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阳谋三国
3637000000028

第28章 洛阳事

洛阳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因为各地起兵都需要洛阳加以支援,所以哪怕那天的朝会上刘辩让何进去查探“阴谋”,何进也没往洛阳城里增派兵力。

现在已经过了一月有余,洛阳城里还算平稳。史阿去常山寻找赵云,郭嘉去陈留寻找典韦依旧没有回来,刘辩心中稍显急躁,但是想想两人都得到了自己的嘱咐,以自身安全为首要,所以也不担心出什么事情,更何况郭嘉走的时候,刘辩让吴伉选了几个人跟随着,应该是不会出什么事情的。

刘辩趁着这段时间,白天的时候,或是和卢植学习经史韬略、兵布阵,或是和王越学习剑术。晚上的时候自然是练习刺杀之术,然后用药浴泡澡。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刘辩无论是在文采、兵法,还是身体和武艺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身体也涨到一米七五左右的高度。而且毕竟在以前还耳濡目染了一些唐宋的诗词,所以和那些大儒交流起来还是能够应付的。

刘辩自知这段时间冷落了唐氏和貂蝉两人,所以花了许多时间来陪她们,行闺房之事的时候,刘辩也是不遗余力。虽然此时刘辩身体刚刚十七岁,还不算成熟,但是做起事来还是游刃有余的。一月左右的时间,唐氏和貂蝉眉宇间也多了一些妇人风韵,显得端庄温婉。

少有空暇,刘辩也召见了荀彧等人。在那次朝会之后,赵岐就跟着何颙一同北上,赵岐去了并州蒲唐那里,何颙则是去了河内。赵岐走时,诸多大人物都去相送,刘辩却没有去,众人心里都是微微泛冷,心里寻思着皇帝还是没有原谅赵岐那日的言语。其实暗地里刘辩吩咐许相,让他从少府中选了一些便于携带的,珍贵的宝贝赐给赵岐,然后又把少府制作的算盘和活字让赵岐带到并州。并嘱咐让赵岐到了并州之后,持自己的密信给蒲唐,让赵岐担任并州别驾,然后查账。

不错,就是查账。刘辩深知汉代的账簿的错漏之处,汉代记账基本上属于流水账,收入支出全都记在一起,然后无法测算出其中有多少是真的。现在哪怕是民风豪放的并州等一些北边郡县,也有一些豪族作祟,贪赃枉法,干涉边郡的财政,囤积财物,兼并土地。甚至欺压百姓,欺男霸女。所以刘辩告诉赵岐,用和荀彧等人研究出来的新式记账方法,查账,不过现在只是查,出现什么错漏都不用做出什么举动,等过一段时间再做处理。

赵岐和何颙同去,连太学生都去相送,许多“义愤填膺”的学子都在暗骂皇帝的昏聩。赵岐和何颙看着这些人,也不知说什么好,怕一张口泄露了刘辩的事情,所以只是浅显的交谈着,然后在众人恋恋不舍的目光中走了。

原因无他,赵岐和何颙都是天下名士,哪怕赵岐因为贼寇而逃回洛阳,也不能掩盖他名士的锋芒。天下皆以这些名士为楷模,所以士人在大汉是非常特别的群体,他们的影响力在各个方面。

随同赵岐一起去的还有徐庶和杜畿母子,两人同和赵岐同去,辅助赵岐处理一些事情,减轻赵岐的负担。有了二人刘辩也能放心许多。

这一个月里,刘辩也曾去了太学和鸿都门学一次,见了一下那些年轻的的学子,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暗暗留意。太学里面是豪门士子的天下,多是举孝廉或有人推荐来的学生。而鸿都门学多是一些郡县里面的寒门子弟。鸿都门学由汉灵帝设立,其中大多是才艺出众的人,虽然汉灵帝死后有些许衰落,但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科大学”。

刘辩期间见到了许多知名的人士,比如八分书的书法大家:师宜官(梁鹄的老师)、毛弘等人,还有就是章草大家张芝(张奂之子)和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再者就是一些偶尔出没在太学的官员,比如后来袁绍幕僚的田丰、逢纪、许攸等人。田丰依旧像历史上的那样,看他的面目就知道是个刚毅的人,刘辩和田丰交谈了几句,觉得田丰还是比较有才的,但是现在还不能像对待何颙那样,要等到有时间的时候才能把田丰收入榖中。

刘辩又和逢纪许攸谈了几句,许攸虽然毕恭毕敬,但是因为曾经策划谋反废汉灵帝,还是有些害怕的,所以交谈的时候显得战战兢兢。不过已经大赦天下,许攸已经是无罪之身,常出入何进和袁绍的府上。刘辩对许攸的感觉是他有些风流不羁,对逢纪的感觉是觉得这人有些自负,但是只是浅浅的接触,现在还谈不上什么交集。

这一个月的时间,虽然十常侍们被逼着每人交出了五千金的财物用来支持边郡的军事,但是大将军何进在曹操袁绍等人的鼓弄下,和宦官们的矛盾更加加深,刘辩现在从十常侍那里得到了许多好处,现在觉得是时候加把火了,然后也不再去管双方的矛盾。

自从那日高望从刘辩的宫中出来后,脸上就再没有一丝笑容,张让等人早就嗅到了风声,把各自的财物也好,宅子也罢,能变卖的几乎全部变卖了,求这个求那个,希望能给大将军何进递上一些好话。

这个月,议郎曹嵩请辞了,何进和卢植做主同意了曹嵩的辞呈。原本曹嵩花钱买的太尉,后来被免官后就担任议郎。做了太尉的那段时间,曹嵩的名声确实很高,虽然许多人对于买官不齿,但是曹嵩也没怎么觉得不好,他有钱!

