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高明叫无为
3671300000026

第26章 谋略智慧戒律(4)

一是想方设法取得康熙的宠爱。胤稹深知获宠是争夺储君至关重要的一步,于是他先从康熙的性格脾气着手,最后得出要想获宠就不能太显露自己的争储之心,更不可操之过急,只能慢慢地建立自己的形象。因此在康熙面前,他总是非常小心,从不露出任何急躁、争权的痕迹。

例如康熙四十八年,胤稹被封为亲王。受封时,胤稹对康熙说:“我现在的爵位已经很高了,你又封我为亲王,可是胤禩、允禟他们却还只是贝子,大家都是兄弟,这样一来,恐怕会有人说闲话,请父皇将我的爵位和赏赐分给弟兄们吧。”

胤稹的这番话正合了康熙的口味,康熙非常重视兄弟骨肉之情,看到自己的骨肉相互争斗,不免伤心,因此胤稹的话无疑是针对康熙心病的一剂良药,他不但没有把胤稹的爵位降低,反而更加重用他了。

二是谨慎处理好与其他兄弟之间的关系。在皇兄皇弟面前,胤稹从不显露自己,虽然大家心中十分清楚谁都有夺位的欲望,但是胤稹却处处表现出自己的亲切和善。例如,当胤樱在遭到皇帝谴责时,胤稹就多次上奏,为胤禊说好话,希望康熙不要追究胤禩的过错。康熙五十五年时,胤禩得病,此时胤稹正陪同康熙在外巡视,但是他却向皇帝请示,要求回京探视胤禩。

对于以前的皇太子胤扔,胤稹也是一样表示拥戴和尊敬,甚至被认为是太子党,当胤扔再次被废时,胤稹也曾上奏请求复立胤扔为太子。

胤稹在兄弟面前的种种假相,起到了很好的隐藏作用,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望。

三是加强联络文武百官,无论权位高低都进行笼络,以便在朝野内,造成一种舆论,胤稹是首选皇储;同时又大力培植党派势力,并将这些人安放在各个职位上,为其夺取皇权打好基础。

胤稹为了能多拉拢一些官员,经常邀请官员上府套近乎,并让手下人帮他一起积极地与官员们联系,惟恐漏过一个。有一次,胤稹想拉拢礼部侍郎蔡埏,就派手下人去请。蔡埏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加上康熙也曾下过命令,不许结党营私。于是蔡埏便以自己身份不便与王府来往为理由回绝了。

过了段时间,胤稹又派年羹尧去邀请蔡埏,可是蔡埏仍然不接受。胤稹在几次碰壁之后,仍不放弃,继续寻找机会。终于,在一次蔡埏去热河行宫向皇帝辞行的路上,胤稹见到了蔡埏。他与蔡交谈时,推心置腹,并热情地将左副都御史李绂介绍给他,从此蔡埏便成为胤稹的心腹。

经过他的经心挑选,终于形成了一股小小的势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个个精明能干。例如总督年羹尧、布政使戴铎,以及步军统领隆科多都是胤稹的死党。

以隆科多为例,隆科多是胤稹养母孝懿庄皇后的弟弟。他先前与胤扔亲近,胤扔倒台后,他转而投靠强大的胤樱集团,后来他发现胤樱不被皇上看中,于是他才选择了胤稹。而胤稹也是看中了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职位,认为他大有可用之处,便将其收为心腹。

从后来的情况看,胤稹与隆科多确实都达到了双方的目的,胤稹在隆科多的暗中帮助下,获取了胜利。隆科多在胤稹当上皇帝之初,也确实得到了重用。

胤稹的夺储位之战,历经坎坷,在这长达数十年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胤稹成功地运用了忍字经,万事戒急戒躁,隐忍下来,等侍时机。这一“忍”字的灵活运用,才使他终于实现了“迂”与“直”,“明”与“暗”反映的是斗争的“奇正”关系。只有诱使敌方按正常的“出牌”原则来判断我方的行动企图,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所以“暗渡陈仓”须有“明修栈道”,“直”须有“迂”来分散敌方的注意力,使敌方的思维造成错位,于不露声色中一招制胜。

《易经》中有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权变之机在于“龙蛇伸屈之道”,这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自我实现价值的手段。有些人锋芒太露,这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者所为。真正有志于干大事的人,反而是一些深藏不露的高手,因为他们有所顾忌,担心言语过于锋芒毕露会惹来旁人的嫉妒,以至成为事业发展的阻力。

当然,“藏锋”是为了出击,如果一味地“藏”,也就谈不上“锋”了,因为根本没有展示锋芒的机会。但是“露锋”一定要适时、适当,才可在最关键的时刻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在最关键的时刻,打出最大的底牌,方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可见,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稍有疏忽,或者决策稍有偏差,都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关键时刻必须能屈能伸,既要有冷静的头脑,又要有超人的胆识,还必须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该做时,“敌军周围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该做时,则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五十七戒:成事心急强出头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忙忙碌碌,都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可是成功却往往眷顾极少数人?因此很多人不顾自身条件,不顾周围环境,做事心急火燎,总想“强出头”。可是我们常听说“烦恼皆因强出头”呢?

