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阳谋三国
3637000000004

第4章 群臣吊唁

何皇后整夜没睡,自己想着刘宏生前的音容笑貌,时而开心大笑,时而悲声痛哭,整个人仿佛疯掉了一般,幸亏身边的服侍宫女心思灵巧,不断开导何皇后,才让她渐渐止住了悲痛。

刘辩在整个过程中全然没有一丝慌乱,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这场宫变只是有惊无险,蹇硕不会成功的让刘协上位的。只是想想今天发生的事情,许多快遗忘的东西也渐渐浮现在心头,他要好好的考虑考虑如何能保住自己的皇位,这件事情可是非常紧迫啊!

十常侍们在惊惧和欣喜中度过了一夜。他们自然知道若是蹇硕失败,自己很可能也一同被处死,但是他们不甘认命,所以只能搏一把,向大将军何进投诚,还希望他能顾念往日的那些许情分,让他们不被杀害。郭胜在大将军掌控了南宫之后,悄悄地问了一下,何进毕竟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全然不看身后袁绍等人的暗示,说了一句“自然保尔等周全”的话,十常侍这才安心。

洛阳城内发生的事情仅有大将军府的人知道,其他公卿大臣在昨夜的时候都在家中安然入睡。

而骠骑将军董重则是在晚宴上多喝了几杯,早早就睡下了。蹇硕送来的信件根本就没让董重看到。

第二日,整个京畿洛阳都已经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各路驿站也都传出了邸报。不消数日,这则消息就将送达天下。

其实在昨夜的时候,蹇硕就已经让宫人将刘宏大行所需的物品准备好了,全部停放在嘉德殿内。殿内摆放着刘宏生前最喜爱的东西,这些都是准备作为礼器随葬用的。当然还有新帝继位的一些东西,包括斩蛇剑、随侯珠、天子六玺和大汉玉玺等物。

公卿大臣早早的来到了嘉德殿外。

此时的嘉德殿已经成了停尸间,殿外恭恭敬敬的站着三公九卿诸位大臣,殿内则是董太后、何皇后、刘辩、刘协以及刘宏的各宫妃嫔。殿内哭声不止,尤其是董太后,老年丧子,满脸泪痕,面黄枯瘦,头发斑白,虽然与蹇硕谋划了宫变,但看今日的情景,就知道昨晚的一切都失败了,她一颗身心全部沉浸在丧子之痛中。

何皇后情况稍缓,但是仍忍不住落下泪痕。

刘协此时年纪还小,虽说史书上讲其见识不凡,反应机敏。即便如此,在如此情况下,也在哇哇大哭,不多时便被宫人带走。

张让及其他的中常侍站在一旁,维持着周围大臣的秩序,但是诸多大臣对于这些阉宦厌恶之至,看一眼都觉得倒胃口,避之不及。

“陛下新丧,国家动荡,臣何进恳请大皇子继位,统领天下,振兴汉室。”何进声音粗犷雄厚,见三公九卿都不明说让大皇子继位,只得自己首先表明立场,支持刘辩,毕竟刘辩是自己的外甥,而昨日和府中众人商议的结果也是越早定下皇位越好。

众臣听罢,许多大臣才高呼请刘辩即位。倒不是刘辩多么有人望,得人心,只是大汉信奉的儒家正统思想和国家稳定的需要,前些年刘宏就曾打算废长立幼,但是被这些大臣反对了。这些汉室的忠臣、老臣都决议由刘辩即位,大汉立长立贵,大臣们也多数是这个意思。

不过众人之中也有一些人脸色阴鸷,其中便有骠骑将军董重及其一班党羽。而殿内董太后听到众臣呼声,脸色瞬间冷冽起来,脸上泪痕还有许多,眼神阴冷的看着跪在旁边的何皇后。

“哼。”一声冷哼,便是董太后对何皇后的态度。

董太后对何皇后甚为不喜,其中有刘协的原因,也有对何皇后在后宫所作所为的不满。

何皇后自从生下刘辩,被册封为皇后,此后,她曾严厉的限制宫内女子怀孕生产。说她是为了独占皇帝也好,是为了将来刘辩即位减少阻力也罢,她也不过是为了自身着想而已。

只是这些行为得到的却是皇帝的嫌弃,董太后的厌恶。

董太后现在满心的怨愤,都是眼前的这个恶毒女人,一次又一次的气坏了刘宏的身体,致使自己承受丧子之痛。女人盲目起来的仇恨是可怕的,董太后虽然五十多岁,但是心思却不狭窄。她扫了一眼外面的那些臣子,目光逐渐盯在了董重一干人身上。随即又快速的收起了目光。

她心里知道,刘辩继位是势在必行的,心中也暗自定计。

场中的气氛有些微妙。

大臣们此时都肃立在殿外,静等何皇后的吩咐。

何皇后听到董太后的那声冷哼,心中也很气愤。渐渐收住泪水,对殿外的众多大臣说道:“陛下驾崩,哀家心中万分悲痛,诸位臣工乃是大汉肱骨,还请扶助大皇子整治山河,中兴大汉。哀家在此谢过诸位。”何皇后深色悲痛的说道,说罢就要作揖拜谢。

