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阳谋三国
3637000000005

第5章 与何皇后密谈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何皇后也从嘉德殿回到了长秋宫,在众多侍者的劝慰下,才勉强止住了悲痛。

此时,何皇后正一个人呆呆的坐在殿内,望着门框上的雕花,发呆。

她实在是太悲伤了。

“娘娘,大皇子来了。”一位宫女小声对何皇后说道。

“啊?快让他进来。”何皇后听到是刘辩,才缓过神来,叫他进来。

“母后可曾好些了,我刚刚问过宫人,父皇驾崩,您别太悲伤了,不然儿臣也要悲痛而死了。”刘辩看着何皇后的样子,心中万分不忍,只得用言语安慰。

“莫要说胡话。辩儿身体好了吗?”何皇后问的是落水的问题,现在想起,她仍然是揪心不止。

“好了已经,母后不要担心了。”刘辩答道。看何皇后的眼神,刘辩心里已经认可了她这个母亲,哪怕历史上对何皇后毁誉参半,刘辩也认真的叫了她一声母后。

“如此最好。”

说完这句,何皇后便不再言语,刘辩也只是坐在一旁,看着她。

过了一会,刘辩忍不住,说道:“母后,儿臣有件重要的事情和您说。”其实刘辩心中也不确定这次来长秋宫能否得到何皇后的支持,但是不试一试怎么行呢?

“哦?你们先出去吧,带上宫门。”何皇后听到刘辩的话,才反应过来,然后把宫内的侍者赶了出去。“有什么话就和母后说吧,这里也没有人了。”

“求母后救救儿臣。”刘辩听闻,立马跪下,眼中含泪的求道。

“辩儿,你说什么胡话,哪有人要害你啊?快起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和母后说说。”何皇后看到刘辩这个样子,连忙扶起他,虽然口中急切的责备,但是满脸的关爱之色。

“儿臣不想做质帝、冲帝,请母后救儿臣性命!”刘辩哭道。

何皇后刹时就明白了,此刻她心中已经翻起了惊天巨浪。

汉质帝、汉冲帝皆是东汉的短命皇帝,在位不足一年。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外戚干政。当时外戚梁冀把持朝政,其人嚣张跋扈,国家民不聊生。汉质帝只因当面说了梁冀一句“跋扈将军”,次年便被梁冀毒死。刘辩此时说这话,就是明摆着告诉何皇后,小心何进何苗这些外戚。

何进虽然是屠夫出身,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宦海沉浮,早已经磨得圆滑了。虽然不似梁冀那般目无法纪,但是外戚掌权,必定导致皇权不在。

何皇后矛盾了,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另一个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长,到底该帮谁,她也拿不准主意。

“皇儿想多了吧?你母舅怎么会害你呢?”何皇后嘴上这么说,心中却在打鼓。

何皇后自然知道自己没有吕后、邓太后那般的能耐。那吕后、邓太后皆把持朝政十余年,有的是靠自己的实力,有的则是靠外戚。自己本身出身卑贱,没读过什么书,自然不懂得怎么处理朝政。外戚之中只有何进、何苗两人可用,两人虽然是大将军和车骑将军,但是二人却不齐心。何进心里向着士人,刘宏在位的时候还曾为党人翻案,平反了窦武和陈蕃的冤案。但是何苗却是实实在在的阉党,与阉宦走的很近。何进心思淳朴,虽然出任了许多官职,但是许多事情都是都是手下人帮忙处理的。但是何苗很精明,不然也不会坐到了车骑将军的位置。何进明摆着是不懂朝政的人,但是他手下的那群人最善于蛊惑人心,若是真的有一天何进或者何苗想篡位……

何皇后惊出一身冷汗。

兄长既然敢篡了外甥的位,还会在乎她这个异母妹妹?

“儿臣就是怕啊!本朝故事如昨日发生一般,历历在目。明日便是儿臣登基的日子,只有现在说明白,才能放心啊。”刘辩苦声哀求。

“辩儿,放心,母后绝不会害你的。”何皇后咬牙说道。“儿子和兄长比,当然是儿子更重要。”何皇后心中暗道。

“如此儿臣就放心多了。”刘辩脸上泪痕未干,但是心中却长舒了一口气。他要的就是何皇后的这个保证,看着何皇后的样子,刘辩知道何皇后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母后,明日登基之后,那些大臣肯定会借口儿臣年纪小,让您辅政的。”

“皇儿不哭啦?”何皇后看着刘辩的样子笑道。“那皇儿想怎样呢?母后就不称制了?”

