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高明叫无为
3671300000027

第27章 谋略智慧戒律(5)

早年时期,张之洞就向自己的堂兄张之万请教为官之道,张之万告诉初入仕途的张之洞说:“秘诀只有一条:寻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接着他又详细解释说:“如果这个靠山在羽翼未丰时,你就与他有非同一般的关系,那么一旦他的地位稳固之后,你在仕途上便会一帆风顺,左右逢源。官做到这个地步,便可谓做到家了。”张之万的这番教诲,张之洞牢记在心,其大力促成原户部侍郎阎敬铭出山复职,便是这种“冷灶烧香”式策略的最佳运用。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人,为官刚正不阿,是清廷中少有的理财高手。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时,力邀阎敬铭赴鄂,并举荐其为“总办东征粮台”,为湘军筹措粮饷,居功甚伟。然虽政绩卓越,但也因不善通融而树敌不少。一年,黄河发大水,恰巧阎敬铭举家搬到山西解州落户,政敌乘机参劾他假荒年地贱之机,购地置产,其一气之下,称病辞官。后清廷“累诏起用,均以疾辞”。

张之洞离京赴任山西巡抚时,慈禧太后特意关照张之洞查访阎敬铭的情况。张之洞是个有心人,听出慈禧话中有话,嗅出慈禧对阎敬铭仍眷顾甚深、期望甚切,他便料定阎敬铭的飞黄腾达只是时间的问题。阎敬铭过去以侍郎致仕,现已65岁了,若复出,官衔必在侍郎之上。这次若由自己出面来说服阎敬铭复出,自然就与阎敬铭结下非同寻常的关系。对此张之洞把握十足,因他和阎敬铭之间有一层渊源,那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恩人胡林翼。

张之洞隐隐记得,胡林翼在去世前曾致信给他,希望他到武昌抚署来历练一下,信中对阎敬铭赞赏有加。张之洞忙把过去的旧信札找来,果然寻到了这封信,遂有意将这封信带去山西。刚一抵晋,张之洞即亲笔书函一封,派知府马丕瑶.将之一并送呈解州阎宅,代他先去看望一下阎敬铭,转达殷勤问候之意。

阎敬铭读了信函后很受感动,遂与马丕瑶同往太原晤张。

此前张之洞对阎敬铭“贪购土地”一案作了详细调查,发现实为纯属诬陷,于是给太后亲拟一道密折,陈述事实,并称赞阎敬铭在协办山西赈务时,“查赈减徭,诸事无不殚精竭力,智虑周裕,不觉疲劳”。即使在辞官赋闲时,“每与人谈及时事艰难,晋民困苦,辄为扼腕泣下,是其爱国忧民之心未尝一日去”。

不久,一道上谕发至太原巡抚衙门:授阎敬铭为户部尚书。张之洞看到这道上谕,心里欢喜无尽。阎敬铭授的是户部尚书,山西穷困,银钱拮据,凡办大事,都要得到户部的关照才能行得通。于是张之洞亲自“敷宣恩旨,正言敦请”,督促司敬敬毋再固辞,速往京履任,终于使阎敬铭“幡然就道”。

进京三年,阎敬铭的仕途十分顺畅。他的户部尚书做得有声有色,经他的调理,国库两年间便增加了八百万两银子。慈禧很满意,视其为股肱重臣。当然,阎敬铭没有忘记张之洞在也出山前的多次举荐,以及在山西时的特别礼遇,常和张之洞有书信往来。山西库款的清理,得到阎敬铭的大力支持,清理完毕,又被户部当做成功的例子向各省推介,为张之洞在官场扬声誉。后来,阎敬铭入阁拜相,更是为张之洞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们审视历史,就会发现,自古以来很多的人踏上仕途,被重用、得升迁,靠的就是“朝内有人”。历代为官为臣者,真正靠自己的能力白手起家的其实并不占多数,更多的人升官的秘诀就在于此。历代皇亲国戚、公子王孙无论德才好坏,都能混个一官半职,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沾了这“亲戚朋友”的光。