所谓“强出头”,这个“强”字在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勉强”,也就是说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可能性极小,通常的情况是失败了,不但丧失了自己的斗志,而且被别人嘲笑。第二个意思是“强力”,也就是说,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这一“大势”和周遭人对你支持的程度这一“人势”却还未成熟。“大势”利,却以本身的能力强力“出头”,虽然不无成功的机会,但却要多花许多力气。

“人势”若无,想强力“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和排挤,凭空增添无尽的烦恼。所以,想“出头”就不要“强出头”。当然并不是不能“出头”,当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且“大势”、“人势”皆利于我时,再“出头”,那么,无疑你将是最大的赢家。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在位之初,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点上“三把火”,而是不问国事,只顾纵情享乐。他时而在宫中饮酒观舞,时而带着兵卒、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浑浑噩噩,整日整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至于国家大事,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而是任凭大夫们自行处理。见此情况,一些正直的大臣进言劝谏,往往不加理睬,甚至还被训斥一通。后嫌麻烦,干脆立了条规矩:若进谏,杀无赦,以至朝野上下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一晃就过了三年,朝野一片混乱,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此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相互勾结,独揽朝政。先王在位时,斗克在秦、楚结盟中立有大功,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一直心怀怨愤;公子燮想当令尹,未能如愿,也忿忿不平。庄王即位后,二人狼狈为奸,串通作乱,为夺得子孔、潘崇二人的封地,故意让他二人挂帅远征舒人,暗地里却派出刺客追杀。结果没有成功,东窗事发后,潘崇和子孔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外逃。在庐地,当地守将戢黎截杀了斗克和公子燮,庄王才得以安全还都。可是就是经历了如此混乱的局势,楚庄王也仍寻欢作乐,不知悔改。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了,冒死晋见庄王。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一派奢侈,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肴,面前是轻歌曼舞,沉醉在美女酒色之中。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劈头就问:“你敢违抗我的命令,是不是想找死?”

伍参连忙陪笑道:“我不是来进谏的,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也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的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古时候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

“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之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直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苏大夫,我终于等到你了,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切使苏从不禁叹为观止。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其名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敢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在他开始治理楚国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庸人的进攻,争取了群蛮及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尔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后来,庄王平定内乱,对外则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从其所作所为及对霸业的认识水平来看,在五霸之中都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

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是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地进行的。把权力束之高阁,任由下属各行其事,随着时势自然发展,这是一种权力无为。一般来说,这是一种失职的表现。所以,在常人看来,新官上任三把火,有权就要用,而且必须是立杆见影,权到成功。但楚庄王却另有绝招。作为新君,他上任以后不是立即着手整顿朝纲,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这真让人捉摸不透。但他这样做的结果却让楚国的许多问题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对楚国的官员也是个深入的了解。这样的权力无为,为自己后来的大有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多少有点阴谋术的味道,但仔细想来却似乎又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许多时候,聪明的领导者并不急着表现自己,更不会拿着“权杖”到处挥舞。他会适当地退到幕后或者边缘,冷静观察,或者潜下心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便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人和事的基本状况,然后对症下药,开展工作。有的时候,某事物刚刚萌芽,一时还看不出其实质和发展趋势,在这个时候,最好是像楚庄王那样,假装糊涂,静观待等待。

管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既限制了部下的自由意志,而他们却又丝毫也感觉不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上下级之间的和谐共处,让员工在和睦的气氛中达到努力工作、同舟共济的共识,朝着既定的目标共同奋斗。

这就是管人中的较高境界——无为而治。我们这里所说的无为而治,并非只是单纯地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干,什么也不说,放任自流,而是要求领导能从大处着眼,把握大局,将下属导向适当的方向,以包容人的理念,不让下属意识到自己只是被驱策的工具。

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做到表面上好像什么也没做,但是他的意志在组织里能得到顺利贯彻执行,这是最为优秀的管理者。下属虽然时时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却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活动,但是这个领导可以积极地发挥领导作用,取得显著的成效,这种领导技艺才是高超的领导方式。

领导者也要注意成事的方法,做到不露痕迹地推行自己的意志。可以让下属自己觉得靠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完成任务,让他们各安其职,而不是左顾右盼。只要各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组织自然达到有序运行。

五十八戒:不善于横向整合资源

官场微妙,拍板的人自己不会主动提出方案,提出方案的人又无拍板的权力。因此,要定下一件事,往往下要有人说,上要有人听,上下结合方能奏效。深谙防权之道者的无不寻找强有力的靠山,努力使自己成为官场的长青树。

《抱朴子外篇·交际》中有这样一段话:“金玉能够经过深不可测的江河,是因为依托了轻舟;神灵的鸟能够群聚于九霄之上,是因为依靠了旋风的力量;兰草传出强烈的芳香,是清风的功劳;委屈的土人能够在山丘田园中受到起用提拔,是因为有了知己者的帮助。”由此可见,要想在权力场中随心所欲,就必须得有一张牢不可破的关系网,这是古今官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谓“朝中无人不做官”,在官场上混迹的人,一定要学会去编织这张关系网,一定要去找可以依附的官场重僚,找一棵可以遮荫的大树。在求升之路上,如果有关系,那么升官之路就会相对平坦得多;如果没有关系,就一定要去寻找,即使只是沾点边,对求官也是大有裨益的。

“关系”都是靠自己去建立起来的,所以,如果要想“朝中有人”,自己先要学会去“交人”。不仅要交“朝中之人”,也要去交“朝外之人”,因为说不准哪天,自己所熟知而亲密的人就会飞黄腾达,重权在握,而自己便也获得了进升官阶的大好机会。

清末张之洞自任官以来就一直平步青云,且其间甚至连处分都很少,虽然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声誉、精明强干所致,但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当时的大学士、军机大臣李鸿藻以及其唐兄张之万的尽力栽培、提携。李鸿藻与张之万是当时慈禧宠眷优渥、最为信任的朝中汉臣。李鸿藻、张之万同官至好,结为儿女亲家,祸福宠辱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