“不,母后还是要临朝称制的,毕竟还有许多治国的事情需要母后来教儿臣呢。只是有些事情,儿臣想用母后的名义来说,不然我怕自己年幼,压制不住群臣。”刘辩答道。

“皇儿想做什么就去做,母后会支持你的。谁也不能阻拦。”何皇后看着刘辩侃侃而谈,脸上满意之色甚浓。

随后刘辩又旁敲侧击隐晦地说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何皇后听了刘辩的解释,也觉得不错,心中便觉得自己儿子这么聪明,自然不能受人掣肘,也坚定了为刘辩出头的决心。

“母后,儿臣在宫外住了好些年,从回到宫里,还没和您一起睡呢,要不今晚儿臣陪陪您吧。”刘辩此时心情大好,想起以前没有母亲的日子,便对着何皇后撒娇道。

“皇儿又顽皮了,都多大的人了,还和母后一起睡觉?”何皇后逗着刘辩,笑道。“唐氏是个不错的孩子,母后觉着她人温婉,不善妒,好好待她。明日还要举办大典,早些回去睡吧。”何皇后拒绝了刘辩的请求。“若是想母后了,就多来看看母后。”

如此,刘辩只好不舍的回到了自己宫中。

当夜,刘辩和唐氏躺在床榻上,此时唐氏早已酣睡。看着那吹弹可破的晶莹肌肤,刘辩轻轻的在唐氏的小脸上捏了一下。

想到明日自己就要登基为帝,这一切来得太快,快得让自己都无法适应。风云变幻,英雄纵横的时代即将到来。

“天下英雄必将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反复出现在刘辩脑海里。若是不早收服一些英雄,这群雄并起之时,自己的敌人就更多了。

进而又想到了明日朝堂之上,想必又是一番勾心斗角。利益的重新分配必是经历血腥的,自己或许该做一个暴君了,铲除异己,为了万世开太平。

这一夜许多人都没睡好。

三公府内众人都在议论着明日之事,包括一些汉灵帝在位的时候弊政,都要想出改正的方法。

大将军何进也在想着明日朝堂上的计划。而那些意气风发的党人也心中感慨万千,新皇即位,党人们又能重新申述自己的主张了。而且由于汉灵帝的两次党锢之祸,在世人心中皆留下阴影,此时更显得兴奋非常。

宫内的宦官们在连夜赶制新皇登基的物品,而刘宏的葬器则被延缓了下来。其实这本是不和规矩的,因为死者为大,须得先制备先帝的礼器。但是此时天下乱象已显,封禅大典举行不了,加上登基时间就是明日,众人也管不了许多了,不然皇帝责怪,他们这些人又吃不了兜着走了。

中平六年四月十三戊午日(公元189年5月13日),南宫崇德殿内。

刘辩早早的就被叫起沐浴更衣,由太常派来的礼官来教授刘辩登基时候的礼仪。本来新皇登基是要祭祀祖庙的,但是事急从权,此时只能省略一些步骤,在这崇德殿内进行新皇登基了。礼官细心的教导着刘辩礼仪,即便东汉末年礼乐崩坏,人心丧乱,但是皇帝继位这种大事还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崇德殿是南宫的主殿,也是皇帝上朝与大臣论事的地方。

卯时许,群臣已经在殿外等候,按照文武等级恭敬的站成两排。崇德殿殿门大敞,但是却没有任何人敢望向里面。

“众臣入朝。”一个小黄门高声喊道,殿外的大臣听后才鱼贯进入殿内。

此时刘辩已经被黄门侍郎曹纯引导坐在了龙椅上,当刘辩问询这个十八九岁的黄门侍郎的名字的时候,他说自己叫曹纯,字子和,是沛国谯郡人。刘辩听此,心中大事惊讶。“这就是后来统帅虎豹骑的曹纯曹子和吗?这可是个人才啊,只是出身在曹操的家族里,可惜了。”

刘辩端坐在龙椅上,头戴皇冠金带,身穿龙纹赤袍,腰佩玛瑙玉器。细看轮廓瘦削,目透精光,剑眉入鬓,俊朗非凡。不过此时刘辩低着头,满脸疲惫,神色略带悲戚,又时而目光游移。众臣抬头望见刘辩,心中瞬间冷了下来。传闻中举止轻佻,毫无威仪的话语难道是真的?昨晚还渴盼明君的众人心思也有些冷淡了。

“请大将军、司徒、司空三位大人坐。”礼官在殿前高声宣道。

大将军何进、司徒丁宫、司空刘弘谢过,然后跪坐在殿前左右侧的位置上。此时太尉乃是刘虞,但刘虞兼领幽州牧,不在朝中。平日上朝的时候,大臣们是不能坐下的,只是站立两排,而今日是皇帝继位,汉朝为了凸显重士之风,允许大将军和三公坐,其余众人则站立在四人身后。

“请皇后、太后入殿,坐。”礼官再次高声宣道。

此时何皇后和董太后分别从皇帝龙椅后的两侧走出,在宦官的搀着下坐在了刘辩的身后两侧。而张让赵忠两人则在何皇后身后。

“宣诏。”刘辩按照晨起时礼官教授的规范说道。

“皇天上帝,后土神祗,眷顾降命,属辩中兴。中平之始,蚁贼纷争,刀兵四起,烽火连城,匈奴南下,祸乱河山。今皇子刘辩,继先帝位,上体天心,下安黎庶。承汉帝之荣耀,纳百川之奔流,续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择吉日,卜龟筮,受皇帝玺绶,祚于汉家,永绥四海。”礼官高声念着刘辩的继位诏书。

殿下群臣跪倒拜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刘辩双手在空中一托,殿下群臣起身,重新站好。

“朕今日继位,但见人心丧乱,汉室有微倾之危,众卿须与朕戮力同心,扶大厦之将倾,复汉室之辉煌。”刘辩声音低沉地说道。

“臣等万死不辞。”群臣山呼道。

何皇后看向龙椅上的儿子,满脸欣慰,。而董太后则目露凶光,看得人遍体生寒,只是刘辩却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