可能是最近宦官和大将军闹得太凶,曹嵩早想洗掉自己阉宦后裔的身份,所以辞了官职,带着家眷回了老家,现在在洛阳只剩下曹操和他的家人了。

曹操和袁绍等人还是整日的往大将军府跑,他们虽然还是西园的校尉,不过此时倒像是大将军府的椽属。何进心里也恨宦官,但是他还是那样软弱和犹豫不决。何进又去了几次宫里,找何太后说了说,甚至连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也请来了。但是毕竟何太后和何进只是同父,何太后和何苗才是同母所出,所以舞阳君也向着宦官说话。

舞阳君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张让的儿子。算起来,舞阳君和张让还是亲家,所以何进也是无法,跑了多次皇宫也没用。

六月辛酉日,死了好几个月的汉灵帝刘宏才下葬。这段时间洛阳的事情太多,搞得人都顾不过来。皇帝下葬需要准备很多东西,包括墓穴、葬器等等东西的准备,所以拖延到现在也在常理之中。

汉灵帝葬在文陵,文陵在洛阳西北二十里的地方,陵高十二丈,周回三百步。下葬那天,汉灵帝的妃嫔、何太后、刘辩还有诸多大臣都有参加,礼仪繁琐,上午开始,快到傍晚才结束。大将军何进以病重不宜参加先帝入葬为借口,没有前去。

因为刘辩的参与,董太后也比历史上早死了一个月。刘辩对这位名义上的“祖母”没有任何好感,所以对她的死也没表示什么愧疚。同在六月份,董太后葬在河间慎陵。

各地出兵已经一个月了,河内那里兵力充足,所以叛乱很早就平定了。先是河内郡有一些朱儁为了抵御黑山招募的郡兵,还有武猛都尉丁原从并州带来的骑兵,再加上洛阳调去的北军两营和西园四营,所以黑山之乱平定的特别快。

期间,戏忠悄悄给张燕去信,告知他各方军队的部署,然后在外有强敌,内有“内鬼”的情况下,张燕“劫掠”了不少粮草辎重。接到戏忠的信之后,张燕果断放弃占领的城池,返回黑山。

黄忠和鞠义走时刘辩也曾嘱咐过他们一些事情,所以在与黑山战斗的时候大多保留了军队的战力。

朱儁在看到黑山军撤了之后,心中又是惊喜又是懊恼。惊喜在于黑山这突然撤离,虽说劫掠了一些,但是洛阳稳定,自己就是有功无过。懊恼在于黑山军太过难缠,来去无踪,怕洛阳里面会责怪自己,毕竟没有彻底接触威胁。

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平定”了黑山的乱子,朱儁也走马上任,代替蒲唐,成为并州牧。而何颙也上表请辞北军中侯的官职,随朱儁一起去了并州。

赵岐已经在并州站稳了脚跟,再加上他名士的地位,并州的大族也不得不给他面子,就算查账的时候遭受过阻挠,但是也被赵岐这个老官员巧妙的化解了。

照理说,黑山平定,北军和西园的军队就应该回到洛阳,但是恰逢此时,担任别驾的赵岐上书说并州北边有动静,匈奴有人来。再加上并州人豪爽,好任侠,不太好管教。为了防止北边出事,请求北军的两营随朱儁先暂时留在并州,起威慑宵小的作用。若是真出了事情,也不至于再次调兵,耽误时间。

赵岐的上表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宗正刘弼为首的汉室宗亲坚决反对赵岐的说法,认为边郡之事自有边郡处理,若是事事都靠北军出面,这大汉的军队就都不用养活了,解散算了。而以太傅卢植和尚书仆射杨璇为首的官员则是觉得并州现在也不安宁,提防着事情发生总比发生事情之后补救好,而且确实省了许多时间,减少了钱财的消耗。

司徒丁宫和大将军何进等人就是和稀泥,哪怕是刘弼和杨璇吵了起来,二人也没插上什么话。后来卢植搬出了崔烈的那件事(崔烈曾主张放弃凉州以抵御叛乱),两人才哑口无言。

毕竟并州就在洛阳北边,出了事,谁都不好交代。所以准许了赵岐的上表,让朱儁何颙带着黄忠和鞠义的军队留在了并州。这也是汉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守卫洛阳的军队常驻在边郡的例子。