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阳谋三国
3637000000007

第7章 藏于幕后的刘辩

刘弘终于坐不住了。高声叫道:“臣闻自古言官不因谏言获罪,商朝也有梅伯死谏。王瑰虽然触怒天颜,但是那是为陛下建言献策,太后怎可因其忤逆您的意愿而将其入狱呢?”刘弘朗声说道。

“王瑰乃名门之后,对大汉素有建功,可以让其将功补过以赎罪。再说今日乃是陛下登基之日,杀人不吉啊!”

史书上对刘弘此人没多少记载,只记述着:刘弘,字子高,南阳安众人,董卓入洛阳后被董卓代替。

其实刘弘乃是汉室宗亲,历任郡官,后官至光禄勋,中平五年被拜为司空。刘弘今年五十余岁,面目苍老,满脸皱纹,须发尽白。但是声音高亮,如洪钟般震人心脾。

三公历来是为了抚恤老臣的职位,多数大臣老矣则许以三公位。但是现在国家的政令发布均出自尚书台,只有参录尚书事的大臣才有权处理。三公地位虽高,但是不掌实权。

刘弘他性格高洁,本就打算辞官告老,但是汉灵帝被外戚党人包围,迫切需要利用宗亲来制衡各方势力。所以刘弘被汉灵帝拜为司空,而远在幽州的刘虞也因为平定了张纯张举的叛乱,被拜为太尉。

其他的汉室宗亲,除了各个封国的,还有就是大将军府户曹椽刘表刘景升和益州牧刘焉刘君郎等人。

何皇后听到刘弘的话,心中只好作罢,然后语气平静的说道:“哀家乃是后宫之人,这天下也将是陛下的天下,你们怕哀家干政哀家心里也明白,所以才觉得在选定太傅这件事情要慎重。哀家不是说袁卿不好,但是现在天下是什么样子你们难道不知道吗?中兴汉室的路很长,而且各地蚁贼更是叛乱不止。袁家世代为官,乃是大汉忠臣,但那也只是为文官。哀家还没说出心中的太傅人选,谁料这王瑰匹夫完就要逼宫。你想造反吗?”何太后说着说着又要生气,声音又高了许多。

“太后所说的是何人?”丁宫问道。

“哀家说的是尚书卢植卢子干。”何皇后看了一眼丁宫,语气颇为不忿地说道。

“哦……卢子干乃是海内名士,尤其擅治《尚书》和《礼》。中平元年时还率军平定了黄巾蚁贼,确实算得上是文武双全了。”丁宫赞道。

“对啊,先帝在时,就曾赞誉过卢尚书的为人,说他是大汉忠臣,所以说,哀家让卢植做陛下的太傅,诸位可还有异议?”何太后面无表情,平静的说道,全然没有了刚刚的怒火。

卢植,字子干,涿郡人。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性格刚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师从硕儒马融,与大儒郑玄是同门师兄弟。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二十卷,还有文集二卷。黄巾起义的时候,临危受命,被拜为北中郎将,后被左丰陷害下狱。黄巾起义平定后,皇甫嵩力谏其功,汉灵帝官复其为尚书,掌主客曹。其弟子有刘备和公孙瓒等人。

众多大臣抬头看了一眼龙椅上的刘辩和刘辩身后的何太后,嘴角含笑,唱到:“臣等尊太后旨意。”

其实众多大臣不过是想安排人去掌权议事而已。卢植袁隗都是心向党人,用谁都是一样的。所以诸位大臣也就没再强求。

而站在殿中的卢植则是心中一阵哀叹。太傅职位位高权重,可以参录尚书事,再加上身为帝师,那将是多大的荣耀。自己本来在黄巾起义的时候有了一些功劳,如今却被何太后当成用兵大师,这又得罪了袁隗。袁家可不同于别家,四世三公的名声让其在士林中站稳了脚跟,自己虽然师从大儒马融,但是袁隗的妻子乃是马融的女儿马伦,自己怎么也及不上袁隗。“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

“如此最好。那就拜尚书卢植为太傅,参录尚书事。另外主客尚书的位置空出一人,就由选部尚书梁鹄兼领吧。”何太后说道。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初举孝廉为郎。光和元年入鸿都门学,出任凉州刺史,后入朝提升为尚书,乃是汉灵帝的宠臣。

刘辩除了在登基之时说了几句话,其他的时候都没说话,在众臣眼中,他就是一个软弱的皇帝,没有主张,没有能力。刘辩此时心中则是大喜,因为从今日何太后的表现来看,何太后完全站在了自己这一边,她说的话大多都是刘辩告诉的,刘辩看到何太后这么支持自己,心中也有了底气,觉得未来的事情要是好好谋划,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本来是要散朝的,因为王瑰的谏言则延长了许多时间,而后,大臣们又提出许多问题,使得朝会一直到中午才结束。