这些汉臣哪敢受皇后大礼,连忙跪地,口称万死不辞。

“国不可一日无主,明日便是大吉之日,臣奏请明日由大皇子继位。”何进连忙说道。

“如此就全劳大将军了。”

群臣吊唁持续了两个时辰,随后众多大臣就都散去了,只是众多大臣心里都各有心思。

何皇后“请人”把董太后送到别的宫中,省的见到皇帝的尸体心中难受。又遣侍者送刘辩和唐氏回了建德殿,然后屏退了众人,独自守在嘉德殿内。

不多时,殿内又传来断断续续的哭声。

毫无疑问,何皇后是爱刘宏的,只是这爱让刘宏透不过气,沉重而压抑的占有欲让皇帝厌恶。

“陛下啊,你怎么就这么走了,留下我们孤儿寡母,让我等在这深宫里可怎么活啊……”说着说着,何皇后便泣不成声。

刘辩牵着唐氏的手,在一群侍者的簇拥下,往外走去。回头看了一眼满是白幡的嘉德殿,再想想自己即将面临的乱世,心中没来由的一狠,头也不回的向建德殿走去。

“去兰台那里,把丁肃丁叔正、徐衍徐子长、郭耽郭安达、李巡李公望、赵佑赵避之五位大人请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刘辩对着小黄门吴伉吩咐道。丁肃五人在东观校书,住所在兰台附近,刘宏在位时,专门设了马车来接送在东观校书的众多大儒。

这个小黄门也是刘辩从唐氏那里知道的。唐氏说,此人善为风角,博达奉公,只是不受刘宏重用,又因为吕强的事情,常托病不出,逐渐淡出众人视野。

刘辩闻此便派人寻他过来,服侍刘辩起居。刘辩曾与之对答,吴伉亦能侃侃而谈,对宫内事物见解独到,对天下的一些事情也颇有见识。而刘辩心中也对此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他也是宦官,但是宦官也是一群可怜人而已。刘辩觉得他是个可用的人才,但是忠心却需要日久查看。

其实刘辩心中也有些忐忑,毕竟丁肃五人在史上不出名,没人注意到他们,他们或许是博览群书的大儒,但是不一定是极好的幕僚人选。参与谋划还需要大局观强的人才。“看来得去见见荀彧了。”

史书上记载,此时荀彧仍在担任守宫令,负责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董卓废刘辩之后,荀彧才辞官回乡的。对于这样一个王佐之才,刘辩怎么也不可能轻易放手。

明日便是登基大典,刘辩眯缝着双眼,看着庭院内盛开的花和翠绿的树,心中突然有种感觉,他不想失去这种美好。

诚然,汉室天下已经岌岌可危,各地造反不止,世家大族的祸乱不息,北方还有外族入侵。但是既然成了刘辩,身上的这份责任就不能轻易放下。别人或许能在这乱世之中苟延残喘,但是他不能,更何况他曾是一个高傲的刺客。只许出世杀人,怎可避世隐居。

“黄忠、赵云、关羽、张飞、颜良、文丑、典韦、许褚……”

“郭嘉、荀彧、贾诩、荀攸、卧龙、凤雏、司马仲达……”

“这世间万物如此神奇,合该我统御着万民。”一时间刘辩心中豪气顿生。

“殿下,丁肃等五位大人到了。”吴伉在刘辩身后小声说道。

刘辩听闻,转身就见到五位近六十岁的宦官。五人皆是面白无须,其中两人身材高些,另外三人稍矮。五人一身宦者服饰,但掩盖不住常年在书卷中生活所带来的儒雅气息。

“拜见殿下。”五位齐声拜道。

“五位请起。吴伉,引五位大人去殿内稍候,我随后就到。”刘辩对吴伉说道。

五人听完便再施一礼,随吴伉走去。

“五位都是名臣大儒,清廉中正,举贤豁达。父皇不能用五位大人,各位可曾心中有怨?”刘辩对跪坐在自己面前的五人说道。

“殿下恕罪,我等身为宦官,本就是负责服侍宫内陛下妃嫔的,何曾有什么怨言。”五人听闻刘辩问话,连忙答道。

“是敢怨不敢言吧。”刘辩心里暗道。

“不瞒各位,我虽近年来居住在宫内,但是也知道这外界的状况。想必五位也能通过别的渠道了解一下。这天下要乱了,可是孤身边却是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啊。”刘辩叹了口气,不再看向五人。“不知五位可愿辅佐与我,中兴这大汉?”

“我等愿为殿下效力。”五人连忙拜倒,口中称是。

“那为什么不是效死呢?”刘辩眯起双眼,目露寒光,寒声道。

“愿为殿下效死。”五人闻言再拜。刘辩的话把他们吓了一跳,毕竟皇帝掌杀伐,这么简单的一句狠话就让五人心神乱颤。

刘辩见五人识趣,这么快就效忠了,没有半分犹豫。其实五人不受重用许久,心中自然有股出仕的欲望。再加上身为宦官,根本不可能有退路,虽然有些被逼迫的感觉,但是刘辩是要继位为帝的人,现在不效忠刘辩还什么时候效忠呢?

随后刘辩又从五人那里了解了一些事情,这才让吴伉送五人回了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