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阳谋三国
3637000000008

第8章 尚书台

“陛下今日刚刚登基,这国家还是不稳,您就这么急躁,妥当吗?今日朝会上,只是臣这太傅做的却把您自己推倒险境之中了。袁氏代表着党人和门阀豪族,大将军代表着外戚势力,张让等人则是内朝势力。陛下虽然没有贬斥那些宦官,维持平衡。但是袁隗那些人,哪有一个好想与的人?”

“那王瑰就是袁氏门生,还有像韩馥、伍琼等人更是其党羽,大将军府内的那些曹椽也都和袁氏有各种数不清的瓜葛,要想解决他们,只能一步一步来,先剪羽翼,后断鸟头。”

“今日得罪袁隗,过几日再来朝会的时候,袁隗的那些人必然向陛下施压,陛下可有应对之法?”当卢植听到刘辩的那些话语的时候,心里已经认可了他这个弟子,皇帝贤明乃是国家大幸,为人臣子自然是极力辅佐。而且卢植虽然与袁氏有些瓜葛,但是在国家利益面前,自然是国家重要,再加上卢植对袁氏的一些做法不满,也使得他不会站在袁氏那一边。

“想来假他人之手,来安抚袁氏。”刘辩说道。

“假何人之手?”

“大将军!”

“陛下英明!”卢植赞道。“那该怎么安抚呢?”

“原山阳太守乃是阉党遗留,升长安令袁遗为山阳太守。拜袁隗为司徒。”刘辩斟酌道,他心里也不知道这样是否正确。

“无需如此,袁隗早年就做过三公,再升他为司徒也没什么用。他虽然好名声,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先施以小恩小惠即可。今日太后的所作所为全然不像以往,以袁隗的老辣,自然能想得到太后身后有人指使,袁隗首先想到的不会是陛下,而是大将军。袁隗或许不知道为什么大将军会掣肘他,但是想来无非是以为大将军意识到了袁氏的威胁,所以限制他,而袁隗也一定会对大将军施压。现在由大将军举荐袁遗,可以让袁隗以为对大将军的施压有了效果,大将军妥协了。这点恩惠虽小,但是袁隗却会安心,足以麻痹他。”卢植说道。

“您若是和大将军一起举荐,效果会更好,袁隗就会以为二位都怕了他了,您向他示好,他就会嚣张的继续行事了,此事还是需要劳烦太傅了!”刘辩拱手一拜。

“为陛下谋,自当如此。”卢植止住了刘辩说道。

“咳……”刘辩突然叹息道。

“陛下为何叹息呢?”

“袁氏的问题只是大汉的疥癣之疾。还有更艰险的事情没有发生呢!太傅您这就出宫吧,我去另一处,见见尚书台的那些人。”

“陛下自去,不过万事小心。”

刘辩整理了一下衣带,然后向另一处偏殿走去,脸色又换成疲懒样子,应对那些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尚书台的官员。

“陛下驾到。”吴伉高声喊道。

殿内议论纷纷的众人则立马整肃妆容,正襟危坐。

尚书台秦朝时设立,汉循秦制,到东汉时,尚书台有:尚书令一人,秩千石,为尚书台的最高官员。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职署尚书事,尚书令不在时,则代行处理公务。尚书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掌录文书期会,佐令、仆治事。六曹尚书,秩各六百石。六曹分为:三公曹,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选部曹(吏部曹),掌管选举和祭祀;户曹,掌管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尚书侍郎三十六人,秩四百石,每曹六人,职掌文书起草。尚书令史十八人,秩二百石,每曹三人,主书。

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东汉后期,皇帝多为幼君弱主,实权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但尚书又往往被实权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而今尚书台尚书令暂缺,尚书台的职务由尚书仆射暂领,尚书仆射现在为杨璇。

杨璇史书上记载甚少,以至于刘辩都不知道他的事情。杨璇乃杨乔之弟,字玑平,举孝廉出身。历零陵、渤海太守,尚书仆射。自幼修身励志,心存国家社稷,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会稽郡太守荐举他为“孝廉”。他奉旨进京,先为郎,以治事严谨,清廉自奉出名。杨璇今年已经六十余岁,汉灵帝活着的时候就要辞官,但是不被允许,继续担任尚书仆射。

