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的情绪谁做主
3648300000037

第37章 音乐疗法,享受快乐

精彩一句话: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

音乐疗法是指利用音乐对某些疾病进行辅助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人在悲伤的时候,音乐轻轻拭干人的泪水;在人痛苦的时候,音乐让人超脱;在人烦恼的时候,音乐缓缓为人排解。“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列宁曾在谈论贝多芬时说:“我愿每天都听一听他创作的乐曲,这是绝妙的音乐。”

音乐治疗的适用范围很广。常用于配合治疗各类神经官能症和身心疾病。音乐治疗通常很少作为单一的治疗措施应用于临床,须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才能发挥其有效的治疗作用。

德国医生曾用音乐拯救了一位病人,即一位装上新的心脏的病人,此病人术后16天昏迷不醒,躺在明斯特大学医院的急救中心。为了使他从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医生们使用了一切办法,但都无济于事。在万般无奈之下,病人家属同意让女治疗学家达格马尔·古斯托尔夫给他唱歌,以使他恢复生命。

古斯托尔夫医生同病人第一次接触时,握着病人的一只失去知觉的手,唱起了一连串的音符,其旋律同病人的呼吸和脉搏的节奏一致。但是,第一次病人没有做出明显的反应,因此她在10分钟后停止了唱歌。两天后,这位女医生又一次握着病人的手,开始唱歌给他听。突然,病人开始朝胸部移动他的手,眨眨眼,转动了头。虽然病人还不能讲话并且仍在通过仪器来维持生命,但是他已恢复了知觉,并能通过仪器表达他的感情。

为什么音乐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专家认为,音乐以声波的方式作用于大脑,通过丘脑和边缘系统影响情绪及其他生理功能。由于各种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调、音色的不同,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各不相同,如兴奋、轻松、和谐、悲壮、低沉等等。同时也相应地影响到血液循环、胃肠蠕动、骨骼肌收缩、激素分泌等新陈代谢状态。所以合理地欣赏音乐,可以起到疏泄情感、陶冶情操、增进自信、调节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脏行为)的作用。

运用音乐疗法,最为重要的是音乐的选择。由于音乐疗法是通过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来感染处于不同心境中的人,因此音乐的选择极为重要。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A调的柔情和伤感,自信且充满了希望;B调的骄傲与恬静,勇敢且有豪情;D调洋溢着热烈;E调则给人以安定之感。

当你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变头丧气时,听一听贝多芬的《命运》,你或许可以从悲叹中振作,继续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当你工作疲惫不堪时,听一听《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二泉映月》,让你在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中得到舒展和放松;当你辗转难眠时,听一听节奏舒缓、轻柔悦耳的《仲夏夜之梦》,你或许会酣然而睡。

以上均是用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来感染人们,使人们产生一种共鸣,进而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

当然,音乐虽然能调节人的心情,但听音乐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生气时忌听摇滚乐。人在生气时,情绪易冲动,常有失态之举,若在怒气未消时听到疯狂而富有刺激性的摇滚乐,无疑会助长人的怒气。

2.睡前忌听交响乐。交响乐气势宏大,起伏跌宕,激荡人心,睡前听此类音乐,会令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难以入睡。

3.吃饭忌听打击乐。打击乐一般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音量很大,吃饭时欣赏,会导致人的心跳加快,情绪不安,从而影响食欲,有碍食物消化。

4.空腹忌听进行曲。人在空腹时,饥饿感受很强烈,而进行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加上铜管齐奏的效果,人们听了受步步向前的驱使,会进一步加剧饥饿感。

用音乐调节情绪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欣赏。音乐欣赏中,人是主动地去体验和感受不同音乐中所包含的不同感情,即相对于待欣赏的音乐而言,人则处于主动的地位;音乐调节则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利用特定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进行心理情绪的自我调节,进而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即人们主动地利用音乐改变自身的情绪,相对于人的情绪来说,音乐则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