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一句话:每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通常和自己的父母、师长、朋友等有关,我们从小和谁比较接近,或比较相信谁的说法,不知不觉中也就学会了他们的情绪反应和处事态度。
我们前面说过“认知”系统对一个人情绪影响很大。那么,这个“认知”是从哪里来的呢?
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来自于我们脑海中的无数个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正在影响我们对人、事、物的态度,并决定着我们受人、事、物影响时的反应。有的人的价值观是开通的、正面的,比如说,“虽然他在背后说了我的坏话,但我一定可以克服这个难题。”“这个困境暂时跳不出来,但我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出路。”而有的人的价值观是狭隘的、负面的,比如说“离开我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既然是老天安排的,我也就认了吧!”
这些价值观又从何处得来呢?每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通常和自己的父母、师长、朋友等有关,我们从小和谁比较接近,或比较相信谁的说法,不知不觉中也就学会了他们的情绪反应和处事态度。
有些价值观不会随着社会背景、风俗民情等发生转化,然而有些负面的价值观且颇具影响力,一直以来都发挥着很大的威力。如果你不深入觉察和取舍,往往还会受到它们的影响,甚至被控制。比如,有时你在夸奖一个人时,没想到对方却谦虚地谢绝了:“别这样说,不要把我说得太好。”对方说这句话时可能受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所影响,这种价值观认为“话说得太满,容易遭天谴,且会立刻实现”。这种似是而非的价值观,让我们在“自我接纳”的路途上又迟缓了一步。
在下面列出三种情境演练法,让我们从“觉察”价值观入手,同时学习如何选择下面的积极的情绪反应。
1.纸上作业法。写下此刻脑海中浮现的念头;评估哪些负面价值观被修改成为正面的价值观;写下自己哪些负面价值观被修改成为正面的价值观。比如说,“我很担心他不理我了。”修改为:“和我做朋友,是他的福气。”
2.角色扮演法。参加一个社会团体,在这里面,接受辅导者的引领,自己也参加角色扮演的活动。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言语、行动,可以觉察到自己的哪些价值观让对方有压力。这个“对方”可能扮演我们的父母、子女,或同事、朋友,甚至是扮演我们自己。这样,当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更加警觉,不让负面的价值观影响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3.他人示范法。我们还可以去参加一些专业的成长课程,亲身观摩正确的示范,或是多认识一些积极思考的朋友,观察他们的情绪反应,学习他们在待人处世时所选用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