大臣们要求拆除宫内的“裸游宫”和“集市”,何太后看着众臣那么强烈的态度上,也就顺势同意了。随即,各地的一些官员调动也被提了出来,只是这件事情涉及太多人的利益,就连大将军何进也表示为难,大臣们吵嚷不休,各派势力都想安排自己人在地方上作为依靠,这件事情也被搁置再议。

临散朝时,何太后让众多开府的官员,包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三公等,以及九卿各部,皆要交上各府各部的官吏名单,美其名曰为要为皇帝掌政铺路,了解众多臣工。而太傅、何进何苗、以及尚书台的各位官员被留了下来,赏赐了午食,等待皇帝的召见。

散朝后,何太后带着何进何苗去了长秋宫,因为还没有册立皇后,加之有董太后的存在,所以何太后依然居住在长秋宫。

用过饭食后,太傅卢植以及各个参录尚书事的大臣均被带到了明光殿,明光殿是尚书郎奏事的场所,殿内有分殿数座,不同官职的大臣呆在不同的殿内。

刘辩一挥手,一所偏殿内的宫人侍者会意,走了出去,吴伉则关上了殿门。

殿内,太傅卢植端坐,手中则拿着一部竹简仔细阅读,即便是听到了有人进来,也没有理会。

“拜见老师。”刘辩恭敬的执弟子礼,向卢植问好。其实刘辩刚了解这个世界,他对卢植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大汉忠臣”的份上,而这个认识还是因为历史上刘辩被十常侍劫持时,唯有卢植来解救他。

“陛下多礼了,臣虽然位居太傅,但心中惴惴不安,不知何处能帮助陛下!”卢植冷冷的说,态度虽然谦恭,却十分生硬。

卢植话音带有浓重的北方腔调,这也是因为他是涿郡人的缘故。卢植今年五十余岁,面色微黄,脸庞瘦削,短须灰白色夹杂,鬓角也有许多白发,满脸刚毅,从面貌看就知道是坚韧之人。

刘辩闻言一想就知道了缘由,然后不由分说的坐到主位上。刘辩也不说话,看着老神在在的卢植,心中暗笑。

“太傅是袁氏的门生故吏吗?”刘辩突然问道。

“臣师从大儒马公,世人皆知,为官为吏不曾靠袁氏之人,怎会是他门生故吏?”卢植话语不咸不淡,不带什么感情。

“那太傅可是惧怕袁氏权威赫赫,门面硕大,怕今日担任太傅遭袁隗的报复?”刘辩二问。

“臣自诩刚直敢言,还不曾怕过何人!”卢植傲然说道。

“那太傅可是大汉忠臣?”刘辩三问。

“陛下可是怀疑臣之心?臣校书注疏时专心致志,力求为后世留些遗存,平叛黄巾时务求少做杀孽,平稳江山,如此怎的不是汉室忠臣?”卢植高声说道。别的说什么都行,但是怎么能怀疑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太傅所言朕都知道,但是太傅何以这么生气呢?”刘辩说道。“太傅您既不是袁氏门生故吏,又不惧怕袁氏,报国之心更是拳拳赤诚,不就是怪太后把您公开的推到袁氏的对立面吗?”

“袁氏说好听的是四世三公,说不好听的那可就是门阀豪族,这些家族对国家的稳定危害您不会不知道吧?他们掌握着大汉大量的财富和土地,还控制着人才的选拔,你看看这些为官的人,有多少是出于他们的举荐?朕必须要处理好这些事,所以在明面上需要您来辅助朕啊。”

“咦?”卢植讶道。

“太傅可是在想,朕怎么不像朝堂上那么软弱了?若是朕不那么做,怎么能让他们看轻朕呢?朕只能隐藏在幕后,然后彻底根除这些弊端。”刘辩豪气冲天,大声说道。“朕知道太傅您是大汉忠臣,恳请您能尽心辅助朕,还我大汉一个太平安稳。”刘辩起身拜道,声音极其诚挚。

“陛下今日所做却是大缪了。”卢植说道。“臣知道陛下的心思,无非是想限制豪族门阀,只是此时却需要缓缓图之啊!您今日让太后明面上驳了袁隗的面子,他能善罢甘休?他不能!陛下是不知道他在这洛阳城里的能耐,多少人攀着他家,陛下今日此举做的太急了!”

卢植看着突然爆发的刘辩,眼中也是一热,没想到这皇帝心机如此之深,而他自己恍惚中看到了大汉中兴的希望。虽然皇帝心机深,但是在这深宫里,没有心机的人哪能活得长久。卢植看到刘辩那恳切的样子,心中一软,跟刘辩说道。

“您所做的不过是王莽改制而已,差别是王莽做了新朝皇帝,陛下还是大汉的皇帝而已。”卢植一语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