其他一些官员也跪坐在殿内,如选部尚书梁鹄、两千石尚书贾护、户曹尚书江览、三公尚书任芝等人皆是正襟危坐。

“拜见陛下。”众人拜道。

“众卿平身吧。”刘辩随便的说道。

杨璇看刘辩这样,眉毛一皱,脸色稍显不愉。

“尚书台的各位大人都到了吗?”今天来到这里的都是尚书台各部的长官,他们手下的尚书侍郎等人不在此列。

“除尚书令职位暂缺外,其他诸位都到了。”杨璇人老声音也很低沉,躬身说道。

“诸位大臣都是先帝在时的肱骨之臣,朕今日继位,还望各位能辅佐与我,朕定不会亏待各位。”

“诺,臣必然为陛下尽忠效力、粉身碎骨。”贾护江览任芝等人急忙表明忠心,梁鹄则稍显正常,躬身拜道。而杨璇则不冷不淡的应了一声“诺”。

刘辩看在眼里,心中也在冷笑,一句话他们就露出了本质。

梁鹄善书、贾护善琴、江览善画、任芝善棋。四人都是鸿都门学里出来的学子,专为汉灵帝享乐而学,是汉灵帝的宠臣。汉灵帝驾崩之后,他们这些人的前途未卜,为了保住荣华富贵,现在讨好皇帝,自然是明智的选择。但是梁鹄名气远胜于其他三人,虽然身上有鸿都门学的烙印,但是也在其他士人之中享有名气,所以对刘辩不是那么恭维。

而杨璇年纪颇大,不屑于与他们计较,但是还是冷哼了一声。其他几人脸色红了,都是一阵尴尬。

“先帝在时,朕就听闻各位的大名,君子应该六艺精通,以后还需要请教各位。”刘辩说道,这些人则大是心安。“今日来见各位也没什么大事要商量,就是例行见面,各位若是没有什么事情,就散了吧。”

“臣等告退。”众人听完,连忙起身告退,向外走去。

“对了,梁尚书,还请卿来日写一张字帖,朕要好好学习观摩一番。”刘辩突然说道。

“臣遵旨。”梁鹄心里一喜,连忙转身应道,然后走了出去。

刘辩朝吴伉使了个颜色,吴伉会意,跟了上去。

杨璇年老,走的稍微慢些,落在后头。吴伉上前拦住了他,在他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其他人见杨璇被留下,虽然疑惑,但也没说什么,直接向外走去。

杨璇听闻吴伉的话,眼色一亮,然后颤颤巍巍的转身走了回去。

“老大人觉得梁鹄等人可是奸臣?”刘辩问道。

“虽不奸,亦不远矣。”杨璇答道。

“那老大人觉得朕刚刚的做法可对?”

“陛下乃明德之主,安抚了尚书台的众人,自然是对的。”

“老大人如此说就好,真刚刚登基,不辨忠奸,老大人可要注意身体,好好的帮帮朕啊!”刘辩看到杨璇那枯瘦的身材,怜声说道。

杨璇也感受到了刘辩的语气,下拜道:“臣自会自爱,尽心辅佐陛下。”

“一会朕让吴伉取二十金送到老大人府上,改善一下生活吧。老大人和那些人在一起莫要生气,他日自有郎朗乾坤之时。”刘辩握着杨璇那张布满老茧的双手说道。

杨璇顿时老泪纵横,心中感叹。“臣遵命。”说罢,吴伉走过来,搀扶着杨璇向外走去。

刘辩继续留在那所偏殿里思考着。

“如今卢植和杨璇两位老臣已经踏上了自己的船,就不怕他们跑了,只是这宫内的力量还是太小了。尚书台的那群人宴饮奏唱还可以,真正处理事物却是不行,而且军队中也需要安插自己的人。现在许多英豪都身处草莽,得找一个能出宫寻访人才的心腹。再者应该去见见荀彧和荀攸,不过他们之间好像还有些不同。这事情真的是越来越复杂了。”刘辩揉揉太阳穴,起身向外走去。

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已经在长秋宫里陪何太后说了许久的话,除了一些日常的叙旧之外,还有就是怎么处理张让赵忠这些宦官的问题。

何太后和何苗是坚决反对杀掉那些宦官的,而何进也是犹豫不决。何进也觉得自己能当上大将军是那些宦官的努力,做人应该知恩图报,而不是恩将仇报。何进的犹豫是他手下的那群清流党人、士子儒生坚决的要杀光宦官。那些人认为只有阉宦没有了,才能让天下清明。

但是在何太后和何苗的劝说下,何进只得说不杀张让那群人,然后自己去尽量说服手下的椽吏官员。

“陛下驾到。”吴伉在宫外高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