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中法战争的失败使得慈禧大为光火,遂将军机处进行了大换血,醇亲王开始掌管军机处实权。而新军机处作出的第一号决定,就是将两广总督张树声就地罢免,将权倾一方,炙手可热的粤督一职交给了张之洞。而其中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的就是张之洞之堂兄张之万。醇亲王位高权重,与张之万关系颇深;阎敬铭贵为宠臣,与张之洞关系不同一般,由醇亲王提名、阎敬铭声援,份量自然不轻。更何况张之洞本就是慈禧太后赏识的人呢?于是,张之洞举上下之力,轻而易举地将两广总督的大印掠于囊中。

晚清总督一职仅授八位,分别为管辖直隶省的直隶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的两广总督,管辖湖北、湖南两省的湖广总督,管辖福建、浙江的闽浙总督,管辖四川省的四川总督,管辖陕西、甘肃两省的陕甘总督,管辖云南、贵州两省的云贵总督。

直隶总督由于所辖地处京畿,区位重要,一向是总督之首。两江总督所辖物产丰饶,富庶天下,其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陕甘、云贵因偏居一隅且土地贫瘠,在总督中列为末等。而两广、两湖、四川三地的总督地位大致相当,但因其辖地为国之门户,两广总督的地位已明显超过湖广和四川。

张之洞以一个资历浅薄的晋抚一跃而为粤督,此中奥妙,耐人寻味。

五十九戒:轻易陷入是非漩涡

如果一个领导者只顾低头走路,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会吃大亏的。领导者必须时时洞察周围的情形,明辨是非,才能不会陷入是非的漩涡。

一个领导一旦陷入了是非漩涡,到时想抽身都来不及了,它会让你身败名裂,最终丧失权力。一个英明的领导,他知道怎样远离是非,避免谣言蜚语。

那么一个领导怎样才能避免是非,远离谣言呢?首先是自己不能去制造谣言,无端起祸;其二是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对听到的任何消息,理智的去分析,不能没有依据就跟着大家起哄;三是正确、及时处理一些是非问题,让是非在萌芽状态就被消灭掉;四是对喜欢搬弄是非的人,让他尽快离开你,别让他在身边;五是假装糊涂,远离是非。

光绪十五年。这年正月,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举行婚礼,一连欢庆三天,朝中大臣们欣喜异常,个中原因倒不是替皇帝贺喜之故,主要是因为西太后在光绪皇帝婚礼的前三天,便接二连三以自己的名义下旨意,对文武官员大加封赏,甚至对死去的王公也加封谥号,对外国驻京师的使者则大摆宴席款待。举国上下“欢声”载道,热闹非凡。

慈禧太后可谓用心良苦!

“太平盛世”是她最喜欢称道的事,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据后入统计,在清朝11个皇帝中,数光绪皇帝的婚礼办得最气派,花费最大。据不完全统计,光绪皇帝的婚礼共花销黄金4126.935两,白银4824183.5921两,铜钱2758吊。何其惊人的一笔数字!

然而,光绪皇帝并不因为西太后为他大操大办而感到多么高兴,因为在选皇后的过程中,西太后大做了手脚,把自己的亲侄女、光绪皇帝并不喜欢的桂祥的女儿、慈禧的娘家侄女立为皇后,这对光绪皇帝而言,无疑是大受污辱。他身为堂堂皇帝,竟不能将自己的意中人立为皇后,这是多么大的笑话!又是多么大的悲剧!

西太后将亲侄女立为皇后之后,又将那拉氏姊妹俩娶进宫来,给光绪皇帝做妃子,姐姐被封为瑾嫔,晋升为妃,妹妹被封为珍嫔,与姐姐同日晋升为妃。

光绪皇帝结婚,先憋了一肚子火,与皇后的感情非但不好,而且有意疏远她。倒是珍妃,聪颖过人,而且对光绪皇帝甚为理解。因此,深得光绪皇帝宠爱。这样一来,皇后自然是醋意大发,事事找西太后诉苦,一来二去,西太后为了报复,便毫不留情地鞭打珍妃。帝后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渐渐深化了……

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日(1889年3月4日),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这样一来,表面看去,西太后是“归政”了,可是实际上,西太后一天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力。光绪皇帝“亲政”之后,满朝文武有几个人把他放在眼里,西太后依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知怎么形成了一种规矩:凡是大臣给皇帝的奏折务必一式两份,必须呈送西太后一份,甚至光绪皇帝要任命什么官员都要禀明西太后。这些看似滑稽的规定无疑都有一个幕后的导演,自然是神通广大的慈禧太后。

