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邂逅大师
3657400000011

第11章 会见大师

世界上拥有十亿教徒的最大的基督教,却只有一个最小国土的“国家”--罗马城西北角高地上只有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其国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花园。绕全国走一圈用不了一小时。别看梵蒂冈小,但它是和意大利同样拥有主权的国家。他们设有自己的外交、国藉、警察和司法机构--一所几乎没有犯人的监狱。我还看到了梵蒂冈的武装部队--十几个身材高大、雄伟魁梧、手持长戟的瑞士卫队。他们穿着15世纪镶有红蓝黄条纹的骑士服装,神情十分庄重,不苟言笑地和我们合影。

参观微缩的小国梵蒂冈,开始是出于好奇,可是一走进国门,却被它宏大的气势所震撼了。那气势来自雄阔的圣彼得广场。世界的广场千千万,圣彼得广场不是最大的,确是最具艺术风彩的、最具人文情怀的。那不是广场,那是个怀抱,圣彼得大教堂代表上帝伸出双臂,并围成一个椭圆形的场地,其东西长340米,南北宽240米,进入这场地的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孙。梵蒂冈以圣彼得广场包容天下的气势欢迎自己的客人。那弧形的臂膀是两组柱廊,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组成。那廊柱上雕有142尊神采各异的圣人雕像,我们虽然说不出那每位圣人的姓氏,但他们非凡的神态,还是让我们肃然起敬。

柱廊围起的广场由黑色的小方石块铺砌,上面好像写满了这个宗教之国的千年史。每到星期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徒云集广场,最多时有几十万人,他们仰望右侧那座教皇居住的三层楼的第二个窗户,倾听教皇的声音,接受他的祝福。当教皇在挂着红毯的窗口出现时,广场上一片“PaPa”的呼喊,许多人甫伏在地。广场中央耸立着高41米的埃及方尖碑,有4只铜狮俯在基座上。这座广场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贝尔尼尼设计和督建的,其宏大的造型和精美的制作,至今无人企及。

圣彼得广场只是个序幕,高潮是圣彼得大教堂。彼得是耶稣最信任的大弟子。在耶稣升天之前,对彼得连续问了三次“彼得你爱我吗”,又三次告诉他“你要喂好我的羊”。在《圣经》中,羊就是人类。耶稣把教化人类管理教会的最高职责交给了彼得。彼得不负主望,带着徒弟们到处传教,来到了罗马的台泊河畔、梵蒂冈山之下的罗马城。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大火灾,全城几乎烧光,尼禄皇帝以墓督教徒为替罪羊,其教主彼得被处死。公元315年,他的信徒在他的墓地上建成一座世界上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以后不断改建扩建。现在的教堂是1506年教皇朱利奥二世重建的,历时120年,于1626年11月18日正式落成。

在当今世界,我想不出还能找到几座像圣彼得大教堂这样宏大、壮丽、雄浑、精美、典雅的石头制造的建筑了!它肯定是空前绝后的,我们可以有比当年更雄厚的资金,更发达的技术,但是我们没有当年设计建设这座建筑的那么多艺术大师!他们只能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那个时代发生了“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恩格斯语)。在文艺复兴时代脱颖而出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中的后两位都参加了圣彼得教堂及其博物馆梵蒂冈宫的设计和建设。

拉斐尔从小随父亲学画,1504年到佛罗伦萨从事创作,拜达·芬奇和米开郎基罗为师。1508年,25岁的他应教皇朱理二世的邀请,来到“永恒之城罗马”,担任梵蒂冈宫的美术事务总管和圣彼得大教堂建设总监。他在此工作了12年,用艺术大师的眼光和气魄指挥了教堂的建设,还在教堂和梵蒂冈宫中留下了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在被称为拉斐尔室的墙面上我们看到了耗尽了画家心血的四幅画《圣礼之争》、《雅典学院》、《帕那苏斯山》和《三德像》。其中最优秀的《雅典学院》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被美术史学家称为文艺复兴盛期的三大杰作。这幅巨画,以古希腊的柏拉图创办的雅典学院为题材,把不同时期的50多位著名学者荟萃一堂,他们正在进行热烈的学术讨论。画面设计在一座富丽堂皇的古典式大厅,两侧各立着智慧女神雅典娜和太阳神阿波罗的雕像。大厅中央的长廊一直通到室外,从长廊步入大厅的是穿着红色衣服的柏拉图和穿着蓝色衣服的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左手都持着一本书。柏拉图右手指天,代表他的理想主义;而亚里士多德右手指地,表示反对老师的观点,他代表着现实主义。其他学者也在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自己的问题。在画面上我们还找到了戴圆帽的拉斐尔。这是他最后的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累死在圣彼得教堂的工地上,那一年他只有37岁!

