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阳谋三国
3637000000006

第6章 首朝

登基的步骤本是很繁琐的,但是此时却进行的很简单,所以结束的也很快。如此该进行第一天的朝会了,此时礼官已经退到殿外,皇帝身边的宦官则是吴伉。“这才是开始。”刘辩心下暗道。

刘辩昨晚考虑了很久,若是按照历史的进程,到董卓进洛阳的时候的事情他都已经想了透彻。看着下方难辨忠奸的大臣,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今日故意装出百无聊赖的颓废神情,就是要让那些阴暗角落里的人跳出来,在伪装之下好好的解决他们。

“先帝大行,按《礼》,则应于新皇登基之日改元。陛下有诏:新皇即位,如东方红日,冉冉熠熠,中平年号已用六载,于今日改元,号曰:光熹。天下动荡,新皇以身作则,特大赦天下,罪者放归乡里,重事农桑。”吴伉接过刘辩递给他的诏书,在一旁读到。“如此,请发往各方邸报注明此事。”

此事理所当然,太常那里有专门的谶纬大师负责年号的拟定,大赦天下也是必须做的事情。众臣口中称是。

“先帝大行,择日葬于皇陵。此事交由太常和宗正去办。先帝故去,还未定谥,观先帝在位二十二年,经太常属官们的商议,定先皇谥号为:灵。兼取乱而不损,德之精明之意。”吴伉又拿出一份诏书读到。

“灵”字在众多谥号中不是一个好的词汇,史书上讲: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

历史上汉灵帝的“灵”取乱而不损之意,只因为刘宏在位时,卖官鬻爵,宫内办市,大兴土木,奸佞乱国,蚁贼蜂起,****误事。此时刘辩即位,为了给自己的“父皇”留个好名声,再加上刘宏真的是“精明”,特意同时取了乱而不损和德之精明的意思。

刘宏其实可以做个好皇帝,只因为力量弱小,受制于阉宦、外戚、党人之间,再加上有时遇事不明,才成了昏君。历史上盖勋就曾说:“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

朝会继续进行,继而封何皇后为皇太后,封董太后为太皇太后,封刘协为渤海王,封原宋皇后之女刘璇为万年公主。

刘辩轻敲了一下案几,声音细不可查,唯有身旁的吴伉看到了。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吴伉高声喊道。

直至此时,大将军和三公等人一句建设性的话都没说。就好像事不关己一般,刘辩望向众人的表现,心中只得持着观望的态度。

“臣有事启奏。”议郎王瑰站出来说道。“臣奏由太后娘娘临朝称制,扶助陛下,兼理国事。”

王瑰,字公卓,河东人。中平五年,任议郎,后为越骑校尉,在诸侯讨董的时候被派去说解联军,被袁绍所使王匡所杀。

刘辩根本不知道这个人,但知道他要禀奏的事情之后,刘辩心中腾的一股火气冒了上来。“果然如我所料,这群人专门要找人限制我啊。”

“臣等也奏请由太后临朝称制。”殿内也有几人拜倒。此时司徒丁宫也发话了。

“陛下今年十五岁,刚刚即位,对国事定然有许多不懂的地方。遍观故事,大汉天下,年少者登基最容易受奸人蛊惑,臣奏请由太后临朝称制。”丁宫拜道。

丁宫,字元雄,沛国人。历任交州刺史、光禄勋、司空、司徒。于董卓入雒阳时被废。

此时三公之一的丁宫已经发话,刘辩虽然心中怒气难消,却又无可奈何,突然眼珠一转,甚是欢喜的说道:“如司徒所言,请母后临朝称制,扶助朕治理天下。”那满脸的笑容,仿佛找到靠山了一样。

原来刘辩想到,何太后临朝称制是必然的,何不就顺了这些大臣的心思,反正自己和何太后都已经商量好了,正好用何太后做自己的代言人。

“臣还有事要禀奏。”王瑰说完一事,还有再继续说道。

“卿还有何事?”