李鸿章不会想到,这场“帝后之争”,居然会涉及他的利益。

慈禧“归政”的最大愿望莫过于颐养天年了,而她选定的却是颐和园。修园子前后的花费一共是3000万两白银。李鸿章几年来少领了海军军费不下几百万两,另有“海防捐”数百万两,滚滚流进了昆明湖。

庞大的海军军费、一笔煞为可观的经费被建成了园子。光绪皇帝从内心里对李鸿章自然有了一点忌恨。因为李鸿章的所为,恰恰表现了他是太后的人,把钱给太后修园子,明显便是站在太后一边,这是对光绪皇帝不利的。

在几次正面交锋之后,李鸿章看到了这一点。皇帝,在他看来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在一定意义上,太后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孱弱的光绪皇帝,比起慈禧太后来,也就显得稚嫩得多,甚至比起他李鸿章来,也不过是个懵懵顽童而已。但是他毕竟还不像李莲英,狂妄到可以让自己的亲妹妹成为监视光绪皇帝的妃子。

李鸿章自恃为几朝元老,认为光绪皇帝纵然瞧他别扭,也终不至怎么样他,因此对光绪皇帝采取了泰然处之的态度。但从这件事上,李鸿章明白:要想立于不败,必须随时察看周围情形,找到应对之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爷孙俩买了一头驴,爷爷让孙子骑着走时,有人议论孙子不懂孝敬;孙子让爷爷骑着走时,有人指戳爷爷不疼孙子;爷孙俩干脆都不骑了,又有人笑话他俩放着驴不骑是傻瓜;结果爷孙俩只好绑起驴扛着走了。如果我们不想“扛驴”,那么我们就不要去听那些个“是非”而受其累。

领导者应不听别人讲“是非”。因为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

其实,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搬弄是非人的用武之地。所以,与其说“是非”是由人捏造或搬弄出来的,不如说是由人“信”出来的。信“是非”的坏处是:原本蛮要好的关系会反目成仇;原来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人恶语相向。而不听“是非”的好处就是耳根清净、心情舒畅。

心情舒畅可以笑口常开,而笑口常开就容易受人欢迎。我们不是希望自己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吗?不是总爱祝福亲朋好友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美丽依旧吗?那么领导者为什么还要去相信来搬弄“是非”的人,或者还要传播使亲朋好友听了生气、影响健康、妨碍美丽的“是非”呢?

我有一位朋友,她是一个部门主管,当她听说有人议论她的“是非”时我也在场,就质问我为什么不告她。我说:“就因为我希望你快乐,所以我不愿意让你因为听到那些个‘是非’而生气。如果传话的人真是为你好,那么她又为什么在我为你辩解时不站出来也帮你讲话呢?”

真的,这就是我一贯主张。既然我们无法把握别人的嘴,那么就把握自己的嘴不去传“是非”、把握自己的耳朵不去听“是非”。这样,我们就能远离小人,“是非”自然也就少了许多。这决不是“掩耳盗铃”,而是为人处世中的一种豁达和睿智。

六十戒:该使诈时不使诈

善意的谎言,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可以鼓舞士气,推进你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必要的时候用一些善意的谎言,对你的领导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宋名将狄青很善于鼓舞士气,他简直是个心理学家。

狄青曾征伐西南的叛军首领侬智高。南方有信鬼的风俗,大军刚走出桂林,狄青便祝祷道:“胜负没有什么预兆。”说着取出一百个铜钱,自己拿着向神灵念叨着。“如果真能大获全胜,那么我投下这些钱,一定全部钱面朝上。”左右随从劝阻他说:“将军,万一不能全部钱面朝上,恐怕容易动摇军心,还是不投为好。”狄青不听,将手一挥,一下子就将钱撒了出去。果然,一百个铜钱全部钱面朝上落在了地上。全体将士立即欢呼起来,声音响彻了山林和旷野。

狄青也十分欢喜,看了看左右的人,命令手下取一百个钉子来,立即随落地铜钱的疏密,贴地将钱钉住,再扣上用青纱做的笼子。狄青说道:“等我带领大军得胜而归时,定当拜谢神灵,然后再取走这些钱。”

后来,狄青果然顺利平定了依智高叛乱。他率师凯旋,履行前言来拔钉取钱。他的幕僚们定睛一看,原来这一百个铜钱,两面都是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