我们会见米开朗基罗,就在一走进圣彼得大教堂。那只能仰望的宏大的穹隆形屋顶,就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他打破历史上所有教堂的哥特式尖顶的形式,用恢弘的浑圆代替苍穹,表达了基督教拯救苍生的理想。这是米开朗基罗72岁的杰作,而在他去逝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师完成。我们走进大厅看到的那座大理石的雕像《哀悼基督》(又名《圣爱》、《圣母恸子像》)却是他25岁的作品。这是教堂里最动人心魄的作品。满面戚容的圣母把从十字架卸下的耶稣放在自己的膝上,那耶稣****着瘫软在母亲的怀中。圣母右手托起他的上身,左手略向后摊开,低头俯视,沉浸在无奈的哀念中。作者有意把圣母刻画得年轻貌美,表现了圣母的“纯洁和永远年轻”。我们凝视这座500年前的作品,那耶稣身上的肌肉和骨格,圣母衣裙的褶皱都让人感受到生机和活力。真是伟大不朽的作品!据说,雕塑在罗马一问世就引起轰动,可谁也不相信,这是25岁的年轻人的作品。为此,米开朗基罗很生气,当夜便在圣母胸前斜挂的饰带上刻上了“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作”几个字。我们也看到了雕塑上那几个永远无法被岁月掩盖的字母仍很清晰。

在教堂里我们还瞻仰了米开朗基罗创造的那座《摩西》--希伯来民族英雄的形象。我们还在西斯廷礼拜堂看到了巨幅天顶画《创世纪》和祭坛画《最后的审判》,这两幅描绘了343个和200多个人物的《圣经》故事,是梵蒂冈国的无价之宝。我们可以想像一个老人仰卧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手持画笔,面对墙面,数年如一日的劳作,而教皇经常拖欠工资,他朝不饱夕,数次从20米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有时几乎精神崩溃!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米开朗基罗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完成浩大的绘画工程!

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叫卡普累塞的小镇,因母亲早逝,父亲无力抚养,在襁褓时就被送给邻村的奶妈养育。这是他的不幸,又是他的大幸。因为这位奶妈的丈夫是一位石匠,她本人是石匠的女儿,又是石匠的母亲。小时候米开朗基罗就是在锤子敲击石头的声音中得到最初的艺术启蒙的。他从小就玩石头、切割石头,刻画石头,因而对石头了如指掌。这是他成为雕刻大师的开始。米开朗基罗10岁随着再婚的父亲来到佛罗伦萨,开始和画家基尔兰达学习绘画并接受了这个艺术之都的文化影响。他一生颠沛流离,为了生存,在佛罗伦萨、罗马、波伦亚等地不停地为贵族和教皇服务。一个个精美的作品在他的手中诞生,可是背后却是作者难以言状的痛苦和辛酸。1564年2月18日傍晚,他燃尽了生命中最后一点星火,长眠在家乡的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朋友在他的墓前立了三座女雕像,分别象征着雕刻、绘画、建筑。墓碑上写的是:“著名雕刻家、画家、建筑师之墓”。他自认为只是一个雕刻家,一个甘愿为石头献身的苦行僧。米开朗基罗一生没有爱人,没有后代。他的所有作品就是他的爱人,就是他的后代。

会见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是在基督教的圣地圣彼得大教堂。而兴起于罗马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是突破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的黑暗,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光明。不知为什么,欧洲文化的灿烂都要借助宗教的灵光,连伟大的文艺复兴也不能幸免。

匆匆的意大利之行,匆匆的欧洲之行,因“会见”了几位文艺复兴的大师并和他们对话,也变得意义非凡和经久难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