“臣请立后将军袁隗为太傅,辅弼陛下。”王瑰说道。

“哦?”刘辩看着王瑰,只是轻叹一声,然后求助似的回头看看太后何氏,向何氏使了一个眼色,又转了过来。

“大将军怎么看这件事?”刘辩突然问道。

何进一愣,昨晚召集幕僚商议事情的时候,就说先不急着说话,看看三公和诸位大人物都怎么反应。此时被皇帝问及,心中还没有考虑。只得支支吾吾说道。“袁家四世三公,擅长治《孟氏易》,袁次阳性行豁达,老成稳重,博学多闻,适合做太傅。”

刘辩听到何进的话,就知道他敷衍自己。

“哀家却不这么认为!”何太后氏想到昨夜刘辩和自己的说的话,又见刘辩眼色,当下开口说道。

殿内群臣却都惶惑不解。

“袁家四世三公不假,但是袁卿不适合做太傅,哀家另举一人为太傅吧。”何太后说道。站在中部的袁隗脸上连连抽搐,满脸尴尬。昨夜袁府里,众人都商议好了推袁隗为太傅,此时太后却不同意了。

众臣也没想到太傅这事会遭到太后的反对,当下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清流党人们心中憎恨阉宦,所以迫切希望能有人成为太傅,然后教导皇帝铲除宦官,袁隗影响力足够大,众人才推举他的。只是太后心中的太傅似有所属。

刘辩当然不能让袁隗担任太傅。袁隗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贵族,擅长治《孟氏易》,自袁安起,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幼子袁敞为司空,袁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袁京之子袁汤为司空、司徒、太尉,袁汤之子袁逢亦至司空,袁逢之弟袁隗曾为司徒。四代皆有三公的家族,乃是当世豪族。如此威胁,怎容他担当太傅,制肘自己。即便是大汉忠臣,这些世家大族掌握着人才的来源,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荣损兼济,为了给子孙和自己留一个稳定的国家,刘辩也要时刻提防着这些人。更何况若是不是忠臣,那自己岂不是刚出虎穴,又进狼窝了?中小家族的人才可以用,但是这些门阀豪族,必须要进行限制,甚至禁锢!

更何况后世的时候,一些研究上面也都发现了袁隗的一些诡秘事情。袁隗本身没多少才华,只因为家族里面为三公者众多,族内人互相提携。再加上他自己为官的时候,大多一帆风顺,混资历才混到如此地位。前几年曾任太尉,后因地震免职。据说袁隗操纵着许多名人士子,仅仅依靠自己的名声就能稳稳的对抗三公。所以昨夜刘辩就对何氏说了,让她推举别人为太傅。

“臣奏请由袁隗担任太傅,请太后准许。”王瑰再次谏道,声音也高了许多。议郎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朝堂之上就是靠着他们这张嘴。王瑰是袁氏门生,自然是极力推荐袁隗。

“哀家说袁卿不能做太傅,你没有听见吗?”何太后再次寒声说道。想来何皇后也被这不知轻重的大臣惹怒了。

“臣等建议由后将军袁隗担任太傅。”殿内许多大臣都躬身拜道。

“哼,尔等是要逼宫吗?”何太后面露怒容,高声喝道。

“臣等并无此意,只是袁大人众望所归,希望太后能考虑众臣意见。”王瑰说道。

“哀家觉得后将军袁隗担任太傅没什么不好!”董太后突然在后面说道,声音中满是笑意。原来她看到众臣逼迫何太后,心中高兴,自己也来添一把火。

刘辩和何太后心中一寒,“怎么把她忘了!”

“母后为什么觉得袁卿合适呢?哀家还没说出要举荐的人,群臣就要逼宫了,怕是这汉室天下也要被逆贼窃取了吧!”何太后冷嘲热讽道。“再说母后您没有临朝称制的权利,今日还是少说话为妙。”

“光禄勋何在?”何太后喝道。

“太后娘娘,光禄勋荀爽年纪大了,虽受征召,但是还没到达司隶。”丁宫答道。

荀爽,字慈明,颍川颍阴人。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并成为“荀氏八龙”,若论才学,则荀爽为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荀爽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之后,五府征辟,皆不就。前些时日受朝廷征召,拜为光禄勋,荀爽不知为何就同意了,但是一直没有就任,光禄勋职责由光禄勋丞代为行使。

光禄勋者,卿一人,官秩中二千石。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

光禄勋丞,官秩比一千石,为光禄勋的副官。

“好,真好!”何太后咬牙说道:“荀爽乃是当世大儒,入职做光禄勋太屈才了,加上老人家身体不好,哀家觉得光禄勋就由别人当吧。”何太后想到昨日刘辩的劝慰,觉得没必要和这群人生气,努力克制着自己的心情说道。

“王瑰咆哮朝堂,目无皇室尊严,于陛下登基之日行逼宫之事,此等大奸大恶之人,即刻押送至廷尉府,严刑审判。”何太后道。

“太后不可啊!”司空刘弘高声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