在领导岗位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懂得如何与组织成员相互配合,而不是高高在上,一意孤行。

二十二戒:论资排辈

资历、级别、门第,都不过是表面的印记,不能说资历深、官阶大、门第高,其人必有才能。资历深浅,虽对衡量其人所从事的工作熟悉与否可供参考,但不能说工作久了其才必高。以资历、级别、门第论人,则难于知人,如此用人,必然多用庸才,将会失去人才。

论资排辈的现象在我们周围比之皆是,主要表现有:同一单位中,先来的升迁快,后来的靠边站;先人为主地认为资历长的能力强,资历浅的能力欠缺;资历和福利、工资等待遇直接挂钩,甚至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资历的独特地位直接影响单位的工作作风和领导的用人倾向,在提拔干部的过程中,能力已不再重要。

魏相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往探看,说:“公叔病,即不可讳,半奈社稷何?”公叔痤答道:“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如弗能听,勿使出境。”惠王默然,出而对左右说:“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公叔痤死,公孙鞅便投奔秦国,秦孝公纳而用之?结果是秦国日强,魏国日弱。

魏惠王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国君,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其相公叔痤病危,要求其推荐后继者以辅佐,痤荐举他的御庶子,即家臣,这是低级的官员。魏惠王认为公孙鞅是个小小的官吏,这样地位低下的人而公叔痤竟要他“以国事听之”,这不是“不亦悖乎!”,意是说公叔痤是病得糊涂说乱语。公叔痤也知惠王不用公孙鞅,叫鞅来告诉他并要他快走,公孙鞅认为惠王不听痤说的话用他,也就不会听痤说的话“勿使出境”,因为在惠王眼里,公孙鞅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是不会把鞅放在心里,也就不会理他的。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公孙鞅一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孝公正想称霸于天下,公孙鞅所说正称已意,因而大为赏识,任鞅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权,实行变法。

同是一个公孙鞅,在魏惠王的眼里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在秦孝公那里,却让他掌管朝政,成为个改天换地的“大人物”。他实行两次变法,使秦国起了根本的变化,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魏惠王不知用人,大才如公孙鞅不用,却用嫉贤妒才的庞涓之流,致齐国能用被他迫害致残的孙膑的计谋,于马陵设伏兵大败魏军,全歼魏军十万。而秦有公孙鞅辅佐,国力日强,魏在西方屡败于秦,失去少梁(今陕西韩城)和安邑,河西屏障开始被秦突破。公元前343年,公孙鞅率秦兵伐魏,虏魏将公子卯,从此,魏国国势日衰。

中国历代王朝在选拔人才上始终存在着种种偏见和陈规。选才不仅论资排辈,而且要看出身、门第、权势、名声。它严重影响了“任人唯贤”路线的贯彻执行。清朝改革家和思想家龚自珍曾针对这些旧习,强烈要求惟贤能是举,破格录用,大胆提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大声疾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龚自珍之前,中国古代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对用人中的种种弊端,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明确见解。不少有为的英才为了夺取天下,巩固政权,不受旧俗的束缚,而广罗人才。

不拘一格选人才,应着重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反对论资排辈

古人有不少论述反对论资排辈。

南朝周朗针对当时森严的门阀制度,坚决反对论资排辈,指出那些年纪大、地位高的人往往看不起年纪轻的人,而实际上却“不知其不及少矣”。他提出“既谓之才,则不宜以阶级限,不应以年齿齐”强调等级、资历和年龄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

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对清朝论资排辈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并彻地分析了它的弊端。他认为,论资排辈的危害很多,首先,使官吏素质越来越差。

指出:如果从三十岁作官算起,等到升任一品大臣时,已年老体衰,尽管年高德劭,办事稳健,但往往谨小慎微,畏缩不前,以致玩忽职守;同时,长期做官,容易留恋官位,年纪大了又要为儿孙打算,因而终日颓唐却又不肯辞职,即使因故而离官去职,也不会起用聪明才智之士,仍然论资排辈。其次,使士大夫普遍丧失生气。论资排辈,很难使勇于任事者得到鼓励,玩忽职守者得到惩戒,才干一般者没有侥幸心理,才干出众者消除怀才不遇的怨恨。

当然,更谈不上有人能积极考虑国家的长远大计,主动提出有关大政方针的建议。因为资格浅的人会说:我只要熬年头,安分守己,虽然有先后,过了中年,总有希望作尚书,、侍郎,何必在资格不足时,因和上级争辩而断送仕宦前程呢。资格深的人则认为:我已经熬够了头,一向循规蹈矩,好不容易才当了大官,怎么能去和上级争辩,把过去的辛苦付之东流呢。总之,由于论资排辈,大家都混日子,熬岁月,无所作为。龚自珍的这种揭露真可谓人木三分。

凡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很少在人才选拔上论资排辈,不少有远见的人十分注意提拔年轻人,从基层提拔有才之士。

二、反对看出身、门第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讲究出身、门第,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这恰恰是选拔人才中的严重弊端,因此,有识之士多持反对态度。

苏绰在参与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坚决主张选用贤良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门户之见。“将求才艺,必先择志行。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苏绰选用人才的标准是很明确的;这就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备,而全然不顾及其出身门第的高低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